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师资共享障碍及措施

特殊教育师资共享障碍及措施

作者:张艳 杨善涛 单位:南漳县聋哑学校 南漳县长坪镇长坪完全小学

一、襄阳地区特殊教育师资共享存在的问题

1.公办特校教师数量不足。襄阳地区有老河口、枣阳、宜城、谷城、南漳、市区等6所公办特校,除去行政、工勤人员以及代课教师等人外,专任教师不足200人,相对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来计算,比例明显偏低。语文、数学学科教师偏多,专业的美术、律动、劳技教师明显偏少,术科课程的教学基本由主干课程教师兼任。总之,脑瘫、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师资短缺,已经不能满足这些儿童的入学需要。

2.特教教师素质之间存在差距。特校自成立以来,师资来源分为三种:一是特殊师范教育专业毕业;二是普通学校教师经过特殊教育岗前培训,持证上岗;三是普通学校直接调入特校或是聘请代课教师,三者的比例为6∶3∶1。来源不同,教师之间的特殊教育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也明显不同。学校条件的不同,导致教学能力与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也不同。总体来说,市区的特校教师特殊教学能力与经验较为丰富。

3.特教教师类型单一。分析襄阳地区特校教师的学科结构,90%以上的教师从事的是传统的盲、聋、弱智儿童的教育,课程分布上是基础文化课教师。但特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除了基础文化课教育之外,还应包括康复教育和劳动职业技术教育两个部分[1]。在现有的200名特殊教育教师中,康复教育的教师不足30人,劳动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不足20人。教师类型的单一,从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残疾学生自食其力的培训目标的实现。

4.教师缺乏相互交流的平台。因缺乏专业的教研员的引导,特殊学校之间交流较少,加之地域的限制,学校分布广,其教研活动的开展便不如普通学校的学区之间那样密切,导致教师之间的学术、教研、经验交流流于形式,往往是一年才相互交流一次,并且交流活动缺乏实效。

二、襄阳地区特殊教育师资共享的对策与措施

1.公开招考,壮大特教教师队伍。襄阳地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师普遍缺乏。因专业教师的缺乏,导致大量的残疾儿童随班混读,没有接受到适合于自身身心发展的教育。于此,襄阳地区特校教师的招考,应该纳入省级统一的教师招考计划,让特殊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报考特校和普通学校教师,一方面满足特校教师的需要,另一方面特殊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进入普通学校,有利于对残疾儿童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普特融合”教育,促进残疾学生正常回归社会群体[2]。

2.建立网络,实现教师交流的现代化。以襄阳市聋哑学校为龙头,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组建特教科研网络,让6所特校的教师均加入QQ群中。依据各地特校的办学特色,由6所特校的业务校长分别拟定学期教研课题,6所特校轮流主持,通过视频对话、网络聊天室、经验分享、专家现场点评等方式,分类开展专题活动,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以此扩大特教教师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专业教学经验,促进其专业化成长。

3.岗位置换,开展特教教师校际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环境,开展特校之间的校际交流十分必要[3]。每学期进行教师的岗位互换,即在襄阳市区的特校选派1-2名语文、数学、康复学科教师前往南漳、保康、谷城等地,与当地特校同年级的学科教师进行互换,时间为1学期或一年,带动山区特校课程的教学和改革;选派到市区特校的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特殊教育技术,促进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4.政策支持,实现特校教师聘任制度。针对特殊教育师资数量不足、类型单一的问题,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可以采取聘任、资格准入等多种方式进行培养、补充。一方面要鼓励有条件、有需要的特校积极申报、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康复学科教师,另一方面要针对现有的特校教育教学需求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吸引有资质的职业技术教师、康复教师进入特校工作。同时,还应通过精神褒奖、薪酬激励、承诺给予学习和培训机会等措施[4],鼓励特殊师范、心理、医学类专业的毕业生进入特校工作,实现特校教师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