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输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引言   新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进口贸易促进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进口贸易带动技术进步有三种运行方式:一是技术和机械设备的进口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二是技术和机械设备的进口能提升进口国的区位优势,进而吸引FDI,在外商直接投资活动中通过技术外溢,推动进口国技术进步;三是进口国国内已有消费品刺激国内厂商为了生存而投资研发活动以改进技术,或生产过程中学习、消化、吸收进口设备和技术及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从而促进进口国的技术进步。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进口贸易发展迅速,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研究我国各类进口商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进口贸易结构,提高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二、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进口贸易进行分类,分析了进口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Grossman和Helpman(1991)在《技术创新与全球经济增长》中,阐述了中间产品贸易和最终产品贸易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Zort(2004)则根据贸易品中技术密集程度的不同将贸易品分为高技术密集品、中等技术密集品和低技术密集品三类,强调这三类产品的贸易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我国学者也从贸易结构角度展开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各学者研究方法的不同主要在于用什么样的指标来衡量贸易结构。李兵(2008)对1980-2005年我国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工业制成品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初级产品进口则有抑制作用。许培源(2008)参考了Grossman和Helpman与Zort对贸易品的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构造资本品与消费品之比、高技术品与中低技术品之比作为贸易结构指标,并结合人力资本指标,通过基于ECM的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进口贸易产生的技术溢出,并且与贸易品的种类密切相关。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进口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又分为五类。本文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基于技术进步视角,除了分析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两大类产品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影响外,还将分析具体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内部各类产品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1.指标构建   (1)技术进步指标   本文采用索洛余值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TFP)作为衡量技术进步的被解释变量。根据索洛余值法,TFP是从GDP中减掉劳动L和资本K的要素贡献所剩下的“技术”要素。假设技术进步是希克斯(Hicks)中性技术进步,根据柯布-道格拉斯(Cobb-Dauglas)生产函数Yt=AtKαtLβt,得:At=YtKαtLβt其中,A是技术水平,即全要素生产率(TFP),Y是产出,K和L是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t是时间,α、β分别为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对上式取对数,得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为:lnTFPt=lnYt-αlnKt-βlnLt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时,以年末就业人员数表示劳动投入(L),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表示资本投入(K),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产出(Y)。为消除物价影响,以1980年为基期,对GDP使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价格处理、对固定资产投资额使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价格处理。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上只有1991年之后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文中1990年之前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代替。利用1980-2008年的数据,对经济增长率模型进行回归来估算资本,劳动产出弹性为0.6和0.4。   (2)进口贸易结构指标   本文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将进口贸易产品进行分类,以不同产品的进口依存度衡量进口贸易结构,即用不同产品进口值占GDP比重作为衡量进口贸易结构的指标。各类产品的进口值按当年的人民币与美元的年均汇价折算成人民币计。由于未分类的其他商品(SITC9)进口额较小,所以本文在分析不同种类商品进口对技术进步影响时,不考虑第9类商品。为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将各变量的实际值取自然对数,见表1。   (3)相关指标的变动趋势   根据上述技术进步指标和进口贸易结构指标的计算方法和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数据,计算1980-2008年各个指标各个年份的值。从图1可看出,1980-2008年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大都为正数,表明我国的技术水平呈上升趋势。整体看来,技术变迁在不同时间段表现出不同的运动变化规律。1980-1991年间,技术变化呈反复震荡状态,并总体低于1980年的技术水平。自1992年开始,技术变化指数大幅度提升,由1992年的0.069提升到2008年的0.339。这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加强对外开放趋势,加大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是分不开的。由图2可以看出,自1980年以来,我国的初级产品进口与工业制成品进口的波动幅度较大,但初级产品进口与工业制成品进口程度总体上是上升的。从理论上讲,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进口的增大会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   2.实证检验   (1)研究方法本文运用协整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我国进口贸易结构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协整检验是用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Granger因果检验是用来检验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误差修正模型(ECM)是用来研究模型的短期动态特征,本文利用EVIEWS5.0软件进行分析。   (2)单位根检验   运用ADF检验法对变量及它们的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为平稳序列I(0),而时间序列为一阶单整序列I(1)。   (3)协整检验   根据数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上述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来考察变量lnTFP与lnPG、lnMG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根据本文的数据特征,协整方程CE和VAR模型含有截距项但无趋势项,根据AIC准则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为2,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表明,在1%显著性水平下,变量lnTFP、lnPG和lnMG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估计出的协整关系所对应的长期方程为:上式表明,从长期看,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对技术进步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工业制成品进口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大于初级产品。初级产品进口每增长1个单位,可带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0.054790个单位;工业制成品进口每增长1个单位,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0.208692个单位。#p#分页标题#e#   (4)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表明:①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的进口短期内对技术进步影响显著;②初级产品进口每增加1个单位,TFP增加0.006351个单位;工业制成品进口每增加1个单位,TFP增加0.077683个单位;③误差修正项系数EC(-2)的符号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其含义表示滞后二期的非均衡误差以17.999%的速度从非均衡状态向长期均衡状态调整。   (5)因果检验   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来判断变量lnTFP、lnPG、lnMG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①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进口是技术进步的Granger原因。②技术进步不是进口贸易结构的Granger原因,即技术进步不是进口贸易结构改善的原因。我们引入先进技术、生产效率高的资本,不仅因为它能够促进我国技术进步,有利于我国积累资本,最终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还希望随着资本的积累、技术的进步,本国能够提升自身的动态比较优势,使自己的贸易产品结构不断升级,最终缩小自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Granger因果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lnTFP不是lnMG变化的原因,也不是lnPG变化的原因。技术进步还没有整体上改善我国的进口贸易结构。③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进口互为Granger原因,即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这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互相带动的关系,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增加会引发初级产品进口增加,反之亦然。   (6)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内部各类产品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分析   进一步分析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内部各类产品对技术进步影响。用两步法,即先OLS估计、再判断残差平稳性,分别求lnTFP~lnPG0、lnTFP~lnPG1、lnTFP~lnPG2、lnTFP~lnPG3、lnTFP~lnPG4、lnTFP~lnMG5、lnTFP~lnMG6、lnTFP~lnMG7、lnTFP~lnMG8的协整关系,变量间的协整分析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①lnTFP与lnPG0、lnPG1、lnPG2、lnPG3、lnPG4、lnMG5、lnMG6、lnMG7、lnMG8存在协整关系;②lnPG0(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lnPG1(饮料及烟草)、lnMG6(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对技术进步具有阻碍作用;③lnPG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lnPG4(动、植物油脂及蜡)、lnMG5(化学品及有关产品)、lnMG7(机械及运输设备)、lnMG8(杂项制品)对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   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饮料及烟草对技术进步具有阻碍作用,因为这两类产品往往技术含量较低。这说明只有进口本国稀缺要素、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能促进技术进步。但这并不说明我们不需要进口此类生活必需品和消费品。适当进口生活必需品,如粮、油、糖、棉花等,保证粮油供应的充足,对于保证社会安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某些消费品的进口对于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消费水平、拓展消费领域和优化消费结构有重要意义。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因为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属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类产品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对这类产品的进口造成与国内产品的竞争,非但不能起到调剂余缺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国内市场,故而对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对于这类产品的进口要仔细分析挤出效应和竞争效应,既不能因为进口会降低需求而抑制进口,也不能因为过分看重进口带来的竞争效应而放纵进口,一定要把握好“度”。   四、结论与建议   在前文进口商品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中,我们知道进口贸易对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来源于合理的进口产品结构,不同类别的进口商品会对技术进步起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大量初级产品的进口,缓解了我国资源短缺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因而对技术进步起到促进作用。而资本品进口特别是含有大量高新技术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了设备的更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技术进步。而某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会造成与国内产品的竞争,不利于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从而阻碍了技术发展。   因此,我国目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优化进口结构:①增加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如石油、天然气等国内短缺资源;②增加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尤其是一些关键设备和主机,这也是我国一直坚持的政策;③适当进口国内市场需要的一些消费品,满足国内市场对消费品的需求。同时应适当限制名牌跑车、服饰、工业品等奢侈消费品的进口,坚决禁止不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商品的进口,如废旧电脑、电路板、电池等;④要重视进口市场的多元化,分散进口风险,保证进口安全;⑤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进口商品;⑥加大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促进力度,尤其要扩大从主要贸易逆差国的进口,促进外贸的平衡、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