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相关范例

社科相关范文1

【关键词】服装设计;形象设计;课程

形象设计不单单是一门具有社会性质的学科,它还是一个综合艺术类的学科,形象设计有着很大的市场。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形象的设计理念已经逐渐深入百姓的心中,使服装行业进一步被广大消费者熟知。就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国的艺术学校服装行业快速发展起来,但是形象设计依然处在不受重视的地位,没有被学生所知道,即使有一部分的学校设立了形象设计专业,但是形象设计的课程内容相对单调,不能够与服装设计行业相联系,使服装设计行业缺少相应的高素质的人才,缺少服装设计人才,使服装行业不能快速发展起来。因此,相关学校应该及时调整课程结构,让服装行业符合社会的发展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目标。

一、形象设计的概念

(一)课程定位。新时期,经济的大力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让人们对自身的形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这意味着人物的形象设计将会得到快速发展,相关的应用型人才也会快速增长起来。目前形象设计已经被纳入了学校的课程之中,从而提高学生对形象设计的认识,促进形象设计的发展。形象课程的开设是化妆与造型相结合的产物,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等相关的培训,目的就是为了给不同层次的人物设计出不一样的形象,使人物形象达到一定的高度。从本质来说,就是取长补短,把人物原来的形象通过一定的修饰,使之达到最美状态,将那些不足的地方重新构建,把人物从里到外重新包装一下,塑造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形象设计是培养综合素质的前提条件,对社会的各个领域有着很大的意义。(二)课程内容。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形象设计包括五个方面,其一是形象设计概论;其二是面部化妆与造型;其三是头发设计;其四是仪态和礼仪;其五是整体形象塑造。其中形象设计概念即国内外形象设计的起源与近代的形象设计;面部的化妆技术包括美容基本知识和化妆技术;发型设计有三类,即头发的护理、发型与脸型的关系、头型的设计。礼仪主要是以商务礼仪为主,整体塑造就是把所有的地方塑造好了之后,把完美的形象展现在大众眼前。学生学习形象设计也是符合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服装设计和形象设计

服装设计课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它结合了现在服装行业的设术要点,服装设计的对象是人,依据人物的性格特点与社会服装行业的转换模式进行创作。人物的形象设计和服装的构成是有一定联系的,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人体的修饰部位上。形象的设计就是让服装的设计更加体现全面性与整体性的特征,所以,二者之间是不可分离的关系,不管是缺少形象设计,还是缺少服装设计,最后设计出来的人物都会不完整,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设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就是对设计的对象进行综合分析,在设计服装的时候,要考虑到人物的身份、穿着服装的场合、去参加什么样的活动以及活动的目的等,还要考虑设计的人物的形态,喜欢什么样的服装以及面料的选择和服装的色彩等,设计人员都要对这些因素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使设计的理念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新闻主持人,需要穿着严谨的衣服,西装领带等,在发型上还要保持前卫,妆容如果浓艳的话,就会影响人物、场合、服装的不搭调。从这里可以看出服装的设计和形象是互补的,缺少一个都不可以,所以,在服装设计上,对于设计师来说,缺少一个都不行。

三、教学的目的与教学需求

形象设计的教学就是以面部的妆容、发型的设计和礼仪与仪态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以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为前提条件,以此来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的要求和形象设计的认识,提升学生对时尚行业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人物整体形象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为了使教学目的达到更好,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学校就应该培养在校学生的思维模式,摆脱原来的设计理念,在服装设计中加入形象设计的理念,在服装老师进行设计的同时,把形象的设计理念也交给学生,让二者共同发展,同时也促进服装行业的发展。综上所述,仅仅是依靠服装语言是不够的,学生应该具有丰富的形象设计的理念,熟练掌握形象设计的知识,才可以在服装设计理念中把整体设计理念进一步深化,提高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颖颖.浅谈服装专业中开设形象设计课程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2).

[2]胡筱.产品设计师对企业品牌终端视觉形象影响分析——以服装为例[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

社科相关范文2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开发设计

0引言

我国当前的科研管理系统是集申报、审核、管理、奖惩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系统,在提升科研水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着自身积极效用,并为其他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先进的理念与技术。一般科研管理系统以J2EE构架作为基础内容,以B/S模式作为辅助,有效巩固自身功能及效率。

1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概述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是为了进一步强化科研项目的进程管理效果的重要工具,在提升我国科研水平的过程中,科研管理项目可以说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研发为中科院的项目管理以及整体管理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并为每个项目整体生命周期的管理工作提供规范标准。当前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导入了大量的先进理念,以此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并为科研项目的相关活动提供准确的多维度视图,主管部门即可通过多维度视图合理执行管理机制,同时科学配置现存的研发资源。基于此,确保项目管理工作的精准指导并及时跟踪科研成果,以此提升科研水准[1]。

2建设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2.1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背景。随着管理系统的开发设计愈发深入,当前项目的申报与管理由传统的手工申报转向信息化管理、科学化申报,基于此,大幅提升了科研项目的申报及管理效率。现阶段,科研机构的所有项目基本全部实施了信息化管理手段,这就意味着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正在逐步实现创新与改革,如果革新成功,我国的科研水平将会得到质的飞跃。当前社会对科研项目的研发效率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亟须集成化的项目管理系统来实现高效的工作机制,以此保证科研成果以及科研水准[2]。

2.2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需求。前文提到,当前社会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意味着国家整体的创新发展需要集成化、信息化、高效化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在高效管理的推动下,我国的科研水平将会直线上升,此外还可提升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为进一步创新科研管理贡献微薄之力。现阶段,国内迫切需要集成化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来满足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以此稳定国家整体上的发展状态。良好的发展状态能为一切科研活动提供优质的研发空间与设计环境,基于此,确保科研成果的时效性与长效性。由此可见,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建立始终是近年来国家最大的期望,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议话题。

3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情况

3.1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系统架构。目前为止,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研发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从实际研发过程出发,科研项目管理系统采用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的整体研发思路,同时采用建立用户信息反馈通道的方式来不断优化与完善管理系统,以此确保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先进性与适用性、时效性与长效性。如前文所述,新型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以J2EE作为基础内容,而J2EE的设计标准则成了新型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研发规范。按照J2EE的设计标准来看,新型管理系统必须保证自身可以实现跨平台移植,随后通过系统平台层与信息层的支持,可以通过服务层来完成全平台服务[3]。

3.2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案。科研项目管理系统被定义为是“一站式”面向多角色用户的服务平台,因此不论是下属申报单位的申报资料抑或是其他资料,均需通过信息通道提交至项目主管部门,最后由项目主管组织评审委员参与项目评审,并在讨论后迅速得出审评结论。现阶段,科研项目的建设方案均是站在同一条线上,“一条龙”服务模式大幅提升了科研项目的研发效率,同时保护研发成果。当前社会对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需求越来越高,为满足社会需求,现阶段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构建方案主要包括流程设计与用户设计两个阶段。流程设计包括院长基金项目、科研成果奖励、科技人才出境培养计划等,而用户设计相对复杂,需要结合不同角色的用户分配职能,包括申报单位、业务申报人、科技主管部门以及专家评审员等。

4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特征与创新

4.1基于科研业务协同的系统设计。科研项目的管理本质其实就是项目生命周期管理组织行为的协调过程,而协调效率及质量则由科研项目管理效率决定。现阶段,在先进理念的支撑下,科研项目协同的系统设计逐渐打破了传统科研管理机制的束缚,对流程的固定性以及研究对象的固定性等方面充分提出设计标准。众所周知,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对于各领域的创新发展均有积极效用,因此社会各界均给予充分的重视,科研机构必须致力于新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随着管理机制的改革与修缮,协同的管理行为逐渐被划分为“角色、事件、过程以及结果”等要素,建立以人为本的角色驱动机制,从而进一步提升国内科研项目管理水平[4]。

4.2基于J2EE架构的开发技术。当前国内常见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将新型J2EE构架作为基础标准与设计规范。具体而言,J2EEJava2平台企业版较之传统J2EEJava的应用软件性能更优、安全质量更高。基于此,为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做出了很大贡献,充分发挥出平台本身的应用价值。部分软件的设计规范与标准均结合全新的J2EE构架展开,并做好管理系统的开发部署工作。较之其他传统的技术构架,J2EEJava2具备更高的可转移性、安全性及二次利用价值,为了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性能效用,必须最大限度上减轻服务器的负担,并努力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使用体验。新型J2EE构架以J2EE构架作为基础内容,以B/S模式作为辅助,有效巩固自身功能及效率。基于此,研发人员可以将AJAX(AsynchronousJavaScriptandXML)技术作为软件的客户端进行开发与设计。较之传统的Web应用而言,AJAX技术更高效也更安全。

4.3探索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流程优化。时代在更替,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也随之不断变化,努力朝向更先进、更高效、更安全的方向发展,保证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使用体验。在新型管理项目的研发过程中,相关部门赋予管理系统一定的特征与流程分析,以此保证系统在使用时不会发生信息安全风险等问题。基于科研管理系统的特征与流程分析,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对现代管理思想的引用,同时推动科研管理工作的流程优化,从而最大程度上简化了工作程序,进一步提升相关工作的管理效率及服务水准。特别是针对网上评审功能的开发与设计,促使整个科研项目的评审工作更具公正性与透明度。

5对科研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展望

5.1项目实施进度跟踪预警管理。众所周知,科研项目的具体立项工作需要通过主管部门的审批之后方可开展开发与设计工作,结合科研项目本身对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观察其研发进度的影响因素以及研发进程本身来完成判断,充分了解科研项目的开发与设计进程,预测该项科研项目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及时执行,促使项目本身时刻处于可控状态。

5.2年度项目分类汇总与统计。科研项目的研发需要精准的统计、汇总与分类,而相应管理系统的设计则需要判断项目本身在研发过程中对统计、汇总及分类的实际需求。在处理项目申报数据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采用“类型—机构—时间—规模—状态—效益”的多维度数据处理思路,并采用以上处理思路进行汇总与统计。通过多维度的数据汇总与统计,工作人员可以为年度项目的产出评估提供决策依据以及调控参考。

5.35G移动终端信息服务支持。随着我国移动通信事业不断的创新发展,我国由4G时代逐渐转型向5G时代。5G通信技术能够为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研发与设计提供更快的下载速度,同时提升系统本身对相关信息数据的处理效率,以此确保科研成果的功能效用。现阶段,个人移动终端获取系统的信息内容服务逐渐多元化,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国内多领域的创新与改革当中,尤其是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中[5]。

6结语

社科相关范文3

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吸收国内外名校的财务管理前沿观点,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在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主要包括:第一,在教学内容上,吸收国内外名校的财务管理前沿观点,反映财务管理理论和实际应用的最新动态,不断进行更新,不断拓展财务管理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实现与其他交叉学科的合作,从理论知识、技术能力等方面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第二,在教学方式上,以目前的多媒体授课、在财务实验室开设的财务管理课程设计为基础,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在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与不断丰富的教学内容相适应,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与学的互动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二、财务管理学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财务管理的内容应该与财务管理的实践紧密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但是财务管理已经脱离中国实际。如何让财务管理的理论更加贴近实际,这是目前对我国财务学界提出的一个新的挑战和要求。

2.财务管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上,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讲授法或注入式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和粉笔为工具,侧重教学内容的讲解与传授。虽然教室能够比较容易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效果并不好,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课堂中去。对于这种单方面的信息传输方式来说,其最大额问题是缺乏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学习潜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结果必然无法满足社会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为克服讲授法的缺点,不断推进财务管理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应该尝试多元化的财务管理教学方法。

3.财务管理的师资建设

目前,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由于财务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它对财务管理的授课教师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那就是除了应该具备一定的相关专业的理论功底以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把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讲深讲透。

三、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的内容

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才能与现代企业对财务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相适应。应着重完成以下几项工作:教学资料建设;教材建设;实践环节建设;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学课程的网上教学系统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应把握专业发展趋势,不断丰富与完善教材建设。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科学务实原则,编写或选择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教材。根据教材配备相应习题与案例等。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应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革教学内容。跟踪和搜集国际学术最新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环境,积极开展财务管理前沿问题的研究,及时把教改成果、科研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去,同时根据实务界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

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应结合课程特点与变化,创新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交流,使双语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应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实践教学,完善实验室的建设。有针对性地购买国内外上市公司数据库、公司财务管理应用软件,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环境,不断丰富与完善财务管理课程网上资源;形成一个体系完善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库;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条件。另外,还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不断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业务能力和外语水平;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继续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继续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财务管理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应包括:

1.教学内容方面

(1)教材建设。在选择了适用的财务管理教材之外,还应该有配套的辅导资料,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掌握重点,解决疑难,拓展思维。在教材的相关章节还应附加有财务热点问题、著名案例分析和最新财务制度等等,便于激发学生兴趣,了解最新动态。对于教材的系统性结构、现实性范例、思考题等等方面都应严格把关,应适合本校本科层次教学,有利于传授基本的财务理论与知识,培养基本的财务技能与技巧,同时还应将已取得的财务管理方面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2)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教材。配合“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针对财务管理的特点,加强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应积极编写财务管理方面的实践教材。(3)课外参考书籍阅读指引。为了促进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不断丰富给学生指定的参考书籍目录,在校园网上建立财务管理课程网站,并将书籍信息、评价和相关资源链接公布在课程的网站上,方便学生学习和查阅。

2.师资队伍方面

(1)学术成果。可以由学科带头人带领课题组成员,跟踪和搜集国际学术最新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财务管理前沿问题的研究。(2)教学能力、教师授课质量。组织讲授同一课程的老师相互听课、观摩教学,交流心得体会;建立集体备课制度。结合学校每学期期中学生评教、专家听课以及同行听课等环节的成绩的反应,在教研活动中对突出的问题查找原因,及时提出解决措施,保证教学效果的稳步提高。(3)培养计划。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中青年教师专业业务能力;继续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继续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学术交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教学管理制度方面

(1)建立完善集体备课制度。(2)不断提高教师专业业务能力和外语水平。继续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继续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学术交流;保证教学效果的稳步提高。(3)建立教学效果监测和反馈。结合学生评教、专家听课以及同行听课等环节的成绩,在教研活动中对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及时提出解决措施,保证教学效果的稳步提高。

4.教学媒体方面

(1)多媒体教学。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的特点,继续完善PowerPoint电子教案。课题组准备巧妙地结合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特点,在财务管理课件设计中大胆地尝试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先进技术,比如,采用超文本技术、动画、视频播放、水晶易表、流媒体技术等。

(2)借助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网络教学。制作财务管理课程网页,开发一系列网络学习资源,如课程介绍、课程特色、教学大纲、教学教案、课后作业、模拟试题、参考文献、相关案例等,为学生自我学习和完善提供良好的条件。

(3)案例教学。财务管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较强,除了掌握理论内容之外,还应让学生掌握其实际应用。基于此,应该针对不同知识点设计案例,进一步完善案例库。

社科相关范文4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

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方面有一项重点内容是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管理工作者对这方面相当重视,如共享科研信息,将分散、杂乱的高校科研人员信息整理归档,能快捷获取信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走入了千家万户。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也不例外。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已经比较完善,这给科技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使科技管理方面可以做到信息化和现代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实现科研,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几乎适用于所有行业,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撑着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通过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资源,学校有效建立起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完善起来。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信息化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我国迅速做出了互联网普及化的要求和建设,将全球普及信息化模式加入战略研究方面,推动了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和建设。面对互联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形式,传统科研管理方式和理念已经不能完全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求。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面临着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现在的管理制度中,加入科研工作模式中,将信息化产业渗入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个层面,使科研项目管理通过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做到更加科学和规范。

二、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对科研项目管理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信息理念,信息化管理能将管理过程和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对信息的传递和提取能做到十分迅速,实现高效率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1.随着社会发展,高校科研项目逐日增多,每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周期都比较长,研究中的某些信息具有不稳定性,科研项目管理在人工管理条件下使信息储存缺少秩序性,这些因素影响了科研人员对项目的查询和跟踪。因此,在科研项目管理方式上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项目信息存储形式标准化,调取信息方面实现动态化,能够及时、快速获取和提取需要的信息,随时了解最新的数据,掌握最新动态。2.信息化管理技术有其一定的规范性,如果能运用信息化进行管理,将能使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信息化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计算机运行要求数据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如果数据不规范可能导致在计算机中无法识别,影响科研项目管理的正常工作。将数据规范化能保证数据质量,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另外,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涉及的方面很广,其中包括信息的规划整理、信息分析、对项目的申报和查询、科研信息、下载各类资料等,这些方面通过互联网可以得到实现,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流,使工作程序简单化,管理信息和信息传递、提取更加容易,提高了管理信息的工作效率。

三、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1.利用信息化技术,使科研项目信息数字化,将高校所有的科研项目成果进行存档、备份,保证文件不能被随意更改,必须是只读模式,文件的格式能够兼容所有系统,方便跨平台、跨系统读取文件,承载信息的载体必须要稳定、耐用,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顺利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对科研项目的管理。2.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具有规范性、共享性等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对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科研项目管理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通过网络途径进行信息的规划整理、信息分析、对项目的申报和查询、科研信息、下载各类资料等,供科研人员和相关部门可以直接在网上查阅,使文件不再需要纸制进行传递,避免文件直接性损坏,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科研成果能够及时共享和多方查阅的功能。3.开发项目管理软件。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如果能为科研项目管理开发一套属于自己的软件,就能使管理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软件开放方面的技术也日益发达,如果能选择恰当的工具开发出一套管理系统,这无疑对科研项目管理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数据库的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工作依赖于大量的信息,在开发出了管理软件之后,必须要建立好数据库,才能将大量的科研成果存储起来,在科研人员查询时才能够精确地搜索出来.随着科研成果的日益增加,数据库的优化要实时跟进,保证软件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技术已经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层面,在生活和工作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学校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科研项目管理,不但使工作程序简单化,管理信息和信息传递、提取更加容易,使科研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同时还提高了管理信息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迎霞,沈富可.信息化成就高校科研项目无边界管理[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2

[2]刘沐,谢素萍,皮新玲,等.从科研项目管理现状谈高校项目管理系统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

[3]蒋效华.当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6

社科相关范文5

关键词:翻转课堂;“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案例教学

“项目管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项目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具有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及能力,具备从事项目决策、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但是,传统的“项目管理”课程设计由于缺少学生的互动,学生被动接收知识,没有调动其自身主观能动性,难以达成课程目标。面对这一状况,任课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高校进行传统教学模式上改革的亮点之处,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1-2]。为此,任课教师要深入研究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教学过程[3-4]。以下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具体探究。

一、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教学目标

“项目管理”课程设计的意义是可以直接运用于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我国高校课程体系设置的局限性,往往只注重知识理论体系的培养,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乏考察方式、评价体系往往被各高校所忽略。这导致大部分学生只会“纸上谈兵”,面对实际问题缺乏必要的判断和分析,导致其所学内容很难内化为实际项目所用,致使教学目标反馈失灵,为今后学生在企事业单位进行项目管理实践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得到更好的教学反馈,同时也为了学生可以在日后服务企事业单位项目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转变其“先教后学”的教学理念,构建在学生以“问题导向论”的自主学习模式下,培养其创新和综合实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理念。教师在制定项目管理教学计划目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案例讲解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拓学生思维,相互交流彼此心得,从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向主动学习者进行转变,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日后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和指导,以帮助学生掌握能力为主要目的。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一)以课前布置内容为主,提高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是依托完善的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因此在上课前,教师需将“项目管理”有关的视频、课件及课程要求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在课前预习使用。学生在使用完平台后,要对其所学内容根据平台中课程要求进行相应的反馈,教师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必要的答疑和讨论,通过这种双向反馈机制,以达到其教学目的。同时,为了增加实践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分组情况进行案例设计,以此提高课程预习效果。

(二)以课中案例教学为主,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课程教学中,重点以案例为主。首先,教师将任务安排给学生,让学生带着任务和思考进入理论学习的过程,应用到设计的知识进行重点讲授;其次,根据学生专业的具体情况,教师进行实际案例探讨和分析,将要点一一列出,以便学生参考;再次,小组根据课程任务,结合教师的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开始课程设计讨论,完成简单的任务分析;最后,教师根据小组完成的任务进行讨论,指出学生在初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总结。学生对课程设计和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讨论,可以达到理论—案例—设计三者有效的结合,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三)以课后设计为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课程讲述完毕后,小组依据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对课程设计进行不断完善,教师依据反馈情况不断完善其内容,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将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包括讨论结果等全部上传平台。教师审阅完成后,学生可根据其意见对其进行再次完善,最后形成最终的课程设计。在评价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身评价,教师可明确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方案,而学生通过教师反馈,可为日后的改进提供方向,具体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三、结语

社科相关范文6

关键词: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任务分类;课程评估

课程建设是院校教学建设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关键。长期以来,国家、地方和各级各类院校通常采取立项资助的方式,设立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培育项目,深化教学改革。而如何优质高效地组织开展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提升课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效益,切实通过课程项目建设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是各级各类院校教学管理都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亲身参与挖掘、研究、寻找、创造的一个和谐有机体[1],课程的要素也由传统的知识与经验两大要素,拓展为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实施要素、评价要素等。许多院校在组织实施课程建设项目时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建设整体设计不够

课程建设项目涉及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教学条件建设、课程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因此必须统筹规划、一体设计、协同配合,才能提高建设成效。但在各院校的建设实践中,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涉及的任务分属人力资源、教务、教学保障等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一般都会单独组织人才队伍、课程教材、实验室及教学场地建设的分项计划,单独组织项目立项申报与资助建设,这样易导致各类建设与课程教学实际需求相比,可能存在过度建设或支撑不足的问题,即缺乏统筹规划,使建设成效与课程建设总体目标的达成存在偏差。

(二)课程建设内容标准模糊

从成果形式上看,课程建设涉及的任务多数属于软课题研究,成果效益显示度差,且一门课程涉及的任务类别杂、数量多,如果缺乏严谨规范的建设管理,就会导致建设任务不清、建设举措不详、建设绩效模糊等问题,而缺乏可验收评估的具体建设任务和数量、质量标准,其建设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三)课程建设相关项目边界不清

因课程建设的要素多样、牵头部门不一,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建设项目也较多,如课程建设项目、教材建设项目、案例想定建设项目、教学条件建设项目等,这些建设类别、立项渠道不同的项目,往往边界模糊,存在建设内容交叉重叠甚至互相矛盾的现象。

(四)项目建设管理较为粗放

从院校组织课程建设的实践看,多数院校通常将一门课程作为一个项目进行立项建设和过程管理,项目中期的检查和验收评估都是按课程实施,由于评审时限及专家数量的限制,多数只能对照建设方案,逐项审查所列任务是否已完成,至于每项任务的目标达成度、建设质量高低、效益发挥情况等难以有时间、有资源进行细化评估。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与验收评估手段,往往导致很多院校课程项目建设水平较低。

二、基于任务分类的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特点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借鉴现代工程项目管理方法,着眼于强化课程建设一体设计、分类指导、精细管理,设计了基于任务分类的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将课程建设项目细分为教学团队、课程教材、实验室建设等不同类别的建设任务,实施“项目细分任务、任务分类管理、分步验收评估”的管理模式。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整体建设与要素建设相结合

课程建设筹划阶段,相关工作人员首先要摸清课程建设的现有状态,然后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与思路,最后区分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等要素,明确分项建设的目标思路与具体任务。这样,由上至下、有统有分,可确保各分项建设符合课程建设总体目标要求,并弥补课程各要素存在的短板不足,促使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项目结题与任务验收相结合

将立项建设的课程作为独立的项目实施建设与管理,各项目应根据课程要素细分为若干建设任务。同时,要考虑各建设任务的共性与个性特点,对建设任务实施分类管理。课程项目中一般下设的任务类别包括方案报告拟制、教学文件编制、基本教材建设、辅助教材建设、案例建设、信息资源建设、执教能力建设、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改革、教学条件建设、制度机制创新等。另外,还要按任务类别制定验收评估办法与标准,先实施任务分类验收,再组织课程项目结题验收。其中任务验收重点关注每项任务建设质量,项目结题则根据每项任务验收结论,从而综合考量项目整体任务完成情况。

(三)课程验收与课程评估相结合

课程验收主要依据课程建设方案,验收课程建设周期内,课程项目所列各项建设任务的完成度,以及课程建设总体目标的达成度,由教务部门组织实施;课程评估是对经过一轮或多轮课程立项建设后,对课程状态和水平进行的综合性质量分析判断,是院校教学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院校教学考评中心组织实施。将课程验收与课程评估一体设计、统筹开展,有利于促进课程建设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统一,构建“发现问题、开展建设、状态评估”相衔接的课程教学质量保证闭环。

(四)课程建设项目与配套建设项目相结合

针对因主管部门不同、立项渠道不同,导致的课程建设与人才队伍、教学条件等配套建设相脱节等问题,相关部门要确定以课程建设为需求源,以配套建设为供给侧,一体统筹实施不同渠道的项目建设。即在各课程项目的建设方案中要明确课程所需的人才队伍建设、实验室专修室等条件建设任务,由教务部门汇总反馈给人力资源、教学保障等部门,以便相关部门在拟制专项建设计划时,以课程建设任务需求为依据,归并整合同类需求,科学制定建设项目,确保配套建设能够切实满足课程教学所需,避免支撑不足或重复建设。

三、基于任务分类的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立项审核与计划下达

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审核由教务部门组织,根据实际可采取由上至下的任务指派方式确定,也可采取由下至上的申报遴选方式确定。任务指派方式通常适用于新开设专业,很多课程属于新开课程,需通过立项资助开展课程体系的全面建设,以尽快形成合格的课程教学体系;申报遴选方式通常适用于在已有成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遴选优质课程开展建设,实现优中选优、培育精品课程。拟立项建设的课程项目名称确定后,应制定院校课程建设计划。课程建设计划是院校层面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开展课程建设的计划性、指令性文件,主要内容包括院校课程建设的目标原则、建设课程、建设要求等,一般需经院校教学委员会审议批准后下达。

(二)建设方案拟制

课程建设方案是每个课程建设项目实施的基本依据。课程建设方案主要包括课程建设总体目标思路,以及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目标思路与具体任务等,除课程明确的项目承建单位和负责人外,具体建设任务也应责任到人。课程建设方案一般由承建单位课程项目组拟制,由教务部门牵头,会同人力资源、教学保障等相关部门共同组织专家组开展评审,以保证课程各要素建设符合院校各业务渠道项目建设管理要求。课程建设方案应做到课程建设现状起点分析客观、建设目标清晰、建设任务具体、建设标准量化、建设措施得当,从而保证方案具体可行、实施可操作、结果可评估。建设方案被批准后,教师应将其同时提交给教务部门以外的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备案,作为人才队伍、教学条件等配套建设计划拟制的重要依据。

(三)建设任务分类验收

对于教材、案例、实验室、信息资源等建设成果质量判断较复杂的建设任务,学校应依据各类任务验收评估办法与标准,由不同类别、层级及主管部门组织建设任务评审验收,并确定每项任务的评审结论。对于执教能力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制度机制创新等措施类建设任务,相关部门可在课程结题时一并验收,也可定期组织中期检查,督促项目组按期推进建设任务。

(四)建设项目结题验收

结题验收时,相关部门应对照课程建设方案中明确的建设任务,逐条验收任务完成情况,一般较高质量完成95%以上的建设任务,方可参加项目结题验收。项目结题验收一般先由项目组撰写课程建设自评报告,总结课程建设过程中经验做法、成果实效和存在问题,并收集整理能够反映课程建设状况和实效的教学文件资料、成果清单,以及各建设任务验收相关资料;再由各承建单位组织专家组检查课程建设完成情况,研究提出单位自评意见;最后由教务部门组织组织专家组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查看等形式,对课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和建设成果实效进行验收评价,确定结题验收结论。

(五)课程评估

课程评估可结合项目结题验收一并开展,或根据院校教学评价工作安排专项开展。评估应依据课程评估标准实施,通常包括课程设计、任课教员、资源条件、教学效果等评估要素。评估结论为优秀的,学校应给予课程教学团队一定奖励;评估结论为不合格的,学校要责令项目组限期整改,并重新参加评估。这样正向与负向激励相结合,才能确保评估结果反馈作用于课程的持续改进实践。

四、结语

基于任务分类的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其核心应是通过强化体系设计、分类指导,依托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实现课程建设项目的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提升课程建设分项任务对课程建设总体目标的达成度,有效提高单个课程建设项目对院校整体课程建设计划的支撑度,有效促进院校课程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的相互协同。

参考文献:

社科相关范文7

1)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

该课程相关教材理论知识抽象、知识体系庞杂,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另一方面,过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觉得课程所学知识离实践很远,不能很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2)教材案例不完整。

传统教材难以容纳完整的案例,所选皆为虚拟案例,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使案例分析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3)教师缺少项目管理实战经验。

该课程要求主讲教师既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而高校教师往往理论基础较好、工程项目经验积累不足,授课常常照本宣科,很难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指导。

4)学生没有项目开发经验。

在校大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多数没有参与过完整的课堂模拟项目开发,不易理解课程中的工程概念。

5)实践教学学时不足。

软件项目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由此决定了该课程不能完全通过书本和课堂掌握知识。实践教学一般安排18个学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需要完成项目管理工具,还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新项目,既要从事项目分析设计工作,又要从事项目管理工作,还要学习项目管理工具的使用,难度非常大。

2理论加案例的课堂教学设计

在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当前社会需要,利用多媒体授课的优势,以案例充实教学,增加知识面和信息量,使理论具有鲜明的应用特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以理论武装案例,彰显案例的科学性,令学生在应用中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2.1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组织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

软件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内容框架及管理流程有多种版本,如美国项目管理学会推出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rojectmanagementbodyofknowledge,简称PMBOK)、英国商务部推出的受控环境下的项目管理(projectsincontrolledenvironments2,简称PRINCE2)、IBM提出的全球项目管理方法(worldwideprojectmanagementmethod,简称WWPMM)。该课程采用国内外最流行的PMBOK(第5版)组织授课内容,把软件项目管理的内容分为10个知识领域、5个过程组和47个过程。10个知识领域分别为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干系人管理;5个过程组包括启动、计划、实施、监控和收尾;授课时以4个核心知识领域(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作为重点内容。以PMBOK指导授课内容既保证了授课内容的权威性,又能够与时俱进地适应项目管理内容的新变化。

2.2组织开篇案例

每章开始,教师都会安排一个与该章内容相关的开篇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案例经过精心选取,尽量贴近实际。案例部分来源于教材,部分来自项目管理认证中的案例分析,每个案例都包括案例描述和问题两部分。在讲解项目管理的概念和技术时,学生可结合案例问题进行分析,学以致用,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结合CMMI认证展示实际项目资料

当以实际项目资料展示项目管理的实践成果时,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实际的、深刻的。在软件全生命周期的工程化管理和持续过程改进领域,软件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CMMI(capabilitymaturitymodelintegration)是无可争议的主流模型,在专业研究认可度和软件业界接受度方面都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作为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系教师与学院软件开发团队成员一起准备进行CMMI3级认证,认证过程中积累的项目资料为本课程的项目展示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

2.4认证考试试题操练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简称软考)由于不设报考条件,很受学生欢迎。它可用于以后职称的评审或者作为工作的敲门砖和晋级的阶梯,部分学生会考虑在学校报考软考认证。与本课相关的认证有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步入工作岗位,学生能报考的与实际项目管理经验相关的认证还有美国项目协会PMP(projectmanagementprofessional)、国际项目管理协会的IPMP(internationalprojectmanagementprofessional)及中国的CPMP(Chinaprojectmanagementprofessional)认证等。教师在每个知识点讲授完毕时,辅以这些考试中的相关试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承接工程项目训练成果的实践教学设计

以现代工程教育理念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为指导,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为各专业在第六、七学期开设工程项目训练课程,一个导师负责带几个学生,完成从选题、分析、设计到实现的整个项目过程。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在大四找工作之前有了完整的项目实践训练。针对本课程实践学时少及学生缺乏项目开发经验这一突出问题,笔者尝试用承接工程项目训练课程来,组织实践教学。

3.1保留工程项目训练课程中的实践成果

软件项目管理开设在第七学期,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已经在工程项目训练课程中完成了项目的选题、分析及设计工作,可以把实践重点放在以前所选项目的管理工作中去,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学生有了自己的实际项目,对项目工程训练课程的学习也是一种有效促进。

3.2课外作业围绕所选项目设置

由于在课堂上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和习题操练,学生不需要再花过多的时间去巩固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可以围绕项目设置。比如,在项目集成章节,教师让学生准备项目章程(或模拟的项目合同)和团队契约;在范围管理章节创建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在时间管理章节利用Project提交项目进度计划;在成本管理章节对项目利用Excel进行成本估计与预算等;最终,学生能够提交所选项目的必要管理文件。

4结语

社科相关范文8

关键词:高职;IT项目管理;过程性考核设计

一、概述

高职教育是为适应社会需要,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和特征构建教学体系和设计培养方案,力求培养出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知识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等特点的学生[1]。这就说明高职教育在本质上是专业导向的发展性学习,它的教育形式强调由高考前的“学好”向高考后进入大学后的“做好”过渡。因此,高职考试不再是为了实现高分数、实现升学这一目的,而是为了检验学生以专业能力为基础的应对社会及职场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如今,在高职院校课程中还普遍存在着考试目的模糊、考试形式单一和脱离教学理念等问题。基于高职教育以“应用”为目的的核心理念,本文以高职院校中IT项目管理课程为例,提出过程性考核设计,即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强调过程考核为主旨,把考核蕴含于各类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促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刻重视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二、问题分析

在高职课程考核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中学的考试习惯和思维难以转变。目前,中学的考核主要在考知识和练技能,讲求内容的客观性、答案的唯一性和结果的可量化性。老师和学生为了达到这类考试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则更加强调以共性与继承为基础的记忆、技巧、速度、重复[2]。在这种长期的学习方式熏陶下容易形成固化的学习理念,导致在大学继续全部延用或大部分延用中学考核模式。而高职考试不再是为了实现升学这个唯一目的而展开的反复模拟或重复训练,而是为了通过考核检查并促进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升。若继续延用中学考核模式,考核效果必定大打折扣,难以从高考前的“学好”学习模式过渡到进入高职后的“做好”学习模式[3]。还有一个突出问题是,高职课程考核的设计方式单一死板、设计目的不明确。考核往往仅依据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培养方案或者教材所载内容来设计,将大比重分数放到期末,多以开闭卷、笔试这类常用的考试形式,使考核倾向于“一锤子买卖”[4]。学生在这样的考核设计下,就容易怠慢学习过程的参与,养成平时不积极、考前抱佛脚的错误习惯,甚至诱发考试不诚实的错误做法。而且这一类考核设计还是偏重于考试结果,主要练就了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得到的是知识的暂时性记忆,对于知识积累应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

三、考核设计

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学会对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进行的规范,将项目管理知识结构化为十大知识体系即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和项目干系人管理,这十大知识领域我们又称项目的十大职能管理[5]。这十大职能管理也是IT项目管理这门课程的框架和主要内容,因此,我们的考核围绕和贯穿这十大职能管理进行,主要分为4大部分:阶段性重点知识考核,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学习考核,团队案例分析演练考核,期末论文考核。除此之外,课堂内外的实时观察、记录、小测验、小调查、小设计、读书心得、社会笔记、实践报告、活动策划、研究参与、角色扮演等方法都可灵活穿插在考核中。阶段性重点知识考核是当每一个职能板块的学习完成后随即进行测验,测验方式可选择随堂笔试、提问与回答、案例分析等,促使学生对该阶段知识进行总结跟强化,并思考知识的应用,此考核贯穿整个学期。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的学习是以实际学院网站建设项目或者公司新产品项目为背景,学生结合授课进度分别练习十大板块在Project中的操作,与阶段性重点知识考核相呼应,在整学期中共形成十次实践报告,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软件的操作并能应用到现实工作中。团队案例分析演练考核,建议学期内进行2到3次,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3~4人,小组成员合作收集并讨论相关案例,在规定的时间运用辅助工具(如:PPT,视频等)向全班进行展示案例、分析结果,过程中综合考核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问题处理能力等,而并不局限于展示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团队意识、自我展现和综合素质等能力的提升。期末论文考核是在学期末,此时学生已经形成对IT项目管理整体知识框架与内容的理解,这时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论题进行深入研究,多多查阅资料进行自己的思考形成见解,并以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论文题目并不统一,但限制在IT项目管理范围内,考核要求对论文的标准需严格把关,促进学生形成写论文的良好习惯,着重观察学生自己的思考与见解。通过此大部分和多个小部分的过程考核设计,考察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成果、场景化处置、团队协作水平、创新性能力等,达到让学生在学中练、在学中干、在练中学的效果。

四、结论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课程考核的诸多问题提出过程性考核设计,不仅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察理论素养的达成情况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不仅考核现成知识的继承情况,还要考察发展知识的意识与能力;不仅考核专业学习情况,还要考核包括专业在内的综合素质;不仅考查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终结性成果,还要考核诸如阅读理解、参与效度、理性论辩、活动策划、创新创业等学习过程,以及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考察当前的知识掌握度与教育达成度,还需要考察终身学习能力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预期。

参考文献:

[1]安建华.高校考试改革刍议[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988,55-57.

[2]郭学霖.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J].校园英语(16),2016,55-55.

[3]沈廷杰.高职it项目管理考试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v.14(15),101+104.

[4]邢宗新,张冰,周安宇.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中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电子商务(1),2012,105-105.

上一篇政治外交范例

下一篇美术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