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校园师德创建探析

地方校园师德创建探析

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理论与问题

同其他社会主体相比,高校教师更为注重对精神的追求,对人和社会的价值关怀是高校教师职业特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德行的培养,更不能仅仅依赖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或教师,而是全体高校教师的职责所在。因此,人文精神是高校教师师德的重要内涵。师德则是教师专业伦理、道德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关于师德的重要意义,古今中外的先哲们都曾经给出自己的表述。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在留给后世的《论语》中,指出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古训。意在告诫教师要“为人师表”。西方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曾指出,“作为老师,要严格的管束你自己”[3],也在告诉世人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家们也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角度,提出对“人”的关注。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师德建设的意见、规范,明确了师德的内涵以及高等院校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①因此,加强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师德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重要问题。

对于高等院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分析。对于理论问题而言,比较代表性的观点如檀传宝教授曾指出当前师德建设应当特别关注的三大问题,分别是:公正、客观的评价师德现状,科学、合理的制订师德规范以及努力形成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等。[4]而对于现实问题而言,我国高等院校师德建设方面所普遍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地方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存在的特殊问题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化和发展,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水平和学风现实状况整体呈上升趋势,高校教师良好的道德规范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不可否认,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仍存在师德失范的现象。一般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术风气浮躁导致学术道德滑坡。近年来,抄袭、剽窃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在我国重点的高等院校、学术科研机构,更有甚者在国家重点培养的知名学者的学术研究中频频出现,引人深思。第二,社会构成与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使得传统的道德评价标准陷入颇具争议的境地,而导致教师对传统师德观念的认知出现偏差。第三,就师德建设本身而言,部分高等院校的工作过于形式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师德建设的意见、指示在部分高校被当做“政治性的宣传”而非扎实、具体的工作。而对于地方高等院校而言,师德建设存在着特殊的挑战。关于地方高校的界定,笔者曾做过讨论,在此不再赘述。

地方高校在师德建设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源状况的复杂性给地方院校的师德建设提出挑战。地方高等院校,特别是新建立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分工决定了其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且在生源结构、基础方面与其他高等院校存在明显的差异,学生对大学教育的需求的多元化与多样化更加要求教师对个体差异、对人的关注。第二,师资队伍的状况,即教师总量不足与新聘任教师增多的问题困扰着地方高校的师德建设。一方面,生师比过大,使得教师疲于应付教学任务,无暇顾及自身伦理道德修养的提高。而占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很大比重的新聘任教师、青年教师,很大部分是刚刚走出校门,走上讲台,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对师德的认识与自觉。而地方高校在在教师的选聘、考核和培训教育中,比较关注学历层次、职称、论文、获奖成果等硬件条件,而淡化了对思想道德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等软件的要求。第三,地方高校的学生培养模式的变化对师德建设带来挑战。这主要是指地方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人文环境的塑造,客观上对师德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对于师德建设的基本路径,目前高等教育管理领域进行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思想理论建设、师德规范的机制化建设以及文化氛围的营造方面。②而笔者将着重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阐述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路径。

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校园文化路径

文化是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都是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是长期居住在某一特定地域的人们,在共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发展和形成的地方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准则、地方意识、地方情感和人文环境,包括凝聚在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生活习惯中的地方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历史遗迹、文物、博物院、纪念馆、展览馆、图书馆、标志性建筑和杰出人物等。而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在此取其广义的理解,即指广大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它包含着信念、价值、理解、态度、意义、标准、象征、仪式、典礼和人们所喜好的教与学的方式等。这些因素主要通过学校中群体成员共有的行为方式来体现。学校文化与外在的物质环境有关,也植根于内隐的价值观念之中。[5]而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究其本身而言,即存在“断裂”又存在“传承”。说其断裂是指其原有的校园文化存在积淀不深,而通过合并、整合或是升格,其原有校园文化又经历了冲突、碰撞等,使得校园文化存在“断裂”;而“传承”意指地方高校深受地域与地方特色文化的影响,即受到地方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代风貌以及杰出人物等地方精神与文化的影响较深。同时,地方高校作为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教育机构,长期沉浸在地方特色文化的熏陶之中,又以其自身知识与文化中心的优势,对地方特色文化有着更好的体认和辨识,而有利于其实现从地方特色文化到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构。

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根基的校园文化与教师师德的培育主要集中在人文精神领域,旨在提高地方高校教师人文精神的修养。在高校师德建设的过程中,以地方特色为根基的校园文化,起着指引、熏陶、凝聚和激励的功能。指引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通过内在文化要素的有机结合,引导广大教师主动接受和吸收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拒绝和排斥错误的观点和影响,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地方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主张“实用、实际、实惠”等极具感性的不良倾向,而此时的校园文化则是引领广大教师的一面旗帜。熏陶功能是指校园文化对全体教师在职业伦理道德建设中在情操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育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的重要作用。广大教师渗透其中,浸润其里,在校园中,广大教师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往,思想的沟通及交流,情感的碰撞与交融,观念的分歧与认同,行为的规约与惩戒逐渐地、潜移默化地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举止上的趋同,这就是环境对人精神境界的熏陶。而凝聚的功能,则是校园文化在师德建设中发挥的凝聚力量。作为广大教师群体创造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的存在使地方高校教师形成了一致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氛围,无形地凝聚学校教师的力量,使之形成一种合力,以种种微妙的方式融合、提升广大教师的信念情操。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高校教师献身科教、服务社会,并以此培育自身优秀的道德品质。#p#分页标题#e#

将地方文化为基础的校园文化建设同师德建设相结合,首先,可以提高师德建设的效率。地方特色文化与高校传统的集合以鲜活的形态潜移默化于师德建设的工作中,拉近了教育者、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使师德建设的内容、环境和载体融合在一起,使师德建设真正成为一种心与心的交流。用现实代替想象、用生动代替乏味、用参与代替旁观,启发和诱导广大教师,使师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师德建设的过程也是高校文化的凝聚、提炼的过程。师德的精神内涵反映出地方高校的文化本质。对教师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以使教师成为大学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者和守护者,大学教师的师德与品格也会形成地方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在师德培育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第一,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为主题与内容进行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贴近教师、贴近生活的特点,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倡导活动,使高校教师对所处的校园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敬慕之情。具体而言,可以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讲,即组织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专家、本校的资深人士对地方及高校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宣讲。同时由于校园文化往往具有内隐性和弥散性的特征,一般不容易被人们直接观察和理解,需要通过对学校中人、事、物的“象征性”活动得以显现出来,需要通过一些行为表象被成员所理解和耳濡目染。因此,利用地方高校的形象识别设计系统,以符号、标志等象征反复强化本校的校园文化,让师德建设具体到教师身边的“一草一木”,形成“物质”氛围。第二,围绕校园文化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实践与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的认同和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校园的科学人文底蕴,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他们感悟文化、历史的力量和人文韵味,产生追求自身道德、伦理建设的自觉。

因此,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和吸引力强的文化活动。例如,组织本校教师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着重考察地方特色文化及本校校园文化的组成形式、内容;以此来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同时,组织广大教师参加本校历史与文化的整理、维护,或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地方文化与精神的教学与研究,在实践中塑造自身高尚品德与情操。高校历史传统、大学精神的整理和研究的过程是对校园文化最严肃和最崇高地继承过程,也是对高校校园文化的高度、系统总结和概括。校园文化与师德建设相结合要重视回顾学校的历史发展进程,总结学校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和办学特色,发扬学校的传统精神,以此教育在校的广大教师始终坚持和弘扬自己优秀文化传统,并由此透射出其独特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形成学校发展的强大凝聚力。

结语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本质在于发现真、善、美,其目的在于培养人才;而道德修养的培育,特别是教育工作者自身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则是教育的前提与关键。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与文化的传承,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发展。对于地方高等院校而言,只有不断创新师德建设领域,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育人工作的深入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本文作者:张国军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