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循环经济报道探究

国内循环经济报道探究

作者:李春梅 单位:中国能源杂志社

报道数量我国循环经济报道按发展过程细分,在2004~2011年期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阶段一(2004~2008年)和阶段二(2009~2011年)。总的来说,近年来循环经济的报道数量程上升态势(见图1)。在第一阶段,自2004年始,三份报纸的报道数量都开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06年左右达到报道数量的峰值;在第二阶段,2009年三份报纸都达到了循环经济报道的高峰。2009年之后,三份报纸在循环经济的报道数量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循环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被引入国内,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使循环经济发展全面提速。2004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举行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2005年7月2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3],明确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指明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成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随着2004~2005年国家对于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以及相关指导性文件的出台,自2004年起媒体对循环经济的报道数量开始显著提升,至2006年左右达到峰值。而在第二阶段,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实施为重要事件。2008年8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号主席令公布,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4]。《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明确提出了要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基本原则,建立包括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重大制度安排,为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层面的制度保障。自2008年起,媒体对于循环经济的报道数量又开始持续上升,2009年前后三份报纸对于循环经济的相关报道数量都达到了高峰。在2004~2011年的整个研究阶段中,2009年也是对于循环经济报道最多的一年。

版面报道的版面位置可以反映该媒体对于报道的重视程度,头版最能反映媒体对于报道的态度,因此选择三份报纸中对于循环经济的报道处于头版的数量做为研究对象。三份报纸对于循环经济报道的版面安排,报道处于头版的数量峰值分别集中在2006年及2008年前后(见图2),这符合上文中提到的在这两个年份前后,国家都有关于循环经济的重大政策法规或指导性文件出台的背景。

稿件来源从稿件来源来看,《中国环境报》、《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关于循环经济的报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包括由报社记者自编自采发表文章,新华社通稿或专稿,以及来自通讯员或者读者等社会公众的稿件。在阶段二中,《中国环境报》与《经济日报》由记者自编自采进行的循环经济报道数量大大增加(见图3)。《中国环境报》从阶段一的37.5%上升至阶段二的57.14%;而《经济日报》也由阶段一的55.56%上升至阶段二的72.73%。两份报纸自编自采循环经济报道比例的增长,显示了媒体对报道质量的重视。而对于《人民日报》,在阶段二中,由报纸自编自采的报道数量则出现了较大下滑,对于循环经济的报道数量由阶段一的64.71%下降至阶段二的37.5%,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阶段《人民日报》关于循环经济的报道采用新华社稿件的比重增大,比例由第一阶段的零上升到第二阶段的25%。人民日报作为政府最高机关报,在进行循环经济相关报道中侧重于报道国家高层的动态,应用的都是新华社稿,因此在第二阶段,《人民日报》的稿件来源中新华社稿件的比例上升。

循环经济报道的作者三家媒体都很重视报道的质量,除个别阶段外,由专业记者采写的关于循环经济的稿件在三份报纸所有作者类型中所占的比例均为最高(见图4)。其中,《中国环境报》的作者中记者比例由阶段一的37.5%上升至阶段二的57.14%;而《经济日报》也由阶段一的55.56%上升至阶段二的72.73%;相较于前两份报纸,《人民日报》的比例则在阶段二有所下降,可以看到在第一阶段中,《人民日报》的报道作者中记者比例为64.71%,在三份报纸中是最高的,而到了阶段二,这一比例则下降至37.5%,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官员和其他读者的比例却显著上升,分别由阶段一的5.88%上升至阶段二的18.75%和31.25%。此外,在三家媒体中,《人民日报》的作者中专家学者的比例也是最高的,虽然相较于阶段一的23.53%,《人民日报》的作者中专家学者的比例在阶段二降为12.50%,但是在两个阶段中,《人民日报》的作者中专家学者比例仍是三份报纸中最高的。循环经济自20世纪末传入我国,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理论和发展模式。《人民日报》做为政府最高机关报,更注重从高层的、专业的视角对循环经济理论进行阐述。相较于其他两份报纸,《人民日报》关于循环经济的报道中,由专家学者撰写的循环经济理论文章占有相当比例,对于循环经济理念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如2004年3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撰写的《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从专业角度阐述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006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了由武汉大学法学院宁立志教授撰写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的建构和完善》一文,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建构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对于需要完善的重点提出了相关建议,对于建构和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在《中国环境报》和《经济日报》中专家学者在所有作者中所占的比例也都有上升,《中国环境报》作者中专家学者的比例从阶段一的完全没有上升到阶段二的2.86%,同样,《经济日报》作者中专家学者的比例从阶段一的3.7%上升到阶段二的4.55%,这表明媒体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理念传播的专业化科学化。

循环经济报道的体裁和主题1)循环经济报道的体裁。三份报纸对于循环经济报道的体裁主要分为以下三类:消息、评论理论及通讯特稿纪实类等。从对三份报纸报道体裁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到消息类和通讯特稿类报道是三份报纸中占有较大比重的类型(见图5)。分别来说,《中国环境报》与《经济日报》的消息类报道在阶段一中的比例都超过了1/3,在阶段二中,两份报纸的报道中消息所占的比重皆大幅上升。其中,《中国环境报》的比例由阶段一的45.83%上升到阶段二的60.00%,上升了近1/3倍,《经济日报》的报道中消息的比例由阶段一的33.33%上升到50.00%,上升了近一半。与之相对照的,则是两份报纸对于通讯特稿纪实类报道数量的减少。可以看到,在阶段一中,《中国环境报》与《经济日报》的通讯特稿纪实类报道的比例都接近一半,分别为47.92%和48.15%,而在阶段二中,两份报纸的比例则分别下降为22.86%和36.36%,通讯特稿等深度报道的对照之下,《人民日报》则呈现了相反的态势,报道中消息类报道的比例大幅下降,由阶段一的41.18%下降为阶段二的18.75%;而相应的,通讯特稿类篇幅较长,能够深度挖掘循环经济实质、体现循环经济发展的报道数量大幅上升,由阶段一的29.41%上升至阶段二的62.50%,增长一倍以上。对于理论评论类报道,在三份报纸中虽然数量相对较低,但在两个阶段中始终占有一定的比重,在两阶段的表现也有所不同。相较于《中国环境报》和《经济日报》,《人民日报》的报道中更加注重理论报道,虽然在阶段二中,评论理论类报道的比例由阶段一的29.41%下降至18.75%,《人民日报》相较于其他两份报纸的评论理论类报道比例仍是最高的。2)循环经济报道的主题。#p#分页标题#e#

三份报纸在循环经济报道的主题主要是以下几类:一是“产业经济”,主要是循环经济行业发展现状、产业动态信息、企业情况介绍等;二是“政策规划战略”,即国家循环经济领域政策规划颁布、战略、循环经济科技政策等;三是“建言献策理论”,即评论国家循环经济政策效果、提出可行建议、理论层面探讨循环经济问题等;四是“政府投入管理”,主要包含地方政府对当地循环经济的管理、政府投入资金、地方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等;五是“动态信息”,即循环经济领域的重大活动报道、前沿科技信息等。“政府投入管理”是三份报道中占有主体地位的报道类型。除此之外,“产业经济”的报道也占有比较重要的比例(见图6)。依次来说,“政府投入管理”在三报中占主体地位,但在阶段二都呈现了下滑。《中国环境报》在“政府投入管理”方面的报道数量从阶段一的41.67%降为阶段二的22.86%,下降了近一半;《经济日报》从阶段一的59.26%降为阶段二的40.91%;《人民日报》从阶段一的47.06%降为阶段二的12.50%,下降到不足原来的30%。与之相对应的,“产业经济”类报道则出现了上升的态势。三份报纸中,除《中国环境报》在阶段二的比例有所下降,其他两份报纸在阶段二的比例都大幅上升,《经济日报》的比例由阶段一的11.11%上升到阶段二的40.91%;《人民日报》的比例由阶段一的5.88%上升到阶段二的18.75%。3结论与建议综合以上统计结果,总的来说,近年来我国循环经济报道无论从数量、质量、报道的深度和广度看,都有了较明显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循环经济报道数量从少到多,注重从不同视角、多层次地报道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提出政策解读、专家建议。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循环经济工作的发展,扩大了循环经济在影响力,使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但也应该看到,对循环经济的报道受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影响很深,当国家有比较重大的政策、法规出台时,对循环经济的报道数量就会出现显著上升的峰值,版面位置也会相应产生波动。这一方面可以说明媒体对于国家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具有新闻敏感性,会随着国家循环经济重大政策、法规的出台而加强报道,媒体的宣传报道对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媒体对于循环经济的报道与国家相关政策和舆论获得冷价。自2008年10月1日起,大连将工业和非工业蒸汽销售结算价格调整为155元/t,相应地将高温水销售价格调整为66元/GJ。

由文献[5]中提供的计算公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取天然气价格为2.05元/m3。对三种联供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如表5所示。4结论1)冷热电联供系统在经济性和环保性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优势,联产系统发电量越多,每年所获得的利润越大,回收年限相对越短。2)不同季节的运行模式对联供系统的运行影响很大,设计联供方式和运行模式时只有遵循“能级匹配、梯级利用”的原则,系统才能获得最大的能源利用效率。3)天然气价格是决定系统是否可行的关键因素,2.05元/m3远低于目前的天然气市价,因此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全面推广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