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理性信仰的追求

教师理性信仰的追求

作者:周平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

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

师德,是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属于教师的一种特有的道德修养.教师师德的构建要通过教师成长的内化和外化持续不断的相互交替的过程.教师要能够比较完善的将个人的思想品德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建立联系,在完成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同时,还能积极的完善自我意识,要能够解读师德所规定的外在的准则,能够逐步从被动的执行到自觉的维护.师德是一种发展的过程,是一种首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逐步循环发展的过程.这就是师德的第二重境界,也就是满足自身的需求,教师的社会职业也随之转化为教师自身的事业,能够达此境界的教师将来必定是优秀的教师.但是,实现师德要求的内化和外化是不容易的.而且师德的稳定特征的形成还必须通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以及与客观环境条件的交互作用,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教育实践中去实施外化.在与教师的道德、信念、情操相适应的基础上构建起教师比较平稳的个性特征,成为一名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行为准则与心理依据,这样才能形成师德.教师如果离开了自主的建构,没有实际经历、运用、体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就极有可能只是表面的认识这些行为规范,很难进一步的深入理解,那么更谈不上在实际生活中将这些行为规范“转化为物范行为”.

教师理性信仰的追求

教师师德的形成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建构过程,绝对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一种“填鸭式的接受”过程.如果缺乏了教师的在心理上的主要意向与行为上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忽略了教师已具备的品德基础,脱离了在实际生活中的道德体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那么是无法建构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在所有表现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衡量内容中,最重要的是看看这位教师热爱学生的程度.那么这种度该如何把握呢?标准又是什么呢?这其实在教师行为准则上与道德标准上已经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比如不可以体罚或变相的体罚学生,不能够对学生带有在人格上侮辱的批评,要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上关心、帮助学生等等.实际上,教师在按这些行为准则执行的过程中也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

还记得在《非诚勿扰》中出现一名40岁的男教师,它从26岁就扎根边远山区,是专门研究残疾学生教育问题的一名普通教师.由于他自己在学生时代有口吃,同学的取笑,老师的漠视促使他用了近20年的时间来治疗口吃、治愈心灵上的伤害,所以他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帮助残疾孩子在心理上正面、乐观面对,帮助他们找寻人生目标的一名教师.像他这样的平凡教师,没有特级教师、专家学者的荣耀光环,但是却可以让我们普通教师为之动容、为之感叹.师德在这样普通教师身上所放出的光彩,足以影响我们教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展现自己的师德.这就是一种由外而内的过程,由教师榜样促使我们绝大部分教师的道德水准由量变而产生质变的一种过程,促使我们教师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完善的人格,帮助爱护学生,成为学生成长做人理想的人格示范标准.教师在自身道德风范上的厚度、在对待学生上的气度,以良好的品德、完善的人格为学生树立理想的学习榜样,坚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与家长多做交流、和睦相处,学生自然会从心底尊敬热爱老师、热爱学校,这就是由内而外的过程.这就是教师的第三重境界,即理性的信仰,此时,师德于教师而言已成为毕生的追求,也应该是教育大师的境界.

教师师德的自然流露

一名成熟的教师,他的成长实质上归结于他师德境界的不断提升.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种逐步提升呢?最重要的还是注重教师成长的过程,学校要营造团结奋进、积极向上、和谐高尚的整体氛围,校园内大力弘扬崇高师德.此外,师德其实也是教师的一种行为习惯,而习惯都是在平时生活中点滴小事不断积累、逐步养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或者完善一套既便于实际操作、又能够比较准确的量化教师师德的考评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而且这一体系还要能够兼顾发挥社会、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的自律与他律关系、主动与被动关系.最终使教师师德的外在形式由原来的一种硬性规定转化为教师的一种行为思想的自然流露,从而内化为教师自身的一种品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的建设,首先要考虑对于传授学生知识、树立榜样的教师群体是否已经具备了正确的、高尚的思想道德水准.所以,完成这一战略任务的核心首先是师德的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西文化的不断碰撞,使得教师不仅开阔了视野,也使得教师相对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但是,与此同时,一部分教师的价值观也在发生改变,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也在侵蚀着教师队伍,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师德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首先要关注教师的师德修养,把师德建设上升到“教师德为体”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才能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保证国家与民族的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