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自我教育生成机制研究

研究生自我教育生成机制研究

一、研究生群体突出性需要矛盾分析

研究生群体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群体,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其需要进行分析,我们认识到,研究生群体的需要呈现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而由于较之本科生而言,研究生年龄稍长、心理较成熟、学历更高,因此更加追求高级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但高、低级需要又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从分析研究生群体对不同层次需要的矛盾入手,我们认为新时期研究生群体的突出性需要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经济能力有限与满足自身基本经济需求之间的矛盾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它包括衣、食、住、行、性等方面。对于文明社会中的多数人来说,这些低级需要都已得到相当的满足。特别是当一个人说“我饿了”的时候,他往往是在感受食欲而不是饥饿。针对研究生群体来说,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其能拿到国家和学校一定的生活补助,但由于补助标准低等原因,新时期很多研究生感受到的是自身的经济压力大而不是处于饥饿的状态。这种压力给其身心造成一定的负担,使其处于一定程度的紧张状态,缺乏安全感。所以对研究生经济能力有限的需要性分析,应把生理和安全需要相结合。这种突出性需求矛盾具体表现为:随着近十几年来,高校研究生招收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经费面临缺口,很多高校都已实行公自费双轨制,或者奖学金等级评定制,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依学生分数的高低而定,很多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可能因分数达不到名次而承担大量费用,以至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考虑经济成本而放弃研究生道路。如果说由于这种“成本分担”理论而形成的公、自费双轨制让研究生群体倍感生活压力,那么国家和各高校提供研究生生活补助便为缓解研究生生活压力提供了一个必要补充。目前,各高校虽对研究生生活补助形式、标准等不尽相同,但都存在总体偏低的状况。特别是随着物价水平不断上涨,研究生群体的生活成本也相应增加,经济状况紧张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很多高校通过助研、助教、助管等途径为部分研究生解决现实困难,但这却存在惠及面窄、待遇偏低、缺乏相应的选聘与考核机制等问题。一部分研究生选择校外兼职,以至无法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自身的学业上,背离了研究生教育的宗旨,偏离了人生总体规划。总的来说,不管是对于适当提高研究生生活补助的问题还是各高校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解决研究生困难的问题,落脚点都应放在满足研究生群体对自身基本经济需求的基础上以帮助其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

(二)情感困惑与情感需求之间、社交圈缩小与渴望扩大人际圈的矛盾

前面已论述到,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但是这个层次的顺序是相对的,当一种需要只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而不是百分之百的满足就可能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针对研究生群体来说,其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已得到了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然而然也应有所要求。处于归属与爱的需要层次的人,把友爱看得很重,希望拥有美满的家庭,得到一定社会与团体的认同。如果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疏离感。自尊的需要包括自尊和他尊两个方面。自尊包括对获得能力、信息、成就等的愿望。他尊包括威望、接受、地位、名誉等方面。新时期研究生群体拥有这两个方面的需要,但内外条件又对他们的这种需要造成了一定的制约:一是情感困惑与情感需求之间的矛盾。研究生群体基本都步入青年时期,思想逐渐成熟,情感的诉求强烈。特别是很多人工作了一段时间考取研究生,更是面临家庭、学业、生活多重负担。这些情况无疑不同程度影响其身心状况。二是社交圈缩小与渴望扩大人际圈的矛盾。由于很多人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生活相对分散,人际交往圈也相对缩小。一部分人一方面在面对困难、挫折时,缺乏倾诉的对象,常常伴随着失落、孤独感;另一方面,他们无法在一定的群体和组织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从而迷失人生的方向。但他们又渴望在一定的组织中提升能力,增强信心,拓展人脉等,因此这一矛盾也更加凸显。

(三)学业、就业压力与自我期望之间的矛盾

研究生群体相对于其它学历层次的群体来说,其理想、抱负更加明确,能力也相对要高,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相对较多,道路也更加宽广。因此,很多人选择研究生道路是对自我期望的一种体现,反映出其要求对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但马斯洛指出,高级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不像低级需要那么迫切,很难被察觉。每个人的自我需要也不尽相同。此外,自我需要的满足需要一定的前提和外在条件。这些情况都对研究生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构成一定的挑战。具体来看,随着高校研究生队伍不断扩大和研究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很多研究生一方面不断面对群体内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竞争和外部就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又承受着一定的学业压力,他们渴望一定的专业技能,通过实践岗位提升专业能力,这使得很多研究生无法处理好自身学业、理想、工作之间的关系,导致自我期望出现偏差,消极情绪不断滋长。此外,不能否认的是,一部分研究生选择读研之路,虽有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要求,但仅以获得硕士文凭为主要目的,而缺乏人生的方向选择与规划,难以从内心真正热爱并从事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学习与探索。

二、新时期研究生自我教育有效生成机制探讨

马斯洛指出,各层次的需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以研究生群体诸多方面的内在需要矛盾为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教育,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有学者指出,自我教育也有被动和主动之分。小学生的自我教育属于被动自我教育,更多靠外力推动。而研究生自我教育则属于主动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积极、主动进行相应教育活动。因此,建立一个以关联性需要为切入点、推动研究生群体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机制才是探讨该问题的最终目的。

(一)加强保障:以人文关怀为理念,保障研究生群体基本生活的稳定。研究生群体独立意识较强,渴望经济独立,但现实的生活压力无意间又对部分研究生保障生活的稳定,促进其更好的自我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现行研究生收费政策无法调整的前提下,研究生资助政策作为一个有益补充,应通过进一步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以达到既保障研究生群体基本生活,又促使其在资助体系框架内自觉进行自我教育的目的。各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奖、勤、贷、补”资助网络体系。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自身状况,适当提高研究生生活补助标准,建立研究生勤工助学专项基金,落实研究生助学贷款政策,开设助学、助研、助教等多种辅助性岗位,尽可能地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各高校也要结合自身优势,争取企业、校友的赞助,通过设立企业、校友专项奖助金,助推整个资助体系。此外,整个资助体系必须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理念,通过有效的制度保障,促使研究生群体树立感恩意识,懂得自我激励。通过规范奖学金的评选机制和评选标准,树立研究生群体的竞争意识和自我激励意识;通过发挥研究生群体在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其在参与育人的过程中加强自我教育;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使研究生群体意识到现在稳定的生活保障是为了自身以后更好的发展,以促使其更好的发挥自身智力,服务于祖国和人民。

(二)搭建平台:满足社交和尊重的需要,充分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载体的作用。研究生自我教育的载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通过一定的班级、党团组织、研究生社团、学生会组织、社会实践基地等途径为研究生进行良好的自我教育搭建载体。但这些载体能否真正发挥出效果,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部分研究生群体的需求矛盾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正确发挥这些平台的作用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注重载体的导向性。各种形式的载体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人,又要坚持以为广大学生群体服务为立足点。一定的载体只有既真正为学生群体服务,为其着想,又能体现一定的时代风貌,广大的研究生群体才会自觉、主动的参与进来,发挥自己的才智和作用。二是注重载体活动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各种载体通常以各种活动的形式加强各组织和研究生群体的交流与互动,“人只有以社会生活为中介才能发现他自己,才能意识到他的个体性”,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能力,塑造品格。但由于研究生群体比本科生思想更为成熟,内心需求更为强烈等特点,在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上必须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如通过举办校内外之间的联谊会,为解决部分研究生情感问题搭建平台。充分发挥研究生心理协会的作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邀请校内外辅导专家在研究生中广泛开展团体心理训练,解决部分研究生的心理困惑,提高其心理调适能力。各高校要加强对各种有效载体的开拓与指导,完善规章制度和考评激励制度,增强各有效载体自身活力等。三是充分利用网上虚拟互动平台。各高校要加强校园网和校园学生论坛的建设和管理,注重加强对学生思想与言论的引导,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为广大研究生群体排忧解难。

(三)创设空间:提高研究生学术科研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努力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近代中国早期的教育家就指出,大学教育首先要培养人的人格,其次才是培养做学问的人。在市场经济浪潮影响下,以实用主义为指导的教育理念占据主导地位,研究生的就业成为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主要目的。但不能否认的是,新时期研究生群体需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这就需要把培养研究生的学术修养和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充分结合起来,以满足其自我发展的诉求。一是各高校要优化校园学术氛围,完善学术规章制度。通过举办学术讲座、报告会、沙龙等活动,加强校内外学术交流。加强对文理科科研项目的分类指导与经费支持,促使广大师生发挥自身创新、求真精神。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负责下的研究生自我学习科研机制,导师要引导学生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设法去探究问题、克服困难,向本领域成功的学者学习,使学生逐步从对导师的依赖变为对研究工作的依靠。二是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加大力度对研究生自我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指导。高校应帮助研究生客观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抱负水准,综合个人、家庭、社会的各种现实情况,制定适度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形成切实的成就期望值。对于研究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既需要设置专门的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给其以系统的创业方面的知识,也要提供实践创业的机会,注重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通过这种体验来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和经验,为以后创业打下基础。同时要注重创业环境的创设,建立各种创业组织,和社会上的创业相对接。

本文作者:高明、计龙龙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