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中网络的洋节热

跨文化传播中网络的洋节热

 

时下的中国城市里,人们普遍喜欢过“洋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过得红火热闹。“洋节热”不仅表现在现实生活领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西方节日也是人们关注较多的话题。   一、网络推动跨文化传播的动因   1、媒介与经济力量结盟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大行其道也与媒介机构及幕后政治经济推手是分不开的。“洋节热”的直接经济利益受益者是企业商家,除了那些生产制作节日用品的企业之外,饮食、服装、家电等各个行业都会受益。“商家与媒介的合谋迎合了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媒介赢得的受众关注越多,就意味着更大的经济效应”,而网络广告具有到达率高、接触率高,传播效果好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吸引大量的潜在消费者,因此越来越多的商家选择在网络新媒体上加大广告投放力度。从媒介机构自身利益来看,其盈利大部分来自于广告收入,由于节日期间商家的广告投放量大,媒体也乐意扩充自己的广告版面。于是“洋节”就极易被媒体炒作起来。   2、网络自身特点促进跨文化传播   互联网的超时空性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信息能够瞬间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互联网的高互动性的特点,让受众在海量信息中有了主动选择的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点击满足自身需求的信息。每逢“洋节”到来之前的几天,网民们在网络上广泛参与讨论如何庆祝即将到来的节日,并积极地参与分享与“洋节”有关的话题,传播相关的文化,促进了人们对异地文化的深入了解。   3、受众对文化的需求和选择   互联网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张扬个性,娱乐消遣,获得话语权力的需要。从表达需求层面来说,由于网络是匿名的、宽权限的、非面对面的传播工具,使得绝大多数人找到了表达自己的途径;从娱乐需求层面来说,人们从网上搜索出新颖的节日信息,并主动参与到群体的庆祝活动中去,可以获得新鲜的娱乐休闲体验。例如,人人网在2011年情人节发起了网上书写“三句话情书”的活动,那些本不愿意在情人节表达爱意的人也受到身边的过节大队的影响,跟风似的调侃一下爱情。   二、网络中跨文化传播产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对于跨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特别是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以及国家间的交流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不合理的跨文化传播也会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   1、网络是文化帝国主义推行的有利工具   “因特网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却并不必然比以前更有成效,传统大众传媒时代国际传播的不平衡格局在因特网上依然存在。”发达国家想要通过这种信息流动的传播优势来实现对其他国家在文化领域的控制,使其依附于自己的意识形态。一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自己的文化不能在世界上畅通地发出声音,最终只能淹没在网络信息海洋中。就当前流行的“洋节”而言,网民们知晓的也只是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那些节日,对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一些特色节日却一无所知。这就可能演变成为“文化的同质化”,不发达国家人民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愈加贴近发达国家,对自己本国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日渐减弱。   2、虚拟空间的文化交流难以保证传播效果   网络空间是一个纯粹的虚拟世界,人们借助计算机,使用影像、文字、声音等来传递信息。虽然信息形式多样,但是网络文化肤浅、碎片化的特点,不能保证文本的高意义清晰度,因此或多或少地会带给人们理解上的困难和不便,从而影响了传播效果。例如在节日期间使用电子贺卡来表达祝福,其效果可能大打折扣,这是由于网速、电子产品自身的缺陷等技术原因造成的,通过电子贺卡交流对增进双方情感并往往没有什么作用。收卡者更多的是新奇于电子贺卡美轮美奂的动画制作上,反而减少了受到贺卡时的喜悦心情。   3、传统文化的处境堪忧   网络环境是一个危机和机遇并存的空间,利用不好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也就是跨文化传播对国家主权的消弱。网络自身有着不可抗拒的缺陷和劣势,网络文化碎片化、狂欢化、肤浅化的特点肯定会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造成负面的影响,人们会抛弃传统的文化而追逐西方资本主义消费文化,最终会导致传统文化的消亡。特别是近年来“洋节”在国内的广泛流行,让人们只关注“情人节”,忽略了“七夕节”;只知道“万圣节”,不了解“中元节”,因此,我们不得不为传统节日的命运担忧。   三、跨文化传播中对网络的合理利用   网络跨文化传播面对的是全球的受众,因此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跨越语言、风俗、宗教、政治、经济等等各种社会文化制约因素,“洋节”之所以在全世界广为流行,一方面得益于基督教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另一方面,也因其符号体系当中所传达出的分享喜悦的感情易于被人理解,使得不同文化的人都能切实体会到其中的那份欢乐之情。   要提高跨文化传播质量,还必须提高网络传播从业人员的素质,克服在编码、解码方面的不足,有意塑造传播的艺术,进行自我宣传和包装,向世界人民推广我国底蕴丰富的传统文化,既可以借鉴“洋节”的传播方式,也可以以“洋节”为载体,将我国的文化与之恰当地融合,进而实现的传播效果。   与此同时,记者和编辑要发挥自己“把关人”的角色,掌握好传播过程中的进、出两扇门,“过滤”掉意义虚假、模糊的信息,传播意义清晰度高、易于被其他文化所接受的信息。对于“洋节”在我国的传播也应如此,一方面不排斥其传播,另一方面“把关人”又要恰到好处地给网民传递节日的喜悦气氛,从而达到既不盲从西方文化,又能享受节日的欢乐的目的。#p#分页标题#e#   网络跨文化传播时代已经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文化氛围会随着跨文化传播的进一步发展而变得更具包容性。“洋节”在中国的发展就是跨文化传播的结果,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也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广泛关注,文化融合是传播全球化下的大趋势。网络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要在纠正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同时,还要注重对多样文化环境的保护,促进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