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范例

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范文1

一、微博的概念、起源及现状

微博,是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移动设备、互联网等客户端登录微博消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以内的文字更新信息,实现即时分享。2006年,美国网站Twitter推出了微博客服务,很快风靡全球,但因监管等问题未能进入中国。中国本土化微博产品作为Twitter的模仿者与替代品,在2007年开始出现,代表者为饭否、叽歪、嘀咕、做啥、腾讯滔滔。2009年8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国内上网主流人群的视野。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截至2013年11月,全国微博账号总量突破13亿。美国《时代周刊》评价“微博是地球的脉搏”,以凸显其在信息传播上的强大功能。众多的媒体机构通过微博和传播最新消息,微博用户通过微博了解信息和新闻,微博既是沟通的渠道,又是传播信息的平台,对新闻的传播产生影响。

二、微博对新闻传播者的影响

1.微博使新闻的传播群体呈现多元化

注册微博没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任何人只要通过手机或者邮箱便可申请,注册账号后便可通过网络设备发送信息或者“新鲜事”。因为微博的开放性和公开性,使任何正在使用微博的人都有机会看到在这个平台上的信息,并且无条件地进行评论或者转载,因此普通大众成为了新闻的传播者。Twitter创始人之一埃文•威廉姆斯说:“即使是再庞大的新闻媒体,也不会像Twitter一样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新闻记者。”也有人说,“微博时代,人人都是记者。”自从微博应用以来,不少突发事件都是由普通群众第一时间传递出来的。例如,在2011年7月23日的温州动车事故中,新浪网友“袁小芫”发出的第一条微博几乎与事故同时,而这条微博比国内媒体在互联网上的第一条报道早了两个多小时。此后,第一条求救信息也是通过微博传出。

2.微博新闻对传播者没有专业新闻素养要求

新闻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因为新闻传播者具有消息灵通、头脑清醒、目光远大等职业敏感,同时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中对传播者有这样的要求,但是在微博新闻的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是没有新闻知识和素养的业外人士。例如,2012年7月21日,北京发生61年不遇的暴雨灾难,在广渠门,一名自驾车司机被困水中,众多网友及时通过手机微博信息,据统计,关于“广渠门救援”的微博转发了18万条。虽然这名司机不幸遇难,但众多网友的转发和传播在争取救援时间方面发挥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在微博上,新闻的传播是由看到这则新闻的个人进行,进而再由其他人进行传播,可以许多人同时传播,没有专业素养的限制。

三、微博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影响

1.微博为新闻传播提供新闻源

微博具有强大的即时通讯功能,在没有网络和计算机的地方,使用手机流量便可即时消息。于是,很多第一现场、第一时间的事件内容便可通过微博先于传统媒体。在新闻采集过程中,一般需要当事人提供线索、记者实地采访,而以前作为线索的提供者在注册微博之后,便可在微博上第一时间自己了解到的情况,也可以@相关媒体单位。记者也可以通过微博这一平台与当事人进行沟通。这使得信息传播由以往的单一线性模式,转变为多角度裂变式传播模式,由此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

2.微博提高了新闻内容的时效性

当今时代的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传播速度对各个媒介来说都是一项考验和挑战,保证新闻的时效性不仅是新闻本身的要求,也是媒体工作的目标。在诸多的网络媒体中,即时性是微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法宝。微博实现了任何信息在任何人之间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传播,可以总结为4A,即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

3.微博新闻门槛低,假新闻多发

2013年3月中旬,有网友通过微博著名演员六小龄童去世的消息,随后这条微博被迅速转载,后被正在拍戏的六小龄童本人澄清后认定为假新闻;曾在2010年也有微博消息说作家金庸去世,甚至被《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转载;2014年1月2日,在《新闻记者》杂志的《2013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中指出,2013年中国十大假新闻如深圳最美女孩给街边乞丐老人喂饭、长春老人菜市场晕倒仅1人施救等,均在微博上广泛转载。

四、微博对新闻传播媒介的影响

新闻需要经过选择事实、传播事实的过程,这其中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新闻媒介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也有口头、信件、电报等,其中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由来已久,而互联网的兴起使许多读者由报纸、电视转向网络。微博的出现既是对互联网媒介的应用,又带有一定的创新和改变,影响着当今的新闻媒介。

1.微博促进了新旧媒体的融合

网络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体或者新媒体。网络媒体出现以来,以传播及时、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等特点改变了人们的新闻阅读习惯,使得纸媒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许多纸媒也着手寻找新的发展途径,新闻网站、报纸电子化等相继进入人们的视野,微博的诞生也是其发展的一大契机。2014年2月19日,由人民网研究院的《2013中国报刊移动传播指数报告》中选取的国内较具影响力的150家报纸中,开通新浪微博的有149家,开通腾讯微博的有137家。同时,各大媒体的官方微博都有相应的管理团队,把微博视为向外界展示自己和传递信息的窗口,除了纸媒,网站、电视台也积极入驻微博,实现新旧媒体双渠道的综合发展。

2.微博是新闻媒介与“粉丝”互动交流的平台

传统的纸媒、电视台大多通过读者来信这一方式进行交流,新兴的网络媒体允许读者对相关话题进行评论,但这往往只是读者发表意见,并没有形成互动交流。而微博这一新媒介允许读者发表意见,和其他读者或者传媒机构进行互动,传媒机构能够在第一时间直接了解到观众或者读者的看法和意见。2013年9月5日,“@央视新闻”发起“最美赏月地”投票,号召网友以赏月之美推介自己的家乡,并发起投票;201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发起“十一最佳旅游地”话题,以投票或者旅行提示的形式吸引网友的注意力。“最美赏月地”微博活动共持续了17天,收获转评赞共计162791次,“十一最佳旅游地”微博活动仅持续了9天,收获转评赞共计70751次,两家官方微博均利用互动形式让网友参与其中。

五、微博对新闻传播受众的影响

受众是指传播过程中传播内容的接受者,包括报刊的读者、广播电视的听众和观众,也包括亲身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传播者和参与者。微博的受众是广大活跃的网民,体现出一些新特点。

1.微博新闻传播者与受众的一体化

微博新闻的传播主要靠微博的转发量,这是一种核裂变式的传播,也是一种接力传播,每一个转载者便是新闻的传播者,而传播者也是新闻最直接的受众,所以构成了新闻传播者与受众的一体化。受众本身并不是简单的接受者,受众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传达给其他人,使其他人成为受众,而自身成为传播者。在微博使用中,受众大多是通过转载成为传播者,从而使新的受众清晰地了解整个新闻事件。此外,传播者对于信息的评论便是反馈的过程,传播、反馈都掌握在受众手里,受众有足够的自主权。所有的传播者都是从受众中产生,传播者与受众呈现一体化的形势。

2.微博新闻对受众具有舆论引导的作用

真实客观是新闻的基本原则,微博新闻本身并不一定缺乏客观和真实,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附带传播者的意见,这可能对新的受众产生引导作用。许多网友在转载微博的同时,习惯性地加上自我的评论,这便在一定程度上对下一位读者产生影响。此外,注册微博的也有许多通过实名认证的名人,有明星、商业家、媒体人等等,在群众中拥有较为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所以,这些所谓的“舆论领袖”的发言或者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往往会对普通网友产生影响,使他们产生思维偏向。

新闻传播范文2

(1)海量性。为了达到新闻信息能够在空间和内容上无限延伸的效果,我们多采用超链接的方式实现全景式的表达。此外,为了给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新闻背景,透彻地剖析一个新闻过程,新闻媒体大多会采用专题性报道,纪实性叙述以及现场目击等方式,深入而透彻的为大家从多角度呈现信息,突破了传统传播方式带来的束缚。

(2)新颖性。跨媒体传播新闻的方式与传统方式不同的是用新颖大胆的方式,从真实性的角度出发,对新闻进行不同方式的报道。但由于缺乏监管,许多虚假新闻频频涌现,新闻的真实性大打折扣,这也丧失了新闻传播的重要意义。

二、新闻传播中语言信息的若干问题

(1)信息质。信息质也就是我们说的新闻传递的这一条信息的质量。信息质的评定理论上可以分为2部分,即理性信息和附加信息。理性信息多注重语义和语法上的质量,侧重于接受文字信息,虽比较客观,但是质量较低。而附加信息则主要是通过推理而得出的一些潜在信息,信息量大并且质量较高。附加信息也称为语用信息,它从新闻避免平白地叙述客观事实的角度出发,让社会大众在事实中自己找到新闻的价值,具有费时又费力的缺陷,因此,语用信息在不同的传播媒体之间所占的比例都是不同的。

(2)信息量。质与量是2个辨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信息量是用来衡量信息的多少,也可以说是大众最终接受的信息的多少。但影响其数量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信息质和信道容量。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信息的耗损程度。信息耗损也被称为信息中的噪音,通常情况下,群众多会因为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噪音而对信息产生片面的连接,甚至是由于歧义带来的误解。另外,在网络媒介的传播中,一则新闻中反复出现关键词链接,导致读者无法掌握信息的重点,破坏了信息本身的严谨性与科学性。总之,信息中的噪音主要是由于信息量的不当引起的,注意信息量的合理安排就可以将信息噪音降至最低。

(3)信息位。信息位又称信息的配位,是信源事实在被进行编码时,为了产生一种信息结构,而对形成新闻必须要有的信息及因素进行配对的过程。信息位主要体现了传递信息的个人对信息的主观判断能力和潜在信息的挖掘能力。信息位的形成还可以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的有机组合。语言符号就是单纯的文本信息,非语言符号包括新闻排版和字体等因素。

(4)信息度。信息的冗余是指传递出的信息量超过了群众接受范围内的最高限度。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这种现象也日益增多。冗余程度也主要受到信息量的影响,不同的信息量在面对不同的信宿时,会有不同的的冗余程度。从理论上来看,适当的冗余是可以在信息传播中出现的。①适当调控“冗余信息”的效能,为受众服务。冗余信息在传播中的影响有多大,主要是看其副作用到底有多大。冗余信息的副作用就在于它在传播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重视了传输的信息,而忽略了接受者的接受程度。如果能在新闻传播中正确使用冗余信息,有利于在情感上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提升信息的质量,还可以表明传播者的态度,加深新闻的价值。但如果利用不当,冗余的信息转变为信息中的噪音,这种噪音会严重影响理性信息的正常接受。②通过传输的媒介和通道使冗余信息服务于更多的群众。冗余程度因不同的传播媒介而不同,同时也拥有不同的受众。一般来说,冗余信息在电视传播媒体中所占的比重较多,而在广播中所占的比重又大于网络传播中所占的比重。另一方面,同一传播媒介也拥有不同的冗余程度。毕竟一则新闻对于不同的群众,理解的层面也是不同的。经调查研究表明,信息的题材不同,会在群众接受层面上造成错位,从而降低了每个信息单元所蕴含的信息量,造成群众无法接受的情况。面对此类问题,我们应在信息的编辑阶段,就注重了解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程度或是接受者的社会背景,使信息存在适当的冗余,满足不同群众的不同要求。

三、语言艺术在新闻传播中的体现

(1)语言艺术的共性———以央视为例。央视是我国传媒业的领军媒体,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和实力。央视自发展以来,主要强调做新闻类节目,经过长期的奋斗和不懈的努力,央视已经拥有了多档强有力的新闻类节目,如《新闻观察》《新闻24小时》《新闻会客厅》等,我们仔细观察这些节目,就不难从这些节目的语言中发现,这些能够经过长期的努力最终被却群众铭记的节目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语言通常既能够带给人们情感上的抚慰,也能够深刻地揭露社会现实,给人智慧上的启迪。又如央视主持人王志主持的一档名为《面对面》的节目,这档节目只是单纯地依靠主持人与嘉宾的面对面交流,在此过程中,语言的艺术性体现得淋漓尽致。“非典”时期的一次访谈,当王志采访到广州医科大的工作人员时,他问到:“你们是靠什么来与非典斗争的?”他们回答“:是精神。”简单的几个字却蕴含着无限的能量,足以温暖人心,鼓舞斗志。

(2)地方卫视中方言类新闻节目的语言艺术特色———以上海东方卫视为例。近年来,各卫视的方言类节目不断取得各种程度的成功,不仅收获了较高的收视率,也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益。因此,各卫视都追加对方言类节目的投入,并且希望取得更大的成功。早期的方言类节目要属东方卫视的壹周立波秀节目,此节目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主持人的风趣幽默之外,在为观众们传播新闻的时候通常主体上采用普通话,但也会伴有方言,这使得在播报的过程中不时有笑点产生。节目的过程中,首先将本期节目要讲述的新闻做一个简短的视频播报,然后在节目的逐步深入过程中,不断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引起观众足够的兴趣。此外,节目的讲述过程要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生动有趣,用跌宕起伏的剧情吸引观众。最后,这种方言类的新闻节目强调主持人与观众的实时互动,注重角色的转换。

四、当前新闻传播中需要注意的语言问题

(1)新创词语的出现应用。新创造的词语是指结合特殊语境和特殊事件产生的词语,其本身并不符合语法规定和语言规范。例如近期的一则新闻,标题是“裸官检举他人立功”,从题目来看,有些人根本不明白裸官的含义,类似这种从题目来看就使人无法理解的新闻还在不停涌现。

(2)非术语新词的出现应用。在新闻中还常出现一些本是专业术语,但处于较为偏僻的领域,逐渐被转化为非专业的术语在消息中出现,如“经济硬着陆“”平仓”等词语的出现往往没有任何注解,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感到困惑或是晦涩难懂,新闻工作者忽略了初次接触这些生僻词领域的读者的感受。

(3)外来词汇的应用。频频引入外来词汇对于文化来说是一个中外文化交流的机会,但过分地滥用则会使一些本就文化程度不高的读者出现阅读障碍。新闻传播的过程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积极而向上的信息能够为人类传播正能量,并且能够将知识向阅读信息的每个读者传播。但如今中文夹杂英文出现的信息屡见不鲜,虽然新奇,但也是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

五、结语

新闻传播范文3

电视新闻节目与纸质媒介相比,在存在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电视新闻节目的优势主要在于图文并茂,能让受众更好的了解新闻现场,给受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而且在电视新闻中可以实现与现场的直接联系,增强新的真实性,提高新闻节目的观赏性,能更好的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是在传统的传播环境中,电视新闻的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电视新闻的储存性不强,往往转瞬即逝,另外,对于电视新闻节目来说,节目组对受众的节目选择不能进行提前的预测,而且信息的反馈也比较落后。但是在新媒介背景下,因为新媒介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实时性等特点,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传播等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一)素材获取渠道的多元化

在传统媒介背景下,电视新闻的节目素材的获取渠道较窄,主要是记者的采访、编辑与受众的沟通以及群众热线等等,这些新闻素材的获取渠道有两个比较大的局限性:第一、信息的获取量较小,在新闻节目中很多年隐藏的信息不容易被发现。第二、素材的来源渠道很不稳定,电视新闻节目组在信息获取中的处在被动的地位。新媒介背景下,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受众能与节目之间进行及时的交流,而广大的受众也可以利用网络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提供给节目组,丰富了电视新闻的信息量,而电视新闻节目组也在积极建设自己的网络平台,更多地收集新闻线索,或者是在网络平台上播放已经正式播放过的新闻节目,改变了电视新闻转瞬即逝的缺陷。

(二)延伸新闻节目的生命力

在传统媒介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是通过电视形式进行播出的,在播出的瞬间,电视新闻的生命力就终止了,而受众要是错过某一个节目,那么就很难再一次观看了。虽然很多电视新闻节目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选择重播,但是如此一来,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又降低了,电视新闻的生命力也就逐渐变弱。而在新媒介背景下,可以将电视新闻节目在视频网站和网络电视中播放,受众可以随时点击,一些受众虽然错过了相应的节目,但是随时在网络中可以观看,而且可以在网络中找出很久之前的电视新闻节目,有效延长了电视新闻节目的生命力。

(三)优化新闻节目的推介策略

对于当前的电视新闻来说,在一定性质上,它是一种商品,电视台只有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推广自己的节目,才能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获得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新媒介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的推介途径更多,对于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一、在新媒介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在自己的官网以及一些主流网站上进行推介和宣传,提高了电视新闻节目的知名度。第二、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评论员等可以利用微博与受众进行互动,不但加强了与受众的交流和互动,而且能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新闻素材。第三、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来说,在新媒介环境中,可以通过塑造主持人实现新闻节目的品牌战略。

新媒介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模式创新

(一)实现电视新闻节目语态的转换

对于传播来说,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是最好的传播,在媒介介入的情况下,要体现最好的传播效果也尽量要向这个方向靠拢。因为在以往传统媒介中话语权是掌握在社会精英的手中,实现大众传播较为困难。在新媒介背景下,要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首先必须要进行语态的转变,在与受众的交流模式要致力于构建一个受众对话的平台,形成理想化的人际交流情境。在电视新闻的播报中要更加深化民众的需求,采用平等的姿态进行新闻的讲述,主持人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娱乐化和民生化。

(二)实现多元化的传播主体

在传统媒介中受众往往是处于被动的位置,只是单纯的信息的接受者,而在新媒介环境中,普通民众对一些高新技术也有了更加深入了解。在新媒介背景下,进行电视新闻传播需要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电视新闻在制作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信息来源,除了热线、节目网站之外,节目还需要利用官方微博、论坛等加强与受众的联系,让受众从单传的观看转向积极参与。在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中,要更多的利用新媒介进行宣传和推广,扩大电视新闻节目的功能,在实现新闻传播实效性的同时将电视新闻节目打造成受众思想和意见的交流平台。

(三)从新闻宣传视觉向受众视觉转变

新闻传播范文4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传播;新特点

近几年,随着新兴媒介(如微博、微信)的出现,我国开始进入“微时代”,新潮媒介相比于传统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以及更具冲击力的特性。这对传统电视新闻传播造成了较大压力,很大程度上冲击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为摆脱这一现状,电视新闻事业就必须打破传统的传播方式与工作方式,紧跟时展步伐,与新兴传播媒介进行融合,实现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目标。

1媒介融合概念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理工大学教授提出,主要指的是通过信息的传输进而促进信息的多样化发展的一种方式。可以将报纸、电视台等媒体与新兴智能终端的传播通道相互结合并实现资源的共享,最终使得信息产品呈现多样化,并通过一定的信息平台传播给观众,可以有效推动信息传播朝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媒介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当前,电视新闻媒体仍是我国的主要传播媒体。新兴媒介的不断涌现,对电视新闻媒介造成了很大威胁,电视新闻媒介只有与新兴媒介相互交融,才能促进各媒介共同发展。媒介所有权融合、媒介要素融合、传播手段融合以及形态融合这是媒介融合的主要方式[1]。

2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1电视新闻服务功能不断退化。在信息技术还不发达的时候,传统纸质媒介和电视媒介是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电视新闻传播可以真实地展现事件发生的原委,具有较强的视觉冲突,有画面有声音,可以让观众快速了解相关信息,相比纸质媒介受众更愿意接受这种舆论传播方式,这种方式更能让受众心理得到满足。因此,在信息传播方式中,电视新闻传播起着重要作用。比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当时很多电视台都在对地震现场进行播报,这样全国观众可以了解实时的人员伤亡以及救治状况。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多种新兴媒介,其凭借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以及互动性强的特点,快速获取受众认可。在很多受众关注度较高的事件中,新媒体由于其快速的传播性以及与受众较强的互动性,深受受众青睐,在互动中受众还可以提出自己对事件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接纳观众的意见,使得受众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接收信息方式。微信是新兴媒体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平台之一,只要是能吸引受众眼球的事件,微信都会第一时间将信息传播给受众。比如:一些受众关注度比较高的人或事件、区域发生自然灾害等新闻信息新媒体传播要比电视新闻速度快,时间长了电视新闻传播影响力逐渐下降,电视新闻的服务功能不断下降。

2.2削弱电视新闻影响力。在平常的生活中,受众想要接收新闻信息就必须等待新闻节目的播报,需要自己调整时间,比较被动。但是新媒体改变了这一现状,使得受众可以实时接收新闻信息,特别是当代年轻人,对新媒体依赖性越来越强,很少人才去利用电视新闻接收信息,一些年龄大的人也逐渐开始依靠新媒体来获取新闻信息。受众的空余时间是有限的,对新媒体依赖越强,对电视新闻关注度就越低,以致电视新闻受众整体数量不断下降。

2.3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机遇。新媒体的出现虽然给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很大压力,但与新媒介的融合也为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很多机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新闻阐述出现众多观点,媒介融合背景下,独家新闻的呼声基本上不存在,其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上,这样新闻信息的传播就会有很多共同点,电视新闻的看点逐渐由类似的新闻内容向不同的新闻评论点与播报点方向转变。由于区域的不同各地电视台对新闻信息见解也有所不同,这样新闻观点就会呈现多样化。电视新闻传播越贴近生活,越能受到受众喜爱,电视新闻观点的多样化可以正确引导受众理性看待新闻事件。其次,新闻采编方法可以各取所需,由于传统电视新闻传播信息的采集是一项比较烦琐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处理,信息采集员所采集的信息资源有时不全面,对电视新闻播报效果会造成一定影响,不能对舆论进行正确引导。媒介的相互融合不仅节省了人力资源还能实现新闻信息的资源共享,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采集与编辑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扩大了信息资源的来源范围,使电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得以保证。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基本上都是分工合作与团队合作两种方式混合着做,有效提高了新闻信息的整合效率。

3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特征

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的领导地位,新闻媒体市场被很多新兴媒体网站所占据,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出现使新闻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广泛,电视传播不再拥有传播新闻的特性,新闻信息来源范围不断扩大。当前阶段,新媒体的涌现对电视新闻传播业带来了不利影响,加上网络技术以及数字通信的迅速发展,这些在无形中已经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所以新闻信息源头在逐渐朝着无线化发展。

4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4.1调整电视新闻行业标准,完善产业结构。在当前的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行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地位,同时拥有较高的受众影响力,就必须提高传统电视新闻行业的标准,不断完善电视新闻行业的整体结构。与新媒介进行融合,挖掘各媒介的优势资源,不断扩大电视新闻传播的受众范围。在原有的电视新闻传播基础上,不断拓展新的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进一步扩大新闻传播途径。也可以在一些大型新闻网上进行宣传,如央视新闻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有效促进电视新闻进入千家万户,融入受众的日常生活,创造电视新闻与我们同在的氛围。另外,电视新闻传播行业也要根据社会现状进行改变,不断创新新闻内容,尤其在新闻内容表达和传播上要满足受众的视听需求,吸引更多受众关注电视新闻媒体,尤其是当前的年轻一代。媒介融合后的电视新闻传播行业还要顾及中老年的视听爱好,稳固原有的受众基础。这样双管齐下才能有效提高电视新闻行业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4.2新闻渠道获取多样化,传播力度大。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涌现出多种高端智能移动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新闻传播方式有了更高层次的提升。广大受众随时都可以用手机查看实时新闻资讯,还可以将自己喜欢的新闻资讯分享给他人,这种迹象表明新闻传播渠道正朝着多样化发展。与此同时,新闻采编人员的信息获取方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传统电视新闻采编只能通过现场采访收集新闻信息,但是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信息采编人员只需要浏览网页就可以获取有效新闻信息。点对点的传统新闻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电视新闻的需求,新闻行业更注重的是信息化时代以点带面的传播方式,谁的电视新闻传播所覆盖的范围广,谁就能取得未来电视新闻行业的主导地位。但是,媒介融合后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即新媒介在对新闻信息传播时其真实性受到质疑。很多信息在没有被证实是否真实的情况下就进行了广泛传播。很多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异议,最终传播的结果与真实状况背道而驰。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媒体可以利用新媒体来获取一手新闻资料,并利用其多媒介渠道来进行快速传播,这就需要电视新闻行业遵守行业的规则,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精确性,对受众的舆论给予正确引导,提高电视新闻行业的影响力[2]。

4.3科技发展迅速化,传播途径复杂化。科技的迅速发展致使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速度所无法比拟的。比如:当前的卫星电视就是科技发展迅速的产物,与传统的电视相比,卫星电视不用线路来传输数据,它是通过地球赤道上的卫星设备来收集全国各地的电视信号,再将收集好的信号整合后发送到各家各户,有效提高了传递效率,打破了传统电视用线传播数据的局限性。这样的传播方式具有很大优势,一方面其传播速度快,电视画面显示清晰,覆盖范围也比较广。另一方面,卫星电视也可以同时处理多个数据线路,同时收集各家电视信号以及进行转化,最后将处理好的信号共同发送到电视播放器上,有效保证了电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这样的传播方式也有一定的弊端,同步传播的同时增加了信息识别的难度,致使很多错误信息被广泛传播。新媒体的高效传播方式使得多个电视新闻主持人可以跨界跨行参与到同一个新闻栏目中,使电视新闻的内容呈现多样化发展,最大程度满足电视新闻受众的心理需求。

5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发展电视新闻行业

5.1打破传统思想,创新思维。传统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是时展的必然产物。媒介融合背景下对电视新闻媒体人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电视新闻媒体人必须打破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思想,正确引导公众舆论,抓住电视新闻舆论的话语权,进一步扩大电视新闻信息传播的影响力,满足受众的不同心理需求,创新思路紧抓电视新闻传播的主动权,媒介融合背景下打破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思想,将电视新闻与新兴媒介相融合,达到共同发展目的。

5.2勇于创新传播形式,展现新闻节目新形态。媒介的不断融合,致使传统电视新闻播报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只有不断改进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将崭新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展现在受众面前,才能不断提高电视新闻传播力。当前,新媒体与传统电视媒体的相互融合也可以降低一定的成本,借助更多的传播渠道,将更多有效信息传播给受众。这种媒介融合所带来的传播影响力是传统电视新闻无法相比的。在视听感觉上传统新闻媒体做得比较出色,却忽略了新闻的文字叙述和表达,这样无法发挥电视新闻的最大效能。新时代背景下,媒介的相互融合不仅需要创新电视新闻表现形式,更需要强化文字功能,借助新媒体的编排形式,使电视新闻节目呈现形象化、多样化,进一步加深电视新闻在受众心中的印象。

5.3多种媒介的交叉使用。媒介实现融合的前提就是多种媒介的交叉使用,由于网络平台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电视新闻行业应该看到这种优势,与网络平台进行融合,进一步增强了电视新闻行业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很多地方电视新闻传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新闻门户,用媒介融合方式与受众进行互动,提高电视新闻的浏览量。媒介的相互融合很大程度上促进电视新闻的传递和发展。在媒介融合的同时,也可以开发报纸类刊物的潜在价值,对电视新闻内容进行补充,加深受众对电视新闻的理解,有效提高电视新闻传播范围。

5.4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有效提高电视新闻的影响力。传统的电视新闻媒体为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就会对新闻节目进行现场直播,这样观众就可以目睹事件的整个过程。所以,电视新闻传播要具有人性化,保证电视新闻的真实性与时效性。除此之外,电视新闻媒体还应该加强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不断丰富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增强与观众的互动。电视新闻媒体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观众进行积极交流互动,及时了解观众内心的想法,让电视新闻媒体在受众心中树立一定的权威[3]。

5.5提高电视新闻传播人员的素养。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人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视新闻传播人员的态度会直接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电视新闻播出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电视新闻媒体工作人员。要想播放出的新闻具有影响力,前提就是电视新闻媒体工作人员必须付出较大努力,对于电视新闻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熟练掌握电脑操作,新时代的电视新闻采集和编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电视新闻媒体工作人员要熟练计算机的操作技能,除此之外电视新闻媒体工作人员还要与时俱进,跟上时展脚步,用新观念去看待电视新闻媒体的未来走向,对于新时代电视新闻媒体工作人员来说还要拥有良好的政治思想觉悟,这是保证电视新闻信息真实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是十分必要的[3]。

6结语

当今时代,媒介融合是电视新闻传媒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媒介的融合从另一方面可以看成对网络资源以及网络终端平台资源的有效整合,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闻媒体不仅要对传播方式以及表达内容进行创新,还要保证新闻信息的时效性与真实性,积极地与受众进行互动,正确认识当前的电视新闻媒体发展的态势,有效利用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优势,正确引导舆论方向,有效交叉使用多种媒介,进一步扩大电视新闻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有效保证电视新闻媒体在众多媒介中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宋豫琦.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新特点[J].新媒体研究,2015,1(22):7-8.

[2]王子军.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走向分析[J].消费导刊,2019,(21):45,48.

新闻传播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媒体时代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丰富和多元的新闻传播服务,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接收到的信息也更加多元、丰富,新闻传播的方式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因此,必须要做好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创新,更好的体现新闻传播的价值和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的相关内容简述

(一)新媒体的特点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的,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传播形态,与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不同,新媒体是借助于数字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和平台,在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终端设备进行新闻和信息传播的一种媒体形式。新媒体又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人们只要通过手机就能够“足不出户天下知”。另外,新媒体还具有信息传递速度快的特点,这也是区别于传统四大媒体的最主要特点之一。

(二)新媒体的优势与传统四大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优势简单地说就是“新”。一方面,“新”指的是新媒体语言新颖、充满趣味。新媒体中应用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很多谐音、缩写等语言表达方式被应用在新媒体中,并且能够快速地被人们接受和认可,例如“喜大普奔”“不明觉厉”等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语言表达。新媒体的语言表达方式会让人们耳目一新,并且印象深刻。另一方面,“新”指的是新闻信息传播的途径新。尤其是随着自媒体的出现,可以说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微信、微博和快手、抖音等平台传播信息、制造新闻,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和信息传播的面更广、覆盖率更高。另外,互动性强也是新媒体的主要优势之一。新媒体的出现为新闻受众提供了反馈意见、交流沟通的渠道,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快速的与他人交流意见、互动沟通。最后,新闻信息传递便利也是新媒体的优势,借助于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人们不仅能够快速、及时地获取信息和新闻,并且还能够借助于终端设备不断完善的功能对这些新闻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保存,新闻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新特征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新时期的新闻传播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时效是新闻价值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新闻传播的关键。传统媒体时代下,报纸、电视和广播等都是主要的新闻传播渠道,但是这些媒体形式下新闻的传播必须要经过专业人员的新闻收集、信息整理和新闻编辑,这些过程不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最重要的是新闻的时效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新媒体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人们利用智能手机、平台等就能够随时随地的新闻、获取新闻信息,对新闻信息进行评论、转播等等,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大大提高。

(二)新闻传播的互动性得到提升。在传统媒体时代下,人们只能够被动、单向的通过报纸、电视去获得新闻信息,即便是对新闻发表看法和观点,也仅限于口头表达,无法真正的进行反馈和沟通交流,新闻传播的互动性较差。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被打破,人们既能够自主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进行浏览和阅读,又能够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及时、有效的传播出去与他人交换、沟通,这不仅增强了新闻传播的互动性,而且还为新闻传播创新提供了素材和渠道。

(三)新闻传播的形式和媒介更加多元。文字、图片是传统媒体进行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在新闻媒介方面,仅有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不论是新闻的内容还是新闻传播的媒介都比较的单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大量的视频、动图、图片、音频等加入新闻当中,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等多种终端设备的应用增加了新闻传播的媒介,新闻传播的渠道大大扩展。

(四)新闻传播的风险性较高。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开放性更强。这种开放性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的受众面更广,另一方面是指人人都可能成为新闻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并且新媒体时代下,很多新闻的传播没有经过专业人员的编辑和加工处理,新闻传播的内容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并且一旦出现恶意新闻传播或者是不实信息的,就很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新闻传播的风险性较高,这也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做好新闻传播工作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创新的措施和对策分析

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在认真分析和掌握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特征的基础上,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和对策,开展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

(一)确保新闻的价值。新闻价值永远是新闻传播最主要的追求。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内容的同质化是必须要解决的关键,有的新闻平台为了获得较多的流量和受众,往往会报道一些信息失真或者是内容夸张的新闻,这不仅影响了新闻传播行业的良性发展,而且还产生了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确保新闻价值是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创新的首要要求和关键内容。一方面,要坚定正确的立场,挖掘和报道现实意义强、有深度的新闻,例如多报道一些与国家发展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信息,尽量避免为了追求流量而盲目追新求奇。另一方面,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流价值观,并且要将新闻事实客观、真实的进行报道,让人们接收到的新闻是有真正价值的。另外,新媒体时代下,要加强对新闻传播的监督报道,尤其是要做好相关新闻的后续报道,保证新闻传播价值的同时对相关新闻事件的发展和落实进行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价值。

(二)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真实、客观是新闻传播的根本要求。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信息内容的主导者与过去相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人都是记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并且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自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在不断地更新。但是与传统的电视、广播等媒体形式相比,新媒体新闻传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较为欠缺,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开展新闻传播更要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要逐步地改变人们对新媒体平台推送信息真实性的质疑,要在现有基础上,对新媒体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来源等进行进一步的监督和审查,保证新媒体新闻传播内容的真实、可靠,逐步提高人们对新媒体新闻传播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三)做好与自媒体的融合。自媒体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潮流趋势,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自媒体的作品内容丰富、数量大、形式多样,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人要认同自媒体在受众间的影响力,并且充分借鉴自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积极探索和跟踪报道社会热点新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新闻,在充分发挥新闻传播价值的同时提高人们的关注度。实际上,很多传统媒体已经开始尝试与自媒体的融合,例如很多报纸、广播等媒体微信公众号的出现、官方抖音号等等都是传统媒体与自媒体融合的重要体现,与自媒体的融合一方面拓展了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渠道,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互动性,例如人民日报的抖音官方号的很多新闻都有着上万条甚至是数十万条的评论。为了做好与自媒体的融合,要聘请专业的新闻编辑人员对具有价值的新闻进行编辑、跟踪和处理,丰富和创新新闻传播的形式,加强与社会大众的互动交流。

(四)提升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上文分析中提到,互动性是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主要特点之一,因此,必须要采取措施提升新闻传播的互动性,改变人们被动、单项接收新闻信息的状态。一方面,传统媒体可以通过搭建信息平台、短信平台、互动热线等来了解人们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借助于信息平台,人们可以将自己想要了解的新闻内容进行反馈,这不仅能够提升新闻采集的针对性,而且还能够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另外,在提升互动性的要求下,新闻传播者必须要对现代受众的阅读方式有所掌握,碎片化阅读、新闻内容丰富性要求高,这些都是新媒体时代下受众阅读的主要特征,要针对这些对新闻传播的内容进行有效处理,将有价值的内容突出显示,并且丰富新闻传播的形式,例如通过加入视频、音频等来满足人们的不同阅读需求。

(五)强化新闻传播的监督管控。风险性是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又一重要特点,同时也是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主要问题,如果没有对新闻传播进行有效的监督,有可能对稳定的新闻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失控的状况。因此,政府部门要对网络环境进行强化管理,通过外部力量对新媒体网络信息传播的内容、形式进行约束和管控,肃清新媒体传播形势下的一些不良报道,同时还要坚持动态化管理,对微信、微博和抖音等自媒体新闻传播渠道进行管控,严厉打击造谣、恶意煽动等行为,肃清新媒体新闻传播的环境,保证新媒体新闻传播的健康、有序。

四、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具有互动性强、时效性强以及媒介、形式多元的特点,要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在新闻价值、新闻真实性、新闻传播渠道和新闻互动性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并且要加强监督管理,不断提升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于凡.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特征及传统新闻的创新路径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0(10):73-74.

[2]王丽丽.浅谈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模式[J].数字通信世界,2020(05):157-158.

新闻传播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短视频新闻;新闻传播;问题分析

一、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特征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传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传播内容有着明显的娱乐化倾向。相比严谨、权威的传统新闻而言,短视频新闻传播内容具有大众话、娱乐化、生活化的特点。很多短视频帐号或平台隶属于自营性企业,企业赢利模式决定了其必须迎合大众喜好,才能吸引更多流量,转化成更多收益,这促使短视频新闻传播内容出现明显的娱乐化倾向。

(二)传播方式显现传受一体化特点。所谓传受一体化是指新闻内容的制作者、传播者、收受者同时都是受众,这种传受一体化的特点能够在短视频领域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环岛。其中,传播者可以根据受众标签和偏好,更精准地进行信息传播;受众也可以根据偏好设置更快接受到想看的信息。

(三)传播速度呈现出更强的时效性。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热点新闻的记录者、传播者,短视频新闻的传播主体不再局限于专业记者。相比传统的电视新闻,短视频新闻的时长较短,传播起来方便快捷,受众易于观看和转发,这大大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短视频新闻还具有“全天候”特征,其传播不受时间限制,即使在深夜也能更新新闻消息。很多短视频平台的实时直播功能让新闻播报更具有现场感。

(四)传播特征出现碎片化现象。短视频新闻传播依托手机等移动终端,视频过长在观看时就需要耗费更多流量。相对来说,短视频新闻短小精悍,需要耗费的流量少,因而更易被接受,能更好满足受众迅速关注热点新闻的需求。

(五)传播渠道趋向智能化推送。很多社交平台会采用智能化算法的推荐功能,自动精准定位受众的喜好,提高短视频新闻的播放量,大大提高了受众接收信息的便捷性。[1]社交平台是流量的聚集地,平台可根据个人偏好或社群特征,对短视频新闻进行智能传播,以精准推送获得最大程度上的流量保证。

二、现阶段短视频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

短视频新闻行业发展迅速,但因其发展时间较短,现阶段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短视频新闻质量有待提升。当下,人人都可以制作和传播短视频新闻,但要做出优质新闻还具有一定的门槛,尤其是一些重大新闻,只有在新闻要素齐全、条件成熟时,才能实现新闻传播价值最大化。很多用户对新闻传播规律不甚了解,他们所拍摄的视频可能忽略了一些关键信息,导致视频质量参差不齐。各短视频平台之间存在素材相互借鉴甚至抄袭的现象,导致一些随意编辑、粗制滥造的短视频泛滥。碎片化传播易引发歧义。短视频新闻最重要的特点是短小精悍,但要将新闻整体内容叙述清楚,新闻基本要素不可或缺。但是当下,很多短视频新闻创作者为了吸引更多流量,会在新闻内容一般的情况下,以标新立异或者危言耸听的标题来博人眼球。此类标题固然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更高的点击率,但是长此以往会导致短视频新闻可信度减退,失去应有的价值。突发事件报道的滞后性。短视频新闻在时效性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是面对一些突发事件,短视频新闻却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很多突发新闻的视频素材由非专业人士拍摄,画面中可能出现一些不适宜直接播出的镜头;或者由于拍摄角度选取不恰当,导致视频画面不能呈现现场真实面貌。还存在一种情况,即创作者第一时间将视频素材上传到短视频平台上并开始传播,但在后续事件出现更新或反转时,再想撤回就已措手不及,以致于出现一些误导性传播。

三、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传播的创新发展

针对短视频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形成独特风格。从某种程度上讲,内容是短视频新闻良性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快手”公司为例,为了迎合部分用户的猎奇心理,“快手”会推送一些低俗内容。后果是其不仅被勒令整改,而且导致大量用户流失。短视频新闻创作者应创新制作方式,凸显自身特色,形成独特的风格。在内容上,既要注重短、平、快,更要注重信息要素清晰、全面,并为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优质内容。以资讯类短视频平台“梨视频”为例,其创立了多个多样化、个性化的资讯栏目,比如《老板联播》主要针对创业者,《风声视频》就针对社会纪实新闻,这些垂直性栏目能够实现精准化推送,满足用户多种需求。[2]

(二)创新生产模式。目前我国发展较为突出的短视频平台多采用UGC+PGC生产模式,且以UGC为主,PGC为辅。UGC即用户生产内容,PGC即专业生产内容。用户生产内容保证了短视频新闻内容的全面性、广泛性、时效性;专业生产内容则保证了短视频新闻内容的专业性、优质性。以“梨视频”为例,其“一手调查”与“一手video”两个板块的主要作用是采集拍客团队生产的新闻素材,即拍客将拍摄到的新闻素材上传至梨视频专业新闻团队,再由专业人员进行二次剪辑、包装后出来。

(三)提升内容亲和力。在短视频新闻生产、传播过程中,要弄清楚各平台的判断标准,通过一套科学有效的信息过滤机制和选择机制,确定短视频内容中应该包含和剔除的信息,留下更多具有亲和力的内容留住观众的注意力,避免观众产生视觉上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要强调“以人为本”思想,这个“人”指短视频新闻的受众。受众在面对新闻讯息时既有主观选择也有被动接受,一般情况下用户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主动选择感兴趣的新闻内容,而被动接受是指平台通过智能化计算向用户推送的、让其不经意间接受的内容。无论是受众主动接受的内容还是被动接受的内容,创作者都应深入挖掘新闻内涵,保证短视频新闻的传播实效。

参考文献:

[1]靖鸣,朱彬彬.我国新闻类短视频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337(04):29-32.

新闻传播范文7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新媒体

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存在很多缺陷,如理念落后、互动性缺乏、内容单一,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效果因此受到严重负面影响。为保证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本文将围绕该课题开展具体研究。

1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新使命

1.1更好服务于新时代。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担负着新的使命,即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也提出了“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等要求。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来说,必须关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需要,充分发挥其他媒介不具备的引导力和影响力,以此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改变和影响受众的行为及认知,并通过一定社会舆论的形成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基于新闻事件,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可在尊重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对受众产生影响,如新闻追求正义的特质能够与受众的人生观、价值观相契合,正确的引导力即可随之产生。为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广播电视新闻传播需充分发挥自身的宣传作用、教育作用、交流作用,以此更好地教化社会大众,弘扬时代主流价值观并积极释放正能量[1]。

1.2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传统文化属于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故事的讲述对国内氛围营造和国际形象塑造均能够带来较为深远影响,因此,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必须讲好中国故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也需要引起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着特有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必须承担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传统文化类节目开展的相关探索需同时得到重视,因此必须从中汲取经验,实现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与传统文化精髓的完美融合。但值得注意的是,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很容易出现宣传舆论色彩过浓、自我中心式宣传、新闻传播话语偏颇、“高高在上”印迹明显等问题,同时存在的舆论格局不均衡、传播格局的不公平也会影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和继承。为真正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和继承,必须做好传统文化性质的认真甄别、传统文化传承媒介多样化、新闻媒体节目质量提升[2]。

1.3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反映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并体现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根本性质,属于体系的集中表达和高度凝练。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在核心价值观传播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的核心价值观传播可随之实现,《美丽乡村》《感动中国》《新闻联播》等节目开展的相关实践均是有力证明。以《新闻联播》为例,其在聚焦社会时事、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但值得注意的是,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很容易出现各类问题,如单纯浮于表面而不深究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只知空喊口号的浅层次宣传、创新性不强的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宣传,在内容空洞无物、未深入挖掘内涵意义与时代价值、千篇一律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需要自然无法得到较好满足[3]。

2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突围”策略

2.1创新新闻传播理念、发挥内容优势。为实现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突围”,首先应创新新闻传播理念,具体创新需围绕传播定位转化、传播语态转变展开。宣传的“官方”效果属于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所关注的重点,此时“宣传主义”被奉为圭臬。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新闻传播理念不断改革和创新,这不仅使得传播思路发生了变化,传播目标及传播渠道也在与时俱进创新,对传播内容讲述和阐述因此实现了与媒介变更趋同的语态转变。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媒介主体及资源的“本土化”与“平民化”趋势日渐显著,这种情况下融入场地现状的平等传播开始成为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重点,《舌尖上的中国》凭借亲民的口吻与叙述实现海内外文化输出双赢便属于其中的典型。其次,创新还需要关注新闻舆论话语表达的受众定位,以此结合新媒体时代下人们习惯及接受模式的内容需求和语态体系,保证新闻内容传播更好地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此更好地传播和弘扬社会正能量,即可拉近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与人民群众的距离,真正脱下“高冷”的外衣,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引导效果优化也可同时实现。最后,内容优势的发挥也属于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突围”的关键点,这种优势的发挥需立足顶层设计并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话语特征”与“新闻语言思维”的兼顾,受众的情感激发可同时实现。立足中国现实,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分,即可通过新媒体时代的新视角,更好地融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与中国传统智慧,以小见大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也能够真正激发情感共鸣,由此开展的实践需从广播电视日常性新闻信息的时机、形式、内容入手,真正在中国形象宣传中统一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如通过中国符号展现传统文化,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即可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4]。

2.2形成多元化新闻信息来源渠道。在新媒体时代,不断发展的新媒体环境给我国各领域均带来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需考虑各渠道获取信息的真实性,保证获得的所有信息均真实有效,这样才能够保证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公信力,新闻媒体也能够获得受众的信任,如果传递存在一定虚假性的新闻信息,新闻媒体需要耗费较长时间辟谣且效果不佳,这显然与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需求相悖。在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实践中,记者直接到实际现场或利用电话进行采访属于常用方式,虽然能够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但相对减少的信息来源往往会影响信息时效性,因此,这种传统实践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整体效果下降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也会导致受众认为实时的新闻无法由此获取,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影响力均会大幅下降。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如互联网、微信、微博,以此更快、更多地获取信息,基于新媒体时代开辟的新消息获取方式即可提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全面性。近年来,我国很多电视台在实践中,通过在多个地区设置专门记者站,即可基于覆盖面相对广的信息实现更全面的新闻传播,同时提供贴近大众的新闻,电视台自然能够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赢得受众喜爱。为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考虑到越来越多人没有足够时间坐在电视前收看新闻,很多电视媒体开始探索建设新媒体信息平台,以此为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提供新的平台,同时提升信息收集水平,这就需要关注新媒体时代下逐步增加的信息收集效果和信息所蕴含的新闻价值量。作为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基础,信息获取直接影响新闻传播质量,进而影响广播电视台的发展。为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台工作人员必须采用多样化手段获取信息,优化新闻采编效果[5]。

2.3创新新闻传播方式、传播功能。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突围”还需要关注新闻传播方式、传播功能的创新。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需设法转变传播形式,以此搭建传播矩阵,“复式多面体”的传播形式即可取代以往“单向度一元化”形式,最终实现多平台联动的传播梯队建设。在具体实践中,新闻媒体可确定全媒体整合目标,以此充分利用新媒体,真正实现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转变,并在传播渠道的构建上融入自媒体式的平民话语、结合新型传播样态,做到新闻传播内容的深层次、广视角、多方位编辑,顺利打造媒介融合的传播矩阵。“借他人之口,传己之声”属于创新新闻传播方式、传播功能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加强对各类展会、节日、纪念日的关注,通过搭建和联动多平台媒介,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新媒体时代推动的新闻传播舆情管理与监控升级创新也需要引起重视,以此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舆情管理和导向功能。新闻传播功能的创新需围绕互动性功能展开,以此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点对点定向传播属于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即新闻播报员向电视机前的受众传播新闻,由于缺乏互动性,受众仅能够单方面接收新闻信息而无法向新闻播报人员反馈自身关于新闻热点的想法。新媒体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赢得受众认可,主要是由于新媒体能够基于互联网技术加强与受众的互动,而这正是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短板。在新媒体新闻传播中,基于智能手机、电脑,双方可围绕不同的话题进行互动,受众也能够基于自身意愿主动关注相关新闻的后续进展,此时受众不再是新闻的被动接受者,而真正成为新闻传播的参与者,通过新媒体进行新闻讨论和传播,新闻传播面进一步扩大,更多受众可由此了解新闻。因此,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渠道,以此更好地为受众提供其感兴趣的新闻并加强双方互动,受众与新闻间距离的拉近、新闻质量的提升也可同时实现。

2.4形成多向化电视新闻传播方式。除上述策略外,广播电视新闻为更好地实现新媒体时代的“突围”,还应形成多向化电视新闻传播方式。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变化显著,单向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显然无法满足受众的新闻信息获取需求。现阶段,智能手机在我国的不断普及,受众可基于智能手机通过新媒体实时获取更多的新闻信息,电视这一非移动通信工具存在的较高信息接收成本对广播电视新闻发展造成的制约在新媒体时代日渐凸显。越来越多人不愿意于固定时间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而是倾向于利用日常碎片化时间进行新闻信息阅读,这使得新闻信息接收速度不断加快,人们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虽然现阶段我国仍拥有庞大的电视新闻受众,但受众年轻化程度不断下降的现状必须得到正视。在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不仅需要关注中老年受众群体,还需要关注青壮年受众群体,为真正在新媒体时代突破新媒体阻碍、打破广播电视被约束的状态,开拓全新的传播渠道极为关键,上文中的相关探讨也证明了这一认知。通过将电视新闻媒体融入新媒体,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本身的覆盖面、影响力可有效扩大,且更多的受众能够感受到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进步,央视新闻开通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便属于其中的典型。这种探索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央视新闻的推广程度提高,同时青壮年受众群体也能够通过新媒体平台更好地获得新闻信息,互联网及手机用户得以成为广播电视新闻受众;中央电视台的CNTV直播探索同样属于多向化电视新闻传播方式代表,这种传播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新闻获取质量和效率,新的新闻平台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必须被正视。通过打破单一化的新闻传播方式,双向的新闻互动即可有效提升新闻传播影响力,同时,打破传统地点和时间束缚、提升新闻传播质量和扩大传播范围也需要引起重视。

3结语

新闻传播范文8

【关键词】融媒体;电视新闻;受众心理;信息化

创新电视新闻传播路径逐渐成为现阶段传统媒体发展的首要任务,要求电视新闻媒体顺应融媒体时代要求,不断创新传播路径,扩大新闻影响力。

一、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的创新驱动因素

就目前发展形势来看,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面临着多种创新驱动因素。一是传统媒体发展进入瓶颈期。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形式不断创新。而电视新闻属于传统新闻媒体,兴起时间较早,相较于新兴新闻媒体,电视新闻受众范围小,且受众群体多集中于老年阶段,导致电视新闻传播受到影响。二是电视新闻自身发展的局限。电视新闻顾名思义需要借助电视载体实现新闻信息传播,但于用户而言,电视新闻不具备随身携带和观看的优势,相反,借助移动网络和数字杂志观看新闻信息,不仅规避了电视新闻媒体的不足,同时还为用户提供搜索功能,使用户通过搜索引擎查询新闻内容,符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三是受众的心理需求变化趋向。融媒体技术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要素,具有全面性、广泛性特点以及传播时效快、资源共享性等优势,对同一事件新闻传播速度远远超过电视新闻传播的速度,使用户更加倾向于选择新兴新闻媒体。

二、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路径的创新优势

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媒体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结合融媒体时展特点,加强电视新闻传播路径创新,促进电视新闻媒体发展。基于融媒体创新电视新闻传播路径具有两大优势。第一,有利于丰富电视新闻产品内容,吸引用户关注和参与。融合发展是融媒体时代新闻媒体的主要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媒体的传播路径不断创新,使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淡化,现阶段,传统新闻媒体可以借助融媒体技术优势,创新新闻传播内容形式,如电视新闻在传播中可以融入文字、语音、视频等内容,借助网页跨平台传播,拓展新闻传播渠道,扩大新闻传播影响力,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使用户体验到新鲜感,调动用户的参与度。第二,有利于创新电视新闻传播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电视新闻传播受自身局限影响比较大,导致电视新闻传播形式单一化,制约了传统新闻媒体发展。而基于融媒体时代创新电视新闻传播路径,能够充分借助融媒体兼收并蓄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和视频软件播放电视新闻内容,带给用户不一样的新闻观看体验,不仅创新了电视新闻传播形式,也为用户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服务,有效提高了电视新闻媒体的市场竞争力,推动电视新闻创新发展。

三、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路径的创新策略

1.转变电视新闻制作理念。传统的电视新闻制作以保证新闻质量为目的,在电视新闻制作层面,更加注重挖掘新闻深层含义来吸引受众,但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发展,现阶段新闻媒体仅仅依靠新闻制作质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要,要求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人员转变制作理念,注入融媒体时代元素,在编辑节目内容前,制定详细的节目策划方案,落实好节目内容、节目包装、节目宣传等各个环节的策划工作,将新闻节目视为营销产品,与其他社交网络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创新新闻传播路径,从网络平台上搜集受众对新闻节目的评价信息,对于受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做好详细记录,不断完善新闻制作内容。电视新闻制作方不能仅以增加产品价值含量为主,还要强化节目推广营销效应。

2.了解受众消费心理需求。新闻报道不仅要追求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更应注重内容的创新,在新闻节目制作时,应考虑到新闻内容是否能够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从社会层面入手,关注群众的实际需求,引发群众思考,从而实现新闻传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融媒体背景下,创新电视新闻传播路径要了解受众心理,制作符合广大群众需要的新闻内容,提高新闻的趣味性和时效性,满足用户多样性及个性化需求。

3.建立网络信息传播平台。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实现传播路径创新,需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网络新闻传播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和新闻软件传播电视新闻资讯,有效拓展电视新闻传播渠道,扩大电视新闻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同时加强与其他社交平台合作,利用常用社交软件推广电视新闻信息,提高电视新闻推广营销效益。此外,社交平台便于电视新闻节目编辑收集受众反馈信息,完善新闻内容,提高电视新闻质量,促进电视新闻在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发展。

4.推动传播内容形式创新。为适应融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发展形势,要求电视新闻等传统新闻媒体注重新闻传播内容及形式的创新,打造具有时效性特点的新闻节目,扩大电视新闻影响力,提高电视新闻的市场竞争力。传统电视新闻报道一般采用封闭式报道方式,不仅限制了电视新闻传播速度,还缩小了电视新闻传播范围。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应注重新闻信息传播的时效性,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播报新闻内容,将新闻事件客观地展示出来,使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事件内容,从新闻报道时速上获得竞争优势。如各地《新闻联播》就是每日报道最新、最全面的新闻信息,不仅具有权威性,还为观众整合了各种时事动态,使观众看到最及时的新闻报道,吸引观众关注电视新闻内容,从而实现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路径的有效创新。

四、总结

融媒体时代为电视新闻创新传播创造了新路径,不仅表现在新闻内容创新层面,还体现在新闻传播方式上。在今后电视新闻媒体发展中,要积极转变新闻制作理念,注入融媒体时代元素,密切关注受众的心理需求,推动新闻传播内容形式创新,促进电视新闻传播信息化、数字化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