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探索

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探索

作者:戴魁早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基础性课程,众多学者(战勇,2008;祖晓青,2010;李海明和翁卫国,2011)从教学范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等方面对该课程(初级教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对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的教改关注的较少。中级宏观经济学为培养本科生的经济学直觉和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也是进一步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先导性课程和认识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性课程。比较起来,经济学基础课程(初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授,而高级课程则强调论证的严密性和实证性,作为初级课程和高级课程之间的中级课程,则更多地起到培养学生经济学直觉的作用。我们学院一直以来在大一开设宏观经济学(初级教程)的双语教学,在大二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本文就我们学院的教学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尝试对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由于我们学院本科教学一直使用曼昆的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因而,在这里主要分析该教材的一些主要特点。

1.理论的抽象程度高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是在美国的经济实践基础上编写的,是用来分析美国的经济问题的,教材内的案例主要是来于美国。美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市场经济结构完整,企业的市场化程度高;其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等发展充分。在这种环境下,不论是以需求为导向,还是以供给为导向的政策工具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在我国,市场发育还相对不完善,国内的企业要真正成为独立的主体,还需要深化改革。对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理解宏观学经济的理论。其结果是,这些理论对学生往往显得抽象难懂。

2.与宏观经济实际联系紧密中级宏观经济学为培养本科生的经济学直觉和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要求非常高的课程。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对学生基础和教师水平要求都很高,要求学生要具有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基础,要有较高的应用数学的能力,要有对一些现实的宏观经济现象的认识能力。不仅要求教师既要按照教学大纲讲授完规定的教学内容,还要具有紧密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我国宏观经济现实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宏观经济的科研基础。

3.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强曼昆的宏观经济学首先对宏观经济学家关注的三个重要变量(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作了一般性的介绍;接着,从长期角度(当价格伸缩性时)分别考察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这三个宏观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即第3-8章的古典理论);然后,从短期角度(当价格粘性时)分析这三个重点问题(即第9-13章的经济周期理论)。在此基础上,讲述了稳定宏观经济的政策。整个课程,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系统的将宏观经济学的主流理论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中,使得这些宏观经济理论表现出很强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三、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手段比较简单教师在课堂中大多采用口授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导致学生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讲解的非良性教学现象。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其中大量的数学推导,导致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此门学科缺乏兴趣,产生畏难的态度。在中级宏观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数学推导和图表分析过程,而教师们往往采取口授的方式,使得原本艰涩难懂的推导变得更加无趣,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气氛及学生学习兴趣。结果是,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以后,常常觉得根本没有学到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解释众多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

2.切合中国实际的案例非常少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教材的特点是逻辑严谨,思路清晰,教材安排也比较很适合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需要。但是该教材采用的是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案例,缺乏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式的案例。这样导致了课堂上主要讲理论以及美国的案例,缺乏与我国的宏观经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缺乏能够贴近当代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前沿的话题。这使得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对于知识掌握仅仅停留在理解的程度,很难进一步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来,使得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得不够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环节,但无论是教务处对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评价,还是老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都主要依据评教分数或考试分数,这种对分数的过分推崇往往会扭曲事实的真相,这种评价方式也会使得教师习惯于采取应试教育的方式授课,学生也主要以书本学习为主,而忽略了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学习。事实上,宏观经济学的许多经济学理论都是从社会实践中抽象出来进而又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因此,对这些理论的学习不只是理解它的数学推导或者它的计算公式就足够了,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会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

4.课时安排的相对偏少从教学内容的进度安排方面来看,我们学院中级宏观经济学的课时安排是54个学时。相对于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54学时显然比较紧张。为了讲完教材上的内容,教师常常需要赶进度。每上一次课(一次课三个学时)需要讲完一章的内容,差不多是三十页的教学内容;即使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要完全吸收课题上讲的内容还是有很大的难度。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对前面的内容没有掌握好的时候,教师已经在往后面赶教学进度了。其结果是,学生后面的课自然听不懂,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四、改进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结合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以上一些主要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工作进行改进,以提高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1.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包括自己主讲的内容和对学生提问的问题。课堂设计的目的旨在让学生既能紧扣课本深入浅出地掌握所学知识点,又能从这些抽象的理论中体会到其内在的精髓,能够从所学知识中对社会有初步的了解。好的课堂设计还要突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课堂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课堂问题的设计和精选,课堂问题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会把前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一起,而不是只记住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这样,学生才能明白所学知识的用处,才能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p#分页标题#e#

2.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组织上,应该将启发式教学方式贯穿教学全过程。可以从提出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课堂上教师需要以章为单元,概述基本内容、强调基本概念、讲解重点难点,把枯燥的理论讲解转为活跃的讨论研究。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初步的运用理论分析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讲授的内容设计成若干个问题,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来,或者是在讲完某个原理后,随即向学生提出一个跟原理应用相关的问题,通过“即问即答”,引导学生看、听、说、思考联动,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

3.采用中美比较的案例教学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主要采用美国的案例,如果仅采用教材上的案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从教学实践看,通过引入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案例以后,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更好了。例如,在讲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法构成时,通过中国和美国的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比较,学生既掌握了理论,又理解了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发点和目的。因此,在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课堂上尝试同时大量引用中美两个的宏观经济现象,并做适当的国际比较分析,以此揭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性以及可能具有的特殊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直觉和科研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及应用背景。

4.适当增加教学课时正如前文所分析的,由于学生本身基础薄弱,该课程的知识量又大,如果要实现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那么在教学安排上适当增加课时,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辨能力。如果课时能够多一些,上课的进度能够稍微放缓些。这样在课题上可以做一些课题练习,及时加深学生对理论部分的理解;并且,在每一章结束后,教师都能有时间给学生总结一下本章的重点、难点、讲解习题或提出案例进行讨论;通过这些环节来强化知识点,丰富教学内容,这样,无疑会得到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