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村经济发展创建思路

新乡村经济发展创建思路

本文作者:隋国庆 彭志强 单位:岳阳市人民政府 岳阳市行政学院

一、现实基础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从理论上说,环洞庭湖区应当只包括与洞庭湖相邻的滨湖堤垸地区,以及直接受洞庭湖影响需要堤垸保护的环洞庭湖其它平原地区。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统计资料,因此,本文所指环洞庭湖区依据的是王克英主编的《洞庭湖治理与开发》一书对洞庭湖区的界定:“洞庭湖区范围包括滨湖堤垸区及‘四水’尾闾受堤垸保护地区。”根据这一界定,环洞庭湖区包括岳阳、常德、益阳三市所辖除平江县、石门县、桃江县、安化县外的24个县(市、区),面积3.2万平方公里,占三市总面积的71.11%。其中属于纯湖区的有岳阳楼区、云溪区、君山区、屈原管理区、华容县、岳阳县、湘阴县、临湘市,武陵区、鼎城区、西洞庭管理区、西湖管理区、津市市、安乡县、汉寿县、澧县,资阳区、赫山区、大通湖管理区、沅江市、南县等21个县(市、区),面积2.48万平方公里,占湖区面积的77.43%;属于洞庭湖尾闾地区的有汨罗市、临澧县、桃源县等3个县(市),面积0.72万平方公里,占湖区总面积的22.57%。

洞庭湖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猪鱼基地和世界最大的苎麻及淡水珍珠产地。湖区有耕地858千公顷,占三市耕地总面积1060千公顷的80.96%;其中,水田638千公顷,占湖区耕地面积的72.8%,主要种植双季稻,部分低渍湖田,过去主要种一季稻,现在大多已退田还湖,主要搞特种水产养殖、种莲藕;旱地238千公顷,占湖区耕地面积的27.2%,主要种植棉花、油菜、苎麻、烟叶、蔬菜、茶叶、柑橘、大豆、红薯、甘蔗、药材等。林地1399千公顷,主要栽种树木、楠竹、水果。养殖水面256千公顷,占全省养殖水面的55.78%,主要养鱼、养珍珠蚌、河蟹等特种水产,三市淡水珍珠产量占到了全球产量的一半。其它农用地495千公顷,其中滩涂主要用于栽种速生树、种植芦苇、蓄草放牧;退田还湖用于蓄洪的面积主要用于种植速生树、芦苇和蓄草放牧。丰富的湖区饲料资源,使猪、牛、羊、鸡、鸭、鹅、兔等养殖业蓬勃发展。此外,东洞庭湖部级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均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我国湿地水禽的重要越冬地和繁殖地、停歇地,每年在这里栖息的雁、鸭等水鸟达数百万羽,是鸟类的天堂和乐园。据科学考察,仅东洞庭湖部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鱼类12目23科114种,鸟类16目43科234种,两栖类、腹足类、软体类、瓣鳃类等动物68种,植物115科159属118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主要有白鹤、白头鹤、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大鸨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23种。洞庭湖丰富的自然资源,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被誉为“长江中游的明珠”和“地球之肾”。

“十五”期间,环洞庭湖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十五”期间,湖区年平均GDP约为1200多亿元,第一、二、三产业之比为26∶38∶36,第一产业GDP所占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个多百分点,表明农业在洞庭湖区占有很大的份量。在农业生产中又以农牧业占绝对优势。2004年,湖区农业总产值为456多亿元,农、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顺次为49.4%、2.3%、36.4%、11.9%。在种植业中,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举足轻重,其产值分别占48%和30%;在牧业中,以养猪为主,其产值占55%,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耕牛;在渔业中,天然捕捞很少,养殖占87%。2004年,洞庭湖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43多亿元,其中轻工业占48.7%,重工业占51.3%。在轻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业占主导地位,主要是食品、纺织、造纸等行业。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国有轻工业总产值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占86.6%,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仅占13.4%。在重工业中,原料工业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化学工业,如炼油、化肥、化学纤维等行业。2004年,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国有重工业总产值中,原料工业占75.9%,加工工业占23.1%,而采掘工业仅占1%。湖区的第三产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但初级特征明显。2004年,在第三产业的GDP构成中,洞庭湖区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所占的比重最大,分别占28.1%和24.7%;而农林牧渔服务业、地质勘探与水利管理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很小,总共不到6%。

二、模式构想

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模式既可从中观———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从微观———村组、企业、农户的角度进行研究。由于环洞庭湖区的特色在“水”,以及由水而形成了湖区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对其进行科学开发与利用,是村组、企业、农户力所不及的。且湖区新农村建设中的村组、企业、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其它地区区别不大,可供参考的范例很多,因此,我们选择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对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1、总体思路。构建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湖区农村经济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增加湖区农民收入、提高湖区农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湖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湖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突出发展蓝色湖泊经济、突出加强洞庭湖治理、突出拓展非农就业为重点,走洞庭湖经济一体化发展道路,努力构建洞庭湖经济圈,为建设“富裕、秀美、文明、和谐”具有湖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2、发展重点。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模式确立的发展重点是:以突出发展蓝色湖泊经济提升湖区农业,以突出加强洞庭湖治理安稳湖区农村,以突出拓展非农就业致富湖区农民。

(1)以突出发展蓝色湖泊经济提升湖区农业。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灵。洞庭湖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从人与水争地转向主动退让与水和谐相处、保持湖区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1997年9月制定的《洞庭湖区综合治理近期规划》认定,洞庭湖湖泊总面积为2625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达3018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水量的九分之一。随着“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水域面积还会逐步增加,如果湖泊面积恢复到4350平方公里(1949年的规模),湖区水域面积将增加到931.5千公顷,水资源总量将占全省的60.58%。因此,根据洞庭湖水资源优势,在继续发展绿色农业的同时,从促进人与水和谐相处出发,突出做好水的文章,大力发展蓝色农业、蓝色工业和蓝色服务业,理应成为洞庭湖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使蓝色湖泊经济成为提升环洞庭湖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p#分页标题#e#

(2)以突出加强洞庭湖治理安稳湖区农村。湖区的优势是水,忧患也是水。在解放后的半个世纪里,共发生水灾37次,即4年3灾,使湖区人民饱受水患之苦。如1998年,溃垸142处,倒房123.5万间,受灾2100万人,2500万亩受渍粮田均遭受不同程度减产,其中394万亩绝收,直接经济损失329亿元之巨,至今不少地方尚未得到完全恢复。虽然这几年加高加固堤防2200多公里,其中一线堤防3471公里,二线堤防1509公里,但仅占须加固堤防的一半,还有一半没有加固。三峡工程投运后,遇1954年型洪水,洞庭湖区24个蓄洪垸将全面实施分蓄洪,目前洞庭湖区蓄洪安全建设远没有达到有计划、适时、适量分蓄洪水的要求。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突出整治洞庭湖,以安稳湖区农村,使湖区水患变成水利,使洞庭之水真正造福于湖区百姓。

(3)以突出拓展非农就业致富湖区农民。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民的关键在于不断拓展“非农”就业空间,使农民离开土地、告别农业。重点抓好三项工作:第一,提高农民素质。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目标,以农村中小学、职业学校、党校、干部培训学校、农广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为基地,兴办农民培训中心,加大“阳光工程”和扶贫劳务技能培训工程实施力度,广泛开展农民培训活动,使所有需要培训的青壮年农民全部都能够得到培训。第二,增加就业岗位。主要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的第二、三产业,加快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纺织服装等工业,发展休闲、旅游、餐饮、商贸流通运输服务业,尽量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就近转移就业。第三,组织劳务输出。目前,湖区农民收入的50%以上来自外出务工收入,组织劳务输出,是致富农民最快捷的途径。围绕实现劳务输出由零星型向规模型、无序型向有序型、短期型向长期型转变,一方面要健全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广泛收集劳务信息,积极拓展国内外劳务市场;另一方面要通过健全农民工维权服务机构,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

3、发展路径。按照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应当走统筹湖区经济发展的道路,实现环洞庭湖区资源一体化开发、产业一体化布局、产品一体化经营、市场一体化开拓、设施一体化建设、环境一体化保护,构筑环洞庭湖经济圈。

(1)资源一体化开发。河流、湖泊、湿地、洪泛平原、河口与生物群落是环洞庭湖区三市共同的优势资源,这些资源是湖区人民赖以生存的共同自然物质基础。特别是水资源,洞庭湖区径流由长江“四口”(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水”(湘、资、沅、澧)及区间径流组成,多年平均入湖年径流总量是鄱阳湖的2.5倍,洪泽湖的9.8倍。岳阳、常德、益阳三市同饮一湖水,同享水利之福,同受水患之苦。因此,对洞庭湖水资源进行一体化开发与利用既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对庭湖水资源的一体化开发与利用,必将带动因水而存在的河流、湖泊、湿地、洪泛平原、河口与生物群落等环洞庭湖区其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2)产业一体化布局。资源的一体化开发与利用,必然要求产业一体化布局。河流、湖泊、湿地、洪泛平原、河口与生物群落等环洞庭湖区的优势资源综合表现在其共同派生出来的具有湖区特色的产业优势上。由洪泛平原土地资源派生出来的种植业优势,由河流、湖泊、湿地水资源派生出来的水产养殖业优势,由河岸湖洲草地资源派生出来的畜牧业优势,由滩涂路渠林木资源派生出来的林业经济优势,由种植、养殖业派生出来的农产品加工优势,由河流、湖泊水资源派生出来的航运物流商贸业优势,由河流、湖泊、湿地、洪泛平原、河口与生物群落等资源派生出来的旅游度假、观光休闲业优势等等,构成了洞庭湖区大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湖区应在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统筹产业布局,形成不同的产业带(链)和相关企业(集团、集群)及其与服务、管理机构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如岳阳围绕粮油棉麻、猪牛(羊)水产、蔬菜茶叶、竹木林纸四大产业链,每个县(市、区)都建成了2—3个规模较大、品牌较响、效益较高的农产品种养基地,单品种集中连片种养达2000亩以上的板块有80多个。益阳形成了优质稻米、林纸竹板、水产畜禽、棉麻纺织、油蔬果茶五大生态产业,链接基地超过1000万亩,五大产业链生产总值突破190亿元。预计到2008年,五大产业链总产值达到362亿元。常德目前形成了粮食、棉花、草畜、珍珠、杨树、蔬菜、柑橘、楠竹、烤烟等8大产业带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8大企业集团(集群),并向产业集群发展。

(3)产品一体化经营。产业一体化布局,必然要求产品一体化经营,使农产品的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体系。产品一体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有高低之分,基本的模式是“公司+农户”,在此基础上,由低到高衍生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今后“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行业协会+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将成为推进农产品一体化经营快速发展和提高农产品一体化经营程度的普遍有效的组织形式。近几年来,湖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到2005年底,三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96个,发展会员(社员)38.69万人,带动90.09万户农民致富奔小康,占三市农户总数的30%。实现农产品一体化经营的关键是要培植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引领环洞庭湖区的经济发展。

(4)市场一体化开拓。产品一体化经营,必然要求市场一体化开拓,包括健全与拓展商品市场、劳动力和人才市场以及金融市场。就商品市场来说,一方面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包括有形农产品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和无形(虚拟)农产品市场(农产品交易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在农业正朝着信息农业发展的情况下,农产品市场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无形(虚拟)农产品市场建设上,通过建立高度发达的农产品交易信息网络体系,为公司联市场联农户、农户联市场联公司提供充分、准确、及时的农产品价格信息,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农产品市场竞争环境下,使公司和农户的利益都得到保障,以此推进农业一体化经营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不断拓展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通过联手打造具有洞庭湖特色的各种农产品品牌,将洞庭湖区的农产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目前,三市品牌农产品800多个,并打造出一大批名牌产品,如益阳的“益鑫泰”、“油中王”、“辣妹子”、“粒粒晶”,常德的“金健米”、“湘云鲫”、“清水鸭”、“洞庭草鹅”、“万利达棉麻”、“诺雅蚕丝”,岳阳的“正虹饲料“、“长康油”、“君山银针”、“华康食品”、“道道全食用油”等,为洞庭湖区的农产品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p#分页标题#e#

(5)设施一体化建设。要实现环洞庭湖区资源一体化开发、产业一体化布局、产品一体化经营、市场一体化开拓,必然要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这是实现环洞庭湖区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条件。一是建立环洞庭湖区的水陆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城陵矶港为龙头的江湖河航运网络,以京广、枝柳、洛湛、长石、武广高速(在建)铁路为支撑的铁路网络,以106、107、207、319、京珠高速等国道以及众多省道与四通八达的县乡公路相连接的公路网络,以黄花机场、常德机场、岳阳机场(拟建)为支撑的航运网络。经济学家王运斌指出,建设水陆空互连互通的立体交通网络,是环洞庭湖经济圈的建设关键。如果国家将荆岳铁路、荆常铁路列入路网规划,打通中部地区到华南、到大西南的又一大通道,将改变鄂中南和湘北(洞庭湖北部平原)没有铁路的实际,使这一自秦始皇以来就有的“古之驰道”重现活力。张萍研究员提出从洞庭湖中部切入的太澳高速公路和洛湛铁路,将成为洞庭湖区未来的主要发展轴。二是统筹环洞庭湖区农田水利建设。在疏浚河湖、筑牢环洞庭湖区防洪大堤的同时,切实加强湖区农田水利建设,包括扩建排灌机埠、整治沟港河渠、修缮田间道路等,为全面实现水利化、机械化奠定基础。三是统筹湖区信息化建设。要把握住国家实施“金农工程”建设的契机,加大环洞庭湖区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尽快建立起环洞庭湖区农业信息化网络体系。

(6)生态一体化保护。环洞庭湖区的河流、湖泊、湿地、洪泛平原、河口与生物群落等资源和湖区人民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洞庭湖区域性生态系统,为湖区人民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态服务功能。2001年,洞庭湖成为首批十个部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之一。按照规划,到2015年,退田还湖面积达到1578平方公里,湿地恢复面积约600平方公里,重现八百里洞庭浩浩荡荡的美景;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12个,使功能区退化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重建,珍稀濒危物种的繁育场、活动场和栖息地得到抢救性保护;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城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湖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62元。实现这个规划,客观上要求三市联动,对洞庭湖生态环境实施一体化保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重点抓好以农村沼气工程建设为主的生态农业,这不仅有利于改善村容村貌,而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我们认为,环洞庭湖区应进一步加大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力度,力争到2010年使沼气入户率占适宜地区的50%以上,2015年达到100%,真正让沼气池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聚宝盆、改善生态环境的净化器、发展循环经济的链接带。

三、对策建议

根据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模式的构想,今后一个时期,环洞庭湖区经济发展可重点采取以下四大对策:打破行政区划,建立协作机制;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产业航母;引导工农互动,促进城乡融合;主动接受辐射,蓄势分步发展。

1、打破行政区划,建立协作机制。统筹湖区经济发展,构筑环洞庭湖经济圈,必须打破行政区划对市场形成的自然分割,建立协作机制,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发展湖区经济,把环洞庭湖经济一体化发展作为我省继推进以长株潭为龙头的“一点一线”地区率先发展后的“第二增长极”提上议事日程。国际江河湖泊开发的历史表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与江河湖泊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最近数十年来,各国又在开发湖泊、开放河流、开辟外向型流域市场、建立繁荣的流域经济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重大成就。就湖泊的开发而言,北美洲的五大湖区堪为楷模。北美洲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之一,在美国和加拿大之间,沿岸有八州两省。为协调湖区各州或省之间利益关系,1983年,五大湖州长委员会成立,最初的成员包括美国的伊利诺斯州、印第安纳州、密歇根州、明尼苏达州、俄亥俄州以及威斯康辛州,1989年美国的纽约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加入。此外,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以准会员身份加入该委员会。这个合作机制的形成,使五大湖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地带,分布在加拿大的多伦多、渥太华、蒙特利尔和美国的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密尔沃基等一系列大城市,集聚了汽车、机械、冶金、电子、电气、化学、制药、轻纺等众多工业企业,其湖区经济在全球产生了广泛影响。为此,我们建议:借鉴北美洲五大湖区开发的经验,成立环洞庭湖区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领导和协调环洞庭湖区的资源开发、产业布局、产品经营、市场拓展、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统筹推进环洞庭湖区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2、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产业航母。岳阳、常德、益阳三分洞庭,自然、人文、资源、产业等条件基本相同,产业结构基本相似。为共同发挥湖区资源优势,打造产业航母,实现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可能的条件。如通过充分发挥环洞庭湖区的粮食生产资源优势,共同打造“金键米业”、“粒粒晶”等粮食产业航母,引领环洞庭湖区的粮食生产经营向一体化发展;通过充分发挥环洞庭湖区的棉麻生产资源优势,共同打造“洞纺”、“益鑫泰”等棉麻生产及纺织服装加工业航母,引领环洞庭湖区的棉麻生产及纺织服装加工经营向一体化发展;通过充分发挥环洞庭湖区的养殖业资源优势,共同打造“正虹科技”、“洞庭水殖”等养殖业及肉食水产品加工业航母,引领环洞庭湖区的养殖业及肉食水产品加工经营向一体化发展;通过充分发挥环洞庭湖区的油菜籽、花生等油料作物资源优势,共同打造“长康”“油中王”等油料作物生产及食油加工业航母,引领环洞庭湖区的油料作物生产及其加工经营向一体化发展;通过分发挥环洞庭湖区的烟叶、茶叶生产及其加工业资源优势,共同打造“常烟”、“君山银针”等烟叶、茶叶生产及其加工业航母,引领环洞庭湖区的烟叶、茶叶生产及其加工经营向一体化发展;通过分发挥环洞庭湖区的蔬菜生产及其加工业资源优势,共同打造“辣妹子”“湘阴藠头”等蔬菜生产及其加工业航母,引领环洞庭湖区的蔬菜生产及其加工经营向一体化发展;通过分发挥环洞庭湖区的苇业和林业资源优势,共同打造“泰格林纸”等苇业、林业及造纸业航母,引领环洞庭湖区苇业、林业及造纸业向一体化发展,等等。#p#分页标题#e#

3、引导工农互动,促进城乡融合。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历史阶段,因此,在环洞庭湖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努力做好“引导工农互动,促进城乡融合”这篇大文章。所谓“工农互动”,就是一方面以工业经营理念和方式经营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为现代工业、服务业提供必须的农产品,并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转移,促进现代工业、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工业生产率,生产更多价廉物美的农用机械、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服务“三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这也是“以工哺农”的基本方式和要求。所谓“城乡融合”是指管理体制上的融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因此,第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对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体制的认识。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轻视农村、忽视农业、歧视农民”问题。要变重城轻乡、城乡分治为城乡协调发展观念;变轻农业重工业为工农并重观念;变轻农民重市民为二者平等观念。第二,将统一户籍和就业制度作为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体制的突破口。就户籍制度而言,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城乡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实现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就就业制度而言,必须统一城乡就业制度,规定农村居民在城镇就业并落户后,在住房、参军、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履行相应的义务。第三,将统一福利保障和财税制度作为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体制的重点。就福利保障制度而言,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福利保障制度,凡是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福利保障待遇,农民也应同样享有。就财税制度而言,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财税制度,使城乡的财政支出与其人口比例大致相适应,保证政府对农村公共品的正常投入。第四,按照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总体推进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逐步走向融合,力争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时,完成城乡管理体制融合的历史任务。

4、主动接受辐射,蓄势分步发展。环洞庭湖区地处一湖(洞庭湖)两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三省(湘、鄂、赣)四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长江)的多元交会点上,区位优势为其主动接受辐射,蓄势分步推进经济向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湖南师范大学朱翔教授认为,洞庭湖区的经济发展将呈现必不可免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原材料经济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其战略重点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创汇农业、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注重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和培育地方特色突出的高技术产业。第二阶段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农业和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阶段。该阶段的发展重点是尽快建立高效益和外向型的加工制造业体系,形成一批拥有雄厚实力的加工制造业部门,如粮食和肉类深加工、纺织和服装、石油化工、机械、造纸、精细化工、家用电器等。第三阶段是一、二、三产业协调互促,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此时,湖区应当拥有较多的经济积累,能独立承担本地的一些大中型建设项目,其发展重点是处理好经济开发与环境建设的关系,湖区原有的生态环境质量基本得以维持甚至有所提高。

当前洞庭湖经济的发展正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期。湖区应按照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主动接受来自各方的辐射:一是湖区广大乡村要主动接受附近城镇的辐射;二是各县(市、区)城镇要主动接受区域内岳阳、常德、益阳这三个中心城市的辐射;三是三个中心城市要主动接受两原、三省、四线大中城市和城市群、长三角和珠三角及沿海发达地区、东南亚各国的辐射。通过主动接受来自各方的辐射,在尽可能多的吸纳其先进技术、雄厚资本,为其提供尽可能多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产品、占领更大市场分额的同时,蓄积实力,逐步实现湖区的产业升级,推进环洞庭湖区经济的一体化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促进环洞庭湖湖经圈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