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课程系统设立的实践

环境工程课程系统设立的实践

作者:谢红梅 杨海林 周桂林 李宁 李仁炳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现实,毕业生总人数及待业人数急剧增加。本科生起薪普遍下跌,甚至出现了“零起薪”就业现象,为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考研等。由此引发了学生及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和价值产生了新的怀疑。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市场亦然。早在1998年,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教委联合主持的“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就预测,2000~2010年我国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年均需求量为1147万人;2004年,人事部又宣称,环境工程师将是今后几年需求最大的热门人才之一。然而事实却不容乐观,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在各种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普遍受到冷遇,一次就业率达不到50%。重庆工商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于2002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10届,共计招生1000余人;毕业5届,共500多人。一次性就业率徘徊于60%~70%之间。其原因主要有三[1-2]:一是毕业生人数过多,二是学生就业意向,三是学生自身的素质。如何适应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跻身于众多的环境工程专业之列谋求长期健康的发展?环境工程专业必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践环节训练等入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升办学品位。

1环境工程课程体系设置的实践与探索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努力初步形成了以下的课程体系。

1.1知识体系四年制环境工程专业教育主要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集中实践性教学三个模块。一般在一、二年级完成通识教育,并通过环境工程原理等课程的教学起到环境工程“入门”的目的,而专业教育主要在三、四年级完成。

1.2课程设置

1.2.1专业骨干课程体系改革2002年专业主干课为7门,共205学分。2004年无专业骨干课的概念提出。2005年专业主干课有4门(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占125学分。2006年环境工程专业的4门核心课程(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为骨干课,学分为14。2007、2008、2009年环境工程专业骨干课调整为: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共三门,学分为115。2010~2011年环境工程专业骨干课又重新调整为4门: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2010年、2011年学分分别为:145、150,其中2011年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增加了0.5学分。专业骨干课就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变动。

1.2.2公共课和选修课的年度变化从表1可以看出,整体上来说,2010级的课程体系比2007级和2009级的更加合理。就要求完成的总学分而言,虽然保持在175的基础上。但是,就公共课、专业课(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和通识课占总学分的比例而言,2007级分别为49.6%、44.0%、64.0%,2009级分别为48.9%、44.6%、64.0%,两者的差异不明显。而2010级分别为47.9%、46.4%、57.1%。表明专业课占的比例逐年增加,通识课和公共课占的比例逐年降低。专业课从2007级到2010级整体优化。2007级、2009级、2010级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分别为25、28和28,分别占专业课总学分36.5、39.5和42.5的68.5%、70.9%和65.9%。2007级、2009级、2010级的方向共同选修课可选择范围为25学分、34学分、34学分,方向选修课范围为8学分、8学分、8学分,但是方向共同选修课要求达到19学分、24学分、24学分,方向选修课分别达到6学分、4学分、4学分。也就是说,虽然2007级选修课的比例很大,但实际上,在所有可选的方向共同选修课25学分中,必须要选择19分,实际可选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2010级虽然选修课只有65.9%,但是34选24,8中选4,学生实际的自主性更大。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2007级~2010级均为35学分,占专业课总学分的20.0%。

1.2.3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结构专业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课程、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在教学顺序上采用了从单一到综合、从微观到宏观、从简单到复杂的传统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时序安排。大一、大二低年级阶段主要完成基础理论课和相关实践课;大三是整个学习阶段的重心,进行专业核心理论课的学习和相关课程设计;大四的高年级阶段在前修课程的基础上,主要进行综合设计能力的训练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同时,根据专业拓展的需要和学生自己的兴趣进行多门交叉课程的选择性学习。

1.2.4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由表2可知,专业理论课的设置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骨干课和专业方向三个环节。这其中包含了环境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定的4门核心课程,还有多学科交叉理论的课程如工程力学B等,但是没有体现自身课程方向与特色的课程。大量的选修课的开设更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平台。

1.2.5专业实践教育体系

1.2.5.1专业实践教育体系的构成专业实践教育体系由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逐步过渡。在教学顺序上,先通过基础实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大学物理、化学基础。再通过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拓展到规划设计与CAD,使学生对环境工程的各个方面(计算机、化学、物理等)以及各个层次(检测基础实验、环境工程设计等)有所掌握。最后通过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逐步深入到社会与环境的综合发展规划之中,使其达到知识拓展和能力培养的目的(图2)。

1.2.5.2实践环节的训练由表2可知,自2005年开始,我院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总学分由原来的30学分增加到35学分。从学期分配情况看,自学生大二后半期开始安排实践实习,且学时分配也相应的由原来单一集中大四进行的模式变为各学期分散进行。环境工程2004,2005和2006级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学分为:30,35,35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分别为16.5%,18.9%,20.0%。2007~2011年度均保持在20.0%的比例。而在同类高校中这一比例占到了40%以上[3]。

2专业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1专业办学定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如何能够在众多同行兄弟院校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办学方略,这些概念尚未明确定位。目前我院教师的纵向科研项目、横向课题等没有较好的凝聚学科研究方向,未能形成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学生也少有机会围绕主题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及各种课外科技活动。#p#分页标题#e#

2.2办学条件办学条件是教育的基本保障。近年来,学校和学院对环境工程专业在实验条件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先后建立了设施完善的工科实验中心、环境工程设计室,相应的专业软件、绘图仪等软硬件实验设备也配套完全,保障了学生实验、实践动手等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高。同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使学生在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实践也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目前建立了3个校外参观实习基地。由于经费紧张,各实践环节削减学时,或者到就近找一家不合适的企业进行实践,甚至有的干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企业进行实践;另外,学校没有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企业不太愿意接收学生来实习,导致目前很多学校的实训环节流于形式,达不到工程实训的目的。

2.3师资结构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资源,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我校在引进新人才的时候,注重学科背景的选择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目前,在环境工程教研室现有的9名教师中,有8名专业教师,有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的教师4名;教授2名,副教授1名;博士(含在读)8人,学士1人,且40岁以下教师全为博士以上学历。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差异较大,且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太小。只有通过教师资源的不断的有效整合,才能为专业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就业能力的拓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2.4人才培养质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从历年的毕业生来看,其就业率、就业渠道、就业单位表现以及各种反馈信息都说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逐年有一定的提高。近几年来,考取研究生的人数比例也在不断的上升,包括考取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重点大学。但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参与科研、、参加竞赛等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素质及其创新能力的亟待提高。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基础上,申请创新基金和课外科技立项仅寥寥十余项,在核心或一般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也只有几十篇。

3环境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建议

3.1课程设置的调整课程设置的重新调整包括对不必要课程的删减,同类课程的整合,学时量的增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变换以及教学顺序的调整等。建议如下:(1)专业主干课应该包括体现自身课程方向与特色的课程。但是特色的定位尚需要环境工程专业诸位教师,包括学校领导的努力。只有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才可能形成鲜明的特色。(2)学科基础课方面。加强CAD、软件应用、程序设计相关课程。学习环境工程专业需要很强的责任心和数理能力。繁琐的计算,大量的图纸可能会让你觉得麻烦。有了较好的计算机水平,并学会了操作专业软件,就会事半功倍。(3)专业必修课方面。删去《普通生物学B》,增设《环境化学》等。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该门课程[4-5]。《环境化学》课程主要阐述污染物在各圈层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过程,所涉及的污染化学问题及其效应为主线,讨论密切结合我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它应当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4)实验课开设方面。压缩《化学实验Ⅰ》、《化学实验Ⅱ》,开设与环境监测分析有关的《仪器分析》。《仪器分析》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近代物理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许多知识,在众多领域应用十分广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该门课程[6-7]。《仪器分析》应当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8]。这是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它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活性污泥活性的测定实验中,教师给定污泥负荷,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活性污泥的取样量和污水的取样量,制定COD工作曲线的制作方法。

3.2环境工程实践能力的增强加强操作性和实践性的锻炼,尤其是读图、制图能力的培养。在优化实践课学时结构的同时,增加其总学时量。我们尚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如何把企业、学校及科研院所有效合作,形成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9]。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同时,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入手,才能使课程体系中的教学效果能够真正得到保证。

3.3明确突出专业定位特色我校立足重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体现重庆和西部环境工程的地域特色。这也能突破环境工程教育内容“多而不精”、“广而不深”的局面。如何依托我院成功获批的“催化理论与应用技术”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培养优化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重庆地区酸雨事件,位处长江上游地区长江流域生态屏障的脆弱等大的环境背景下,如何定好位,突出特色,才是解决就业难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