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上的电教设备应用

地理课上的电教设备应用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让地理知识贴近学生生活,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目前,广大农村学校在电教设备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把投影、电视录像引入课堂,用其突破时间、空间、宏观、微观限制的优势,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是“贴近生活”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适时、适宜地利用投影和电视录像,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大有益处。通过实验,我们有如下体会:   一、课前播放,激发欲望   在新课开始前先播放几分钟录像,用图文声像俱备、动感十足、丰富多彩的直观画面吸引学生,既让学生了解了新课的内容概要,形成知识框架,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中国的疆域》教学时,播放一段风光片引入新课,使中国的北极村———黑龙江省漠河镇的北国风光、南沙群岛中曾母暗沙的南国海岛景色、新疆帕米尔高原的西域雪景和东北隅奔腾不息的黑龙江、乌苏里江等尽收学生眼底。   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我国领土最北端在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等相关知识;又如春节,在北国的哈尔滨,人们冒着零下20多度的低温参加“冰灯游园会”,而在南国的广州,人们却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在“迎春花市”上欣赏着争奇斗妍的花卉;同样是早晨6点钟,我国东边的乌苏里江上空一轮红日升起,而西边的帕米尔高原地区还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等特写画面,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课中播放,质疑解难   课堂上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学生难以读懂的问题时,随时插进一段录像,彩图投影和虚拟仿真相结合,就可以把疑难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容易探究和接受。如在教学《海洋资源》一节时,对我们这些深居内陆、没见过大海的学生来说,你说海洋是“天然的蛋白质仓库”、是“乌金的储备库”、是“盐类的故乡”等等,讲得再好,也很难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这时如果插入一段动感十足的画面,通过电教手段创设真情实景,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各种鱼、虾、蟹、贝、藻类活灵活鲜,嬉戏于海水之中;浩瀚无垠、洁白壮观的盐场上,亮晶晶的海盐堆积如山;海上石油钻塔高耸入云,“乌金”从巨型管道中流出,天然气在出口处喷发燃烧。如此画面,很快就会吸引住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奠定基础。   三、课后播放,加深印象   有时,一节课的内容导读完后,有意安排几分钟时间看录像,把教学内容进行一次全貌展示,学生可以通过音像效果、图文对比,以课文内容为基点,以录像画面为添加剂,二者结合进行沉淀,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如教学《中国的主要地形》一节时,先通过导读自学,让学生了解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及其它们各自的特点,然后播放相关录像。此时,大屏幕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青藏高原,峰岭众多、地面崎岖的云贵高原及其山间小平原,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风吹草低、草原广阔的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沃野千里的东北平原上的黑土地和湿地沼泽等等,一一再现。通过实物画面使学生对各种地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四、集中反复重放,化难为易   当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感知有较大困难时,我们可以把相关知识的模拟动画片反复播放几次,通过画面的多次动态演示,把那些抽象深奥、用语言难以解释说明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简化为具体的表象,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这样做,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一节时,反复播放以“中国主要水系”为内容的动画录像和模型投影,屏幕上生动形象的画面,把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水系和京杭大运河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使这些水系上的水库、电站历历在目。   当章节内容结束后,精选、加工一些电教课件,集中播放几组具有鲜明特色的风景名胜片,通过画面让知识点重现。让学生自由组合,分别列出旅游计划:去什么地方,看什么,玩什么,穿什么,走哪条路线,乘什么交通工具,应注意哪些风土习俗等。使学生自主探究,对所学知识(地理环境、气候类型、政治经济、地方文化、风土人情等)贴近生活再梳理。通过视觉和自主实践来加深理解、增强学生对地理常识的记忆和理解,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素养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