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数学教学中的融合思考

游戏与数学教学中的融合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热爱是最好的师”,如何让低年级学生从刚开始接触数学时便深深爱上这门学科,从看似枯燥的数字中获得学习的乐趣,这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都在积极探求的课题。笔者认为,近年来在教育界较为流行的游戏教学法,能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学习巩固已获得的数学知识,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所谓游戏教学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教学,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在激烈的竞赛中、甚至是在刺激和上瘾中,不知不觉地就学到了教材中的内容,或者学到了学生们必须掌握的课外科学知识。

“游戏教学法”是“游戏”和“教学”二者巧妙的结合体,是一种全新的且收效显著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年龄小,数学知识中单调的符号,繁复的公式,抽象的原理使小学生难以理解,学起来就常会感到枯燥无味,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游戏、竞赛教学方式,把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设置为游戏,够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起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另外,在游戏、竞赛中,很多时候需要儿童彼此间的合作、协调,因此,游戏教学法还可以成为培养小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精神的重要手段。

长期来,人们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游戏、竞赛教学形式,其中比较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如:形式活泼又有竞争性的“数学扑克”:“争上游”、“拍大数”;富于思考启发性的“猜谜”、“问号旅游”;富有情趣的“小猫钓鱼”、“摘苹果”、“帮白兔收萝卜”等游戏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们都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并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数学游为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法则等知识,引导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形象地表演“数的组成”、“数的分解”、“数字歌”、“找邻居”、“送信”、“争当优秀售货员”等游戏都是借助学生的表演动作和生活常识来理解数学知识。在游戏中,为学习有关的应用题做了铺垫。在生动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们还设计“小擂台”、“点将台”等游戏,以激励学生互帮互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辨证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游戏教学也是如此,用好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游戏教学时,一定要坚持以下原则:

1、游戏内容与教学内容必须坚持一致性

游戏内容与教学内容必须坚持一致性,教师运用游戏的内容如果与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有的甚至风马牛不相及,教学游戏便成了一般的娱乐游戏,其结果只是给孩子们带来一阵欢笑。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时,组织学生做“按个子高矮顺序排队”的游戏,其游戏内容与教学内容无任何关联。这种为游戏而游戏的做法,完全失去了游戏在教学中的意义的价值。

2、游戏形式坚持创新性、思维性

运用游戏教学,可让学生活跃气氛,增添学习兴趣。

然而陈旧单一的游戏形式,也会给学生带来厌倦感受。如许多教师上课时经常运用“找朋友”、“对口令”游戏。起初,同学们还有新鲜感,后来运用多了,便觉得腻味,有时甚至还产生反感情绪,给教学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游戏形式必须坚持创新性、思维性。

3、游戏过程要有严格的组织性

运用游戏教学,游戏过程要有严格的组织性,如果课堂游戏组织无力,学生活动的秩序较差,就会收效甚微。

如一位教师为调动学生做计算题又快又准的积极性而组织“争红旗”游戏,把8名学生分成两组,出示8道计算题,以老师所发粉笔为“接力棒”,一个接一个做题,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准,获胜方将可争到“红旗”,其余学生做啦啦队。这样的游戏表面上很热闹,然而真正参与计算比赛的只有8名学生。其余学生只是在座位上逍遥自在,打闹起哄,营造了一个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氛围。

这样的游戏其意义究竟又有多大呢?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因此,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传”给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