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教学质量提高策略

计量经济教学质量提高策略

作者:姜学勤 单位: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计量经济学是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基于经济理论选取变量,通过数学建立模型,利用统计方法获取经济实践中的样本数据,来研究经济现象中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经济运行进行预测,对经济政策进行评价,并对经济理论进行检验和发展的一门经济学课程。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最早由挪威经济学家R.Frish1926年提出,1933年世界计量经济学会(1930年成立)创办的学术刊物《Econometrica》的正式出版,标志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经过20世纪40、50年代的大发展和60年代的大扩张,已在经济学科中占据重要地位。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引进中国,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计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等八门课程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这极大地推动了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计量经济学在创新性人才培养、经济研究的实证性研究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主要基于笔者近十年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和最近四届学生课堂教学效果反馈信息,来分析影响地方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计量经济学实际教学效果和问卷调查说明

1.长江大学经济学院计量经济学最近四届教学效果。长江大学是湖北省二类本科,除了台湾省,生源覆盖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基本能反映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根据近四届学生课堂教学效果抽样来看,2005级(包括经济30501班、经济30502班)、2006级(包括经济30601班、经济30602班和农经30601班)、2007级(包括经济30701班、经济30702班和农经30701班)和2008级(包括经济30801班、经济30802班和国贸30802班、国贸30803班)各年级实际计量经济学考试平均成绩及其分布见图1、2。由图1、2可以看出,从2005级至2008级,学生计量经济学考试平均成绩略有上升,但总体水平维持在70分左右。优良率在逐年递减,而中等水平和及格率从2006级开始在逐年增加。成绩的最高分为97分,而最低分仅为6分,离散程度非常大。2006级学生的不及格人数和不及格率都最大。从学生毕业论文中所使用计量模型来看,运用计量模型的比例仍然偏低:2005级比例为26.8%,2006级为29%,2007级为29.4%,2008级为31.6%;而从模型的正确使用来看,比例也不高,正确率分别为:53.2%,51.3%,40%和50%。由上述统计数据可以得出,目前普通本科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较低,对计量模型的运用能力仍不够。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时的减少造成的:2005级为64学时;2006、2007级为56学时;2008级为48学时。另一方面,我们可能有必要深入分析教学方面的原因。

2.统计抽样说明及结果。本文使用的统计数据是建立在2007~2011年对长江大学经济学院2005~2008级学生的随机抽样得到的。四年共发放问卷190份,其中,2005级40份,2006级50份,2007级40份,2008级60份。从问卷调查表中,我们剔除了回答不完整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71份,其中:2005级34份,2006级44份,2007级37份和2008级56份。占抽样年级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005级41.46%,2006级为41.12%,2007级为34.26%,2008级为36.36%。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理论模型建立和变量说明。由于问卷调查全部是定性问题,因此,我们建立如下虚拟变量模型:cji=a0+αsexi+βsubi+14j=1Σγjwji+μi,i=1L171其中,cji为第i个学生计量经济学的实际考试成绩;sexi=1L男生0L女Σ生;subi=1L理科0L文Σ科;wji=1L回答为优+良0L回答为中+Σ差

2.实证分析结果及解释。利用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和学生计量经济学实际考试成绩,运用本文所建立的虚拟变量模型,在EViews6.0软件环境下,得到回归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性别和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在10%显著性水平下,对计量经济学的考试成绩有显著影响;课堂板书与课件之间协调在5%,显著性水平下,对考试成绩有显著影响;而文理科别、对先修课程的掌握程度、课件质量和课堂板书在1%,显著性水平下,对学生计量经济学考试成绩有显著影响。由于计量经济学涉及到较多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统计学和概率论的基础知识,其先修课程包括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理统计等,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先修课程掌握不牢,势必会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相对于女生而言,男生或理科生逻辑抽象思维较强,成绩相对而言会高。同样,课件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听课的思路,进而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如果课堂上仅仅依靠课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对很多问题又无法深入理解。因此,老师的课堂板书对帮助学生加强知识点的理解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基本结论与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

1.基本结论。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影响普通地方高校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学生的性别、高中阶段的文理科别、对先修课程掌握的程度、课件的质量、教师课堂板书以及课堂板书与课件之间的协调。其中先修课程掌握程度和课件质量的影响效果最大,高中阶段的文理科别和教师课堂板书影响效果次之,而板书与课件协调和学生性别的影响效果最小。受其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来说,理科男生计量经济学的平均考试成绩最高。

2.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针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效果,为了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质量:①注重对先修课程的复习,尤其是计量经济学中涉及较多的有关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计量经济学第一章导论讲完后,适当增加2~4学时的时间,来重点复习微积分、行列式、向量运算、随机变量的分布及数字特征、随机向量的数字特征、中心极限定理、常用的几种重要的分布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将会为以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与学习打下基础。②不断完善课件,尽可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设计。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课件只是起到一个条理和思路的作用,不能完全依赖课件。要认真设计板书,来减缓上课节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同时要注意板书与课件之间的协调。③理论与应用并重。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强调数学基础,侧重于模型方法的数学证明与推导,对于文科学生来讲,难度较大。在授课过程中,重点讲授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强调应用模型的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基础,侧重于建立与应用模型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处理。同时要分析计量经济学与其它经济学课程之间的联系,结合宏观经济学理论、微观经济学理论、国际经济学理论和金融学等经济学相关理论,来讲解计量经济学在经济中的应用,将理论方法与应用融为一体,将计量经济学讲成一门经济学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兼顾文理科学生、男女生、基础好的和不好的学生、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以及专升本的等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真正做到“有教无类”,促进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