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集水管理对生态保护的作用

水库集水管理对生态保护的作用

 

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维护水资源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的因素,而水库的管理恰恰是为了保护水资源的,它是一个集中水的区域,可以很好的改善自然水资源的情况然后维护生态的环境。但是中国的华北地区,水库集水的地方,地形相对比较复杂,使用的土地面积不但少而且贫瘠,不利于农业的生产,林木业也不是很发达,实际的生产方式又很落后,这些都是造成了水库流域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情况的原因,而且还在继续的加剧,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和改善。那么解决这一问题就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当地通过展开集水流域的管理来实现农业林业的生态保护,减少各方面的污染,实现了造林绿化的设计任务。   因此很多的环境保护人士提出了在水库集水的前提下,通过造林绿化这样的方式来保护生态环境的设计,并且希望在重点的工程中和示范的区域内进行实施,希望可以通过森林的保护作用,解决水土流失和环境被污染的一些问题,从而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下文就是以黄土高原为例,针对水库管理的措施与生态环境维持之间的和谐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借此来让人们意识到水库集水对整个生态环境维持和保护的关键性作用,首先了解一下黄土高原具体的情况。   1黄土高原的自然资源条件   实际的自然生态情况:黄土高原地理位置:黄土高原位于东经100°24′~114°,北纬34°~40°20′之间,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自北而南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包括半湿润地带、半干旱地带、和干旱地带。其范围东界为太行山西侧,西界为乌鞘岭、日月山、拉脊山一线,南界为秦岭-熊耳山、嵩山北麓一线,北界为长城。地跨青、甘、宁、蒙、陕、晋、豫七省(区)。总面积为64万km2。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共有的发祥地,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二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自然地理特征   2.1土地实际的使用状况   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土地失养严重。2.2可用的水资源不多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水面蒸发是降水的二倍多,而且降水集中。黄土高原的特性决定了其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2.3植被覆盖率低在黄土高原上,30%~40%左右的地方都是荒山秃岭,给人留下满目疮痍的景象。人工草地很少,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由于过垦山坡,表土流失严重,显露出基岩,而植被覆盖率的进一步降低更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3规划设计思路   针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情况,利用水库流域的条件,与生态现状实施工程造林,进一步增加水库集水流域森林总量。在生态理念支持下,建立以科技示范区为依托的应用生态型绿色无公害林果经营管理技术、森林健康经营技术、林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中幼林抚育管理技术等技术体系。十分重视并从技术、管理等方面出发,逐步提升现有林分质量,有效控制和治理林果业面源污染。在此基础上,以全面实现以林养水、以林净水、以林保水、以林富民为目标,建立起以水源涵养、水质改善、水土保持等防护林为主体,多林种、多树种合理配置,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生态林业保护体系。   3.1荒山造林绿化工程   在荒山造林绿化工作中,坚持以造为主,封造结合,分类实施的策略。分区域采取不同的工程模式。在高山陡坡处,采用生态防护型模式,而在山脚、坡角地等适于旅游的地区采取生态景观型、生态经济型相结合的模式,其他一般地区采用生态经济型模式。在生态防护配置方式中,优先选择根系发达、抗逆性强、固土保水能力强的乡土树种,这些树种类型包括阔叶树乡土针叶常绿,宜采用树种块状、带状混交的作业方式;选择一定观赏价值的乡土彩叶、观花、观果阔叶树种和乡土针叶常绿树种块状、带状混交作为生态景观型配置方式。   3.2封山育林工程   区域封山育林工程主要规划布局在水库流域内坡度大、立地条件差、人工造林难度大的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及疏林地区域。在封育区中,坚持以封为主的策略,同时,封、造、抚育、保护并举,使区域内的植被得到有效保护、恢复和发展,全面提高林地生态防护效益。   3.3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范围以库区周围坡耕地为重点,在水库周边景观点,栽植观叶、观花、观果等风景林;对库区村内有限的平缓粮田,实施地边、地堰绿化等工程措施,以发展生态型经济林为主,实现既保水保土、美化库区、增加农民收入等目标。   3.4道路河流绿化工程   在河流沿线河滩建立起林带,树种以适生性较强的杨树为主。若道路两侧已建有林带,则在原有林带基础上提高标准、增加宽度,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为片林,建立起覆盖面广、横交错的绿色通道网络。   结束语   通过建设水库可以对森林植被、群落、类型、生态及农药、化肥等使用情况,进行综合调查分析,并进行以饮用水源保护,为主要目的生态林业建设区域、类型划分,为水库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基础,为提高设计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在规划中还针对水库生态经济环境中所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采取因地制宜以造为主,以养为辅,造养结合、分设计出生态型、生态景观型、生态经济型等多种造林模式。   应该注意的是不要只顾增加森林资源的总量,更要切实的利用水库里水资源的滋养功效,做好新造林的结构和空间种植的优化,更好的实现森林的三个重要的效益,提升森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定要针对水库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设计出符合水库需求的育林计划,做好示范区域的研究和分析,加强对质量不高和效能不好的林区的改造工作,从而提高森林的生产能力,从而保证流域内的森林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升。#p#分页标题#e#   由此可见水库集水管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必须结合水库管理加强实施绿化森林的设计和规划,更好的解决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从而保证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