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经济行为的制约因素

农户经济行为的制约因素

 

一、理论背景与研究问题   农户经济行为相关研究:农户行为是指农户对应于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变动作出的关于农业投入与产出的反应或决策。目前,在农户经济研究方面有三个主要学派:一个是以俄国A•恰亚诺夫为代表的组织生产学派。该学派认为,农户家庭经营在两个主要方面不同于资本主义企业:农户经济发展依靠的是自身的劳动力,而不是雇佣劳动力,它的产品主要是为满足家庭自给需求而不是追求市场利润最大化;另一个是以西奥多•舒尔茨为代表的理性小农学派。该学派认为:在一个竞争的市场机制中,农户经济运行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并没有多少差别,农户经济中生产要素运行得如此成功,以致农户在生产分配上极少有明显的低效率。除了上述两个学派外,还有一个以黄宗智为代表的历史学派。黄氏在综合分析了上述两个学派的研究结果后,认为农户家庭在边际报酬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仍会继续投入劳动可能是因为农户家庭没有边际报酬概念或农户家庭受耕地规模制约,家庭劳动剩余过多。   二、影响农户经济行为的因素   1.农产品商品率。这主要是指农户提供的农产品供给占其产出量的比例,一般农户的生产农业产品的产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用途:自给和出售。在农业市场上的供给只是产出用于出售的部分,其数量取决于产出总量扣除农户自给的剩余,即农户的价格行为受到农产品商品率的约束。一般而言,农户提供农产品的商品率越高,亦即供给占产出的比重越大,农产品销售收入的重要性越大,农户对价格变动越敏感,供给弹性越显著,反之亦反。由于农户提供农产品的商品率与其经营规模成正相关关系,由此可推,通常情况下,农户的经营规模越大,其供给弹性越大;经营规模越小,则其供给弹性越小。   2.兼业程度。兼业,指的是农户同时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两种就业或经营,以弥补单纯经营农业收入不足或企望获取更高家庭收入的行为。从国内外看,农民兼业的普遍的,兼业的存在在意味着农户收入可以分为农业收入和非收入两个部分,并且两部分收入占农户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即重要性可能不一样,有的农户可能以农业收入为主,有的农户则可能以非农业收入为主,这种情况决定着农户供给行为要受农业收入重要程度的制约。一般而言,农户的兼业程度越低,即非农业收入越不重要,则农户对农业收入的依赖性越强,农户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越积极,供给弹性越大;反之,农户的兼业程度越高,农业收入越不作为重要收入来源,则农户的价格反应越消极,供给弹性越小。   3.固定资产专用性程度。农业的固定资产相较于其他行业,其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缺乏流动性。在农业中,一方面农业固定资产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另一方面又因专业化发展,农业固定资产逐步丧失其非农用途。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机会成本很高,一旦形成固定资产,则趋于下降,甚至接近于零,资产因而趋向高度专用性。固定资产高度专用性必然大大限制农户的价格行为,并且这种限制的程度与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成正向关系,即所占比重越高,农户的价格反应越弱,从而供给越缺乏弹性。资产专用性程度对农户行为的这种影响有可能限制农户经营专业化的发展,致使市场竞争导向专业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4.农产品市场结构。农业生产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其一,农户数量极多,任何一个农户能够出售的农产品都只占农产品总供给的极小部分;其二,不同农户生产的同一种农产品之间不存在质的差别,具有近似完全的替代性。这就决定农业不具有形成垄断的可能,任何农户都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不能控制或操纵市场价格。农业典型地具有完全竞争或近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5.农户收入状况。我国现大部分农户收入水平均处在较低水平,尤其是居住在西部等地区的贫困农户,他们大都居住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地区,收入水平低,收入和全部生活支出几乎相等。这种收支相抵状态,使得他们无法引进新的现代生产要素,农业生产维持的是简单再生产。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外,农户在生产中的经济行为还受到土地经营期限及租金支付方式、农户信息获取渠道、农户的文化程度等的影响。全面深入的了解影响农户经济行为的因素,有益于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利于促进更快更好的解决国家“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