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构建路径

生态文明构建路径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文明是人类文化不断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1]生态文明以自然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为手段,以自然客观规律为准则、以构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为根本目的,是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办事的文明形态。[2]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生态文明是一种积极向上、良性发展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绝不会拒绝发展,更不是停滞或倒退,而是要通过提高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来提高人类适应自然、开发利用自然和修复自然的综合能力素质,以此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永续发展。第二,生态文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明。这不仅包括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包括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二者在实质上是动态统一的。第三,生态文明是一种科学的、自觉的、高尚的、高级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不仅要有哲学上的自觉,还必须有科学上的自觉,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根本基础,要自觉地转变思维观念和发展模式机制。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时代紧迫性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和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迫使我们深刻理解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紧迫性和重要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建立与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坚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根本保障。当前,我国是一个正处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及时总结汲取过去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进程中的种种经验教训,努力避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文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积极稳妥的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3]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地提出,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和时代紧迫性。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使之真正在实践中落实。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途径   (一)生态理念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   理念是行为转变的先导。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必须加强普及全体公民的生态理念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生态理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根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构建生态文明社会,要大力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加强生态理念教育,必须把生态理念融入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基本关系中去,逐步增强人对自然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牢固树立良好的生态理念。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首要就是努力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生态文化体系,指导人们融入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之中,培育出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只有在真正形成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之上,社会才会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人类才会真正迈入生态文明的理想社会。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政府应利用其特殊的地位来充分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指引和导向作用。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应以身作则带头确立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的绩效观,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自觉的融入到执政的理念、执政的方式、执政的目标中,自觉抛弃“先发展后治理”或“边发展边治理”这种不科学的思维观念。   (二)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3],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工程。因此,我们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文明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本质和核心都集中体现在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生态文明建设要着眼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利益;着眼于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核心。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该特别注重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人类只有在建立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和谐共处的基本前提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三)创新发展模式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依照自然环境的生态基本规律,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最终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向生态化转型”。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和必然的选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既是减少自然环境污染、减轻自然环境压力、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也是从源头上缓解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治本之策。循环经济未来势必会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的高级经济形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科学技术创新是关键。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我国的科学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一些还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且把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在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机制、全面提高经济素质和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协调和谐发展是核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共处是关系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核心。社会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指标,而且还要重视人文指标、环境指标、资源指标。   (四)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是最根本的保障。   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仅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生态保护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制定颁布实施了有关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初步形成了保护环境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引导和促进人们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防止和惩罚破坏生态环境的种种不法行为,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现有的保护环境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存在许多漏洞和缺陷,亟待补充和完善,否则不能满足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首先,我们要尽快建立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以健全的法律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尽快加强自然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尽快建立起比较科学的、系统的、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现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再次,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客观需要,及时出台相对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此来引导和规范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和问题。最后,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法严厉打击危害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加大政府行政执法力度和惩罚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p#分页标题#e#   (五)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共创世界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与和谐的国际环境,而且还必须坚持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走和平发展之路。在目前的工业制度下,要想成功建立生态文明社会,各国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以此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现阶段我们使用的主要能源、运输方式、居住的建筑物、城市的设计等共性的问题应进行共同合作研究,并使其合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必须重新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定位,重建基础设施、寻找新的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对现在的所有技术进行深层次的革新,寻找适应大自然的绿色发展方式。国际社会所有机构都必须把留给后代一个健康的全球生物圈作为人类的首要责任。我们必须明白,人类只是自然环境中重要的物种之一,而所有物种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的。人类之间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才是真正的和谐。   因此,从生态文明观的视角看,整个世界作为一个环境大系统,任何一个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都依赖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世界各国要相互帮助、团结合作、协力推进,才能实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才能成功建设内含生态文明的绿色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