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经济范例

行业经济

行业经济范文1

2022年平板玻璃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1.规模以上平板玻璃产量同比小幅下降

2022年,平板玻璃行业生产平稳,全年规模以上平板玻璃产量10.1亿重量箱,同比下降3.7%。由于平板玻璃为连续生产工艺,新冠疫情对平板玻璃企业生产影响相对较弱,但建筑市场特别是房地产需求的不足,对玻璃生产及库存增加形成压力,与此同时,在下游汽车、电子特别是光伏等多领域市场拉动下,仍保持相对旺盛的需求,从而使平板玻璃产量总体仍保持平稳。

2.平板玻璃出厂价格降幅较大

受市场需求影响,2022年前4个月平板玻璃出厂价格指数波动上涨,涨幅不及2021年,5月份开始平板玻璃出厂价格指数直线下降,一度跌破80点(2020年12月=100),8~10月价格下降幅度最大,年累计平均涨幅达到-19.0%。下半年市场需求偏弱的形势未见明显好转,叠加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平板玻璃出厂价格降幅较大,这也是玻璃行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

3.规模以上平板玻璃行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利润总额降幅明显

2022年,全国范围内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及疫情防控政策发生变化,规模以上平板玻璃行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呈现出加快下滑的趋势,全年主要经济指标较上年同期下降较为明显。由于2021年平板玻璃行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出现爆发性增长,而在2022年房地产等市场需求偏弱的影响下,平板玻璃产品价格下滑,全年规模以上平板玻璃企业营业收入下降8.0%,利润总额同比下降90.2%,销售利润率减少18.7个百分点。

4.平板玻璃出口增加,进口略有下降

受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常态化影响,国内平板玻璃产品价格下降,国际玻璃市场需求有所增加。2022年我国出口平板玻璃产品149.5万吨,比2021年增长38.4%,但出口金额价值32.1亿美元,增长65.0%,全年平均离岸价格比上年上涨2.3%;2022年我国进口平板玻璃产品49.63万吨,同步下降41.3%,进口金额价值31.5亿美元,同比下降15.8%。

2022年平板玻璃行业运行特点

1.市场结构进一步分化,光伏玻璃产量再创新高

建筑市场是平板玻璃行业的传统市场,受新冠疫情相关政策及市场需求影响,2022年全国房地产竣工面积8.6亿平方米,比2021年下降15.0%,相关玻璃产品需求减少。而在工业消费领域,2022年,我国汽车产量增长3.4%,汽车玻璃需求量有所增长;2022年我国手机产量下降6.2%,彩色电视机产量增长6.4%,电子计算机产量下降8.1%。特别是光伏电池产量从2017年到2022年产量增长了近3.6倍,仅2022年光伏电池产量就同比增长47.8%,而光伏玻璃需求量大幅增长成为近年来拉动平板玻璃产量增长的重要支撑。

2.区域市场表现有所差异

2022年各区域平板玻璃产量变化不一,表明各地区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销售类型有所差异。从全国范围看,平板玻璃产量同比下降。从主要区域看,除中南地区小幅增长以外,其他各区域平板玻璃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东北、西北地区降幅最小,平板玻璃产量分别下降1.7%和0.5%;华北地区降幅最大,同比下降9.9%;华东、西南地区也分别下降3.4%和5.5%。区域市场表现呈现差异,除港澳台地区,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12个省市规模以上平板玻璃产量实现增长,增长的省市比2021年减少8个,其中海南、江苏、黑龙江涨幅最大,分别增长82.3%、29.7%和18.5%;17个省市规模以上玻璃产量出现下降,其中,云南、河南、江西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26.9%、17.1%和15.7%。2022年,平板玻璃增长地区涨幅较2021年收窄,下降地区降幅有所扩大,2个地区全年没有平板玻璃生产,分别为上海和西藏。

3.多元化发展支撑行业作用进一步显现

行业经济范文2

(一)公有制建筑经济的作用

公有制建筑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主导地位,对高质量完成建筑任务、加大社会劳动力再就业岗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增加创造经济效益能力,使公有制经济获得更多经济利润与发展空间,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收入水平,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高效的发展平台。同时加强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发展力度对于私有制建筑经济也有较强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二)私营建筑经济的作用

私营建筑经济是我国建筑行业市场在长期不断发展与深化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加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对提升竞争实力具有积极意义。私营建筑经济不仅可以促进建筑行业经济市场的有效管理,还可以规范社会主义建筑市场发展秩序,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口自身素质,加速农村人口合理转移,有效地解决了国家人口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私营建筑经济对公有制建筑经济的改革深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我国公有制建筑经济共同发展、相辅相成。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现阶段仍然是公有制建筑经济为主体,公有制建筑经济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建筑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私营建筑行业在市场经济上的激烈竞争,使得私营建筑经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公有制建筑经济的一系列不正当市场操作行为,强化了建筑行业的市场经营管理制度。

二、我国建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

国有建筑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一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层损公肥私行为严重,阻碍了建筑经济的发展。一些国有建筑企业高层管理者以经济改制为名义,对国有资产进行重组,将新成立的建筑公司的管控权移交给自己或亲属,将利益丰厚的建筑项目交给重组后的新公司来完成,在进行利润分配时,将多数利益分配给自己或亲属,严重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浪费,使国有资产变成私有资产。一些国有建筑企业的项目领导者不顾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经营现象混乱,大肆贪污,牟取私利。

(二)私营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

私营建筑经济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缺乏有利的法制环境和经营规模小。我国目前建筑行业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私营建筑企业经常受到建筑相关管理部门乱收费、乱罚款等处罚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规模不大,经营形式单一,分布零散,缺乏抵御风险的实力,加上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整体处于发展低迷状态,建筑项目所需资金数额庞大,使得私营建筑企业融资渠道缩小,融资能力相对较弱,追求短期利益,不考虑企业长期发展规划。

(三)建筑经济管理理念薄弱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建筑企业管理者缺乏积极的经济管理意识,管理理念相对比较落后,对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缺乏一定的预见性,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成本预算管理与风险管理,通常是在出现了问题之后才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一些管理者在建筑企业的运营发展过程中,目光比较短浅,仅对现阶段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没有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展与发展情况进行动态经济管理,缺乏动态管理意识。缺乏全面性成本管理观念,管理者只对建筑材料、施工人员工资进行成本管理,对因工程质量问题返工、设计发生变化而造成的隐性成本缺乏系统全面的管理。没有建立高素质的建筑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缺乏专业管理知识、自我学习意识,自身的责任心不强,一旦出现了问题,企业管理者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现有的建筑经济企业管理者人才队伍还无法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建筑经济管理水平相对比较滞后。

(四)技术水平落后,市场开拓能力较差

我国建筑行业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一些建筑企业缺乏专业的建筑设备和技术手段,自动化水平较低。建筑企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的发展规模,将更多的资金成本浪费在人力成本上,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不重视高技术人才的积累和培养,技术创新能力较差,不利于建筑市场的开拓,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有待提高,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与国际同行业的竞争能力较弱,在对外发展的过程中问题重重,面对严峻挑战的竞争形势应对能力较弱,无法有效地与全球化建筑行业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相融合。

三、加强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一)深化国有建筑企业改革

我国应深化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将产权制度作为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改革的重点,积极探索公有制多元化有效实现形式,把握改革指导思想,推动国有建筑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形式,大力发展国有、集体、个人等多种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形式。明确国有企业产权,不断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成熟的改革经验,结合我国建筑行业实际情况,组建股份制合作制经济,对国有小型建筑企业进行合作、兼并、股份制等形式,将小企业转变为大企业,不断壮大发展规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建筑企业实力。加强对国有建筑经济的监管力度,通过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相结合的形式,有效提高工程质量,落实相关建筑经济发展政策,防范国有企业管理者滥用职权的行为,促使国有建筑企业健康发展,为我国私营建筑经济提供一个有效的发展空间,增强我国国民整体经济发展力量。

(二)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私营建筑经济的转变认识,正确处理好我国国有建筑经济与私营建筑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要深刻了解到国有建筑经济与私营建筑经济之间并非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的关系。加强法制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保护私营建筑企业的合法权益,为私营建筑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提供全面的指导服务,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水平。鼓励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规模逐渐向公司化、集团化模式发展,提高经济实力,促使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状况更为稳定、持续。

(三)加强建筑经济管理理念建设

对建筑经济管理要具有前瞻性的意识,采取有效、合理的建筑成本预算管理与风险管理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对将要出现的问题具有预见性,并及时采取风险预防措施,减少由于风险防范应急预案不足带来的经济损失。定期对建筑工程的初始投建、施工、竣工收尾等全过程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将经济成本的预算管理观念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中,确保经济管理真正落实到工程项目的动态发展中。加强建筑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优化资源配置水平,把建筑成本控制到最低点。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建筑技术水平

我国建筑企业应加强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制度,定期对经济管理人才进行理论知识培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实践管理能力。经常组织参与建筑经济发展讲座活动,与其他企业相互沟通、讨论、学习,借用互联网系统,广泛搜集信息,及时跟踪、掌握我国政府经济政策动态和国内外建筑行业的市场发展形势。与时俱进,根据建筑行业经济变化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吸引就有新技术、新材料的国际企业合作,积极发展国际市场,提高建筑技术水平,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不断推动建筑行业走向规模化、国际化,提升建筑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占有率。

(五)积极发展国际建筑经济市场

我国国内建筑经济行业应积极发展国际市场,调整企业战略结构,扩宽经营渠道,通过工程、贸易、劳务等与境外建筑企业相结合的经营发展模式,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规模、资金实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国内建筑企业还可以与我国其他行业强强联合,走向全国,利用国内相对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吸引国际企业合作。或者与国际具备先进科学技术、新型材料的知名建筑承包商共同合作,增加相关科技投入量,共同发展国际经济市场,有效的应对市场经济变化莫测的发展趋势,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实力。

四、总结

行业经济范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经济效益;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行业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市场发展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现代企业,有效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非常重要。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对人力资源价值链的管理,即: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人力资源价值链。本质是创造效益,是现代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根本目标,也是企业实现技术革新、设备引进和规模拓展的经济基础。在行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管理制度优化改革的背景下,只有坚持“人本管理”理念,结合市场发展形式,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才能为各行业当前工作的开展和未来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行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1.行业特征

任何行业都有其独特的属性,而这一独特点始终影响企业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行业的特征与企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同时也是形成我国不同企业形式的保障条件,因此,行业与企业的发展均需要对行业特征提高重视程度,从而保证本行业与企业自身的发展动力。具体来说,人力资源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始终受行业特征的影响,对二者的研究需要建立在行业特征分析的基础之上。

2.所有制

现阶段,为适应现代化市场发展的需要,行业也由传统的经济所有制向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转变,成为企业所有制转变的主流趋势,而这种转变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同效益受到一定的影响。其次,企业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始终受其同阶段的所有制形式的直接影响,而所有制的转变直接引发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化。

3.地区因素

一个行业的发展及生产经营行为受当地政策、经济、市场等发展情况的影响。该因素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可以控制企业的外控变量与两者之间存在关系的影响。其次,不同地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因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出入较大。为此,在企业经济效益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企业需要以该地区各项影响因素的具体情况及人力资源经济发展特点为基础参考依据,以此促进整个行业的全面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发挥不足

行业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块上更多是注重理论知识这一部分。主要体现在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上,而对于实际所需要展现的部分,体现和运用的不够彻底。另一方面,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还体现在,现代的企业管理者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主要是根据其他的企业或者是国外的先进理念,对于说好的东西只一味的进行引进。而没有考虑到这种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是否适应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没有充分掌握这些情况下对企业采用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使得它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实力水平。

2.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缺乏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挥不充分还体现在管理者之间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缺乏。其一是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充分。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是对于相关管理的基本书本知识的掌握和吸收。其次是相关实践管理能力的部分。不仅仅是指一个人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力,它还包括在此之上所延伸出来的,如对于劳动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以及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培养、绩效考核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延伸思考。

3.缺乏整体协调思维和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处理很多的繁琐的相关事宜,这就需要相关管理者具有非常好的对于工作之间的相互协调能力。在繁琐的工作中还能够保持相对应清醒的头脑和准确的工作判断能力。相关的管理员需要处理好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对于人员的培训与开发、指导人员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薪酬绩效的管理、人员的考核、对人员的鼓励等等问题都是人力资源管理者所需要面对的工作内容和需要处理的问题。

三、基于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以提升行业经济效益的措施

1.创新管理模式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通常以静态信息管理模式为主,难以整合单线信息与信息碎片,加上企业缺乏高水平的管理者,过于强调职位的设置,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不足。因此企业应当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适当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形式。首先,以人才为核心的管理。企业的发展是以专业知识为支撑,只有以人才为核心,使每一环节都配备有能力出众的员工,才能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应该打破以职位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将人才作为管理核心,充分考虑人才的需求,为人才创设良好的条件,以便其工作创造性和主动性的提升。其次,构建全新的数据管理流程。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可以以能力管理为基础,对能力与岗位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采用系统与科学的培训来增强职工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质,实现能力与岗位的高度契合。最后,加强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的融合,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成立相应的网站,对人才招聘网页进行合理设置,提供相关的求职登记服务,科学引进人才。

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目前,人力资源浪费的情况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很多企业中,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到位,很多企业没有了解清楚员工的专业知识以及职业技能,使得员工不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工作,这样一来,不仅浪费了员工的个人才能,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不能完全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工作潜力。所以企业要通过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企业内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使得企业和员工实现双赢。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要详细了解每一个企业岗位的具体职责,同时还要对企业员工进行详细了解,以便可以对员工进行精准定位,从而将人才的作用最大化,还可以通过考核或者选拔的方式进行人才的筛选。当然在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的同时,也要及时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从而使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地位,通过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个人能力,还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以及忠诚度。如果有条件的话,企业还可以安排一些优秀员工出国去学习国外先进的专业技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员工技能,对其他员工也能起到一定激励作用。

3.优化培训内容

人力资源培训的主要内容涉及知识、素质、技能等,知识是最为基础的一种培训形式,就是使员工的知识内容以及结构等进行更新优化,保证员工能够获得先进的工作理念,让员工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企业也可以不断优化设备、工艺,使得自身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与进步。通过知识培训能够让员工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出某一类型的人才。技能培训是处于中间层次的,也就是使受训者的能力得到补充强化。素质培训是最高层次的,积极转变员工思想理念,让员工形成好的思维习惯,保持端正的工作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员工培训中要注意培训层次,结合培训需要明确培训的内容,使得员工的培训更具针对性。

4.强化员工的绩效管理

企业需要以提升自身绩效为目的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模式进行科学调整,将企业绩效与员工的薪资及奖金直接挂钩,从而强化员工的集体意识,转变员工消极怠工、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大型企业可以在程度及方式上进行一定的调整,例如,将原有员工基本工资标准进行小幅度下调,适当设立满勤奖、团队奖等基本奖金项目之外的绩效奖金,员工在拿到符合自身对企业创造效益相匹配的奖金时,其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会更好地被激发出来。此外,各类奖金的设置不单单是利益方面的诱惑,更重要的是荣誉方面的尊重,从奖金获得中,优秀的员工可以得到企业对其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认可,有助于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及工作热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与行业经济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优化和完善。因此,企业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加强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以便有效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正堂.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16,(7):131-133.

[2]李保明,欧阳玉灿.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之间作用路径模型探讨[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95-101.

[3]赵曙明,高素英,耿春杰.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关系研究——基于在华跨国企业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1,(3):164-165.

行业经济范文4

关键词:建筑行业;经济管理;EPC总承包模式

一、引言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中仍然存在诸多发展性问题,尤其是在经济管理层面。对此,建筑单位应不断对自身管理制度进行优化以及革新,提升自身管控水平,确保当前企业内部控制手段能够与市场管理模式发展速度相吻合。工程总承包(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EPC)管控手段较为先进,并且具有诸多优势[1]。建筑单位需积极运用这一承包模式,从建筑经济安全管理、质量控制、资料管理以及流程革新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项目的管控效率以及质量,从根源上保障建筑工程整体建设质量,为后续项目的良好运转奠定基础。

二、EPC工程总承包项目的主要内容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建筑工程企业得到了全新的发展。近年来,随着EPC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的推广,建筑市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整个建筑行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革新。EPC总承包项目管理方式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即采购、设计以及施工。传统的建筑工程承包模式即业主单位在完成项目设立、资金落实后,交由专家组成的评审团开展招投标工作。业主单位在此阶段迅速成立工程指挥部,并由指挥部分别与设计单位、第三方监理机构签订设计合同以及工程监理合同,与工程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施工单位在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管下,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上的内容施工,项目指挥部也将直接参与到项目的监督管理中,不断协调监督管理机构与施工单位间的关系。而EPC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能够实现施工设计一体化。在这样的条件下,承包单位就能够充分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对设计单位提供的方案进行调整,使设计方案能够更加完善、全面。与此同时,承包单位要结合实际要求开展各项任务管理工作,避免延误工期现象发生,从根源上提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以及效率。此外,运用EPC总承包管理模式能够让设计单位对项目进行集中化管理,让总承包单位负责采购、设计、施工方面的协调工作。当遇到纠纷时,需要由总承包单位解决,从根源上缩短纠纷处理时间,确保项目能够按期交付。

三、EPC总承包模式的优势

(一)EPC总承包模式的收益。EPC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减少采购和设计中的不利因素,解决施工间互相牵制、互相制约、各自脱节的问题,加强工程设计、施工以及材料采购阶段的衔接,有效保障项目的施工进度,更好地控制项目施工成本以及质量,确保整体项目能够符合建筑工程合同的约定,并在此基础上保障良好的投资收益。需重视的是,EPC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应强化设计及采购阶段,并确保设计、采购过程与施工阶段完全合理衔接,以克服各个阶段脱节现象为出发点,从根源上保障项目的集成管理。这种模式下,施工单位能够对项目的多个环节进行管理,确保管理工作的统一性,并从宏观角度对整体情况进行合理安排,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发挥项目设计施工的优势,促进设计与施工阶段早期结合;还能够进一步加快工程进度,便于进度控制及投资控制,促进整个项目的统一管理[2]。与此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实现建筑项目的一体化,提升成本、进度、质量的控制效果,更好地符合现代建筑工程承包的发展趋势,确保整体项目符合合同约定,最大程度上达到理想效果。EPC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能够保障整体项目达到预期的投资效益,促进整个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二)EPC总承包模式对工作的分配。该模式能够明确工程质量责任主体,确定负责工程质量的相关人员,第一时间了解质量管控情况,确保风险管控工作的合理性。此外,EPC总承包模式下,承包单位是主动经营单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综合实力,给企业带来了全新的机会。因此应不断扩大承包单位的风险管控范围,全面把控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总承包单位不仅需要承担施工阶段的风险,还需要明确建设单位前期策划工作、中期设计工作以及材料采购工作中的风险。与此同时,EPC总承包项目模式通常采用总价合同的方式,前期设计及策划单位一旦没有合理开展管理工作,将增大后期施工阶段工程造价超预期带来的风险。而总承包单位可以充分运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优化设计、报价等相关方式降低上述因素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但无论如何,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总承包单位始终是风险承担及管控的主体。

四、EPC总承包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管控落后。大部分建筑工程单位在管理模式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纰漏,在成本管控阶段常常关注施工资源、环境等方面对整体工程施工进度的影响,缺乏前期的施工管理工作及成本预算措施。因此常出现资金链、供应链断裂的现象,导致建筑工程总成本难以得到良好的控制,进而给建筑行业经济管理质量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3]。

(二)建筑管控存在误区。在建筑工程管理阶段,部分单位缺乏对成本的管理以及分析,导致实际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工作与施工实际脱节,管理工作效率及质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建筑管控工作不到位。总而言之,导致建筑管理工作中存在误区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忽视了管理水平的提升,而仅仅重视管理工作给整体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这将对企业的良好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在管理方面人员缺乏沟通。项目管理工作复杂,因此施工单位常配置多个管理部门开展项目控制工作。这些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加上并未建立完善的管控制度,导致各部门管理人员难以更好地配合以及沟通。例如,技术人员为了更好地完善技术工作,仅仅将工作重心放在工程项目质量完善方面,而忽视了施工成本控制工作,导致整体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利益大幅度降低。材料管控部门仅仅重视材料质量,选择价位高的材料,这样将大幅度提升整体施工成本,对造价管控工作的良好开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需综合考虑,强化各部门间的交流与沟通,制定出合理的经济施工方案,这样才能从根源上提升项目管理工作质量。

五、EPC总承包模式下建筑行业经济管控与发展

在EPC总承包管理模式下,建筑行业应重视经济管理计划的制订。这一阶段将会涉及建设单位、工程总承包单位以及其他参建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应予以重视。此外,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应对工程施工进度、施工质量、造价控制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经济控制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并建立良好的经济管理体制,充分融合上述内容,从根源上保障建筑行业经济管理水平,满足实际需求。与此同时,应重点对以下方面进行管控。

(一)建筑经济安全管控。在建筑工程中,安全管理是极为重要的部分。从建筑经济管理角度来看,安全管理工作一旦存在纰漏,将会对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进而给整个施工阶段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导致项目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对施工人员的财产安全、生命安全造成损失,还将对整体工程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等方面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总承包管理单位应不断强化对建筑经济安全管理方式的重视,强化施工人员岗前培训、技术培训,配置专业的安全员负责安全管理工作,充分保障工程施工现场有序进行,确保施工人员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以及专业技能后再进场施工。此外,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应不断加大对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检查力度,运用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施工现场易发生安全隐患的位置进行合理监督,从根源上保障施工现场的安全性,避免安全质量事故发生,保障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达到预期[4]。

(二)建筑经济质量管控。建筑经济质量管控工作对企业的经济收益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总承包单位在进行施工材料选择时,应尽可能保障材料的质量满足施工图纸的要求以及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禁止伪劣产品以及假冒产品进入施工现场。一旦发现施工现场材料存在问题,就应立即拒绝其进场或与供应单位进行及时沟通,进行调换或销毁。此外,应结合施工现场的地质、水文情况,不断改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评定制度,确保能够将建筑工程安全质量隐患降到最低。同时,应将质量管理意识传输给每位施工人员,从根源上确保施工人员都具备良好的质量控制意识,保障各项质量安全制度能够达到实际要求,将质量安全工作做到完善。另外,还应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对于不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办事的质量管理人员及时进行处置,这样不仅可以使其深刻意识到自身质量监管中的错误,还能够有效警示他人,从根源上营造健康的、安全的施工氛围以及环境,为施工的良好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建筑经济文件管控。在建筑经济管理过程中,相关单位还需对文件管理工作予以重视,尤其是承包、发包单位签订的建筑施工合同。建筑施工合同中,应包含双方应享有的权利、需履行的义务以及经济方面的内容。合同不仅涉及建筑、施工单位双方的相关利益,还将对项目的建设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合同作为重要的建筑经济管控文件,应将其管理工作视为重中之重。通常情况下,建设单位与总承包单位签订合同后,合同内容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因此,应对合同中的部分条款进行反复推敲,确保合同内容表述清晰,不存在纰漏,为后续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有效的依据[5]。与此同时,在双方签订合同后,应严格结合合同内容开展建筑工程施工工作。合同中的条款内容将对双方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力,一旦一方出现违法行为,就需严格按照合同内容开展赔偿工作。鉴于此,相关单位在签订合同时应严格审核合同中的各项内容,确保合同的严密性、准确性,从根源上保障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能够达到预期要求。

(四)建筑经济流程管控。建筑经济流程管控在整个项目施工阶段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工程承包单位需严格按照建筑工程经济管控流程方面的规范进行相关操作。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施工管理制度及计划方案执行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应对施工材料、机械设备、人工配置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分析,确保能够在施工正常开展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此外,承包单位还需实时控制、监督建筑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及时发现施工阶段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充分运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对整体施工流程进行改进,确保能够解决施工阶段遇到的各类问题。一旦发现当前经济流程不符合实际施工,就应及时进行处理,对流程进行改善,从根源上保障流程的合理性,为后续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合同资金管控。在建筑工程建设期间,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因此,总承包单位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一旦资金方面控制不好,将会造成严重的短缺现象,对于整个工程也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EPC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下强化合同资金管控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从EPC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角度而言,资金是合同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一定要保证工程资金的流动性,即保证实际收入大于支出,避免发生资金链断裂或资金短缺的现象。相关单位应高度重视,按照合同开展资金调配工作,确保资金能够得到良好运转。

六、结语

EPC总承包模式下,建筑单位需从安全、质量、进度等方面开展管理,在落实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同时,应积极开发新型管控技术,提升EPC经济管理工作水平,保障工程项目能够顺利完成,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兰.基于EPC总承包模式的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J].建材与装饰,2018(8):125-126.

[2]陈根元.基于EPC总承包模式的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5):60.

[3]刘东.浅析EPC项目优势及总承包单位注意相关管理问题[J].城镇建设,2019(1):11-12.

[4]刘启航.浅谈工程项目EPC总承包模式下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8):175-176.

行业经济范文5

企业的经济管理通常由建设管理转为经营管理,且建设转为经营角色的过程较长,大部分人以建设成就作为经营管理的本钱,不加以开拓思想,创新思路,不主动深入市场观念,对市场前景不进行细心琢磨研究,容易导致与市场经济脱节。目前大多数企业人员缺乏电力生产及其运营经验,若稍有沟通不到位的地方,对生产成本不能加以估算,易导致经营不善等不利的局面,转向经济管理则无法开展到底。由于电力行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使得企业管理不能居安思危,忽视企业的经营与效益,对经济不加以合理规划与控制,造成了电力企业的内部经济建设相当薄弱。譬如项目工程不能给出合理可行的预算管理,当然其规划到实施,也是受相关部门与人员的影响的。所以,制定人性化的人员管理制度和财务规划制度对于建立健全的经济管理型电力企业也是尤为重要的。现代电力行业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经济管理手段,对电力行业的发展进行实时的分析、控制和决策,实现经济管理。

二、二次探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原因

国有电力行业发展中,一直坚持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安全方针,以“安全第一,质量第二,效益第三”为管理体系。电力行业成本管理也是围绕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以经济效益为基础,但此方法在国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下,作用是体现不出来的。此外,国有电力行业管理流程不够优化,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全面安全经济预控和监督工作不够完善,以及企业整体的效益观念不够清晰。因此,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转向经济管理型二次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三、电力企业现状改革措施

(一)明确经济效益与安全的关系

电力企业在市场化条件下的效益关乎其在市场中的生存与否。目前,企业虽重视经济效益,同时也知道“以安全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但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由于责任、利益的直接关系,加之相关制度的缺失,造成经济效益与安全未能合理化运用,往往安全大于经济效益,出现过度维修、改造等脱离市场需求的经营现象,可能导致企业效益逐步降低。由此可见,经济效益与安全关系的重新明确具有重大意义。电力企业要结合实际,有全面的安全培训计划,树立严明的纪律,加强各级人员的责任心,使工作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形成安全生产的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为电力企业经济的稳步发展奠定基础。

(二)明确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企业成本控制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种科学管理,包括成本的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及考核,此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依存补充,集成体系,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投入先进科学技术,使得成本控制管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起到管理控制与考核的作用。生产过程中,成本预算的编制人员需要关注可能影响价格和定额的因素,比如国家宏观调控及电力行业市场行情的变化等,从而能够把握市场走势,给出切合实际,合理控制的经济预算。

(三)检修、维护及施工外包,逐渐脱离业主管理

由于电力行业改革的不断发展,某些电力企业可能存在仅有资产权,而营业方面交由乙方。比如在某些发电企业中有着这种观念,以运行生产和发电效益为主,维护和检修等仅作为辅助措施维持生产发电的持续性存在。对某些辅助性措施往往忽略无几,未加以重视,常常在这些方面出现不可弥补的重大事故,那时后悔莫及已晚,从而降低了企业效益,甚至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技术和管理创新为导向,以先进的信息化为动力,以企业雄厚的文化为基础,才能使一个企业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市场拥有站稳脚跟的竞争力,电力行业也不例外。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生产过程中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才能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才能使得电力行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四)汇集凝聚力,集中一切优势力量,增强核心竞争力

是否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具备了竞争优势,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优势,扩大对外界的沟通渠道,完善内部的管理层次,提高管理的质量,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立于不败之地。增强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除了要有熟练、先进的技术力量以外,还需要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从而促使电力企业能够经济有效的长久经营。电力企业要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统一全体员工的安全思想及企业的集体荣誉感,造就技术精湛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迎接多变型的市场挑战,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认清形势,创新思维,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行业经济范文6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转型

农村经济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部分,乡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制约着我国综合经济发展速度。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综合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改革是通过有效的产业发展规划,以乡村经济发展作为依托,真正实现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完成乡村振兴的任务目标,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政策推动下,更多企业关注到乡村产业发展,结合经济发展优势,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

1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1.1我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

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为了有效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效果,国家提出关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此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未来规划指导。农村产业结构的建立和完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决定着未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产业的有效发展是推动行业经济发展的最大助力,从乡村经济角度出发,国家农业的整体提升,对于农业经济和带动乡村综合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并且通过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基础建设的完善来看,城乡之间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小,这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乡村,有了相关人才的助力,农业产业的发展将会更加有动力,也会带动经济持续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规律[1]。

1.2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城乡发展长期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下,农业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矛盾,当前作为“三农”发展的重要阶段,农业经济客观上是要符合农业发展规律,从科学理论出发分析,农业产业的发展是要符合市场和产业供需规律的,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信息化产业发展迅猛,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在探索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的便捷,来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这种多元化平台的有效利用,让产业信息流通渠道更加顺畅,通过生产经营模式的拓展,获得更客观的利润,消费者也通过信息平台的流通,获取更优质的产品,这种互惠互利的信息对等,能够更快完成农业产业发展优化的任务,切实提升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村生活水平,有效解决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问题,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

2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的原因

2.1缺乏高水平技术人才支持

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使用离不开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人才是最核心的农业经济发展根本,真正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目标的动力[2]。在当前乡村振兴的政策方向下,农业产业的实际实施者并不完全具备高技术水平,普通农民对于科学技术的掌握概率很低,这也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效的农业产业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的设备和技术,目前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对于农业设备的使用,实际操作的培训工作等,都需要建立在技术人才的支持之上,通过复制培训流程来完成生产任务。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小农户的生产和高速发展的农产品市场距离越来越远,无法有效解决匹配的矛盾,特别是高技术人才的缺乏,农村群体的知识普及率是相对较低的,由于意识形态等根深蒂固的问题,很多人缺乏主动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甚至对于科技化农业并不是完全认可,这也直接导致现代化农业的过渡受到影响,同时由于资金扶持的力度有限,一些设备的购置数量不足,科技化农业的推广工作开展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也就制约了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

2.2农村青壮年劳力流失严重

当前我国乡村人口老龄化严重,这主要是由于乡村收入和城市收入差异较大,农村青壮年劳力不断输出,留守农户的年龄都是相对较大的老人,这也是目前社会主要矛盾之一,年轻人为了生活质量的提高,逐步放弃农业生产,选择进城打工,老年人在老家无法承担过于繁重的农业种植和养殖工作,劳动力流失严重也是当前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

2.3未形成特色农产品且产业结构单一

当前国内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从结构上来分析,还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急需进行有效的优化和调整,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农产品文化传承,那么面对这样的特长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所在地区性的特色产品优势并没有得到发挥,也就更加谈不上市场化发展了,很多农业产品没有形成体系,也不符合销售标准,其地区性附加价值没有得到利用和发挥。当前国家对于农业产业的发展政策十分利好,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出台了扶持农业的政策和规划,但是在实际的产业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供需信息不对等,特别是当前国家开放了很多农产品进口,无形中使得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更加剧烈,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量,如不解决这一问题,未来全球一体化进程更加深入,国内农业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受到较大打击。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对于市场的掌控能力薄弱,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占有率,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而造成价格的浮动,所以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户生产规模小,农业产业的兴旺是建立在乡村振兴的基础之上的,农业生产作为农村发展的核心内容,需要对困难进行调整。产业结构单一容易受环境、市场等因素影响,一旦出现问题,直接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样的单一结构抗风险能力弱,加之小农户的产品输出能力弱,直接影响本地区的农业产业抵御风险能力,同时对于未来可持续发展也有较大影响,很难形成规模,无法通过有效的产业孵化规则去经营,不能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以及相关衍生产品,无法形成产业链条,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着地区农业生产效能。

2.4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当前我国农村的基本配套设施的建设水平和城市差距非常大,也无法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生活需求,这主要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地区基本设施的建设是政府的规划,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生活财力的落后,导致设施配套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除此之外,对于农业产业生产设备的配套也相对落后,这也直接影响现代化农业生产效率,给农业经济带来不好的影响。虽然当前有部分地区开始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但是依然有部分地区对此并不重视,关注度不高[3]。

2.5农业产品转化率低不利于推广

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农产品以及衍生产品的加工是当前农业产品转化的重要经营方式,但目前农业产品加工的现代化设备使用率不高,很多加工企业无法独立完成,容易出现产品品质问题,这也影响农产品的发展。农业产品的后续处理环节非常重要,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保存以及销售,如果处理不及时,农产品可能会发生腐烂直接滞销,给经营者造成巨大损失,但当前农村地区的产品加工设备普及率不高,导致产品转化率低,影响市场推广和销售。在当前形式下,农业经济的推动和发展一定需要建立在科技创新之上,国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覆盖率低,在开展推广新技术以及设备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这也直接导致了推广的困难,也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2.6农产品供需信息不对称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更加重视产量,但忽视产品品质,这样导致普通产品数量多、种类多,竞品的品种复杂,但是缺乏高端精品的农产品,对于高端市场的需求信息并不了解,很多高消费客户群体的需求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满足,产品的研发和市场的需求并不对称。还需要关注的是除了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外,一些辅助信息也存在获取不畅的问题,如运输等问题,导致很多时候会出现地区性的滞销,加上很多是季节性的农产品,保存难度较大,相关信息的获取不准确直接影响产品的销售,后续也会影响到产品下季度的生产投入问题。

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转型路径探究

3.1加大科技人才的支撑

当前国内农业发展现代化技术水平含量低,阻碍了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通过科学技术的融入,有效提升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科技的创新不仅能够辅助农业产业的发展,还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是建立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政府的扶持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更好地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农业振兴的背后是人才振兴,高科技人才的帮助是农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通过和高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和输送计划,将专业人员邀请到农民身边来进行培训和解答,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农民,同时也给返乡创业青年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和专业知识指导,培养新型农业技术性人才队伍,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3.2完善农业保护机制以及人才储备

国内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远远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国家为了有效推动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扶持地方农村经济提供了大力支持,各地区政府也积极响应,给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带去了新的契机。在当前乡村振兴发展方向下,关于农村产业保护机制的建立自然受到了大众的普遍关注。为了有效提升国内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政府也提供了相应的辅助优惠政策,并且制定风险保护机制,让农产品生产的抗风险能力更强,也让更多人安心投入农业产品发展中,保障农业现代化发展。政府鼓励专业人才投入到农业研发和生产当中,并且设置了专项资金来吸纳人才,通过和高校相关专业的联合,为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储备人才,为将来我国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保驾护航,同时通过专门的培训机制来帮助农民学习相关的知识,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农民。

3.3农产品期货市场

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面临着风险,包括自然风险以及市场风险,农民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是较弱的,而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出现是由生产商、贸易商、加工商等参与的,当前引导鼓励农民参与到期货市场当中,让农民直接参与交易活动,有序培养农民的经营意识,这对于提高市场活力有积极作用。

3.4建立完善农业监督服务平台

在当前扶持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立完善互联网农业监督服务平台是为了能够有效建立农业专家和农民的交流平台,农民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这时通过及时有效的和农业专家沟通交流来解决问题,不但可以解决由外界原因造成的生产问题,还能够帮助农民提高专业生产水平,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损失,同时平台还会提供动态监管服务,包含气候、灾害等环境信息数据,监督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有可能会造成影响的因素,帮助农民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同时平台提供电子商务销售功能,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服务平台的根本建立宗旨是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4结束语

乡村振兴需要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通过不断的优化和尝试,通过乡村振兴助力我国总体经济的又一次腾飞。随着经济的发展进程,当前形势下的农村经济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但随着社会市场环境的变化,农村经济想要持续的发展需要进行有效的转型,而这种转型是要符合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规律的,通过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稳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石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21(31):4-6.

[2]郑粉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路径探索[J].山西农经,2021(19):54-56.

行业经济范文7

关键词:时代背景;农业;经济转型

农业经济结构转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既包含了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数量关系的变化,也包含农业内部各种关系的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能够通过多种指标反映出来,其中就业率和生产率结构、农业组织结构的变化是最主要的指标。笔者认为基于时代背景下的农业经济转型思考首先应考虑管理模式的转型,这是激发内在活力的基础,其次要考虑经济结构的转型,这是农业转型动力,最后要考虑经营体系的转型,这是推动转型的本质。

1管理模式转型

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经济转型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所以要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变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是首要条件。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主要以片面经济管理为主,这无形中给农业经济贴上了单一化发展的标签。而新时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转型应该符合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的诉求,应该细化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的各个环节,建立一个完整的物流服务体系并做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把控。如农产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产品经济管理只是单纯的考虑它的销售问题,农业工作人员也只是围绕销售问题做文章,这极大地制约了农业品牌经济的发展。而新兴管理模式则是围绕农产品制定营销体系和方案,注重品牌意识,以此来推动农业经济。

2经济结构转型

经济结构转型的表现主要为农业经济更加细化,这也是在新经济形势下产生的必然结果。细化农业经济结构会逐步产生产业链条,也会不断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同时,经济结构的转型还会与工业、金融业等其他行业融合,进而形成以农业经济为核心的经济结构模式。农产品的精细化也是人们对于农产品要求不断提高的表现,如农产品精加工的出现、绿色生态农业理念的提倡、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等。另外,经济结构的转型会极大的带动城乡一体化,城市的经济优势会逐步过渡到乡村农业上,乡村农业经济也会依赖城市人口发展,这对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经济结构转型后,会最大化的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建设,进而形成系统化的农业经济,从而更加快速的推动的农业转型。

3经营体系转型

行业经济范文8

[关键词]净资产收益率;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经济绩效

在大多数行业中,竞争通常被认为是积极力量。银行间的竞争通常被认为能够提高服务质量,刺激创新可以提高银行竞争力。为了实现以上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金融部门改革,取缔了国有制银行政策,国有制银行纷纷上市。因此分析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客观了解其经营状况变得尤为重要。经营绩效反映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是商业银行持续经营和发展的基础[1](王丹,2018)。故而研究各个银行目前的经济绩效情况势在必行,准确分析本银行的优势劣势,才能从来源处寻问题、从基础上谋发展,银行才能得到更适合、更全面的发展。商业银行必须保持资金的有效利用,以达到增加营业利润,最终实现经济绩效增长的目的。股本回报率(ROE)是衡量公司使用自有资本效率的指标,该指标值越高,投资回报率越高。因此本文选择ROE作为评价各个银行经济绩效水平的指标。

一、文献综述

王军(2011)运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了16个主要财务指标评价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2]。黄梦琪(2015)选择12家上市银行6个主要成分比较得分,分析表明,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在风险控制和盈利能力上具有优势,但其经营方式趋于保守,发展指标偏低[3]。陈益冬(2019)在多元统计分析中使用了因子分析方法,选择了14个二级指标和四个主要成分来计算综合得分,得出盈利偿债能力、安全发展能力是影响上市银行绩效水平的重要因素,并提出能使上市银行绩效水平科学稳定发展的建议[4]。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业务优势明显,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强,利润空间更大。万董董(2019)表示在对商业银行银行绩效的衡量过程中,既要有包括银行的业绩数据,同时也要反应其经营水平,结合国内外学者有关商业银行的研究,兼顾行业经营原则,考察影响商业银行的绩效因素,量化选择了收入、费用、风险型的三类指标[5]。目前,已有的研究中主要采用降维方法提取成分并在此基础上对商业银行进行排序。这种方法可以将商业银行的影响因素指标降维提取主要因素,清晰明了地进行分析与排序;但是该种方法仅仅是对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或是经济绩效进行简单排序,并没有太多的剖析及实际意义。但在此基础上增加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将提取出的因子进行变系数模型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银行的优势之处与不足之处,为商业银行经济绩效的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二、提取商业银行经济绩效有关指标并进行预处理

杜邦分析法是以经营单位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为出发点,通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构成分析,从总资产净利率(ROA)、权益乘数方面来对经营单位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直观反映经营单位的营业状况,以此为鉴,本文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ROE)为被解释变量。本文结合以上文献综合选取14个绩效影响因素指标,选择商业银行关键财务数据,量化商业银行绩效指标体系,经济效益水平的相关内容一般包括银行的利润水平、资产管理能力、债务偿还能力及未来发展趋势等;经营者业绩的相关内容一般包括企业经营相关方在日常营运中所作出的贡献,尤其是对经营单位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贡献。从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的代表性指标中选取14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来衡量经营状况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又因为时间序列的试点至少要大于待估参数的3倍,所以按照主成分分析将12个指标聚类为四个一级指标,选取2014年至2018年的12家银行数据,采用个体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进行分析。(一)主成分分析对数据聚为四类李子奈(2000)时间序列的试点至少要大于待估参数的3倍,对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KMO检验中值为0.633>0.5,p值<0.05,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结果为:第一个主成分F1主要由资产负债率、权益乘数、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等五个指标决定,它代表着商业银行经济绩效中的盈利性(PFI),而且主因子F1对所有指标的贡献率达到28.6%。主成分F2由营业利润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三个指标决定,是代表影响商业银行经济绩效的安全性(SEC)。主成分F3由贷款增长率、存款增长率、贷款拨备率三个指标决定,将此命名为增长性(GRO)。第四个主成分F4主要反映了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总资产周转率、资产净利率,命名为流动性(MOB),尽管贡献率较低,但绝不能忽略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指标。(二)通过检验确定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在此基础上从流动性(MOB)、盈利性(PFI)、安全性(SEC)、成长性(GRO)四种视角对上市商业银行经济绩效产生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构建了上市银行经济绩效面板数据模型。单位根检验都处于平稳状态,故而可以直接进行面板数据分析,无需再进一步进行差方分析、协整检验等[6]。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以考察十年里净资产收益率与银行的各项指标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关系以及影响为依据构建理论模型。 

三、构建个体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

根据housman检验,F检验确定建立个体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得到下表中对各个银行经济绩效影响的经营状况的四类指标的影响系数,首先以招商银行为例解读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中每个自变量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系数。从上式可以看出,招商银行盈利性指标每增加1个百分比,净资产收益率增加2.392个百分比。同理,安全性指标、成长性指标、流动性指标每增加1个百分比时,净资产收益率分别增加1.449、1.534、2.945个百分比。其余银行的各项解释变量对银行经济绩效的影响系数均汇总成表。经过十年的发展,银行间的经营状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性能力增速较为缓,说明政策性国有银行的发展受限。股份制商业银行拥有绝对地位,更应充分发挥其优势,扬长补短,增加一个百分比的盈利性因素会有更高的发展趋势。但盈利性中有部分银行的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不对该部分银行的盈利性指标进行分析,当盈利性每增加一个百分比时,中国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变化最大,增加3.412个百分比,建设银行增加最小,为1.174个百分比。二是安全性方面为国有银行的经济效益发展提供了很高的贡献率,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安全性贡献率更高,表明安全性是国有银行的相对优势,华夏银行的安全性增加对净资产增长率的贡献率最高,说明安全性每增加一个百分比,经济效益会增加2.768个百分比。安全性指标增加一个百分比时,华夏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增加2.427个百分比,增幅最大,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的安全性指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不具有代表性,不对其进行分析。三是成长性方面,建设银行每增加一个百分比的成长性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就会增加0.93个百分比,即越注重增加成长性能力,越会加快银行的经营绩效。成长性指标增加一个百分比时,同样是华夏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增幅最大为3.111个百分比,其次是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其余银行的成长性指标系数不对其进行分析。四是流动性方面,流动性指标增加一个百分比时,工商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变化最大,增加3.667个百分比,中信银行增幅最小,为0.895个百分比。华夏银行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不具有代表性,故而不进行分析。

四、商业银行经济绩效的评价分析

所有盈利性指标和流动性的增加都将增加净资产收益率。四个共同因子最大程度地简化了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评估,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信息。其中,盈利能力因素贡献最大,表明银行的盈利能力对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业绩有贡献。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指数系数很高。但是,如果要大力发展银行业,当前的盈利能力发展水平就略有不足,由于仅仅依靠贷款盈利已经不是当前的银行盈利模式,增加非利息收入,扩张非利息收入相关业务,紧跟时代进步。因此,上市商业银行应在技术上进行更多投资,以创建更多能满足当今时代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此外,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日益激烈的竞争,银行应加强信贷业务的创新,充分为客户提供各种类型的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王丹.资本约束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8.

[2]王军.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运用[J].统计与决策,2011(5):137-140.

[3]黄梦琪.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5(3):45-50.

[4]陈益冬.我国上市银行绩效水平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财会学习,2019(29):171-173.

[5]万董董.H城市商业银行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