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财源建设发展措施与建议

区域经济财源建设发展措施与建议

作者:刘文江 单位:海阳市财政局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是提高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实现财政经济永续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等社会问题、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搞好区域财源建设,提高财源建设速度和收入质量,建立稳定永续增长的财政收入体系,不断壮大财政实力,既是当前财政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也是全力打造“民生财政”的一个长期工作目标。

一、海阳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海阳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海阳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面积1887平方公里,辖11个镇和3区3街道,732个行政村,66.65万人。2007年完成GDP143.5亿元,增长16.6%,固定资产投资额12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2.4亿元,外贸出口3217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019万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亿元,增长30.64%;一般预算支出9.2亿元,增长25.97%。2007年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0亿元、68.1亿元和45.4亿元,三产结构比例由2002年的30.6:42.2:27.2调整到20.91:47.46:31.64,区域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已从成长期阶段逐步向成熟期阶段迈进。

(二)海阳区域经济特征:

1、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近年来,海阳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努力培植优势产业,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已实现了以农业为主导向工业为主导的根本性转变。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6个,比2002年增加92个,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利税20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4倍、4.3倍和6倍。与此同时,积极构筑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格局,房地产业日趋活跃,旅游业发展速度明显较快、现代储物流业快速扩张。

2、民营经济强劲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区域经济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活力大大增强。形成了针织毛衫、建筑机械、农产品加工、石材加工等骨干产业。2007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96个,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80%,实现增加值105亿元,利税28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3.2倍和2.1倍,上缴税金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达55%以上。同时吸纳各类人员14万余人,不仅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劳动就业水平,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3、对外开放突飞猛进,园区经济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显现。一方面以“县域以外都是外”的观念,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另一方面以项目投入责任制为导向,内抓载体建设,外抓招商引资。工业园区累计完成生产性投入102亿元,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45亿元、利税19.3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1%和96%,已成为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大载体、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最快、效果最好、潜力最大的途径。

4、多策并举,打造品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加快旅游开发建设,全力营造滨海休闲、山岳生态和历史文化三大旅游板块,以民俗旅游、滨海旅游为代表的一批旅游景区初具规模。相继建设了一批投资过亿元的专业批发市场,开辟了餐饮、商业、霓虹灯三条特色街,城乡市场日益活跃。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2.4亿元,是2002年的2.3倍,年均递增16.4%。

5、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立足当地区位、资源优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发展的格局。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7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7个,已建成标准化畜牧场1038个、畜牧小区244个,水产品无公害养殖达到14.8万亩;积极实施大绿化战略,五年来累计营造公路绿化带450公里,开发经济林果20万亩,完成山滩造林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3.5%。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比2002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

二、目前海阳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层次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支柱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的类型,从而决定了财政经济基础仍较薄弱。许多产业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初加工甚至直接出售资源来获取微薄的利润。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影响和面临国内外更加强有力的竞争,这类企业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将会面临融资难、市场份额难以拓展等瓶颈制约,对地方财政经济贡献难以大幅提高。

(二)区域经济规模小,高新技术企业少,支撑财政能力弱。从区域经济规模看,对地方经济具有带动作用的骨干支柱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寥寥无几,大部分企业属于经济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劳动密集型、家族制类型的企业,支撑财政能力非常有限,从而决定了财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三)集群规模经济尚未形成,企业间存在着无序竞争。集群规模经济是通过集群带来规模效应,整合资源,来增强企业创新和竞争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内在的增长机制。而企业规模偏小、没有自有品牌、产业链条不完善、技术装备落后、企业之间无序竞争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再发展。一方面造成企业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另一方面造成企业经济效益降低,对财政经济的贡献率下降。

(四)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潜在风险较大。企业所有者的权力无制约,缺乏民主管理机制和集思广益,加上决策者自身素质的局限,导致决策失误而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风险。非家族成员很难进入企业核心阶层,对员工工作热情和企业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企业效率降低,束缚了企业进一步发展。企业决策者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先进管理经验以及大协作的精神,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且在短期内难以有较大改观,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变化,潜在风险较大。

三、强化区域经济财源建设发展措施与建议

(一)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着力培植特色经济。一是立足现有特色,不断延伸强化特色。立足于现有产品和产业优势,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行优势延伸。依托资源确定特色产业,围绕专业市场确定特色产业,依托现有企业确定特色产业。对企业产品、产业的成长空间认真分析研究,催化其尽快膨化、裂变,逐步把现有企业产业调“特”,规模调“大”,品质调“优”,效益调“高”,形成优势效应。二是挖掘潜在特色,不断开发壮大特色。实行规模经营,多就业,大产出,改造传统工艺,尽可能采用最新科学技术,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促进特色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集团化背景下的新一轮经济调整中,努力发挥自身优势,与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配套,着力发展配套产业,是区域经济参与新一轮世界大分工大协作的必然选择。三是按照区域经济特点,合理确定经济发展模式。对发展空间规模潜力有限区域,要通过实施“内涵式”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完善、产业聚集和人员密集优势,深入挖潜增效,提升现有企业规模效益;对发展空间规模较大区域,要通过实施“膨胀式”发展模式,实现率先崛起,加快打造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对经济欠发达区域,要通过实施“调整式”发展模式,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为重点,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休闲观光农业。#p#分页标题#e#

(二)创新财政理念,着力培植骨干财源。加强区域财源建设,建立稳定永续增长的财政收入体系,是财政部门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因此,牢固树立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和经济决定财政的理念,把促进经济发展进而带动财政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突出任务。积极转变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采取新的手段和措施实现财政与经济的良性发展,不断提高财政经济运行质量。财政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应按照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和公共财政的性质,着重于区域经济的宏观整体发展。通过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以诱导型投资等形式大力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加大投入,放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培植骨干财源,夯实财政增收基础。

(三)提高民营企业素质,着力膨胀民营经济。一是引导民营企业由单一业主和“家庭经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所有权与经营要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加快推进民营企业体制创新步伐。二是引导民营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建设新项目,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步伐。三是引导民营企业探索建立高效的内部竞争、分配、激励机制,规范内部运作,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潜在风险。

(四)加大技改扶持力度,着力实现产业升级。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产业升级,在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的同时,加大对现有企业技改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大力支持企业引进、开发、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实行产品升级换代,优化产品结构,做大做强区域经济特色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