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区新兴产业开发

生态经济区新兴产业开发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作为国家区域性发展战略,未来一段时间是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整个经济区的发展由于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作为国家区域性发展战略,未来一段时间是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整个经济区的发展由于总量的扩大,将更多地依赖科技进步,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经济高效和生态和谐相统一的必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快速壮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区域。其面积占全省的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0.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7%。经济区所辖工业园区、开发区共39个,占全省工业园区总数的41.5%,工业企业数占全省总数的47.85%。区内新型工业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834.14亿元,现已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光电、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其中,光伏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中药及中成药销售规模均居全国第2位。全省8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有7家在区内;3个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昌、新余、景德镇高新区)也全部在区内。   (二)技术水平初具优势   江西省已建和在建16个国家及省部共建的研究中心,共建成220个省级认定的各类研究中心,组建了44个知识创新团队、29个技术创新团队,其中,80%以上集中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在国内居于领先位置或填补国内空白,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光伏产业在多晶硅铸锭和切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走在全国前列;金属新材料产业铜冶炼生产全流程自动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锂电池正极材料富锂锰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在世界同类产品中率先实现产业化。   (三)先行先试率先推进   作为全国首个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省份,江西在思路确立、政策配套、项目选择、统筹协调等方面进行了前瞻性部署,率先开启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构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实现了承接产业转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具有先行优势。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整体规模偏小,产业链延伸不足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还处于培育和发展期,产业规模相对较小,辐射引领能力还不强。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1061.38亿元,而同期上海市达到了7850.35亿元,差距较大。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虽具备一定条件,但基础还比较薄弱,如新型汽车产业品牌影响度不高,新能源汽车处于研发试产阶段,产业化尚未形成。从产业分工看,绝大部分企业都集中在投资小、技术含量低的产业链中下游环节,对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链上游核心环节涉足不多,一些产业缺少对行业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如半导体照明产业,目前高端产品少,下游应用产品发展明显滞后,产业链发展不均衡。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成果应用机制不完善   经济区组装加工能力强,技术集成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靠引进,通过市场作用形成的科技创新的格局还没有出现。如生物医药产业尽管快速发展,但缺乏创新药物和工程化技术与装备;装备制造业虽然有一定规模和基础,但是大型装备关键核心部件、控制技术和高性能材料严重依靠进口。其主要问题:一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没有形成,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仍然突出。二是技术创新成果转移机制亟待建立,职务创新股权激励措施不到位,不利于调动创新创业积极性。三是经济区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相对短缺,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很大的制约因素。   (三)相关配套发展不足,区域竞争压力加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态势正在形成中,尚未达到有规模的块状区和特色产业带,中小企业难以满足跨国公司和沿海龙头大企业的配套要求。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以产业在技术、市场一定程度上的聚集为前提,而产业聚集又需要完善的材料采购体系和丰富的市场销售网络,材料的大进大出和商品零库存对物流服务尤其是第三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新型物流业态发展明显滞后,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延伸、产业聚集及扩大市场对物流服务的需要,影响了省外资本大量流入。   三、政策建议   (一)明确总体发展思路   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和《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以区内骨干企业为龙头,以现有园区和产业基地为载体,以高端化、产业化、集群化为导向,以突破关键技术为重点,着力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突出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核心技术优势、产业配套、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分层次推进各产业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产业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应选择若干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成为区域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优先培育和发展金属新材料、光伏、绿色食品、生物和新医药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显著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非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四大战略性先导产业,快速提升其产业规模;布局发展文化及创意、风能核能两大潜力产业,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还应考虑节能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产业。#p#分页标题#e#   (三)完善保障措施   1.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层次的不同选择适宜的科技投入方式,同时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转化,推进创新载体与平台建设,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努力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   2.培育壮大优势企业,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体力量。既要做大做强优势骨干企业,也要重视培育和壮大有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加快企业品牌建设,着力构建一个支撑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大中小企业共生的企业体系。   3.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突破领域,进一步完善3个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39个省级工业园区发展平台,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大型龙头项目及其配套产业项目,突出引导优势产业项目向部级以上重点产业基地聚集。   4.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智力支撑。加快实施新兴产业人才工程,着力培养一批新型实用型人才,大力引进一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适时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同时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5.完善政策支持,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活力。充分发挥省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撑作用,健全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持体系,工业用地向区内新兴产业基地倾斜,优先安排省预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于属于省内自主创新的产品,实行政府优先采购、优先推广使用,进一步完善有关税收、价格等优惠政策。   6.积极培育市场,营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切实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示范应用,完善市场应用配套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7.深化开放合作,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支持重点产品、技术、服务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支持省内企业培育国际化品牌,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发展新格局。   8.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企业主动追求创新的内在机制,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科学的统计、评估和考核制度,加强组织实施,形成全社会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