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当代特点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当代特点研究

摘  要:本文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集中体现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三个命题的基础上,以陕西为例,分析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确立及其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科学发展观 区域经济

    十七届四中全会在进一步总结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当今时展和我国的基本国情,明确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和研究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深刻揭示实践的规律性并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中国化、时代化,形成无穷的精神力量,并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转化为改造世界的无穷的物质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90年英勇奋斗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能够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关键因素。《共产党宣言》发表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都是由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所推动的。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每一阶段所面临的主要任务都不相同,需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改变其形态,与时俱进,以解决新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党内教条主义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在1938年《论新阶段》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必须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并形成中国特性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纵观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顺应时代和历史潮流,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认真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推进中国社会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与实现共同繁荣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时展同进步,才能焕发出强大的创造力。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1872年《共产党宣言》的德文版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征要求不断关注时代的发展,时刻保持对时代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敏感与热忱,使实践与时展相吻合。因此,我们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适应时代特征,顺应时代潮流,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理论只有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相结合,并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物质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只能通过人民群众实践运用来证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观紧密联系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被普通民众所认知、理解和自觉践行。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具备通俗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必须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向人民群众宣传,以提高大众的思想觉悟,增强群众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求我们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前中国的具体国情、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为我党的基本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工作实践。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理论鲜明地贯穿着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他指出,未来社会是“以每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2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马克思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要以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条件, 在马克思对理想社会的推断中,建立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他的两大原则,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和谐论的继承和丰富。

    关于社会的整体发展,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指出:“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马克思后来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进一步从社会结构的内涵上揭示社会整体运动的规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整体发展,即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而科学发展观则在社会整体发展中赋予了“四位一体”和“社会建设”的新内涵。同志指出:“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延伸,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p#分页标题#e#

    三、科学发展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

    区域发展实践是整个国家科学发展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整个国家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区域实践,是实现区域科学发展,使每一个特定区域为国家、社会全局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的内在要求。结合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区域实践重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符合陕西实际的发展目标

    科学发展观要求,区域制定发展目标必须遵循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发展目标要全面系统。因此,在制定陕西区域发展目标时,必须遵循客观发展规律,从我省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制定区域制定发展目标不但要有明确的经济发展目标,而且要有人文发展目标、科学技术发展目标、资源节约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等,实现经济、政治、文化,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 选择体现陕西优势的发展途径

    十七大报告指出,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其本质要求就是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开展富有特色的探索。我省贯彻科学发展观指导区域发展实践时,必须从自身情况出发,结合区域特点进行发展定位,并通过有益的实践探索,寻找出能发挥自身优势的独特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要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陕西区域发展必须着重探讨包括生态环境的保障机制、人力资源的保障机制等在内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走质量效益型,资源环境道路协调型发展道路。

    3. 强化有利陕西科学发展的动力支撑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陕西科教实力比较强,具备自主创新的良好基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统筹科技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提高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度,以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人才是创新力的载体,人才的培育是一切发展的源泉和目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诉求。我省人力资源丰富和创新不足的矛盾现状决定了人口优势转化的迫切要求,只有抓好培养、引进、使用、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才能实现由人力—智力—创新力的转变,实现自身的优化和科学发展。

    4.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科学发展观要求,每一个区域必须挖掘自身优势,积极主动谋求经济发展。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在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开发我省科教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要以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以高效利用和深度转化为原则,发展能源化工业;以规模化、效益化为目标推动高科技农业产业,促进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敬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推进重大技术运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为抓手,积极培育航空航天、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5.完善促进陕西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

    能否对陕西发展实践进行科学评价,关系到我省各级实践责任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否激发出来,最终关系到发展的成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以下五方面特征:第一,它必须能衡量陕西地区的“增长度”,即陕西经济增长状况,这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它必须能衡量陕西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断是否在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健康、良性地发展。第三,它必须能衡量陕西地区的“协调度”,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第四,它必须能衡量陕西发展的“持续度”,即判断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因此,对我省区域发展的评价,必须在考虑经济增长的同时,兼顾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平衡性和长期和理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区域职能的发挥和对国家整体发展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仍将继续,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指导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在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4-05.

[4]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9

[6] 潘德均:西部地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