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师德探索

文化视野下师德探索

作者:周杰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师德师风师德师风作为一个词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使用频繁,而它的概念并不是简单地将师德和师风两个词的概念进行简单的叠加。师德师风这个词组有着内在逻辑性。在这个词组中,师德指向的是教师内在的精神品质,侧重于反映教师个体的品德修养;师风指向的是教师外在的行为风尚,侧重于反映教师群体的行为习惯。因此,师德师风是从教师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内在和外在两个角度,辩证而全面地反映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风尚。师风是师德的外在体现,师德是师风的内在要求,两者相辅相成,成正向关联性。师德师风具有时代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师德师风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当前,师德建设的重点是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师德建设工作改进创新。师德师风具有层次性,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师德规范应该是一个完备的体系,师德的底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师的入行伦理,这是作为一个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此基础之上,师德的规范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师的道德需求,应该有一个层次上的划分。相对应的师风也应该是有层次的,师德愈高尚,师风也愈高尚,师风有着崇高的价值目标,行为世范。

师德师风的文化意蕴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文化的基础是道德。大学之所以受人尊重,原因之一是大学之中有大德、有大道、有大爱、有大师、有大精神。大学里的师生构成了道德的共同体。师德师风是一个人文概念,有其特定的文化意蕴,师德师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是教师的道德品质、行为风尚、教育理念、治学态度、学识涵养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高校内部教师进行价值选择的结果。师德师风的文化性源于高校教师的文化性。优秀的高校教师文化表现在职业上追求自我实现、学术上崇尚宁静致远、教学上体现精耕细作、人际交往追求和谐共生,对引领和示范学校的精神文化有着更为突出的作用,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保证。因此,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人的生存尊严、人的理想追求,给人以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和完美人格的自我塑造。

关系解构:师德师风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的辨析

(一)师德师风是一种重要的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是组织文化在高校运行中的体现,是高校全体员工共同拥有的态度、信仰和作风等在文化上的反映,是一所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传统、理念和风格等在文化上的积淀。一般认为大学文化分为四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居于核心地位。文化的建设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影响到高校的发展。大学教师作为校园里知识、文化和真理的传播者,是物质文化的主人,是制度文化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必定成为大学文化的创造者、体现者和守卫者。优秀的师德师风对大学文化的构建起到引领、创新、继承的作用,是大学文化的最好体现,是大学文化构建的重要基础。优秀的师德涵盖了大学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同时也辐射到大学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优秀的师德师风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精神。主要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真理的不懈追求的品格和精神,是尊重规律、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集中表现。(2)人文精神。要求教师要确立正确的价值信仰目标、教育教学观念、人生处世哲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德性,引导学生健康成长。(3)敬业精神。集中表现为教师要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4)自律精神。是教师依据教育信念和教育理性,依靠教师的自省和自觉,进行自我调节、自我警策,从而实现自我完善的自我修炼。(5)协作精神。是以教育事业发展为核心,以和谐相处为基础,以共同合作为方式的一种思想观念和优良品质。因此,师德师风建设在大学的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

(二)大学文化对师德师风的濡化效应

大学文化通过无形的精神感化对师德师风形成施加影响。对内对高校教师具有导向、凝聚、激励、控制(以内化控制为主)、协调、传播功能,这就是典型的濡化效应。其作用机理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手段使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具备共同思维、共同的价值观、共同伦理道德观念和共同的教育精神,把大学文化内化为自身的内心体验,外化为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

1.价值导向功能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优秀的大学文化体现了大学精神,是大学日常工作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导向,容易引起教师的心理共鸣与行为反应。一旦被教师认同后,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从而产生无形的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使个人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与组织的目标日趋一致,形成稳定的文化氛围。

2.激励熏陶功能优秀的大学文化崇尚进步追求卓越,推动学校不断向高水平大学迈进。作为大学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教师身处这样的文化氛围,会自觉产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要求自己,促使自身的行为符合大学主流文化,以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自觉形成高尚的师德师风。

3.约束协调功能大学文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大学里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在其价值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并通过制度文化直接体现出来,产生强烈的纠偏与约束功能,使个体行为与文化倡导相一致。例如,师德规范就能对教师产生积极影响,使教师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在潜意识里便形成一种恰当的行为模式,对他们师德践行的自觉性起到“柔性”的约束和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当教师之间产生冲突时,大学文化中共同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协调作用,消解矛盾和冲突。

(三)师德师风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相得益彰

师德师风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培养高尚的教师道德人格,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准,实现教师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综合发展。大学文化同样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形成优良的育人环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激励大学生勤奋好学,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师德师风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点,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师德师风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在价值理念和价值目标上相一致,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高度统一于和谐校园建设。因此,我们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应该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为师德建设提供文化层面的支撑;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应该突出师德建设,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和方向。#p#分页标题#e#

路径选择: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文化视角

(一)以大学精神引领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是大学精神的主要依托和载体,大学精神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核,大学精神反映了大学教师的价值准则、心理状况和行为方式,精神文化散发出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对师德师风建设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充分挖掘大学精神的引领作用。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是一种非正式学习渠道,为提高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效果,就应该从非正式学习的角度重新审视、构建师德师风建设文化环境。

1.实施“青蓝工程”,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高校青年教师不同于中学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职业训练和师德养成实践。因此,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大力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新老结对的方式,由遴选的优秀教师将师德文化和良好风尚传授给青年教师,帮助他们尽快进行角色转变,为人师表,站好高校的讲坛,进而完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传承与超越。

2.建立扁平化的交流沟通方式,充分激发民主和科学精神崇尚民主的人文精神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可以说是大学精神的核心要素。有许多人际矛盾和工作冲突就是起源于沟通障碍,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应该打破科层化的行政模式,建立更加开放、平等、公开的“扁平化”模式。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交流学术思想,扩大信息公开,吸纳意见和建议。

3.重视教师组织文化建设通过加强各类教学科研团队、学术组织、文体协会等组织建设,发挥教师组织贴近教师实际的优势,积极反映教师的实际需求,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教师工作、学习、生活和事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使广大教师在各类组织中结交朋友,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积极开展教学研讨、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文化生活,由个体层面的师德素养促进群体层面师德水平的提高。

(二)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规范师德师风建设

大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组织。享廷顿认为,作为一种规范性文化,制度“不过是稳定的受到尊重的和不断重复的行为模式”,“社会规范和制度对人们行为指出一定的方法,形成一定的样式”。大学制度就是大学的“制度性文化”,也就是说大学必须遵循这样的规范体系及其组织文化心理制度。组织成员自觉地按照组织的价值理念与制度文化来规范自己行为的力量。大学制度主要包括大学的组织结构和各种管理制度。大学章程作为大学的“基本法”,是彰显大学办学理念、引领大学组织文化、凝聚大学组织力量的基本保障,也是大学依法治校、理顺内外关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法律依据。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管理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管理效果。加强与师德师风建设相关的制度建设关系到高校教师良好师德素养的形成。高校教师在工作态度上表现为自觉和主动;在工作方式上表现为有主见、有想法,不愿意受到较多的控制与约束。因此,高校在制度设计、机构设置及管理实践中都要注意高校教师群体的特点。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广大教师体会到制定各种制度的目的是促进他们发展,而不是束缚、限制他们发展。在各种制度建立之前,要充分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保证给广大教师参与权。尤其是科学设定教师评价,制定出科学、全面、与时俱进的评价标准,避免功利性的,仅以量化为标准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的单一化、约束式、命令型的管理方式,要按照教师成长性的发展需求和个性特点,不断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结合校情实际,建立健全符合大学精神和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三)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气质高雅物质文化环境

文化建设非空中楼阁,需要物质为载体。大学物质文化环境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直接接触到的各类有形载体,包括校园建筑、绿化环境、雕塑小品、活动中心等。这些载体凸显着高等学府独特的文化品味和人文精神。“它们能够迅速为人们提供感觉刺激,给人一种有意义的感情熏陶和启迪,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学校文化。”例如,武汉大学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工作载体,推出了“师德铭”。“铭”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文体,多刻于金石、器物、碑碣之上,其主要作用是警戒自勉和记颂功德。武汉大学的“师德铭”昭示了人民教师的崇高品格和师德师风的行为规范,有力助推了广大教师自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该活动荣获了2008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成为师德师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在物质文化建设中,首先,建设一个格调高雅,人文美、科学美与自然美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在建设布局上要以人为本,突出人性的真善美,突出浓郁的学术气息。高校的物质文化环境中所蕴含的精神和内涵对教师品格的塑造和熏陶是最直接和最真切的。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使教师的审美观受到润物细无声的启发和感染,激发其产生一种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主动完善自我,由外而内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使教师的言行与优美的环境和谐统一。其次,要充分利用好校歌、校旗、校训、校徽、校标等学校精神文化的显性载体和识别系统。注重将这些代表学校精神的重要载体推广使用,尤其是要在广大教师中产生高度认可,使广大教师产生朴素深刻的爱校情怀,对学校、对教师职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和成就感。最后,要提供满足教师基础需要的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充分尊重和肯定教师的劳动,改善教师工作、教学和研究的条件,特别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福利保障;尊重教师的社会政治地位,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等等。总之,要最大限度地解除教师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

(四)培育优秀教师文化推动高尚师德师风的形成

师德师风建设与大学文化的有效融合必须从实践上下大气力,良好的师德必须通过教师行为体现出来,所谓“行为示范”。高校教师文化是指长期处于一定高校文化氛围中的高校教师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价值理念、角色认同等精神因素以及在这种精神因素长期支配下形成的行为模式。高校教师文化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文化,并集中体现在师德师风建设中。高校优秀教师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推进大学可持续发展、推动大学精神的培育和传承具有重要影响。优秀的教师文化培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职业追求上应体现强烈的自我超越的需求。高校教师要具备坚定的教书育人的职业信念,由职业行为体现出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并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升华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其次,在学术追求上要做到追求真理,潜心学术。优秀的学术文化应该具有学术至上、宁静致远、团结协作和民主自由等特点。第三,在教学上应表现为全心投入,细心耕耘。在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创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共同成长,努力提升个人的文化气度和人格境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第四,人际交往上要体现相互尊重,和谐共生。要为高校教师提供一个有利于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重视教师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尊重教师的办学主体地位,在相互信任和自律中化解矛盾,推动工作。#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