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特色学院人才培养思考

计算机特色学院人才培养思考

本文作者:曹蕾 吕庆文 张煜 李远念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广州理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现代社会对毕业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在人才招聘市场上,用人单位普遍要求非计算机专业人才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经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以及毕业后短期的培训,这个要求一般均可达到。而当前用人单位热切需要却最难招聘到的是具备一定行业特长的信息化人才,即掌握某领域知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由于这种跨学科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往往需要在一个行业里面深入工作较长一段时间,因此一般的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都难以达到要求。于是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市场上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单位招不到人才,学生找不到工作[1]。怎样培养具有行业特色,满足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成为开设计算机或信息类专业的各高等院校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除了综合类和理工类大学,全国还有很多具有行业特色的高等院校,如南方医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这些高校近年来均开设了计算机或信息类相关专业,其初衷就是培养具备行业特色的复合型信息化人才,满足社会的相关需求。然而,根据有关企业在业内的调查了解,行业院校培养的信息化人才在就业时并未显示出足够的竞争实力,许多用人单位指出,大部分高校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没有系统地掌握跨学科或跨专业的知识,也不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事实上,并没有达到学校所设计的培养目标[2-3]。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各大高校在设置计算机类人才培养计划时又该如何考虑?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1行业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困境

导致行业特色院校培养的信息化人才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学校供通才,企业需专才。学校设置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未能与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步,其中通用课程与行业课程结合不多,达不到开设这个专业的初衷。部分行业院校,特别是重点院校,设置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忽视本行业特点,仍以国内一流理工科名校的相关课程体系为参考,以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为主,以培养研究型的通才为目标;而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科研教学单位除外)更需要的是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以及相关行业知识的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供需矛盾明显。

2)学科被边缘,学生被专业。在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往往被主流学科边缘化,不受重视,造成“一本院校,二流专业”的现状;招生时,被调剂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比例过大,很多学生认为自己“被专业”,抵触情绪很大。再加上职业规划指导不到位,学生总认为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比不上综合类或理工类院校的相关专业,毕业后就业不具备竞争力,导致学生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不知道可以从事或要从事的方向,从而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专业难定位,学科难发展。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应该如何定位?这个问题仍未有定论。如果定位过高,而实际教学团队和相关科研实力又不能胜任,则培养出的学生计算机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相关行业知识又不够丰富,高不成,低不就,成为人才市场上的“鸡肋”。如果定位过低,学生理论知识过于浅薄,又会造成学生就业后的再学习能力不足,不利于其长远发展。而如果定位长期摇摆不定,则会影响学科的持续发展,造成师资队伍不够稳定,科研工作缺乏动力,又进一步导致了学科的被边缘化。

2行业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要走出困境,必须“认清现实,更新观念,找准定位,长远规划”[3-4]。首先要承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与理工科名校相比,在学术水平和师资力量上都有一定的差距,这是其劣势;然而,行业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可以与行业需求结合得更深入更紧密,这是其优势。其次要改变固有的“重理论研究,轻实践应用”的观念。虽然在高科技领域的科学研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但是那在社会生产领域中毕竟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当今社会需要得更多的是大量的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才是行业院校培养计算机人才的最根本需求。基于现实的要求,行业院校培养计算机人才的基本定位应该是:深入结合本行业特色,以培养适应行业生产和发展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为主,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辅。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对行业基本规范和工作流程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毕业后可直接进入相关行业的计算机应用领域进行工作。由于计算机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行业知识的学习也需要长期渗透,因此在学生入校伊始就要开始进行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积极主动的寻求发展。现以我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为例,谈谈行业院校培养计算机人才的一些新举措。

3行业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新举措

我校为医科类重点院校,原名为“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整体移交广东省后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并于次年开始招收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由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负责培养。我校最初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基本参照国内知名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设置,后根据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每4年修订一次。在近7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逐步找准定位,现2011版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已基本修订完毕。在最新的方案中,为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点新的举措:

3.1调整教学计划,适应行业需求

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大大增加了有医学特色的相关课程,从低年级开始就设置行业基础课程,并加大高年级相关选修课的分量,让学生逐步进入行业知识领域。仅第一学期以政治、英语、体育等公共基础课为主,从第二学期开始,除高数、物理、程序设计、电子技术等工科专业基础课以外,还逐步开设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信息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医学专业的学生要重点学习的基础理论课程,由我校基础医学院的专业教师进行全学时授课。在高年级的课程设置中,除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必修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以外,还开设了移动应用开发、数字图像处理、大型医疗仪器设备原理与技术、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等结合了医、工两行业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行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行业的需求。#p#分页标题#e#

3.2加强实践教学,夯实工程基础

工程能力,特别是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看家本领,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不是一、两个学期,一、两门课程就可以完成的。在新的培养计划中,为夯实学生的编程基础,每个学期都有与程序设计相关的课程,如: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就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开始接触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过程,后续学期通过“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网络程序设计”等一系列课程的学习,不断扩展和加深对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经过这一系列课程的训练,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将大大加强。同时,在新的培养计划中,还提高了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等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3配备课程设计,提高应用水平

仅仅通过单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往往浮于浅表,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将所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在新的培养计划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深入理解与综合应用的水平,在三、四年级每学期的全部课程结束之后,安排了1~2周的课程设计,用以强化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不仅要求学生对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转流程进行基本了解,还要求实现其中一部分科室的数据库访问功能,这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让学生了解到了相关的行业知识。而软件工程课程设计,通过对建立企业门户网站等大型商业案例进行设计与实现,使学生经历了分析、设计、编码、测试一个完整的项目过程,不仅掌握了对常用开发和测试软件的基本应用,还加强了学生的文档撰写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4接触企业实训,明确就业目标

在新的培养计划中,第四学年基本不给学生安排课程教学,而是以进入企业实习和完成毕业设计为主。学校和学院通过直接或间接与IT企业合作,让学生走出去,把项目引进来,以期缩短学生毕业后进入相关行业的过程。一方面,引入企业实际的应用问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并聘请企业资深工程师协助进行毕业设计指导,从而避免了毕业设计仅作纸上谈兵,远离实际应用需求的弊病;另一方面在企业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实际接触到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尽早了解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的就业目标更明确。

4结语

结合本院校本专业特点,培养有行业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是行业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正确道路。我们期望,通过实施新修订的2011版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能让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得到贯穿始终的专业能力训练和行业知识传授,使学生毕业后能满足社会需求,适应行业发展,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具备行业特长的信息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