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人才培育措施构建

应用化学人才培育措施构建

作者:龚旌 单位:闽江学院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虽然有些大学在培养应用型化学高级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环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企业的参与,课程体系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重课堂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导致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用人单位找不到急需的人才。应用化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应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进行层层分解,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体系。因此,课程体系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在重视学科基础知识讲授的同时,不断把应用实例充实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成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可以设立由教师、科研人员和企业界人士组成的委员会讨论各种教学事务,最终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注重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利用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紧密结合市场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增强行业适应能力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要培养“宽基础+精专业”应用化学专业本科人才,除了专业教育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外,由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点是社会岗位的流动性大,高校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也不能忽视。课程体系在以专业教育为主导的同时,应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扎实掌握,具体可采取“平台”与“模块”相结合的方式,即“三大平台+四个课程模块”。其中“三大平台”为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四个课程模块”为通识课程模块、大类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及比例如表1所示。

1通识课程模块通识课程着重于素质教育、职业道德、国防教育、法律意识、体育等,保证学生有较强的政治分辨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既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可陶冶他们的情操,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

2专业课程模块专业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教学内容指向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知识,突出知识的实际应用,根据化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增减相应部分的实用性课程。把与专业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化工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技能交给学生。

3大类课程模块大类课程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由此,必须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充分而扎实的掌握,拓宽知识面,奠定学生今后学业发展的基石。提供一定量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并以其为主体,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实践课程模块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把整合实验课程和加强实验室的内涵建设结合起来,减少重复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技术领域的前沿知识。由工程师和教师成立实习指导小组,负责对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统筹安排,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并督促计划实施。实习结束后,还要进行笔试,实习成绩由实习表现、实习报告、答辩、笔试等几部分按一定比例组成,确保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教学质量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应用型”师资队伍是实现化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教师不仅需要熟练的授课技巧,还需要工程应用能力。因此,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建立一套“应用型”的师资培养机制。“请进来”是指通过外聘教师充实本校“应用型”师资队伍,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一线专家、高级工程师为兼职教师,在高年级开设专业课程或短期技术讲座,使他们参与到日常的专业教学、课程改革、实践训练等教学活动中。“走出去”是指本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参与企业的技术咨询和研发,以提高教师面向工程的实际科研和教学能力。教学质量评价主要包含专家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毕业生跟踪调查、社会与企业用人单位参与评价等。评价指标体系力求体现指标的多元化、系统化、人性化,充分考虑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通过市场调研,解读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来制定合格毕业生的标准。坚持与用人单位一起确定毕业要求,为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职业的拓展奠定基础。随着社会不同时期对人才质量标准的要求不同,适时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