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族的迁徙

 

20世纪以来,人类学有三个主要的研究角度:观念的研究(ideologicalapproach)、社会结构的研究(socialstructuralapproach)和生态的研究(ecologicalapproach)①。在国内人类学研究中,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生态文明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研究,特别是地区大型工程建设与移民安置中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研究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实现民族生存、生态恢复、文化保护、环境建设、社会发展是当前中国生态人类学的焦点问题。民族学也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的研究。民族学对任何民族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其所依附的生态环境的考察。由于地处高寒山区,交通、信息闭塞,生态环境恶劣,各类灾害发生频繁,农牧业生产条件极差,致使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各项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2000年3~11月,政府将203户塔吉克族农牧民搬迁到气候、环境、土地条件较好的塔吉克阿巴提镇,这项搬迁工作计划在完成“四通四有五配套”后,将有1万人在这里定居。②   一、当代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搬迁的原因及过程   (一)搬迁原因   1.生态原因:自然灾害   (1)雪灾频发。1957~1990年,塔县先后发生过4次持续性地面积雪。1999年1月4日至4月14日,塔县先后发生14次雪灾,有的地方积雪达40~60厘米,灾害直接损失达1000多万元。为确保雪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塔县主要解决措施有:一是加大草料基地建设,为易灾区储备充足草料;二是制定应急预案,对被围困人畜进行紧急救援,发放口粮和草料。(2)地震频繁。塔县是世界著名的中亚—地中海地震带的一部分,地壳很不稳定,为地震多发带,常发生断层、陷落等构造性地震。塔县地震台自1981年7月1日正式标定以来,共发生地震14754次,最大震级发生于1993年7月14日,达里氏3.4级。(3)特大洪灾。1989年夏季,塔什库尔干河冲断公路40多处,毁坏公路1200米,冲毁草场233.33公顷。洪水有时还引发泥石流①,洪水、泥石流一般于雪灾后1~3年内的6~7月发生。最终导致当代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移民搬迁是1999年在塔县发生特大洪灾②所引发引起泥石流,全县大部分乡场受灾,这次灾害侵袭了塔县的12个乡镇。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布伦木沙乡,受灾1469户9956人。   2.人的原因:人口数量和牲畜存栏数   从表面上看,当代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移民搬迁的生态原因是自然灾害。从上图可以看出:人口数量和牲畜③存栏数均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在56年里,人口增加25120人,平均每年增加449人,2005年人口数是1949年的近4倍,从其人口数线性图可以看出人口增长的未来趋势。另外,在56年间,牲畜存栏数增加154735头(只),平均每年增加2764头(只)。2005年牲畜存栏数是1949年的6.7倍。生态环境的承载力①是有限的,超过一定比例就会给可持续发展带来麻烦,其具体表现即为各类自然灾害。据测算,塔县现有环境资源仅能承载1万人的基本生活,每30亩天然草场只能承载1头标准牲畜的生存。而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的活动导致这一地区的天然草地因过度放牧而逐渐退化,可耕地也因农牧民的过度利用而地力下降,掠夺性的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已经引发各种自然灾害。因此,从本质上看,与其说移民搬迁的原因是自然灾害,不如说是人祸。   3.社会原因:扶贫安居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解决塔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做了多方努力,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但以畜牧业、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塔县因生产条件的限制、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增长。1999年,因遭雪灾、洪灾,返贫1262户8501人,年末实有特困户2220户13007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998年的629元降至477元,在册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上升至60%。鉴于塔县特殊的自然环境,如果要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不仅投入大、效益差、事倍功半,且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稳定脱贫。根据国家、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的精神,结合塔县的具体实际,搬迁移民、异地开发是塔县彻底摆脱贫困,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二)搬迁的过程   1.移民搬迁的选址   塔吉克人在搬迁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乡?政府在选址时,有哪些备选的地方?选择阿巴提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访谈了知情人员。根据访谈对象提供的情况,在选址时分别对阿图什、疏附县、白什卡达、叶城县和莎车县进行了讨论,但由于水、土地、还有归属权等原因,最终选择了在“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乡”进行移民开发。   2.移民批次及数量   通过本课题组对塔吉克阿巴提镇移民搬迁的持续性观察和研究,我们通过入户访谈、统计人口数以及从各方获得的资料,与2005年所获资料进行对比,2011年7月19日,共计有633户,2847人。为了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和分析塔吉克阿巴提镇移民搬迁的具体情况,我们统计出不同年份塔吉克族移民搬迁的人数。通过表4,可以看出,2000年,也就是洪水灾害之后,移民搬迁的人数最多,主要是从布伦木沙乡搬迁来的;另外,2005年移民搬迁的塔吉克人主要以大同乡为主。其他各年份,也有塔吉克人从高原搬迁下来。   二、塔吉克人对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适应   (一)塔吉克人经济生活的适应   从纵向比较,塔吉克阿巴提镇的农民人均收入仍不容乐观;从横向比较:全县14个乡、镇、场农民人均收入从高到低的顺序是:塔什库尔干镇1406元、塔什库尔干乡1340元、柯克亚乡1321元、瓦恰乡1198元、提孜那甫乡1186元、大同乡1183元、塔合曼乡1181元、牧林场1144元、库科西力克乡1132元、达布达尔乡1124元、班迪尔乡1088元、麻扎种羊场1080元、马尔洋乡1036元、塔吉克阿巴提镇752元(2005年数据)。由于该镇还在初建阶段,经济起步有待时日。但在田野调查中,笔者发现:搬迁后的塔吉克人在市场经济意识方面明显增强。个案1:(于洪亮,男,组织部部长):刚搬来的农牧民外出打工,去巴依阿瓦提拾棉花,那边的人也坏,拾1千克才1毛、2毛;要么拾20千克,才算10千克。每户出1个人参加阿巴提镇的集体大劳动,妇女就去拾棉花,每天挣个两三块钱,作为当天的花销,如买菜等。所以,我们就拦着他们等价钱高了,5毛、8毛再去,有些住户就不理解,她宁肯每天挣两三块钱。(访谈笔录)在塔吉克阿巴提镇,由于许多地都是新地,需要大量人力来开垦,所以,每户每天出1个劳动力参加集体大劳动。塔吉克族妇女以前是不能外出打工的,但现在许多塔吉克族妇女到附近的乡村干体力活(主要是拾棉花)来贴补家用。由于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出去打工,也不知道棉花的价格,而且又不识秤;所以,会受到欺负。但是,经济意识是逐渐培养起来的。个案2:梅花古丽去/mayili/(指岳普湖财政局对面的棉花地)拾棉花,拾完去领钱,一女老板说她领过了。梅花古丽就说你不给我钱,那我就把棉花拿走。那女的扯梅花古丽的胳膊,梅花古丽一拳打到女老板的胸上,后来给了16块钱。2005年笔者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就认识并住在梅花古丽家,她是一个很善良、很能干的塔吉克族母亲。但是,在上述个案中可以看到:她对于自己能挣到钱的喜悦、对于不公正的据理力争。他们的经济意识在逐渐增长,现在他们意识到“自己老实但不能被欺负”,而这一切是在经济市场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个案3:现在,农牧民生活也有所改善:2001年,市场上1只羊要三天才能卖完。前一阵,有一家商店1头牛、3只羊,一天就卖完了,这就说明农牧民有了点钱,购买力提高了。(政府访谈笔录)总之,由于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来可以就地取材的方式发生转变,得靠“钱”来买,如“水”,原来住在山上的塔吉克人,随时可以取水,所以,不需要准备大容器;现在,每家每户都得准备大塑料桶,因为自来水管来水不按时且不固定;还有“奶制品”,以前因为有牲畜,所有都不需要花费,现在,买“伊合拉斯”奶茶要10块钱,1袋面粉25千克要45元,巴扎上的要50块钱,都得靠“钱”。所以,塔吉克人“经济意识”也逐渐浓厚起来。#p#分页标题#e#   (二)塔吉克人社会生活的适应   1.福利方面   在塔吉克阿巴提镇,对搬迁户,政府采取的制度是:所有移民住房免费。对劳动好的发西门塔尔牛、电视、电话、VCD机等;干部家庭和一般农牧民家的待遇有所区分(因为干部有工资);灾民和自愿搬迁的住户有所区分(主要扶持灾民)。在经济上:2000年到2005年7月,每户每月发35元。后来,国家有了新的规定,扶贫只提供物资,但是当时保证的5年内发钱还是做到了。在粮食上:干部家庭,一半的人口自己养,一半的人口靠政府;一般农牧民家庭,每月大人发15千克面粉,小孩发12.5千克(2000年~2006年8月);2006年9月后,实行一律12.5千克/月,大人、小孩一样。面粉一般是自己去政府领。另外,过年、过节给一些生活补助。农业方面,免费供给化肥:1亩地10千克化肥,对劳动好的还给毛驴车。   2.劳动方面   塔吉克阿巴提镇的劳动管理是自上而下层级管理。由县长开会确定近期工作任务,与各支部书记开碰头会;再由支部书记通知大队长,大队长每个月有200块钱的工资;再由大队长给小队长传达,小队长是由村民推选的,没有工资,主要是配合大队长的工作,逐一通知村民劳动时间、地点,第二天集合带到农地里劳动。对于不能劳动的情况:如果是退休干部出去(回老家)不用给政府打招呼,其他人要有请假条;工作人员给单位请假,农民给村书记写请假条。个案4:我哥、我爸在那边,一年一次回去,11月份回,这里全部种地,收的东西完了回去,去那边的时候请假20天。11月份孩子还上学,我就一个人去,孩子们暑假和寒假的时候回去。有时候大同那边给个电话,问一下身体怎么样了;有时候家里人也托别人带些东西过来,杏干什么的。这边没有邮局,带个东西就表示:我还活着呢,不要忘掉我,我身体还好的呢!杏子放在布里面,布的颜色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比如:一个家庭里,没有发生什么坏的事情,亲戚没有去世的,或者有人结婚,就用“红色的布”;家里有人去世的话就用“蓝色的布”。男朋友给女朋友的颜色都不一样。还有缝布的线的颜色也有要表示的意思。以前,如果我去塔县,大同的家里都第一天宰个羊,第二天还宰个羊放在塑料袋里带着路上吃,这个叫/tuha/,给我准备各种各样的干果。(库来西,访谈笔录)可以看出,山上和山下的联系、往来还是很频繁的。并且,由于现在塔吉克人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带东西的袋子的颜色和线的颜色也能告知家里的情况。   3.婚丧方面   塔吉克阿巴提镇还专门制订了《塔吉克阿巴提镇党委、人民政府委员会对简办婚姻、丧事的主要相关方案》(2006年1月15日试用)。婚姻、丧事指结婚、摇篮礼、生日宴会、庆房喜、割礼、送葬、葬礼等。个案5:这边的生意不需要营业执照,私人盖房,房租一间200块钱/月,装电表320元/个,全部下来1000块钱,台球案子每把5毛钱,塔吉克也没有什么娱乐项目,主要就是打台球。结婚要么在3~4月份,要么在7~9月,农忙时节是严禁结婚的,冬播时节也不行。(访谈笔录)在制度方面,政府给搬迁的移民很多实惠,主要从现金向物资转变,如住房、面粉等。在劳动方面,由于种的地比山上多,土壤情况又不好,收成也不理想,一些人对集体劳动的制度还不理解。在婚丧还有节日习俗等方面,还有不适应的状况。   4.医疗方面   塔吉克阿巴提镇实行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方式是:自治区每人补助25元,农民每人自筹10元,县财政每人补助10元,18元为个人账户基金,如本年度账户基金未使用完将累计到下一年继续使用,但不能代替下年度的个人自筹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是:(1)在乡镇卫生院住院:30元以内的住院费用本人承担,60元以上住院费用由财政给予报销80%;(2)在县级医院住院:200元以内的住院费用由本人承担,200元以上的住院费用由财政给予报销60%;(3)在地区级医院住院:300元以内的住院费用由本人承担,300元以上的住院费用由财政给予报销50%;(4)在自治区级医院住院:500元以内的住院费用由本人承担,500元以上的住院费用由财政给予报销45%,但是一年内每人报销总额不得超过4000元。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和资金筹集情况报,比例随时调动。个案6:阿米力(男,塔吉克族,36岁):我们的劳动太多了,我们受了一般人受不了的劳动。刚搬来的时候,土太多好像跟山一样。晚上我们有时找不到自己的房子。六年的劳动使这的土平平的了,五年的劳动太重了,今年还少一些了。新来的时候,气候不行,背还疼一些。那天打了一针,还没钱给的呢!看农村合作医疗吧,能不能给点……医生说我肝子有问题,最好去喀什看一下。去年,我儿子又得了重病。(访谈笔录)可以看到:虽然移民搬迁的时间不长,但自然环境对身体的影响还是存在的。尽管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保障,但对于连支付个人账户基金都困难的塔吉克阿巴提镇,资金筹集也是个棘手的难题。对于居住在阿巴提镇的塔吉克人而言,生计可能是眼前最重要的问题,庄稼长不出来,没有收成,就没有收入,还何谈“医疗”呢?从塔县搬来的塔吉克人在“医疗健康”方面最大的改变可能是:原有的地方医疗知识被都市的医疗体系所取代;原有的地方医疗药材由于环境的变迁而缺失,旧有的治疗方式发生改变。   5.教育方面   塔吉克阿巴提镇小学位于镇北,成立于2000年,建成于2003年9月,占地面积160亩,一幢教学楼、办公楼融为一体的T形建筑,共有教室24间,配套辅助教室12间,学校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级14个,学生574名,教职工31人,其中本科学历3人、大专学历12人、中专学历15人、高中学历1人。学校建在沙漠荒滩,周围的环境恶劣,经常遭受沙尘暴袭击。2005~2006年期间,自治区义教工程为学校配备了电教设备、语音设备以及多媒体教室。个案7:搬来最大的原因就是听说这里教育好,这个地方是汉语学校,学习条件好一点,学费什么的没有。(艾克兰木,访谈笔录)   三、小结#p#分页标题#e#   通过上文,可以看出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塔吉克人所做出的积极、努力的适应,表现在:第一,经济观念的增强。如在塔吉克人的观念里:原来女性是不能外出打工挣钱的,但面对现实生存环境,这种观念有了改变。第二,外出打工以体力劳动为主,且多为临时性工作,收入不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专业性,这就不能保障塔吉克人在经济生活方面长期稳步提高。第三,在生活方面,塔吉克人还是以政府的救助粮来养家糊口,在农业还没有成为家庭收入的支柱时,这种福利措施还将继续。第四,由于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和山上相比,人均占有农田土地的面积增加,即每户有近15亩的田地由1个劳动力来负责,劳动强度增大,使得一些塔吉克人不能适应山下的劳动,有一小部分塔吉克家庭又搬回原先的乡村。第五,劳动强度和制度的变迁,也改变了塔吉克人原来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观念。第六,新型合作医疗观念还有待深入,帮助塔吉克人摆脱因疾病而穷困的状态。第七,双语学习使塔吉克人面临的新一轮的生活选择和对社会的适应。对于塔吉克阿巴提镇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现实是:独立生存。这种生存应当不是依赖于政府的扶贫,也不是塔吉克人沉湎于这种优惠政策之中。民族要发展得靠自己。第一,该迁入地几乎不存在其他文化,因此,也就无所谓塔吉克文化融入迁入地文化的问题,但是,在经济制度里,我们看到:即便该区域内是以塔吉克族为主,但它不是“文化孤岛”,在与周边维吾尔、汉等民族交往的过程中,塔吉克人目前尚未融入市场体系,如何在阿巴提镇真正形成多元文化,不是其他民族的迁就和忍让,而是自身的迅速发展。塔吉克人要迅速掌握科学技术,掌握市场规律,融入区域经济之中并占有重要的位置。第二,在文化选择的过程中,社会网络割裂造成的“孤岛效应”。笔者在调查中随机抽了40户移民,他们都觉得生活水平较原居住地(塔县)下降了。当然这里不排除塔吉克人的感情因素和心理作用。社会人类学认为,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网络之中的。社会网有两种功能:一是信息交流功能。个人利用社会网取得各种信息,如工作机会,到矿地工作,介绍对象等。二是社会互助功能,如在高原牧场协作放牧等。塔吉克族农牧民从阿依克日克村到塔吉克阿巴提镇,自然环境、生存方式、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变迁,以前经过几十年建立起来的社会网一下子荡然无存。因此,要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尚待时日。

推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