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下院校思政教育论述

传统文化下院校思政教育论述

作者:李洪华 单位:山东交通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是符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重要资源。儒家讲求“人不知而不愠”和“吾日三省乎吾身”的内修和内省,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准绳,追求“君子和而不同”的和谐、独立和合作。儒家真诚对待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心系念天下百姓的疾苦和国家的兴亡,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一生要“立德、立功、立言”,而且志向明确,立场坚定,坚贞忠诚,主张“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即使身处在艰难困苦,仍然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卓然傲立。儒家还拥有人情味十足的博大胸怀,讲究“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天伦之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理性之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之乐。而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追求顺应自然之道的当然、释然和怡然,提倡“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和“返朴归真”的自然和超然,主张“去甚,去奢,去泰”的“见素抱朴”,欣赏“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和“为而不争”的智慧,享受“清静为天下正”的虚静。道家那种对纷扰世事的卓然超脱,那种“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和“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高超管理才能,那种对“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那种“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的赤子形象,那种“吐故纳新”的进取精神,那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积累,等等。所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大到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小到修身养性,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层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其核心和灵魂是思想和理论。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有一种思想和理论,生存的方式和方法。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用他们的聪明智慧、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创造的科学知识和优秀思想理论成果,本身即蕴涵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如科学文化知识、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修身规范等等,具有多元一体化的特点。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来说,文化从来都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它的优势在于能以一种让大家并不排斥的姿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一元主导的多样化特点,其目标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人、启发人、塑造人,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他们健康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律和行为自觉,获得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它的优势或实质是在用一种比较强势的干预姿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地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人生观进行引导。从这点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和内涵上其实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而且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内涵相通、功能互补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激发各个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活力。[2]而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最方便也最合适的方式。《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在党的十七大曾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中,积极吸取其中的精华,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条合理路径,也是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必须采取的重要策略。

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载体

在多元化的现代信息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化程度的提高,影响大学生思想形成过程的因素日渐多样化,大学生思想的发展结果也呈现出多极性的趋势,在这种复杂性的社会、复杂性的环境和复杂性的大学生心理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日渐复杂和艰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新的时展形势,充实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弱化、淡化或反思、改变原来过于理性、过于简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适当允许一些“亦此亦彼”的中间现象存在,在分析学生思想状况时,尽量采用多视角、多侧面、模糊的、人文的、个性化的、创新性的思维方法和评价方式。而要做到这一点,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最优秀的工具和载体。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充实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载体,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多元的思想、深邃明智的精义、浩瀚无涯的知识、生动有趣的故事、真实感人的案例,在其中,人文与科学兼具,历史感和现实性具存,工具理性与审美感性兼有。而且“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文化是从真空状态突然发展起来的,传统是整个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大本大源。”[3]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如果将传统文化这一根基深厚、内涵丰富的优质资源适时引入,就相当于引进了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富矿。有时甚至不需要做出褒贬,不需要申明观点,就能够将其在历史长河中凝固下来的态度和要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促使学生在一种似乎“非目的性”的“软约束”氛围获得感化,进而去认真思考,主动自省,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获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教育效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创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载体,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问题提供良好的指导。比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这句在中华文明中一直备受瞩目的“十六字心经”就能为现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廓清迷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心动荡不安,道心幽昧难明,只有精诚专一,实实在在地把握和实行中正之道才可以。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凡事均有阴阳、动静、刚柔、进退、对错、是非等两端,而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日渐复杂,存在着大量的似是而非的中间状态,该如何把握这种状态,就需要实施执中之道,借助于“执两用中”的思维,用至诚之心来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客观实际而做到适当的教育,依据“和而不同”的中庸、和谐的思想来辨证个性化地解决问题。#p#分页标题#e#

大学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利时机

历史悠久、传承有序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广泛存在于中华儿女耳熟能详的经典文献中,还广泛映射在人文景观中、风尚习俗中、伦理道德中,甚至还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生活在其中的所有社会个体都离不开她的影响。而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大学生,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的影响下成长的。但是因为受年龄、心理和升学等方面的限制,学生们在中小学时代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基本上属于被动的、无意识的,接受的程度是表层的、肤浅的,存在的状态是知识性的、潜在的、僵化的、冷却的、未激发的。海德格尔曾说过: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像当代这样对人拥有这么多的知识,但任何一个时代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少地懂得人。[4]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一个清晰深刻的了解。进入大学时代的学生们在身体和生理机能上已走向成熟,自我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交往范围、生活领域和知识面都已经扩大,抽象逻辑思维有了较大发展,对社会事物的认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也存在个人角色定位不准、缺乏学习动力、适应新环境的压力较大、人际沟通不良、人生价值取向不清等问题,非常迫切的需要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下廓清思想迷雾,逐渐走向成熟和坚定。而有效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条时机合宜、方便快捷的有效路径。近年来,许多高校都认识到必须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并且已经开始实施。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唤醒并丰富沉潜在他们心底的传统文化知识,使他们知识体系中的传统文化内容逐步完善并焕发出应有的活力,将他们心中的传统文化死知识转化为深层的、深刻的、有动力的、切实有用的、活力十足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大学生继续在中国文化的独特背景中健康发展。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

(一)主体性原则与内容的合宜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乐于被主体认可和接受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主体的接受视角切入,坚持主体性原则,促使大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主体性原则是个体主体哲学的基本方法论原则[5],也是社会转型(SocialTransformation)期思想政治教育由重视集体主义和社会价值向提倡人本主义和个体价值转变的需要。在这一原则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承认、重视尊重并坚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作用的发挥。具体表现在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即指应该充分注意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接受心理、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的现状,善于根据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实际,选择适合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现实水平的合宜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传授和教育,将学生的接受水平与教育内容的合宜度尽量做到有效对接、自然渗入,从而切实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创新性原则与传统和现代的优化整合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具有比较明显的现代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这已经被大家广泛认可。但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在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想背景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不论从表达形式还是思想内涵方面都带有过去时代的一定印记,与我们现在信息化时代的现代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创新性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思想内涵进行现代化加工处理和创新性整理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在古今内涵相通之处进行适度的合理阐发和创造更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进行适度的现代化的加工,比如在文字内容中加入声音、图片等制成多媒体的教育内容或者适当引入电子科技做成动漫形式等,将古代的东西当下化,将传统的东西现代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优化整合、无缝对接,从而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和创新发展。

(三)开放性原则与形式方法的不拘一格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和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决定了现代大学生思想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实效,必须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坚持在开放性原则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在这一原则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清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多元化的现状,容忍和接受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不搞整齐划一、万生共相,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给予个性和特色充分发展的空间。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庞杂的多元的体系,我们要充分挖掘并善于调动其中的一切积极因素,注意发掘和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在多种思想观念的相互碰撞和交锋中适时做好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启发工作,使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取得实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信仰、习俗和制度等的文化综合体,是我国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位公民行使一切活动避不开的软约束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文化引领已经成为高校的第四大功能[6]。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引领他们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凝聚他们不断发展的奋斗力量,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方法和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还可以将大学生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的身份与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的身份合二为一,这是一举多得的良好举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把握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的情况下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有效开展工作,开创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