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原理教学质量思考

环境工程原理教学质量思考

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相结合

各类型设备的结构以及工作状况若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通过黑板、教材、挂图等只能看到它们的半面图或结构简图,教师讲起来很困难,学生听起来也感觉非常抽象,很难与实际设备联系起来。而通过多媒体,设备的结构、工作状态做成图片或动画,用多媒体放映,然后再讲解其内部构造、工作原理、工作状态。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做成的图片逼真、直观,大增强了学生对单元操作设备的感性认识,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掌握、工程应用能力提高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作为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学位课程,环境工程原理理论教学必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准确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强调应用,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中的各知识点都和我们的现实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在“流体流动”这章中的管路设计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有,首先需要根据实际流速计算管径,而计算得到的管径不一定市场上有,再进行圆整,还需要依据经济流速,而经济流速又是根据各个国家能源、材料费用等通过经济衡算得到的,国家依此按一定标准(国标)批量生产相应管子,也就使学生明白和掌握了“管子规格”的这一工程概念,懂得了选型的实际应用,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及其和其他零部件的配套性,从而在引导学生查阅“某些流体在管道中的常用流速范围”和在查图查表进行计算的同时,使学生懂得了计算的工程内涵,为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讲解相关基本概念和原理时,就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数据或图表,而且要引发学生兴趣,自行积极地去查阅相关的工程设计手册和各种图表,从而掌握查图查表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还要引导学生了解工程观念的实质[3]。因此,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尽量选择一些与现实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工程问题进行引导、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

合理利用习题课,巩固教学内容

习题课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习题课,不仅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定理定律、经验公式等,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重视习题课,在每章结束后安排一次习题课。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及教学重点,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发给学生,让其课下完成后上交给教师。这些题目工程应用性要强,同时应具有系统性、代表性,能很好地体现所学知识点;然后,教师通过批改作业,记录归纳学生的共性错误,分析出错原因及薄弱知识点;最后,在习题课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定理定律、经验公式及应用条件等。随后,在习题讲解过程中应着重分析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总结重点知识和难点以及易出错的地方,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4]。因此,学生课下做习题,教师课堂上讲习题的方式,即节省了学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采用启发教学方法,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是针对现今普遍存在的“灌输”—“接受”式教学而提出的[5]。通过讲解、举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增强了教学效果。例如:该设备为什么具有这种结构特点?为什么要这样操作?此公式应用条件是什么?等等。可以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去思考或和学生共同探讨。课后主动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听取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引入科研工作和技术前沿的发展动态

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不断地跟踪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将新知识、新技术及时纳入到教案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鼓励学生写一些与环境技术前沿有关的小论文,一方面可以补充学生理论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还可以邀请学科专家采用讲座的形式,对环境学科前沿的技术研究进行讲述,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可以了解相关技术的最新研究动态,形成初步的科研意识。总之,“环境工程原理”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各教学手段的积极作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作者:黄魁

 单位:广西大学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