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经济教育问题思索

学生经济教育问题思索

本文作者:李爱霞 崔国富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学院

我国现处于社会的整体转型期,市场经济正在全面推进中。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提高,然而大多数人尚未形成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因而出现了一些信仰危机。经济的快速转型与社会文化价值系统重构的滞后性的矛盾是造成价值观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1],而以社会经济为依托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经济素质的培养。

一、我国学生经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力是教育基本的经济功能之一。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就业岗位,离开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现实要求而奢谈教育,其意义是有缺陷的。在教育领域重视和加强经济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经济知识普及教育,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意识和参与市场经济生活的创新精神、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科学培育和合理发展经济方面的工具理性来促成其正确的价值理性的生成,最终实现二者和谐发展,这是我国当代教育无可回避的责任和必须肩负的使命。然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却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应需求,其主要表现为:

(一)学生经济素质落后、经济意识淡薄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学生的经济素质明显落后于西方,大学生的经济意识与国外大学生相比至少落后3年以上,只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高中生的水平。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超常消费现象,千奇百怪的消费方式闯入了学生们的生活,如:“红色消费”(生日大操大办、考试庆祝)、“灰色消费”(无节制地泡网聊天、打游戏)、“黑色消费”(、吸烟、喝酒、吸毒等)[2]。这些现象的出现暴露了我国学生理财能力的欠缺和经济学知识的严重不足,缺乏正确的消费观,直接导致了许多“大龄婴儿”的出现。现在的学生从小就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市场经济生活的影响和冲击。但由于我们现在的教育独立性过强,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很少理解和参与真正意义的市场经济活动,致使学生根本没有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念、消费观念和理财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的经济意识不断觉醒,但由于法制建设滞后等原因,特别是缺乏对于国民进行必要的市场经济教育,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日渐膨胀,一些人奉行一切向“钱”看,把赚钱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可见,“唯钱论”思想也在校园内日益流行。正确的市场经济观念没有很好地树立起来。

(二)现有的经济教育知识过于宽泛,许多方面亦游离于现实之外

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未开设过独立的经济课程,仅有的一点经济知识的教育亦挂靠在其他学科(如社会课、政治课)之下,置于从属地位。小学、初中仅有少量的经济教育内容,在小学三年级的“社会”课中简单介绍了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初二的“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中涉及了一些经济知识,高中阶段的经济教育主要集中在高一的政治课上[3],此外,高中政治课程中亦包含有经济学常识选修模块,然而因为是选修,所以也就变成不修了(简单地把经济知识划入政治课,笔者认为不妥)。时代赋予教育以新的内容,亦对它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我们的教育实际却在很多方面脱节于经济现实,教育的社会化责任并没有履行妥当,有些地方甚至在与社会化责任相背离的跑道上奔驰,这一切都为教育亮起了红灯。

(三)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及创业致富的理念和能力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不可否认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创业教育、致富和理财能力培养以及金钱和消费观念教育等一系列经济素养教育。尽管学生从小生活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但由于我们的教育相对独立和封闭,而且存在着重视知识教育轻视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教育内容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端,且现有的那一点经济教育实效性差,根本不能满足现实生活需要,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就业择业观念落后,而且,一些毕业生迷恋城市舒适生活,不愿到农村就业,不能做到勤俭节约和合理消费,金钱观念和理财意识不足,鄙视吃苦耐劳、勤劳致富,甚至梦想一夜暴富。所有这些无不说明,我国学生的经济教育严重落后的事实。

二、学生经济教育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轻视经济教育的传统教育认识论根源

传统的教育认识论认为教育就是培养塑造人———理想的人、纯粹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完人”。总之,就是要培养塑造出不受社会污染的,纯洁高尚的,甚至祛除了私心杂念、七情六欲的“圣人”和“真人”。在此认识基础上,一方面,把教育看作是一种认识活动,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专心致志地“追求真理”的人,甚至不惜“朝闻道夕死足矣”!把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把知识视为客观、永恒的真理而加以灌输,故此,教育完全可以关起门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研读书本知识。这种专一“求真”的知识教育,必然导致教育实践中注重文本知识的传播,而不是以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另一方面,曲解“德育为首”的思想,把教育仅仅等同于德性教育,“德育为首”变成了“德育唯一”。把教育的价值追求锁定在价值理性的灌输和塑造上,甚至把工具理性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工具理性视为洪水猛兽而加以防范和压制。可见,价值取向上的偏颇导致经济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和有效实践。

(二)文化传统对经济知识的轻视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文化传统对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中,强调重义轻利,“君子谈义,小人言利”,很大程度上割裂了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道德压抑着个人需要。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的物质追求合理化,且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始的,具有一定的突变性,这直接导致人们在长期封建禁锢下的思想,致使个人主义有泛滥之趋、拜金主义有盛行之势。令人叹惜的是,我国的教育仍片面地固守着这种已有些不合时宜的文化传统,封闭在自己的圈子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鸵鸟精神”坚持到底。同时,与文化传统相承,我国现在还没有给经济教育以正确的“名分”,在某种程度上还未予其“合法”的地位,这在时代面前难免有所缺憾。

(三)学校教育自身发展的缺失#p#分页标题#e#

一方面,学校自身灵活性低。受内外部人事制度制约,学校不能自主地根据市场需要做出有效反应,及时调整学生的培养方向,实用性强的专业建立不起来,过时的专业又取消不了。学校教育的自足性、封闭性、矛盾性一览无余。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的惰性明显,社会责任感不强。很多学校只管培养学生,无心过问社会需要,课程设置过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学校的任务以学生的毕业而告终,对学生能否符合现实需要的关心度不够,致使社会的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直接增加了社会负担和不稳定因素。这一切都使我们不得不对教育进行反思。

三、市场经济时代下学生经济教育的初步探索

我国现处于经济市场化的社会全面转型期,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国际竞争加剧,竞争的关键就是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从而也使我们认识到经济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必然性,否则我国的经济将难以保持长足的发展劲头。因此,教育应反映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色,只有培养出具备经济素质的现代人,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经济知识是每个人的必修课,然而这门课我们修的并不及格。为此,我们必须合政府、社会和各级学校之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经济能力。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教育离不开政府的调控

由于我国教育对政府的依赖在短期内不会改变,相关部门可以据此在各级学校系统中推行经济教育。也许有人会担心这会使教育功利化,背离教育的主旨。其实这有点忧之过度,使教育具有一些经济特征不但不会改变教育的方向,而且是对教育的一种充实。只有具有经济成分的教育才算是合乎时代特色的教育。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樊浩老师认为教育对经济的过度趋附,与社会的过度亲和使当代教育迷失了自我,市场经济的功利原则导致“教育祛魅”[4]。这种担忧是必要的,但同时笔者也在思考我国的教育与经济的“亲密”真的已经过“度”了吗?实际情况是我们的教育表面上看似距离市场经济很近,实则离其相当遥远。马克思认为,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而我们的教育并没能使学生真确理解这项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更没有使学生理解市场经济的真正合理内涵,也没能使学生懂得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应具备的经济素养。一句话,我们的教育并没有使学生具有真正的能力去接受市场经济的挑战,使学生若即若离地徘徊于市场经济之外。教育要回归本真的现实生活世界[5],而非理想化的世界,现实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经济知识教育,而切实可行且有效的途径就是在各级学校中普及经济知识。

1.在中小学开设独立的经济课程。对学生进行经济知识的教育,但切忌大而空的理论知识,我们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企业家或经济学家,故应注重学生实际理财能力、正确消费观念等一般经济知识和经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合理的理财能力,这将有助于他们人生观的形成,使其终生受益,更利于净化某些社会不良风气。

2.给大学生进行经济知识“补课”。大学生马上要步入社会,具备一定的经济知识必将有助于他们务实精神的养成,利于就业,快速适应社会。大学生已无法从头再受经济教育,对他们也许只能“拔苗助长”。当然,拔要拔的合法、适度,否则势必造成不必要的负面效应。近年来,北京等地某些高校假期开设的经济短训班(包括炒股、理财、基金等知识的培训)报名火爆,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大学生经济意识的觉醒,要求教育予以满足,给予正确指导;“全民”炒股的热潮、各式基金的涌现,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经济现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谁又能逃离于经济之外?那么就应该真诚地面对!教育要努力使学生们具有冷静分析这些经济现象的能力,不落后,亦不盲从。

(二)市场经济下的经济教育不能没有学校的支持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组织性等特点。同时,学校也是学生的一个亚文化圈,学生早晚都会离开这里而进入真正的社会文化圈,故学校应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1.增加对现实经济生活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教学内容。我国学生经济意识淡薄、理财能力欠缺、消费观念不成熟,很大程度是因为没有接受相关知识的实际教育。故此学校在进行经济教育时切忌大而空,应多增加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经济问题的教育,如设置有地方经济特色相关的校本课程,个人、家庭理财方案,股市、基金知识讲解、通货膨胀表现及原因分析等,贴近生活,易引起学生兴趣。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对经济现象做出清楚认识和正确判断的能力。

2.增强师资队伍的经济教育能力。目前我国教师的经济知识显著不足,这是制约我国经济教育的瓶颈之一。教师对学生各方面品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经济观,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经济观的形成。所以,师资的培养是摆在学校经济教育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当今时代,社会需要有经济素质的人才,教育的责任义不容辞。此外,教育并非只是被动地适应社会,它对社会亦具有很强的改造功能。教育要引导学生以工具理性的发展促成正确价值理性的生成,使二者和谐发展。同时,良币多了,劣币自然就会变少,这才能使整个社会步入良性和谐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