生态文明村构建方式探索

生态文明村构建方式探索

作者:吴建东 郭潘 单位:致公党海南省委会

1琼山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现状

琼山区位于海口市东南部,是海口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2003年海口行政区划调整后为海口市辖县级区,是明代思想家、经济学家、大学士丘俊,南包公海瑞,冯白驹将军等历史名人的故乡。全区面积939.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3万人。琼山区是海口市的农业大区,有8个镇,18万人农村人口,764个自然村,农村土地面积占全市的二分之一。从2006年到2010年,五年间琼山区农业经济迅猛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瓜菜、香蕉、橡胶、荔枝、龙眼、胡椒、花卉、淮山等8大农业支柱产业。“六型”农业发展加快,创建全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立循环农业示范基地1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37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47个,规模养殖场167个。生产总值由28.1亿元提高到53.2亿元,年均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24元提高到5623元,年均增长11.8%。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0.7亿元,年均增长8.2%。改革开放之后,广大农村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较为滞后,许多村庄的村容村貌仍然存在着脏乱差现象,乡风民风落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针对这种情况,海南省于2000年在全省范围启动了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近几年来,琼山区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按照“以海榆东线为轴,建设百里‘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繁荣、生态文化丰富、乡村旅游发展’的文明生态村长廊”的创建工作思路,始终坚持共建与自建相结合、以群众参与自主创建为主,环境改造与发展相结合、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为主、以提高人的素质塑造新型农民为主,创建工作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相结合、以发展“乡村游”为主的“四个结合、四个为主”的创建工作方法,全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使全区创建工作呈现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百村联创、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文明生态村建设实现了由创建投入向造血增效转变、由环境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的“三个转变”。从2006年到2010年,五年共创建文明生态村467个,目前累计497个,占自然村总数的65%。通过打造龙鳞、加乐湖、泮边、岭门、本立、田心、多谷屯等一大批精品村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动片区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科学发展的成果。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载体,打造“乡村游”品牌,在8个乡村游试点村庄中,已有龙鳞、加乐湖、田心、岭门等4个村庄对外接待游客,经营文明生态村建设驶入发展快车道,“合作社经营”和“公司+农户”经营两种经营模式都得到进一步推广,在2010年就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其中三门坡镇龙鳞村从2009年4月至今,仅吃、住两项就实现利润50万元,大幅提升了农民收入。

2琼山区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基本作法及其主要经验

2.1政府主导是前提创建文明生态村是“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扭住不放,才能取得成效。海南从2000年开始创建文明生态村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关键在于“一把手”亲自抓。琼山区高度重视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把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区镇分别成立了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各级党委政府统筹领导,职能部门组织协调指导,相关部门齐抓共建,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责任机制。建立了领导联系点制度,主要领导经常下乡调研下点指导,区宣传部、文明办认真履行职责,抓好协调督促检查创建工作,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有效地推动了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使琼山区的文明生态村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琼山区仅2010全年政府主导的文明生态村建设就加大财政投入684.9万元,创建文明生态村42个,其中重点示范村20个。区委、区政府还负责创建规划,并对此要负责对创建工作进行具体指导,目前已完成7个镇的总体规划和详细性控规编制工作。

2.2群众主创是关键农民群众是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主体,文明生态村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农民群众,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的创业潜能,尊重农民的利益,保障农民的权利,是确保文明生态村建设成功的关键。在文明生态村建设中,琼山区高度重视注重运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等方法,采取“大动大支持、小动小支持、不动不支持”、定期评比通报等措施,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创建工作的主体。用好“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的机制,项目决策经过农民民主讨论,实施过程和结果接受农民监督,不包办代替,不超越农民承受能力,更不强迫命令,群众创建热情很高,不等不靠,投工投劳,捐款捐物,积极参与创建,由“要我建”转变到“我要建”。同时完善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在经费投入和使用上透明化,确保有限的经费都能用到创建文明生态村中,使农民成为建设新农村、管理新农村的主人。

2.3多元投入是根本文明生态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很多资金,投入机制是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投入机制,就是要让政府投入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政府有限的投入资金发挥引导作用,广泛动员群众自筹资金及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外出人员和企业家向家乡投资,为建设农村、建设家乡作贡献。单靠政府投入是建不好文明生态村的,多元投入是根本,琼山区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始终坚持政府投一点、集体出一点、农民筹一点、机关(企业)帮一点、社会捐一点的经费筹措方式,想方设法落实建设经费。区文明办加强和上级部门的联系,加强对发改、涉农部门的统筹协调,将涉农资金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捆绑起来,将涉农资金投入到文明生态村创建之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上。在琼山,政府与群众的投入比一股都在1:2-1:3左右。

2.4合理规划是基础琼山区是海口市的农业大区,农村的差异比较大,每个阶段的创建,都有其与之相对应的创建思路。区委在创建文明生态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因地制宜地开展创建活动,始终做到有标准,不搞达标;有要求,不做强求;发动群众,不摊派群众,合理规划每一个村,不搞“一刀切”,不搞绝对量化标准,力求使文明生态村建设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与农村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相衔接,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可以搞好一点,经济基础不好的地方,可以先整治村容村貌,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并根据地理环境不同,打造不同特色的村庄,根据村庄与村庄之间的距离远近,采取区片联创和辐射连片两种模式推进连片创建:在自然村相对集中的村庄,将它们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在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中,特别注重规划,2007年区委就提出“百村联创百里文明生态村长廊”的创建思路,将原来“闲散”的文明生态村都统一起来,以海榆东线为主轴,以每年创建20个重点村的速度创建文明生态村片区,实现科学统等发展。2009年初,琼山突破文明生态村发展的瓶颈,提出了“一廊三区四镇”经营文明生态村的新理念,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村游”,实现村、镇优美环境互相交映,经济发展互为交融,齐头并进。“一廊”就是以海榆东线为主轴,以云龙、红旗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百里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园区、低碳经济产业带为特色资源,打13造“百里乡村游长廊”。“三区”即以府城镇的五公祠、琼台书院、丘浚故居、海瑞故居、新潭历史文化村等名胜古迹,龙塘镇的羊山建筑文化、南渡江饮食文化,雕艺陶艺文化,新潭古村落等为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府城、龙塘羊山古文化旅游区;以云龙镇的琼崖工农红军改编旧址、冯白驹将军故居、玉仙村、上村,红旗镇的本立村、泮边村等红色旅游资源为特色,打造云龙镇、红旗镇红色文化旅游区;以龙湾高尔夫产业、南国山庄为支撑,以万亩橡胶、千亩热带水果、百亩香蕉为特色资源,以龙鳞村、加乐湖村、田心村为辐射带动,打造三门坡、大坡镇、旧州镇、甲子的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区。“四镇”即云龙镇红色文化资源和低碳产业园区为特色资源,打造成红色文化、低碳经济风情小镇;红旗镇以万亩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基地、红色村庄为特色资源,打造成红色文化、生态休闲体验风情小镇;三门坡镇以龙湾高尔夫产业、万亩热带水果为特色资源,打造成生态养生风情小镇;大坡镇以家庭小庄园为特色资源,打造成田园生态观光体验风情小镇。2010年区委结合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和全区创建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一廊、三区、四镇”发展思路,提出了创建“文明生态镇”的发展思路,创造性地将文明生态村建设与海口“南控”的发展思路相结合,与大坡、红旗旅游风情小镇建设相结合,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一至两个“文明生态镇”,进一步巩固提升从前的创建成果。#p#分页标题#e#

2.5发展经济是目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琼山区在文明生态村的建设过程中,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坚持把创建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民转变观念,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六型农业”(基地型、循环型、庄园型、加工型、专业合作型、市场型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并紧密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在全面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同时,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采取“六抓”(抓规划引导、抓思想动员、抓设施建设、抓招商促销、抓培训服务、抓宣传推介)措施,强力推动经营文明生态村工作,倾力打造了一批红色休闲游、农业休闲游、生态休闲游、会议休闲游等特色“乡村游”,增加农民增收,促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深入发展,让农民百姓真正得到实惠。2009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7.75亿元,同比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5168元,同比增长8.5%。

2.6保护生态是原则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的财富,是建设文明生态村的先天优势。琼山区在建设文明生态村过程中,非常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在建设进村道路、环村道、硬化村内巷道、篮球场、排球场、村民休闲广场、休闲点时,都明确要求创建村庄不能砍伐一棵树木(特别是古树或大树),有碍建设的小树木要选择移栽。不能大面积破坏植被;同时在所有的创建村实施古树保护工程和植树工程。很好的保护了创建村庄的生态环境。在我们走访的琼山区红旗镇泮边村、三门坡镇龙鳞村所见所闻榕树参天、椰风海韵,空气清新,人居环境得到优化。

2.7健全机制是保证文明生态村建设是否能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健全创建机制是保证,琼山区在文明生态村创建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全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创建机制:一是政府主导群众主创机制。政府负责宣传发动,制定规划、财政支持、技术指导,群众自筹部分经费投工投劳,自主创业。二是多元投入合理规划机制。坚持政府投一点,集体出一点、群众筹一点、机关(企业)帮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建设经费筹措原则,同时为每个创建村制定一个适合实际的创建规划。三是机关帮扶企业共建机制。对那些自筹创建经费能力较差的村庄,采取机关一对一帮扶,企业一对一共建的方法,由机关和企业帮助共建,大大提高了创建速度和水平。四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把文明生态村创建业绩作为单位年度考核内容,坚持每年检查考核,奖优罚劣,兑现奖惩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建设文明生态村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了琼山区文明生态村建设成果。五是落实效能问责制。区文明办会同效能办认真对照帮建内容,深入各创建村进行全面督查,印发《效能督查专刊》,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整改。

2.8帮扶共建是办法在文明生态村的建设过程中,广泛开展村企共建、军警民共建、村校共建、机关帮扶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一方面积极利用企业拥有的信息、人才、技术、资金、市场优势,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赞助、农户参与”的方式,引导企业与村庄开展“一帮一”共建活动,为企业回报社会搭建了一个新平台,为实施“城市支持农村”战略找到了一条新途径,也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找到了一条快车道。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把部队共建和群众自建紧密结合,有力地推动文明生态村建设。同时,还建立了区直机关帮扶共建制度,各单位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对共建点给予大力支持,帮助农村整治环境,加快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提高了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水平。

2.9经营旅游是发展琼山区紧密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在全面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同时,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采取“六抓”(抓规划引导、抓思想动员、抓设施建设、抓招商促销、抓培训服务、抓宣传推介)措施,探索以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农民入股、集体经营的模式,动员农户积极参与,依托当地区位、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进行经营,让城里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看农家景、学农家活、享农家乐、结农家情”的“农民合作社”和以投资商投资为主,农户以土地入股“公司+农民”的两种主要合作经营模式,引进外来资金,发展规模型“农家游”,强力推动经营文明生态村工作,倾力打造了一批红色休闲游、农业休闲游、生态休闲游、会议休闲游等特色“乡村游”,增加农民增收,促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深入发展,让农民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如琼山区根据三门坡镇龙鳞村等6个乡村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道路硬板化,建起了文化室、文化广场,村容村貌整洁,环境优美,有一定的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又处在海榆东线边上,交通便利,具有当地区位、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宜经营“农家乐”乡村游,琼山区首推为经营发展“农家乐”乡村游的试点村庄,促进和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文明生态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文明生态村机制建设不适应农村形势发展文明生态村建设必须要明确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主要以政府为主,社会为辅。但一直以来,琼山区文明生态村建设是以宣传部的名义在抓,文明办具体负责,新农村工作内容丰富,现有的领导、投入和工作机制与新农村建设已不相适应。具体体现为:一是各涉农单位缺乏统一领导,存在各自为战的局面。文明生态村建设即新农村建设,各涉农单位按各自计划完成工作任务,缺乏统一指挥,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区文明办难于完成协调各部门指导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二是文明办工作存在“越位”现象。文明办抓文明生态村的最初宗旨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环境建设为切入点,通过改变环境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文明生态村在完成村容村貌建设、提高村民素质教育、后续管理建设等工作外,文明生态村的长远规划、生产发展、文化建设等工作还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这些工作超出文明办工作职能。三是文明办工作人员少。要承担全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全区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工作量非常大,人员过少,致使许多工作开展得不够完善。四是资金投入少。尽管文明生态村建设专项资金总量每年都在增加,但由于全区村庄多,使用分散等原因,文明生态村资金撒“胡椒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p#分页标题#e#

3.2文明生态村存在巩固提高和后续管理问题传统农业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农民收入不稳定,并且现代农业缺少资金支持。往年已经创建的文明生态村,由于缺乏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引导和支持,缺乏人员管理、缺乏后续资金投入,一些基础较好的村庄没能进一步发挥可持续发展效益,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文明生态村提高缺乏经济动力。一些由于当年创建目标低,达不到现在文明生态村要求;一些由于管理不善,重返“脏、乱、差”;一些村庄创建基本达标后,由于相关工作没有跟进,如卫生管理,村庄规划,致使创建工作停滞不前;文明生态村创建容易,巩固难,其巩固提高的任务繁重,创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3“农家乐”乡村游缺乏引导和支持三门坡镇龙鳞村是在琼山区文明生态村中率先开展“农家乐”乡村游活动,是琼山区从单纯创建文明生态村向经营文明生态村转变的新趋势,它实现了农民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的跨越式转变,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农副产品升值、巩固提高文明生态村创建成果等一系列问题,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路子。农民和商家都看到了经营“农家乐”乡村游的市场商机,纷纷开发“农家乐”乡村游项目。从我们走访调研中了解到红旗镇泮边村、大坡镇龙鳞的“农家乐”乡村游进行的项目还是处于萌芽起步阶段,与乡村旅游文化结合不够紧密,缺乏文化挖掘和包装,新产品开发、经营方式相对单一,只以自然风光和餐饮服务为主要类型,档次不高,产业的配套发展还不够,文明生态村旅游、农家乐建设管理还不到位,运作缺乏专业人才,“农家乐”乡村游处于自发生存,无序发展的状态,导致全区“农家乐”乡村旅游难以做大做强,发展的潜力还有待增强。

4促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发展的几点建议

建设文明生态村是一项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繁荣稳定的民心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综合载体。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支持和引领工作;村民要积极参与,群策群力,促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发展。

4.1加强政府主导地位的职能明确政府内部管理职能,加强组织的领导,整合内部的权力资源,统筹各职能部门资源,避免涉农各部门各自为战的局面,集中力量投向文明生态村建设。强化工作机制,制定文明生态村的创建计划,以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对各部门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协调,给予政策的扶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建文明生态村。在投入机制上,虽然近几年对文明生态村的投入在逐步加大,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有显著的成效,但财政上还需加大对文明生态村投入,为不断开创文明生态村建设新局面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

4.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一个好的村领导班子是创建文明生态村成功的重要基础。推进“强核心”工程,应重视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好配强班子成员,特别是把那些致富能人和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推选到两委班子中来,大力推进大学生任“村官”和机关年轻干部下村挂职工作,为农村的加快发展提供干部力量支持。在文明生态村创建中,村领导班子应发挥好三点作用:一是发挥政治上的核心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应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对文明生态村创建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把文明生态村创建作为党惠民政策落实到农村政治任务来抓,把文明生态村创建作为任内主要政绩。二是发挥宣传思想上的引导作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是党的基层组织重要的职责。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从思想上引导农民群众,激发群众从事创建文明生态村的热情,为建设新农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发挥经济上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观能动作用,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理清经济发展思路、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完善经济发展措施、培育经济发展产业、优化经济发展结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立足现实,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支撑,以特色为品牌,以效益为根本,带领和引导基层群众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经济基础。

4.3重视乡村规划建设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必须立足长远需要,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出总体的规划,新农村规划要合理调整乡村规划整体布局,着力强调整体建筑风格的协调统一,以改变目前农村居住与生产用房相混杂的局面,对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只是修路硬化巷道,建沼气池,搞搞卫生、整治村容村貌、建个文化室与篮球场、开展文体活动而已的层面,而是要科学规划,突出乡村特色,要充分发挥建设和设计部门的技术优势,优惠甚至免费为村庄、群众提供一些符合当地自然文化特色建设项目的设计图纸,或者编制一些有关农村村庄及房屋建设设计图集汇编,供乡村建设管理人员和农民参考,保证乡村建设的设计规范。在乡村规划上还考虑农业产业布局、房屋村落建设、文化体育卫生、生态环境保护、村庄墓地安置等,建设规划要突出前瞻性,不能只考虑眼前的产业格局、人口规模、日常生活需要,也要考虑到将来发展的需要,包括将来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人口增长的需要、农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建设规划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可操作性,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村、行政村,地理千差万别,条件不尽相同,建设文明生态村切忌一个模式、一个标准。

4.4引进资金,开发经营“农家乐”乡村旅游,避免矛盾与利益冲突推动经营文明生态村工作,引进外来资金,发展规模型“农家乐”乡村旅游,应合理采用相应的经营管理模式:一是“公司+农户”模式。根据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引进公司的管理的同时吸纳当地农民参与“农家乐”乡村旅游经营与管理,集中农村的闲置资源,并对农户的接待服务进行规范,但要避免因不良竞争而损害游客利益。究其因,首先,公司或投资商与农户的合作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受投资商实力的影响较大;其次,农户的知识层次、素质、服务意识等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三,在内部经营管理中,如何进行游客的分流与分配,避免资源与利益冲突。另一种则是单纯的“农民合作社”模式。根据这一模式特点是发展进入快、起点层次高、开发有规模,如果思路对头,按市场规律科学经营,容易使乡村旅游迅速走上有序化发展的道路。一般由村子先致富人家带动,农民参与成立农民合作社进行自主经营管理,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乡村旅游初期阶段,但随着关注与参与,这种利益主体还是公司的模式,会造成乡村资源与利益的严重失衡,容易引起农民的不满,将难以适应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趋势。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农民,但开发主体是企业。农民与企业在乡村游发展过程中都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二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利益冲突。因此,在“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最大受益的是旅游企业,当地农民很难得到相应利益,并且还要承担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