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生态保护构想

公园生态保护构想

 

城市公园应该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将公园建设成为一个适宜市民运动、休闲的“绿色、生态、环保”为主题的生态公园。   1公园生态系统现状   了解公园生态系统(包括空气、水、土壤、植物等)的现状,对其制定生态保护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态保护规划的目的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1城市公园空气状况   佳木斯市公园空气质量受城市整体空气环境的影响,大气、水体、噪声、固体废弃物对城市环境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可吸入颗粒物全年日均超标率达7.4%,市区月均值有6个月出现不同程度超标情况。降尘超标0.2倍,公园上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1.2公园水环境状况   佳木斯市大多数公园没有自然水资源,因为只有表层壤土,有的公园是回填土,存不住水。水分枯竭和缺乏导致生态系统发生整体变化,是公园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水体退化主要包括水源(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数量的减少及其质量的下降。水资源减少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且向旱生群落方向发展,还使土壤抗蚀力降低,结构和肥力下降。   1.3公园土壤状况   佳木斯市公园表层壤土约10~20cm,下面是沙土。土壤是植物生长和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公园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主要场所,具有支撑、肥力和环境三大基本功能。土壤退化是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干扰或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1.4公园植被状况   对于无机环境而言,植物是有生命的物质,而对于动物和人类而言,它又是一个环境要素。植被状况是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数量减少、组成与结构单一。公园现有植物有:樟子松、云杉、落叶松、杨树、榆树、糖槭、水曲柳、龙须柳、桑树、柳树、椴树、稠李、核桃楸、山丁子、杏树、李子、胡枝子、丁香、碧桃、金老梅、黄槐、玫瑰。   2生态保护规划目标   从佳木斯市宏观的自然环境出发,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特征,发挥多民族文化的文脉特色,在公园内建构“生态基质—生态廊道—绿地斑块”的生态绿地系统。通过景观空间格局和景观元素形态的设计,维护各种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使生态系统得以持续发展,以恢复保护为主、开发利用为辅。将城市公园建成文化、科普、历史、教育基地;为民间、社会参与建设搭建平台,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游人休憩和娱乐需求。为佳木斯市建设成为“城在林中,人在绿中,城市依托森林,森林环抱城市”的生态魅力城市添砖加瓦。   3生态保护规划原则   在公园保护与恢复的生态规划设计中,从总体至细部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体系[1]。   3.1因地制宜原则   基本保持现有的地形地貌,按不同的地形特点,根据需要进行适当改造,尽量减少对现有地貌的改动,保证环境因子不受太大变动,利于当地的种群生存。   3.2生态性原则   保护和恢复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贯彻“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共存”的理念。生态景观在现代城市公园建设中可以演绎为对自然风貌的保护,最大限度地利用现状条件,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   3.3生物多样性原则   要为公园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最适宜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尽量恢复公园的原有生态环境,提高公园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为了使植物能在公园生态环境中持续、稳定、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在树种选择上必须坚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以当地植物生态系统及乡土树木群落为基础,在重点应用大量乡土树种的同时,再适当引入外来树种作为补充,这样才能体现出树种的多样性和树木景观的多姿多彩。只有建立相对稳定而又多样化的园林植物复层种植结构,才能使树木在公园环境中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   3.4独特性原则   引入生态建设的新理念,结合各公园的具体特点和现状优势,创造出新意的生态群落景观,使其有别于其他城市公园的特有生态景观。3.5系统性原则利用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的规划方法,将公园绿地系统化,实现整体效益大于局部效益之和的绿地效应。以绿地斑块为点,以生态植物廊道为线,以公园自然植被基质为面,形成多层次、多品种、多功能、色彩丰富的生态系统格局。   3.6科学性原则   绿地系统规划和构建上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运用各专业科技优秀成果和前沿理论,确保规划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3.7文化性原则   公园生态保护规划融合佳木斯市的历史文脉及时代特点,营造公园生态景观特色,提高佳木斯市“春赏杏、夏观荷、秋品菊、冬戏雪”知名度,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3.8生态关系协调原则   指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网的协调。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实现人与自然共生。   3.9共享性原则   城市公园的生态建设是让游人在自然中休闲、游赏,建设中应注重可达性、共享性,力求游人可进入、可参与、可享受于其中。   4生态保护规划内容 #p#分页标题#e#

  从生态保护规划的角度划分,可将市内公园分为3个生态敏感区:极生态敏感区、一般生态敏感区、生态不敏感区。   4.1极生态敏感区   主要指超过25°的陡坡、崖壁、山顶山脊处,一旦破坏,生态系统将很难恢复的区域。山谷汇水带、山脚处等,这些地带处于生态交错区或边缘区,物种丰富,对整个生态格局影响较大。如水源山公园、双拥公园。   4.2一般生态敏感区   主要指植被茂密的山腰、林地等区域,这部分区域相对于极生态敏感区敏感度稍低。   4.3生态不敏感区   主要指平坦地带,在这部分区域进行适当开发对公园整个生态环境质量影响不大。   4.3.1硬质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   公园的硬质景观包括建筑及构筑物、地面铺装、硬质的设施设备,这些景观的生态规划重在材料的组成上,即要符合生态原则的绿色建材。绿色建材又称为生态建材、环保建材和健康建材等,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大量使用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按照各种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用量和用途分为以下5类:新型混凝土、新钢材技术、塑料制品、陶瓷材料、纳米材料。一般采用3R材料(特指可循环使用、重复使用、再生材料)。   (1)道路系统的生态保护规划。公园的道路分4级道路系统,主要包括主干道、次要干道、支道、简易步道等。道路规划在最大限度利用原有道路的前提下,有序合理地构筑道路网络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公园生态的破坏,并节约成本。道路线形基本按照原地形、地貌走向规划,尽量避免高填、深挖。与传统的道路规划相比,生态道路的最大特点就是保护性。生态道路规划设计时避开生态敏感度高的区域或进行生态技术处理,以保护公园环境。规划中通过路的合理组织及灵活调整来调配公园内的生态旅游资源,实现游客的分流与扩散,避免公园内部环境承载力超标。   (2)景观建筑设施的生态保护规划。为满足游人观光、游览、休息、参观等需要,公园需要适量设置亭、廊、茶室、桥梁、平台等景观建筑以及各种服务性建筑、文化休闲性建筑、管理用房等。其中,景观性建筑主要分散分布于游憩观光区,建筑选址依山而居,各建筑之间要求保持良好的对景关系。景观建筑的造型、风格应该保持与公园环境相协调,为保持公园的生态景观风格,景观建筑的材料应优先选择木材、竹材、茅草、石材等自然原材料,或者利用混凝土仿真做法,模仿天然树干、石头等自然原材料造型。建筑色彩保持自然原材料的本色,以朴素、淡雅的颜色为主,减少人工建筑对自然生态环境在视觉上的冲击。目前,公园已建仿天然的树根座椅、桌子,体现公园原生态的景观特征。   4.3.2水环境的生态保护规划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也是构成生命体不可欠缺的因素。从生态保护规划和建设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植被建设,它影响水的循环、蓄养水分、调节地表径流、控制土壤侵蚀、保护水质;第二,水土保持,人为合理地利用降水资源、调节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4.3.3植物景观的生态保护规划   植物具有降温增湿、吸收二氧化碳及有毒气体、释放氧气、滞尘、杀菌和降低环境噪声等生态保护作用。应根据各公园自身生态系统状况选择抗污染、抗病虫害、抗旱的乡土植物。创建植物群落,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常绿树与落叶树搭配。调整乔、灌、草种植比例,重视乔灌草的生态效益。乔木种植比例占60%,灌木占39.5%,草本类占0.5%。植物群落配置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1)乔木+灌木+草木地被+草地。这种布置模式最有利于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可最大程度地提高叶面积和绿量,且景观层次丰富、季相变化明显,适合公园内半开敞、密闭空间的营造。(2)乔木+草坪。按乔木郁闭度(树冠投影面积与林地总面积之比)可分为:郁闭度小于40%的疏林,郁闭度60%的中等稠密林和郁闭度大于80%的密林,综合性公园的疏林草地的郁闭度应达到10%~20%,此时视野开阔。(3)灌木+花草+草坪。这种配置荫闭区少,不适宜活动,用于小面积绿地、水池边界绿化或用于地下管线、构筑物等限制植物根系深度的地段。(4)花草+草坪。这种配置以草坪为主,用极少量乔木点缀,具有视野开阔的优点,加以少量草花衬托,但总体绿量少、生物生态效益较差,大多数又不耐践踏,因而不宜大面积使用。   4.3.4能源系统的生态保护规划   目前国内公园在能源上主要依靠传统的电能,而新时代的生态化公园利用传统能源已不能适应科技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的需求。太阳能是绿色能源中科技含量最高、发展最快、利用范围最高的。目前,双拥公园、绿云公园内已经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4.3.5管理系统生态保护规划   废旧材料的循环利用。在公园改造中,公园本身就有很多建筑物,在按需要将这些建筑物拆除以后,其建筑材料如砖、石、预制板等经过稍微加工可投入建设中,有的甚至可再使用。提高材料的二次利用率,将显著降低建设成本。   公园生态保护规划设计始终以对公园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根本核心,公园是城市的绿色肺脏,推进公园生态化建设走向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率的发展轨道,将生态规划设计贯穿到每个细节中去,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杜绝粗放、浪费的模式,以最低的能源、资源成本去获取最高的效益,为市民营造一个“生态、环保、绿色”的游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