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示范区经济建设意义

职教示范区经济建设意义

本文作者:毛君甫 单位:德阳市教育局

2007年6月,四川省政府命名德阳为“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这是市委、市政府2004年8月作出建设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决定后,我市发展职业教育取得的一个标志性成绩。《德阳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总体目标是:“经过10年努力,要把德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名优食品基地、综合化工基地、新材料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西部职业教育基地,使德阳成为成渝经济区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基本实现城乡经济繁荣、生态优美、和谐稳定、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最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全市教育工作专题会上强调“要以争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为突破,统揽全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建设好省级职教示范区,争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对又好又快推进统筹德阳城乡一体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省级职业教育示范区的意义

(一)推进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是指以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向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转变的历史过程,大机器生产、规模经济与专业化、结构转换与升级、高效率共同构成工业化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2006年我市三次产业比例为18.7:54:27.3,主要工业指标居全省第二,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尤其是德阳重装产业强势推进。同时,我市装备制造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尤其是配套企业技术工人短缺、人才外流现象比较突出,已成为制约提升重装基地成套生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迎接世界制造业向我国转移面临的挑战,就必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制造业人才的储备与培养优势。

(二)推进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包括了人口集中、地域转化、产业转型、生活方式变革等方面。城市化的重要特点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劳动力转移是我市重要的社会问题,只有通过职业教育才能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市产业工人的真正转移。德阳中心城区建成80万以上人口承载能力的大城市,广汉、什邡、绵竹、中江分别建成30万以上人口承载能力的大、中城市,罗江建成10万以上人口承载能力的中等城市,将面临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产业工人的转移。

(三)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统筹德阳城乡产业化发展,以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走集约化发展农业的道路,做大做强10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生态农业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人才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掌握初级实用技术的普通劳动者、解决生产中技术问题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具有农业经营能力的基层干部,尤其需要大量的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机械和农村基层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型、实用性人才。

二、对策

(一)争取省市共建省级职业教育示范区

共建区域职业教育的经验,最为典型的是天津和重庆。2005年8月,天津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签订了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两年来天津职业教育取得了迅猛的发展;重庆早在2003年,就由重庆市教育局和永川区政府共同建设“重庆职教城”,打出了区域职业教育品牌。目前,我市省级职教示范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总体建设规划还需完善。重庆职教城、佳木斯职教城的建设都是纳入城市发展的大格局中,德阳省级职教示范区规划要与德阳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一并考虑,融为一体。借鉴两地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建议报请省政府专项研究、规划德阳职业教育,由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研究室专题调研,请省科技顾问团出谋划策,全力建设好德阳省级职业教育示范区,使德阳成为西部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为全省和西部产业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强化政府对职教示范区建设的统筹

职业教育的特点就决定了跨行业、跨部门的管理体制。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承担着负责领导、统筹、协调全市职业教育工作,包括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职责。各县(市、区)也应建立并完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本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作用。各级政府要从政策配套入手,加大宏观控制力度,把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念,完善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一是充分发挥市职教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作用。明确划分各单位的职责,有效解决辖区内各类高职院校、地方中职校、企业技工校和各部门培训机构条块分割、职能交叉、资源分散、模式单一的弊端,挖掘潜力,集中优势,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负责领导、统筹、协调全市职业教育工作,包括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各县(市、区)要建立并完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本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作用。市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的指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市劳动保障、人事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的职业教育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履行本行业职业教育的协调和指导职责。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抓紧制订职业教育发展的专项规划。

二是建议将市教育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主办的全市职业院校技能节升格为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市技能节。每年举行一次职业院校学生、企业职工、农民工参加的技能竞赛,大张旗鼓表彰获奖选手。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经济地位,将技能人才纳入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评选范围;每两年开展评选市政府表彰的“德阳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德阳技能状元”等活动。

三是充分发挥我市机电、商贸旅游和建筑安装三大职教联合会的作用。职教联合会是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示范职业院校为龙头联合德阳辖区内20余所开设有机械、电子、建筑、商贸、旅游专业的职业院校和二重、东电、东汽、新希望集团、特变电工等上百家企业组成的校企协作组织,目前拥有在校学生总数4万人以上,每年能承担职业培训10万人次以上。有效发挥职教联合会的作用,对推进校企合作、共享资源,德阳产业化发展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四是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等单位应共同制定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对实训基地的布局、建设、管理、运行等提出具体实施方案。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在全市支持10个左右的重点实训示范基地建设。市、县(市、区)政府应设立实训基地建设专项经费,建立多渠道筹措实训基地建设经费的机制。#p#分页标题#e#

(三)大力打造职教园区

加快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是德阳市建设现代大城市的客观需要,是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个切入点。德阳要建设现代大城市,需要职业教育来拉动。力争在五年内,即到2012年,德阳市城区各类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达到8-10万人,占城市常住人口的六分之一以上。这8-10万名学生将使城市建成区扩展10平方公里,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带动商贸、建筑、交通、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的急剧发展,拉动消费增长并增加就业岗位,德阳成为名副其实的西部职业教育高地和职业教育城。进一步调整全市职教布局。职业院校布局与区域产业布局相一致,农村职教向县城集中,城市职教向园区集中,各类职教向产业集中。形成全市职业教育“一体两翼三点”的基本构架,“一体”就是以德阳市区为主体,打造职业教育园区:在旌南片区重点建设高职园区。目前,已有职业院校3所,在校生近3万人;在黄河路片区重点建设中职园区,目前,已有职业院校4所,在校生1万多人。“两翼”即以实现劳动力转移为目标的中江职业教育,以服务重装企业的绵竹职业教育。“三点”即加快什邡、罗江、广汉县级职教中心发展。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是当务之急。在旌南片区重点建设高职园区和在黄河路片区重点建设中职园区,可以实现教育设施配套、校园文化服务设施配套、专业和学科建设配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配套和招生与就业服务体系配套,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有利于提高设备设施的综合利用和效益的发挥;有利于节约学校办学和社会服务成本;有利于政府统筹,完善服务体系。同时,相对集约使用资源,还有利于扩大我市职业院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旌南片区高职园区集聚的两所高职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单位,在校师生近三万人,已初具职业教育园区的规模、功能和影响力。

(四)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就决定了必须靠企业、行业的支持才能得到发展。职业教育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来自生产的第一线,生产第一线是职业教育的起点和终点。企业在支持职业院校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支持职业院校搞好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行业在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指导、协调行业职业培训,参与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制订、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借鉴山东平度市的做法,由市政府命名和公布职业学校实习基地。每年利用教师节集中表扬积极支持德阳职业教育发展的企业和企业家。根据四川省政府文件精神“实施校企合作计划,全省销售收入亿元以上或职工1500人以上的加工型企业至少联系1所职业院校作为合作伙伴。十一五期间在全省重点企业建设100个职业院校师生实践实训基地”[2]的要求,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定单式培养等培养模式。健全学生实习制度,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相关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搞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企业要为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

(五)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于促进农民增收,调整优化农村就业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6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共264个,其中职成学校179个,占总数的71.03%;转移培训48.8万余人次,其中职成学校培训39.1万余人次,占总数80.04%;转移培训专业(工种)99个,其中职成学校74个,占总数74.75%;培训后就业人数12.2万余人,其中职成学校7万余人,占总数57.94%;经培训后的务工人员工资明显高于未培训人员。2007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民工技能培训15.6万人,达省下达目标任务的164.21%。其中:完成阳光培训3027人、农村就业培训1.3706万人、新型骨干农民培训3039人,带动农户科技推广5.3万户;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65.334万人,占目标数的65.33%。全市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93.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3.9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79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3%。必须把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统筹起来,搞好服务工作。一是加强规划统筹、政策统筹、资源统筹和经费统筹。完善全市农民工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形成农业、教育、扶贫开发、劳动保障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积极探索政府搭台,各方参与,大力开拓劳务输出市场,为劳动力转移培训扩大“出口”的新路子。三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筹措培训经费。四是围绕产业搞培训,搞好培训促产业。紧密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和紧缺人才开展培训,以需求定培训,以输出带培训,积极探索“订单”、“定向”、“储备”等培训模式。

(六)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根据国家的规定,结合德阳实际,采取分步实施、逐步推开的方式,完善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进一步完善涉及公共安全和人身安全的相关职业(工种)实行职业准入的办法。对实行职业资格的职业(工种),用人单位应当从持有国家认可的发证部门核发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要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抓紧完善就业准入的政策,鼓励行业协会开展就业准入的相关工作。尽快建立能够反映当前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七)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

中等职教服务的对象大多数是普通的、生活水平处于中下层面的老百姓。中职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很多来自贫困家庭。为了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有志青年接受职业教育,在完善国家对贫困家庭学生助学政策体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实行贫困家庭学生学费减免制度,在西部地区率先推行免费中职教育,使中职学生享有比普通高中学生更优惠的资助政策。全面落实中职学生生活补贴制度。德阳出台了《德阳市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方案》,落实每生每年1500元的资助标准,市、县(市、区)属中等职业学校按属地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市本级中等职业学校由中央、省级财政、市级财政8:1:1分担;旌阳区、罗江县中等职业学校由中央、省、市、县(区)财政按8:1:0.6:0.4分担;扩权试点县什邡市、绵竹市、广汉市、中江县按省定比例分担。自2007年9月启动该项工作以来,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共资助市属、县属中职学生22321人,资助金额达16586.5千元。在认真落实国家资助职业院校贫困生政策体系的同时,在高职学院继续举办高三贫困家庭学生免费培训班。有条件的县(市、区)实行中职学生学费补贴。德阳中等职业教育的本地生源近年保持在1.7-2.0万人,根据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大趋势,作为省级职业教育示范区可以率先进行德阳籍本地学生免费就读中等职教,片区尝试,逐步推广。这样敞开入学大门就能稳定本地生源,同时为严格推行就业准入提供了保障,让初中、高中毕业生百分之百接受职业教育,实现职教为民的目标。#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