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文献论述

协同创新文献论述

作者:郑季良 周菲 董洁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企业间协同创新研究张旭梅等[7]提出了供应链企业基于产品生命周期协同创新的内涵和运作过程,针对企业间实现协同创新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策略;张哲[8]结合产业集群理论、协同学理论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等,对产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的动力系统、博弈过程、绩效评价与协同度评价进行了综合研究;张波[9]分析了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创新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主要模式。从以上综述可知,目前我国对企业内部的协同创新研究较多,属于微观层面;对于产业链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即中观层面的协同创新研究较少,而对于产业链循环经济发展协同创新的研究更鲜见发表。随着科技与经济的深度结合,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已经由资源依赖转向了自主创新,由单纯的企业治理转向了产业链的集聚发展。基于我国正在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建设以及制造业所存在的劳动效率低、产业链条长、协同创新弱的特点,本文对制造产业链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协同创新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分析和思考,并以宝钢集团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制造产业链循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协同创新问题

(1)创新意识协同问题。在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间客观上存在着创新意识的差异性或者不协同性,即不同企业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参差不齐,影响到整个产业链协同创新的集成效应,势必也影响到产业链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效应。

(2)技术协同创新问题。制造业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回收和再循环技术、环境监测技术、预防污染工艺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等。技术协同创新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初期,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一般较弱,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来实现企业的技术进步。由于技术壁垒,技术引进成本较高,技术模仿空间非常有限,导致企业技术创新程度和能力的不协同;二是产业链的关联性对企业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协同运行是客观要求,单个企业循环经济技术的突破难以有效改善整个产业链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状况,只有相关配套技术的协同创新才能充分发挥集成效应。

(3)创新协同投入问题。第一,经费协同投入。技术协同创新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技术研发经费的协同投入。但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金融扶持力度、风险投资、创新意识、机制建设等;第二,人力协同投入。创新协同投入的另一保障是人力资本的协同投入,如均衡的企业科技人员比重、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专业人才体系构建等。

(4)制度建设协同问题。制度建设协同即是建设配套、完善的制度体系。我国虽然已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但配套制度建设仍不完善,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加以解决:第一,完善合作机制。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3个主体之间尚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制度和机制,管理机构、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政策等都不尽完善,导致相互间难以沟通和协同,最终出现难以实现集成效应。因此,完善合作机制至关重要。第二,健全创新激励机制。我国制造业中既有国有企业,也有大量的民营企业、私有企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是有差异的,需要建立配套、健全的机制来实现对协同创新的激励。第三,落实科技创新政策。目前,尽管我国初步形成了人才激励、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但是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仍然不够到位,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的支撑保障作用不够有力,影响了产业链循环经济发展进程。因此,首要的问题保证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

协同创新对制造产业链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策

1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循环经济发展环境下,制造产业链上的协同创新可以充分利用产业链上企业的内外部创新资源和创新服务系统,形成产业链企业之间,企业家、科技人员与政府之间相互促进,以提高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并促进产业链技术创新发展,实现整条产业链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前提下协同发展。协同创新对制造产业链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提高企业创新意识,促进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发展。针对产业链上企业创新意识存在差异的现象,产业链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发展可以通过具有较高创新意识的企业来激发其它企业的创新潜能,使整条产业链的创新意识达到同等水平,以推动和优化产业链上创新要素的组合与集成,促进产业链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

(2)促进企业间的创新互动。随着制造业对清洁生产、废物再生利用等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要求日益增高,新技术的研发不断复杂化,产业链协同创新可以解决这一背景给单个企业带来的创新困难。协同创新可以促进产业链配套技术的发展,在企业间进行知识交换,有利于产业链技术体系的形成。此外,产业链中某些企业可能会存在创新能力闲置或者创新资源相对剩余的状况,协同创新可以将各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运用,实现资源互补,产生协同效应,实现创新能力的整体提高。

(3)降低产品创新风险和成本,缩短产品创新周期,节约能源资源。产业链协同创新缩短了信息的反馈时间,加快了知识的传播速度,有助于减少创新的不确定性,提高创新成功速度。并且,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可以通过创新成功的激励来提高产品创新中产品设计研发、设备与工艺开发、技术研发的速度,使得企业能更快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2协同创新对策产业链企业间的循环经济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多方面的协调配合。因此,只有在战略目标、创新平台、激励机制、组织结构、绩效评价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才能够确保协同创新的顺利实施。

(1)确立以协同创新为中心的战略目标。要在产业链上实施协同创新,各企业就必须以协同创新为中心,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循环经济综合效益为战略目标,并依据这个目标来指导各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活动,共创企业绿色创新文化。只有当产业链中所有企业都朝着这一战略目标发展时,才能使所有企业都以产业链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统一目标,避免因争夺各自利益而损害产业链整体利益的现象发生,使得产业链上所有企业都从协同创新中获得长远利益。

(2)构建高效的循环经济发展协同创新平台。构建高效的协同创新平台是进行协同创新的基础,这对于新形势下的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尤其重要。在平台上可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连接整个产业链,实现整条链上的信息共享和实时传递,运用各种软件来协助企业进行协同创新,并且可以将各企业人员的创新想法进行实时共享和共同研讨。高效的协同创新平台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传递失真和反馈延迟等现象,便于企业间更好地交流与协作,从而使得协同创新工作流程更加顺畅。#p#分页标题#e#

(3)提高企业自身的学习和研发能力,成立跨企业的协同创新工作团队。提高产业链企业自身的学习和研发能力,可以更好地实施产业链循环经济协同创新战略。企业的自学习和研发能力越强,从协同创新中能够获得的收益就越大,参与协同创新的动力就越强。因此,企业应该不断加快技术知识的积累,提高技术知识的使用率,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予以足够重视,以提高学习和研发能力。进一步来看,条件具备时有必要成立跨企业的协同创新工作团队。使得在协同创新的不同阶段,工作团队能够在协同创新平台上更加有效地开展原材料、零部件、新产品、市场计划和需求等方面的协同创新活动,并根据不同阶段的创新需求,对团队的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更替[11],保障协同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

(4)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产业链协同创新涉及多个利益主体,要求知识、技术和工艺过程的高度集成化和协同化。因此,首先要具体分析各企业的利益要求,设计适应于各种企业的配套的、完善的激励机制体系,以及协同创新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此外,还应建立约束机制,将在协同创新中表现差、效率低、贡献小的企业淘汰出局,以提高产业链整体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和活力。产业链企业对于利益难免有着不同的考量,来自不同企业的合作人员也难免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故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分歧和冲突,影响协同方案的确定,阻碍协同创新的顺利进行。因此,有必要在企业间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例如,专门成立一个协同创新协调工作小组,协调创新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保证企业间协同创新活动的顺利推进。

(5)建立科学的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科学的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很好地反映产业链上成员企业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和贡献,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进行评价,不仅可为创新成果分配提供主要依据,保证成果的合理分配,也可为改进协同创新实施过程提供参考,对协同创新的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宝钢集团及其产业链协同创新案例分析

宝钢集团兴建于1978年,1985年投产,总部位于上海。2000年创立了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又分别与新疆八一钢厂、广钢、韶钢、杭州钢铁集团公司进行重组,形成了跨区域的大型企业集团,内部机构、子公司、联盟企业众多。目前,宝钢规模已位居全球钢铁企业第三位。宝钢以钢铁业为主业,主业产业链较长,从矿山开采到生产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的钢铁精品,已形成普碳钢、不锈钢和特钢三大产品系列,并大力拓展了与主业配套的其它产业,如物流业、煤化工业、工程技术服务业和金融投资业,形成了五大业务板块。从制造产业链来看,宝钢主要处于制造业的上、中游,与下游的汽车、家电等行业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以宝钢为核心的产业链属于重化工业,是循环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点企业集群。显然,宝钢是研究制造产业链循环经济协同创新的典型对象。

1宝钢作为供应商的“先期介入”协同创新模式作为下游各汽车、家电制造企业的供应商,宝钢深刻地意识到,只有高度重视且满足用户需求,才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市场;只有与客户达到协同状态,才能最快、最直接地满足客户需求;只有与客户合作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开发成本和风险,提高产品创新的灵活性。在下游汽车制造商新产品开发初期,宝钢集团的用户技术研究中心便开展“先期介入”工作,将本属于售后服务的工作内容转变为售前服务,建立起与用户协同的产品创新链,以最大程度满足用户新产品研发需要。同时,参与到制造商新车型的设计、制造和选材、零件模具的调模试冲、工艺参数制定等工作中,根据制造商的各类需求,加快自身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例如,一汽大众公司生产的CA1092系列载重车,一直有着重量重、成本高、油耗多的缺点,在用户进行选材优化时,宝钢与该公司联合攻关,不仅降低了材料消耗和汽车重量,还达到了减少油耗和废气排放的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又如,新飞冰箱制造商在使用宝钢钢板的过程中一直有着涂装效果不佳的困扰。宝钢集团用户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现场试验和实验室分析、模拟试验研究[10],找出了症结,并帮助制造商对磷化工艺进行了调整,解决了宝钢钢板用于新飞冰箱侧板的磷化问题,使其质量水平获得了突破性的提高。小天鹅洗衣机制造商也有着宝钢电镀锌板的涂装问题,宝钢对所存在问题的电镀锌板进行了模拟试验分析,帮助小天鹅调整其处理工艺来改善预处理质量,使得问题锌板数量减少到10%以下。同时,宝钢通过质量研究还附带解决了该产品的其它问题,并对该产品的使用提出了相关建议,实现了企业间的协同发展。

2宝钢作为制造商的“联动反应”协同创新模式宝钢集团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集团内部各企业部门间的协同,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集团的创新能力。作为钢铁行业的核心制造商,宝钢集团内部形成了“联动反应”的协同创新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冶金方面。宝钢始终坚持在冶金工艺、装备自主化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成套引进—点菜式引进—自主集成—自主创新”4个阶段。从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工厂设计及设备供应主要依靠国外厂商,到逐渐加大装备的国产化比例,推进合作制造;从采用点菜式引进,到扩大合作制造和分交比例,再到部分项目实现由宝钢自主承担设计、制造和质量保证。宝钢在30多年的工程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型冶金工厂建设的经验,形成由宝钢股份、宝钢工程、宝信软件、宝菱重工、一重等组成的联合攻关团队,团队内部开展紧密合作,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研发范围涵盖产品大纲、工艺方案、装备设计、制造、调试以及功能考核、产品验证的全过程。在团队合作下,宝钢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酸轧机组、热镀(铝)锌机组、硅钢机组、彩涂机组、国内第一条不锈钢与碳钢混轧的五机架冷连轧机组;宝钢在铁水预处理、RH/LF精炼、滚筒法渣处理、全氢罩式退火炉、在线标记装置、在线表面检测等装备技术方面已经形成系列化产品,并已成功实现对外输出。同时,宝钢积极执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践行环境经营方针,形成了炼钢及冷轧的除尘、废水处理、烧结烟气脱硫、高炉及COREX炉水渣立磨装备技术等节能环保特色技术。#p#分页标题#e#

(2)钢结构产业方面。鉴于钢铁企业“高产能、高成本、低利润”的特点,以及钢结构“自重轻、节能环保好”的优势,钢结构产业逐步成为钢铁企业拓展经营方向、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目前,宝钢集团旗下的上海宝钢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宝钢钢构有限公司、上海大通钢结构有限公司、上海宝成钢结构建筑有限公司,与上海宝产轻型房屋有限公司、上海宝产三和门业有限公司这两家建筑配套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协同合作,以技术创新为依托,定位钢结构高端产品,构建出了较为完整的钢结构产业体系,形成了多个系列产品结构,并参与建设了较多钢结构建筑,如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主楼、上海Fl国际赛车场、上海东方明珠、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美国洛杉矶升降机、英国温布利大球场、日本相马电厂等。通过钢结构产业的发展,宝钢已形成了“建筑结构用钢+钢结构加工制造+安装”的产业链一体化运作模式,拓展了宝钢钢材的用途,使宝钢钢材成为我国重要工程用材之一,实现了宝钢集团由单纯的钢材供应到钢结构加工的产业链联动反应。

(3)余热资源方面。日益紧张的能源供应问题和环境容量限制的双重负荷,给宝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因此,宝钢集团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对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一直都予以高度重视。各钢铁厂自建厂以来,都在持续改善余热资源回收装置,力图提高其回收利用率,以实现节能的目标。通过各企业的长期实践和信息的整合,宝钢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自身的全过程系统能源管理方式,与此同时,也形成了相应的成套余热回收技术,如烧结余热回收和干熄焦技术。2010年,宝钢通过整合集团内部管理、技术和人力等各方面资源,建立了一个为集团节能环保、资源管理提供产业化平台,主营节能环保解决方案的节能服务公司[10]。在余热资源的回收利用方面,宝钢节能服务公司通过与各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交流,联合研发生产出了低温余热回收发电装置,并且根据企业使用烧结余热过程中的经验,提供了一套余热循环及利用整体解决方案,进一步拉近了我国钢铁业在余热回收利用方面与国外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

3宝钢作为客户的“逆向传递”协同创新模式宝钢集团作为我国钢铁企业龙头,拥有众多供应商,本着致力于与供应商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宗旨,通过“逆向传递”方式,向上游供应商传递环境管理要求,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应对循环经济发展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观念协同方面。宝钢与部分供应商签订了共建绿色产业链的倡议书,倡议双方在降低环境负荷方面共同努力,进行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共同推进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在原料运输船舶的选择上,宝钢优先选择节能型新船,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这一举措也大大刺激了船舶制造业的产品创新。

(2)制度协同方面。宝钢为响应国家推进废钢铁利用一体化进程,积极开发上游破碎料供应商和供应渠道,并与供应商共同推进国家破碎料采购和生产标准的制定,促进上下游的制度协同创新,强化废钢铁回收利用工作,推动钢铁业的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

另外,宝钢对供应商执行严格的准入制度,以通过ISO14001、GB/T24001等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为门槛,对供应商发放调查问卷并建立各种评估制度,切实实现产业链的制度协同创新。总之,宝钢集团站在了我国制造产业链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的高度,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思考和积极应对钢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一,从供应商“先期介入”协同创新的角度,一是本着“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了企业双方的技术优势和相关资源,帮助制造商进行新产品设计、产品升级和技术工艺改进,缩短了双方新产品开发周期,降低新产品开发风险,提高了用户产品质量,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废弃物排放,实现了双赢;二是与下游用户从单纯的产业链上下游销售关系,转变成相互信任、相互配合支持的战略伙伴关系;第二,从制造商的“联动反应”角度,对集团内部的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建设进行了优化和整改;第三,从客户“逆向传递”协同创新的角度,对上游供应商尽到传递环境管理要求的责任。宝钢集团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积极的循环经济实践活动,为我国实现制造产业链的可持续协同发展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