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关税对外贸易保护研究

碳关税对外贸易保护研究

本文作者:梁璐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证券与期货学院

1碳排放与国际贸易

对碳排放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量化贸易的坏境效应;第二是碳泄漏分析,碳泄漏分析是指部分经济大国不参与强制性参与减排行动会导致减排国家的市场竞争力降低和导致缺乏碳排放约束政策国家的碳排放量的增加;第三基于贸易调整的碳排放是否能消除碳泄漏和减少全球碳排放量的问题。现有研究已经确定的表明碳排放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在国际贸易中,主要发达国家都是碳排放的进口国,而具有丰富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则是碳排放的净出口国。WychoffandRoop在1994年的一篇文章就指出六个最大OECD国家的碳排放总量的13%来自进口。从理论上讲,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分为三个要素:结构、规模和技术效应。国际贸易的多层效应对环境既会带来好的影响也会带来坏的影响。比如加拿大与日本的双边贸易等减少两国的碳排放,日本出口制成品能够非常有效率地降低碳排放,而加拿大出口能源、资源密集型产品,如纸制品和煤炭。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将专门生产在各自国家相对别国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由于这些经济上的原因,国际贸易在减少碳排放上必然扮演重要角色。那么气候和能源政策就非常重要。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碳关税可能能够抑制碳排放。欧盟的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征收碳关税以满足《京都协定书》的承诺。

2碳关税的本质及对中国贸易的影响

碳关税的目的是要解决“碳泄漏”问题,其作为基于激励机制的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政策工具,已经获得经济学家广泛的研究,同时也引起了中国决策者和学者的重视。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仅次于美国。而国外有研究表明:全球新增碳排放量,中国就占40%。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能源,决定了中国能源部门和整体经济“高碳”的特征。同时,中国也是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而对于中国碳排放拐点的预测则表明至少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量才会呈下降趋势。从国际责任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看,都需要将中国政府出台合理政策将碳排放水平降低到合理水平。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和出口部门的“高碳”特征,碳关税必然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而目前,关于碳排放的会计原则是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发起的,这一会计原则对一个国家的碳排放只计算本国国内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然而这一基于生产角度的会计原则能否有效减轻国内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然而,从理论上说,基于消费角度的量化原则比从生产角度的量化原则更有吸引力和合理性。PetersandHertwich(2008)举例说明:基于IPCC原则,自1990年开始英国的碳排放下降了15%,而基于消费角度的会计原则则显示在同一时期,英国碳排放上升了19%。这两位作者指出从公平的角度而言,基于消费的碳排放会计原则比基于生产的碳排放会计原则具有更多吸引力的性质,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能够避免碳泄漏(CarbonLeakage),鼓励环境保护的比较优势,解决竞争问题,加快技术扩散。基于消费的碳排放会计原则计算的一个区域内消费的产品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管这个产品是在何处生产。因此,这种方法,需要考虑国际贸易的因素。这种方法特别受到诸如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欢迎,正在经历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的出口和能源消费的剧烈增长。当前的全球气候框架对以碳排放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的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

3应对对策

首先,中国政府应该加强“碳外交”。中国应该在这一问题上不应该简单地反对,而是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碳排放交易系统和碳排放会计原则的制定上应该主动积极地争取话语权,以期能够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气候环境框架。谢来辉,陈迎(2010)就建议揭示国际贸易中的生态不平等交换问题,发达国家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碳排放的减少,其本质上是“转移排放”。在多变气候谈判应坚决的捍卫《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而统计数据也表明,目前80%的碳排放总量是西方国家在过去50年工业发展排放的。国际上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碳排放参考标准,然而在碳排放标准和碳排放交易系统的设计上,任何一个国家能忽视中国这样一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因此中国应该充分发挥经济大国的调节作用。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争取到国家的资金和技术。目前中国是最大的CDM碳交易量国家,占60%的份额。这些CDM项目换来的设备和技术在中国风电和建筑节能等方面的低碳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次,从国内层面看,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推动我国绿色贸易的发展。在这一点上,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针对中国与日本双边贸易的研究表明,两个国家的贸易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总量,而实证分析也表明由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与日本消费有关的碳排放通过双边贸易被转移到中国。两个国家的碳排放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中国出口工业的碳密集程度远高于日本的出口工业。基于中日两国的比较优势理论合理的解释了1990年以来日本碳排放与双边贸易负相关且呈下降的原因,那么这一政策含义就是中国的出口工业应该学习日本的生产技术来降低出口工业的碳排放。最后,从政策角度看,中国可以在国内先开征碳税。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系统的条件并不成熟,因此许多学者建议启动国内碳税的征收,所得税收补贴企业用以开发低碳技术。当然,碳税的设计上还有许多税前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碳税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是否会带来收入差距,或削弱中国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其必须能平衡能源部门和中国经济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