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绿色新政研究

低碳经济绿色新政研究

本文作者:阳正发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工业革命以来,在人们享受物质财富急速膨胀的同时,气候变化的阴霾已悄然笼罩。2009年7月8日,G8峰会上,8国领导人同意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比工业化前高出不超过2℃的水平(科学家测定为自然界最后的安全阀)。为此,截至2050年,8国会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80%[1]。由人类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急需世界各国协同减低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基于上述共识,2009年12月7~20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会议商讨了《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哥本哈根会议在经历了曲折后,以大会决定的形式发表《哥本哈根协议》。此后,有关低碳经济的研究也得到不断地发展和丰富。国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同时,国内学术界对低碳的研究也不断的深入。笔者从低碳经济的背景、内涵、理论基础及研究内容等方面,综述国内低碳经济的研究,并指出低碳研究的不足之处及研究方向。

1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

1998年,AnnP.Kinzig等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ics)的概念[2]。“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3]。该白皮书宣布,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50年从根本上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英国能源政策的目标之一是,到2050年将英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60%,并于2020年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迄今为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成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表了4次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评估报告。基于1995年的第2次评估报告,欧盟环境部长呼吁气候变暖要限制在比工业化前气温高2℃的范围内。2007年,IPCC总结130多个国家2500名科学家的发现后,发表了第4次评估报告,指出多种因素的叠加将使全球变暖很快突破2℃的安全阀[1]。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回顾:从经济角度看全球变化》(SternReview)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4]。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引发了各国以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兴趣。例如,日本要彻底转变产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模式和经济架构,在世界上率先构建最先进的“低碳社会”[5]。美国奥巴马政府推行“绿色新政”,包括加大对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制定严格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出台《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等[6]。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向低碳经济转型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代表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显著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1]。与此同时,各国各级政府提出了无数的低碳举措,企业领导人也在积极行动。可见,低碳经济成为当前世界各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最优路径。

2低碳经济的内涵

虽然低碳经济已成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但至今还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2009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将低碳经济概括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7]。在对低碳经济本质认识的问题上,国内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尚未形成明确的共识,可以分为经济形态论、发展模式论,或兼而有之。经济形态论认为,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其转型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8]。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与目前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一致的[9]。发展模式论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10]。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低碳经济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11]。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经济的本质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通过制度与政策的制定和创新,形成长期稳定的引导与激励机制,促进提高能效的技术,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创新,以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构建新的、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经济[12]。因此,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

3低碳经济的研究内容

3.1低碳经济的指标评价体系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始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衡量和评价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价理论,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任福兵等从发展低碳社会的内涵和特点出发,按照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建立了3层次多指标的低碳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elphi法确定各层次相关指标的权重,综合评价低碳社会的发展水平,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障碍[13]。付加锋等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为维度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以期为定量评估低碳经济发展潜力提供参考依据[14]。该研究在指标选取、权重确定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因此建立的综合评价体系也只是对低碳经济发展潜力的一种相对评估。付允等认为,低碳城市具有经济性、安全性、系统性、动态性、区域性,总结了评估城市低碳水平的2种方法: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方面构建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了低碳城市的5大支撑体系,即产业结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消费支撑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15]。#p#分页标题#e#

3.2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

国内有关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阶段、速度与碳排放的关系。例如,冯相昭等利用修改后的Kaya恒等式对1971~2005年我国的CO2排放进行了无残差分解,并结合宏观经济背景的变迁,对详细分析从“四五”到“十五”计划期间的排放变化,结果表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是CO2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强调指出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能效技术以及清洁燃料技术等措施能有效减少我国CO2的排放量,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16]。徐国泉等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定量分析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对我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拉动我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我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均呈倒“U”[17]。陈劭锋等认为,环境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或时间的演变依次遵循3个“倒U型”曲线规律,目前我国环境与发展关系基本上处于经济增长主要驱动的环境影响强度高峰向人均环境影响高峰过渡阶段,这同时意味着我国要在短期内实现人均环境影响和环境影响总量高峰的跨越是异常困难的[18]。邹秀萍等借助EKC(经验曲线,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研究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并进行预测分析[19-22]。刘传江等依据生态足迹理论,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平、技术条件和生态生产力来论证低碳经济发展的合理性;运用脱钩发展理论来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并论证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依据“过山车”理论(EKC假说),通过对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分析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来论证低碳经济的发展态势[23]。

3.3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3.3.1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撑。发展低碳经济,最主要的是使得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消费模式向低碳方向转变,并发展低碳技术。未来,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标志,即谁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24]。低碳经济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主要包括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水资源利用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节能建筑技术、生物炼制技术、绿色化学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信息技术、评价技术、管理技术[25]。这些技术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即节能技术、无碳和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捕捉与埋存技术(把煤炭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封存在地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研究指出,应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提出我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OZ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6]。付允等指出,碳中和技术主要包括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与埋存技术、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10]。姬振海指出,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主要包括电力、交通、建筑、冶金等部门的节能技术及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等领域的温室气体减排技术[27]。

3.3.2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国内学者大多停留在介绍国外低碳经济政策措施的阶段,没有形成有效的针对我国自身状况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特别需要指出,国内学术界尚未系统地以低碳经济的视角分析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产业区域转移问题。马艳等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低碳经济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发展低碳经济最根本的是要从生产方式的技术变革入手,将技术结构调整与发展低碳经济有机结合[28]。任家华通过分析低碳经济的发展特征,研究产业集群生态创新的方向和动力,分析基于“环境-资源-创新-经济”的生态创新系统,并提出我国产业集群的生态创新路径[29]。齐慧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气候变化背景下实现全球气候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内蒙古自治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友好发展的大势所趋[30]。崔奕等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分类评述重点低碳产业的发展方向,这将有助于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制订合理的产业政策,充分发挥低碳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1]。蹇彪指出,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产业调整和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符合低碳目标的技术创新改造传统行业、发展新兴产业,并通过后者进一步促进技术的调整与升级,从而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2]。产业的低碳转型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33]。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视国情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34]。国内有关产业结构问题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然而涉及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较少。

3.3.3“碳交易”市场。“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在推动经济向低碳转型过程中,碳交易市场是一种有效的工具。目前,主要的碳交易市场包括2种交易机制,一种是基于配额的配额交易机制(或称排放上限贸易);另一种是基于项目减排的减排量交易机制。这2种方式经过合理的搭配,有可能实现减排效率、成本与低碳技术恰当应用的多重目标[35]。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建立,但其目前的相关业务还只是停留在信息的层次上。2009年底,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熊猫标准”,标志着我国在全球碳交易领域中争夺话语权、继而争夺定价权的开始,但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之路才刚刚开始[36]。首先,我国应了解、整合现有的国内碳交易市场,建立规范的碳交易市场平台[37];其次,在条件允许时,努力建立碳商品市场(碳现货市场);最后,通过金融创新,引入新的金融产品和模式,建立碳金融市场(碳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市场)[38]。在此过程中,必须配套相应的政策措施。

4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不断深化,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展。各领域的学者对低碳经济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能够综合运用脱钩理论、生态足迹理论、KAYA恒等式等方法,在不同的视角下对低碳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了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结论,为今后低碳经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国内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一是低碳经济内涵的提炼,迄今为止,对低碳经济内涵的理解、认识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认识;二是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国内学术界大多采用国外的研究方法对低碳经济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方法亟待创新,同时指标体系构建的思想、原则、方法亟待提升;三是低碳技术的研究,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需要进一步研究,尤其是低碳技术的开发及产权问题的研究;四是低碳经济下产业优化问题,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视角下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存在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