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保险就业困境分析

金融保险就业困境分析

本文作者:张小惠 单位:湖北财税职业学院涉外经济系

一、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现状

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顾名思义是着力打造金融相关领域,包括:以保险公司为主体、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而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区别其他各类高等教育,着力打造面向操作、经营、管理业务一线的复合型人才。相对于金融业多年存在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导致的金融业岗位与员工素质错位的矛盾,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金融保险专业学生“性价比”更高,与岗位的匹配情况也更好。因为在专业教学设计中本着“学会、够用”的原则,设计的知识点与金融保险领域的工作能力要求相挂钩,包括:金融投资、银行柜台业务、会计基础、保险学原理、寿/财险、证券投资、保险营销、理财等课程。更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校内外实训、定岗实习让学生熟悉并融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具体的岗位职能。与此同时,现在大部分金融机构很重视员工队伍的层次建设,在招收一线员工时已开始关注动手能力强、掌握业务基本技能的金融类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目前市场对专科生的需求呈上升趋势,经过职业院校培养的训练有素、技能扎实的大专生在行业中更受欢迎,因为在单位中大专生无疑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尽管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存在以上诸多优势和发展前景,我们也不能忽视该专业学生存在的就业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金融保险专业从业要求高

笔者在《管理学家保险人才供求两难现状中的教学理念革新》一文中就概括了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在智力上应具的杰出的思维能力,怀疑和批判的思维品质,独立和自主的思维立场,开放和多方面的思维形态,具有强大的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在知识结构上应具备合理的、浑厚的知识体系并以此为支撑,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使其与世界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自身的发展达到动态的平衡。在能力上应该是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能真正学会做事。在人格上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生命价值和主体精神得到充分的重视,同时也要懂得尊重他人的存在和社会的价值。提别是保险行业,其要求更是极致,借保监会主席吴定富的概括:保险从业人员一是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二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倍加珍惜近年来保险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在成绩面前不安于现状,在差距面前不甘于落后。三是练就过硬的本领。要加强学习,不断拓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坚持学以致用,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四是弘扬优良的作风。坚持求真务实,自觉抵制经营中的弄虚作假行为。因此,高职学生从入校的基本素质来看与以上的要求还是很有差距的。这也是许多教学活动无法达成的关键因素。

(二)学生就业的主观意愿聚焦内勤工作岗位

从学生的主观意愿上看,有金融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其就业意愿也偏向如银行业的柜台人员、客户经理、理财顾问,保险业的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内勤人员等岗位,因此在这些岗位的就业率和留存度也比较高。但是,矛盾点就在于这些岗位对于各个金融企业来说,岗位容量有限,每年发生人员变动或有招聘行为的情况非常少。这与大批渴望涌入相关岗位的学生意愿形成矛盾。与此相反的,金融保险行业领域中,在保险方向的外勤———即一线营销人员存在大量的缺口。特别是有一定专业背景的高校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学生就业情况呈现就业率低,人才流动频繁的现状。这一现状与快速发展的保险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形成矛盾,从而也抑制了行业健康发展。

(三)金融保险业业绩考核方式让学生群体望而生畏

金融保险行业是诞生富翁最快、最多的行业,但这些神话似乎与刚出社会的高校学生无缘,因为学生的社会资源最为贫乏。那金融保险行业中的薪资、奖励办法无不是与业绩挂钩。行业中的“保费英雄”和“高位高薪”收入分配与职务晋升方式,使得许多刚走出校门的高职大学生们望而却步,对许多学校的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而言,学习是为了取得学历,将来不一定在这个行业就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浪费。

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困境原因分析

以上高职学生存在的就业困境在金融领域中的保险行业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本文以下主要分析金融领域中保险行业学生人才流失、流动的典型原因。

(一)就业思想荆棘的形成因素

1.对传统就业模式的认可根深蒂固。其一,学生们对择业的标准是保守的。所谓的好工作前提一定是稳定。如何保证稳定呢?简单地概括就是必须签订劳动合同,有单位交五险一金。其二,学生们对从事保险人工作的误解。笔者曾就保险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在授课的金融保险专业学生中展开讨论,大家对这两种合同认识比较模糊。特别是对保险合同表现出强烈的不信任。更有同学认为合同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这也就导致毕业生即使是留在保险行业工作,宁愿选择收入较少但相对稳定的内勤岗位而不愿在挑战性极高收入丰厚的营销岗位。

2.行业的社会形象不佳阻碍大学生加入的脚步。这一点,在前文已有分析。由于门槛过低进入保险行业的人员主要是集中在保险人队伍中。换句话说,中国保险业的窗口行业中集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无法适应保险专业知识的能力需要,只能用生硬、简单甚至违法的方式进行营销。所以,一旦出现问题,大众会把不信任的情绪投向保险行业,更不相信商业保险的意义所在。试问类似的不良认知和情绪扩散,我们学生的父母怎么会支持自己的孩子进入保险行业就业呢?而对于还尚未完全独立的中国大学生来说,这个因素强有力地捆绑了他们选择保险行业从业的脚步。

3.怕吃苦受累,爱面子。笔者认为,学生存在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只局限于学生这一个群体。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不佳是根源。本文不就这一社会问题进行探讨,但笔者必须指出这一因素导致学生无法适应挑战性极高的保险行业。保险营销员或人等外勤岗位工作没有底薪,在没有人脉的情况下完全靠“陌生拜访”销售保单,展业压力巨大,收入也不稳定。这样的描述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

(二)就业理念误区

1.就业标准过高。大部分保险专业学生仍希望到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工作,愿意到乡镇和基层工作的很少。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期望值偏高,理想与现实脱节,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p#分页标题#e#

2.职业定位不清。从社会就业层面看,保险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内勤和外勤两种。内勤工作相对稳定,职场环境较好,是多数保险毕业生就业首选,但内勤岗位设置有限,常要求员工具有医学、会计、法律、建筑、汽车制造等相关背景,僧多粥少,竞争激烈。保险行业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在外勤人员即保险人,他们工作压力大、流动频繁、社会认可程度低、行业整体形象较差,多数保险专业学生不愿意从事此类工作,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又无法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进入其他行业。

(三)教育因素———挫折教育的缺失

目前的高校在校生所受的适应性教育,和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是一把无形的枷锁,让学生们没有足够的分辨能力和魄力留在保险行业发展。他们被中国保险业一层不太美观的面纱蒙住了探究保险真谛的眼睛,知识本位、能力本位的教育体制也没有给学生的心智和勇气的培养供给养料。

三、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困境对策的思考

(一)办学方面

1.加快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从教育管理体制上,需要对我国现阶段保险教学需求环境进行系统研究和再认识,明确保险教育的目的、方向、思路,探索适合现阶段国情的保险教学管理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为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加大对外交流,鼓励和培养“两栖型”和复合型的师资队伍,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兼职教师队伍。在教材上,各大高校要摈弃门户观念,加强高校间的合作,建立相对统一的专业主干课教材体系,提高专业主干课教材的质量。各院校在主干教材的基础上,再结合各自院校特点,确定专业方向,编写特色教材,尽量实现国外和国内、基础与实务的两个兼顾。

2.创新办学模式

现阶段,我们需加大力度完善保险专业高等学历教育体系,学界、业界应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目前,国内的保险专业高等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毕业生大部分都要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因此,增加学生接触实际的机会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学界和业界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

(二)教学方面

1.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目标的思考———基层复合型人才培养。我们的教学目标推进学生职业素质教育。2.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金融机构。学生定位于保险公司的基层营销、统计、后台服务等岗位;另一方面银行业务的扩张与发展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方向。

(三)教学模式的转变

笔者希望从教学模式革新的探讨,来谈一下如何培养一个能在保险行业留得住的专业人才。1.打破机械性适应的途径是需要培养创造性适应者。2.人格本位、素质本位教育理念的建立。“人格本位”教育体系反映在课程设置与建设中,应该包括知识技能、智慧与方法、人格力量或职业伦理三个层面。在人格本位理念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素质教育应运而生。这里的“素质结构”是:在内涵上,(1)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须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如知识运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2)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即20世纪80年代德国企业界倡导的“关键能力”,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3)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4)在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如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创造、管理方式的变革等。

“素质本位”是人的整体内在的身心的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未来职业教育的内涵是:以教育为方法,以职业为中介,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体生命开发的全面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教育。以上的教育理念的转变符合我国教育改革大政方针,即由过去单纯的能力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职业教育法》第四条也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笔者认为,保险相关专业的建设犹如一块试金石,即使保险专业保险行业再不被社会认同,实际工作中再艰难险阻,如果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能够达到做到人格本位、素质本位的话,我们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更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教育是否有效,笔者认为在保险行业能够得到有效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