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文化创建思考

低碳经济文化创建思考

本文作者:常晓红 单位:东营职业学院

1从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到政策介入和行为改变

自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以来,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并作出了不同的政策、制度层面的回应。在我国,2006年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9月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会议期间提出了四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建议;同年9月的中国科协2007年会上,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呼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2008年1月,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成立;2010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提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清晰传递出了发展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将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的信息。

几年来,从政府到民众对低碳有了一般普及型的认识。从我国当前的情况看,也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和条件,比如能源利用率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产业结构中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比例偏重、森林覆盖率较低、居民生活消耗能源比重大等。根据我国的国情特点,大力构建低碳技术体系,有重点、有层次地统筹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有利于我们在新一轮的经济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发展低碳技术,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冶金、化工、石化等传统领域,更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新的领域,在低碳经济竞争中,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把握了主动。二是发挥政策的保障作用,发展低碳经济不是个人行为,也不是短期行为,政策的介入和导向是必不可少的,包括能源规划、激励和约束手段、能源价格改革、监督机制等都应从政府层面做出相应的规划和调整。三是提倡低碳生活方式,这是需要公众参与的,通过宣传发动提高公众的认识水平,从而发掘日常生活中巨大的低碳节能潜力,逐步建立起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社会基础。我们还应注意的是,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上述三个方面的努力和改变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

2从政策和行为到低碳文化建设的自觉

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应是相辅相成的,但在我们过于重视经济效益的建设过程中,文化的地位相对被弱化。通常的情况是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发过来寻求文化支持的时候,文化已经远远落在了后面,因为文化的建设和形成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发展低碳经济之初即考虑和注重相应的文化建设,这对于低碳经济发展是一件好事。低碳文化建设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中的规律性,也有着独特的角度和推进方式。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低碳文化建设应着重激发人们意识的觉醒,引导人们自觉践行。低碳文化建设首先应澄清人们的认识,破解人们的困惑。低碳生活方面的困惑主要体现在一些肤浅的认识上,如低碳生活是否意味着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低碳生活离居民日常生活太遥远,普通人能否发挥作用;低碳生活是居民自己的事情,政府和相关部门可否甩手不管等。通过文化建设和宣传渗透,解除困惑,让大家认识到位。我们知道,要发挥文化建设的最大效益,需要该文化项目有更大的覆盖人群,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能够感受到这种文化,其效益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因此,低碳文化建设要用老百姓能够接受和能享受到的形式来普及。学者和专家对问题认识得再深刻,如果不能让普通人接受,那只不过是危言耸听。

回想我国建设发展的各个时期,均有契合当时形势的文艺作品,如1950年的电影《白毛女》让观众心中回荡着对地主阶级的刻骨仇恨;1982年的电影《人到中年》让观众了解了中年知识分子任劳任怨、忠于事业、热爱祖国的高尚品格;2000年的电影《抉择》则是一部振聋发馈的反腐倡廉力作。低碳经济提出至今,我们还没有生产出如美国电影《后天》、《2012》等有影响力的作品,我们有的不过是一些插科打诨似的调侃。窥一豹而见全,可见,低碳文化建设在发掘题材、创作作品、普及教育等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大有必要在短时间内推出符合低碳理念的文艺作品,利用好电视、电影、广播、网络和大众化的纸质媒体,让更多的老百姓特别是农村老百姓受到教育和启发,让政府官员到企业业主到普通民众都能认识到自身所负的社会责任,更好地投入到低碳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文化自觉,低碳文化建设应着力将这种习惯提升为一种文化理念。

从行为习惯到文化自觉是一个千淘万漉始见金的过程,这需要政府、民众以谦卑的、优雅的文化心态来对待和建设文化。政府的介入在文化建设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我们国家当越高层次的决策去推行某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情的可预期结果就会越好,比如汶川灾后重建、援疆工作等,好的结果最受益的当然还是老百姓。应该看到,建设低碳文化没有既成的经验和捷径可走,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有些好的做法需要推广就及时推广,比如近年在很多城市倡导的“为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已实行多年的“限塑令”,学生教材的循环使用等都可以在更多的领域尝试。文化归根到底是民意的体现,要注意收集和提取文化活动中显现出来的民意,把握民众心中的文化需求。当然,就整个国家来说,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很大,所以在文化建设和文化提升上要考虑到不同区域和不同人群的文化底蕴,审美需求、生活环境等,使文化建设的投入求得更大的产出。当与低碳经济相呼应的文化理念和政策体制系统形成,企业的生产不再仅以眼前的经济利益为重,人们的生活最大限度地体现对资源的爱惜时,我们孜孜以求的蓝天碧水的美好图景才会长久和永恒。

文化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低碳经济和文化建设不仅是为了我们的生活,更关乎子孙后代的幸福安宁。在低碳经济和文化建设中,我们既要低头看路,还要抬头看天,要时刻了解世界各国对碳排放话语权的争夺,了解碳金融的发展和运行,做到在国内做好该做的事,在国际上取得低碳方面应有的权益和保障,以体现文化建设的全面和系统性。#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