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

 目前,世界各国都把低碳经济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低碳经济的投入越来越大。低碳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无论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是生态保护,都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

1.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2008年,煤炭占我国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为76.7%,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同时,我国的能源消费也主要以煤炭为主。2007 年,在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7.8%,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重大多不到20%,而在我国能源消费中, 煤炭所占比重高达69.5%。2008 年虽有所下降, 但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仍达到68.7%。据计算,每燃烧1 吨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因此,“高碳”的能源结构,导致我国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形势非常严峻。

 

2.经济发展的能源高消耗、高排放模式。我国产业结构的重型化格局仍在强化。与2005 年相比,2008 年, 我国第二产业占GDP 的比重由47.7%上升到48.6%。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高耗能工业的增速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高技术产业的比重还下降了2.1 个百分点。众多数字表明,我国的能源消费处于“高碳消耗”状态,加上我国的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数量的92%,表明经济增长方式是资源消耗型的。

3.新能源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近年来, 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占能源生产比重,由2005 年的7.7%, 提高到2008 年达到9%,新能源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8.9%。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占能源总量的比重仍较低,成本仍较高。同时,我国新能源的核心技术发展,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

4. 我国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先进科技的支撑,如甲烷的回收利用、氧化亚氮的分解、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清洁燃煤工艺、节能减排技术等。然而,我国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虽然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管理机构的变化及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一些鼓励政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性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三是企业的积极性不足。由于投入成本较高,而短期收益较低,导致企业不愿进行低碳技术的研发。

二、政策建议

1.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将发展低碳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我国虽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等发展新能源的法律法规,但缺乏一整套完善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和长期战略规划。应尽快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把发展低碳经济提升到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层次,纳入政府长期规划,制定出低碳经济的“国家方案”和行动路线图,与国家的“发展规划”、“能源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相衔接,形成一个具有国家意志的可操作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同时,应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推动《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制定, 开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

2.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从整个能源战略角度出发,统筹兼顾煤炭与其他能源的比例关系, 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结构中的煤炭比例,大力发展核能、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低碳能源, 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逐步形成能源工业的均衡发展、新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结构。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提升新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促进新能源的加快发展。推进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同时,在能源领域,优先发展工业节能、煤碳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等工作,实现我国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变我国“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低碳发展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加快低碳产业的发展,改变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 主要依靠钢铁、煤炭、电力、化工、水泥等高碳产业的局面,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减少国民经济发展对工业增长的过度依赖;积极扶持低碳产业和绿色产品的发展,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减轻传统产业的负面效应; 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提高市场准入标准, 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有效降低单位GDP 碳排放的强度,实现低碳发展;进一步减少和弱化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政策效应,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4.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节能减排技术。建立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改造传统高碳产业, 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技支撑。把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 列入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规划。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 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 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优先开发新型、高效的低碳技术, 鼓励企业积极投入低碳技术的开发、设备制造和低碳能源的生产。协调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与污染减排, 提高传统高碳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 有效实现节能减排,降低GDP 的碳强度。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5.通过信贷、税收、环保等政策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通过采取财政、信贷、税收、产业、环保等政策体系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加强财政和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信贷资金向低碳企业倾斜, 税收实行减免,优先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研究并择机推出碳税、气候变化协议、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多项经济政策, 引导和鼓励低碳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前,特别要引导重工业降碳, 可以借鉴法国经验,开征“碳税”,引导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建立低碳产品认证制度,通过向产品授予低碳标志,从而向社会推行一个以顾客为导向的低碳产品采购和消费模式。以公众的消费选择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低碳产品技术, 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 最终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6.建立我国的碳交易市场。目前,我国尚无碳交易市场。2008 年9 月成立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主要致力于开发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交易产品和能源效率交易产品。我国作为全世界碳排放大国,有必要建立中国碳交易排放价格, 建立公开的碳交易市场,推行清洁生产机制,掌握碳市场中碳排放权的定价权。通过市场手段形成碳价,一方面,引导企业向低碳方向努力,实现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减排;另一方面,吸引社会投资进入, 缓解资金短缺难题,实现低碳产业的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