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贫困家庭的意义

家庭教育对贫困家庭的意义

作者:杨莉 单位: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在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不仅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侧重,更有一致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所谓的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用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对个体产生的影响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又是学校教育的延伸。

一、提高家长素质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关键

通过对贫困家庭和曾经贫困的脱贫家庭进行访谈调查,比较分析家庭教育变量中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教养方式、家长素质4个评价指标,运用一个构想模型,观测五个评价指标下的23个测量变项间的从属关系,归纳出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和经验。由于同是贫困家庭,其成功者的经验对其他人来说更有可信度和说服力,可操作性也强,值得推广应用。要解决贫困问题主要靠社会支持和家庭自身努力。家庭自身努力主要是指通过家庭教育出成功的下一代脱贫,而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教养方式、家长素质决定家庭教育的质量。其中家长素质与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教养方式相互作用,家庭结构与家庭经济状况、教养方式相互作用。家长素质取决于家长的文化程度、前职业、现职业、身体健康状况、个人爱好、娱乐方式、成就动机、归因方式7个因素;而家庭收入、教育投资来源、子女零花钱、居住条件、消费水平5个因素构成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由家长年龄、家庭代际人口数、亲友质量及人数、父母婚姻状况4个因素组成;教养方式决定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亲子关系、体罚、学习、家务、德育情况及家庭聚合力7个方面。这23个因素均对家庭教育质量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可见家长素质决定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提高家长素质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关键,是成功教育下一代的前提保证。家长素质提高了,就可以有效克服贫困文化、价值观的扭曲和家庭教育的偏差等问题,并为就业和增加收入带来机会,因此提高家长素质是真正意义上的终结贫困现象的重要因素。

在家庭生活中,子女的行为表现往往与其家长的言谈举止极为相像。父母是子女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最喜欢模仿的榜样。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及职业对子女的影响巨大。调查显示贫困家庭父母亲的文化层次均很低,父亲是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总数的78%,母亲是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总数的87%。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严重影响着家庭教育质量。许多研究表明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可以从各个方面影响家庭环境,从而影响到下一代的体格和智力的发育。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文盲、半文盲男女比例为5∶14,可见妇女的文化水平偏低,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文化水平低,还常常导致早婚早育,容易使孩子的智力发育受到影响。同时,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往往注重孩子的经济效用,看重孩子参加劳动给家庭带来的收益。另外,由于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也常常导致其科学知识不足,容易走入养育和教育的误区。贫困家庭家长的职业多半不稳定,71.1%的父亲外出务工,母亲有41%。大都是从事一些收入很低且很累的工作,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

家长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及思想品德素质都会不同程度地对子女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身体素质家长身体的健康状况是影响子女发育的第一要素。在子女成长发育的过程中,遗传、环境、教育及其主观能动性是影响身心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父母的身体素质则是子女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经由遗传,父母向子女传递祖先的某些生物特征,如:肌体的形态、构造、神经系统和感官的一些特征。父母的身体素质好、体魄健壮,就会遗传给子女完善的神经系统和健全的感官。相反,父母因身体不健康或因近亲结婚或药物毒害,则可能导致子女身体畸形或智力发展方面的障碍。

提高心理素质家长的聪明才智表现在家庭教育中即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且富于创新的思维能力和意志行为的果断性。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表现在成就动机上。父母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就会诱导儿童成就动机的高度发展。家长努力就业,通过自已的能力改善家庭条件,一个失业的家长很容易被子女轻视。相反,家长对待工作的负责及钻研精神,热爱生活的广泛情趣,以及待人宽厚的博大胸怀等良好的心理素质,都会启发子女的创造意识、积极奋发的心态和善于交游、宽以待人的处事态度。家长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子女成才经常的、广泛的、稳定因素。

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与家庭教育质量有直接关系。子女的智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还决定了家庭的经济收入,和就业形式。而经济情况提高了,其他的弱势因素可以得到缓解。可以说家长的文化素质是影响一个家庭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家长的品德素质家长的品德素质是个人思想、政治、道德规范的综合反映,是决定子女品德面貌的基础。研究表明,在道德判断和价值定向方面,父母与子女的相关系数为0.55,而教师与学生相关系数为0.03,可见家长的品德素质对子女具有深刻的影响。儿童在幼年时期思想单纯,行为习惯也不固定,他们在生活上心理上对父母存在依赖感和信任感。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在子女幼小心灵中打下深刻烙印。子女与父母在经常的接触中,耳濡目染,受到思想上、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多方面的熏陶,从而逐步形成对善恶、真伪、良莠、是非等概念,学会待人处事,学会做人。

家长的素质对子女成人、成才必将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成为制约家庭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法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指出:“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手中。”充分说明了家长素质在家庭教育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二、提高家长素质的途径

家长素质的提高是每个家庭的义务,更是一项社会发展工程,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大任务。这不仅要求每个家庭的家长自行努力,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把加强成人教育、提高家长素质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甚至是突破口。一是要建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提高家长素质,让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二是要加强舆论宣传和示范、引导作用,推广贫困家庭成功育儿的事例和经验,让贫困家庭树立脱贫的信心;三是加强贫困人口技术培训,推荐就业,使其通过自身的努力,重新融入社会,摆脱自卑、绝望的消极心态,在子女心目中重建威信。

三、提高子女素质,达到高品质就业#p#分页标题#e#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人穷志不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类思想旨在说明贫困家庭的孩子较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承受着沉重的生活压力,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命运。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和家庭影响不同,他们中有的人可能会平静地接受现实,将自己磨练得愈加坚强;也有的人可能会充满焦虑,自卑自怜,甚至自暴自弃,失去对社会的信任。针对贫困家庭未成年人心理问题较严重这一情况,应鼓励孩子多与同龄,特别是与异性好友交往,学会互相关心,体验处世之道。注意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父母应利用周末或节假日与孩子加强亲子沟通,巧妙谈心,做孩子的“心理医生”,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条件允许的话在每一个社区开办“心语室”,对社区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辅导,为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帮助他们走出自卑,树立自尊自强的理想信念。社区还应开展紧扣形势、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是教育未成年人的载体,充分发挥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的功能,利用双休日、重大节假日、革命传统教育周和寒暑假等有利契机,组织开展未成年人理想信念、公民道德实践教育、法制安全自护教育、社会实践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公益活动,鼓励社区儿童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从而有效化解贫困家庭的子女所面临的效障碍和心理障碍,培养贫困家庭未成年人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丰富未成年人的业余生活,增强他们综合素质。因此,对于贫困家庭而言,更要重视子女教育。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其家庭唯一向上流动的机会,而投资教育虽然对家庭是一种财产负积累,但对子女而言则是人力资本的提升。如果他们受教育水平低,知识与技术不足,无法获得较高待遇的工作,所赚取的收入仅能补贴家用,对改善家庭弱势地位非常有限,虽然日后继续求学的机会还是存在的,但却要克服很多困难。

四、结论

目前,我国贫困人口问题虽然引起政府的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救助措施,但是,贫困人口的生活贫困状况问题还未真正解决,一些弱势群体家庭收入低且不稳定,除了物质生活消费水平低、文化生活匮乏、有病看不起、居住条件差以外,最令人堪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和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贫困人员有着强烈的被剥夺感和失落感,精神状态普遍不佳,有的甚至对社会不满和抵触。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比贫困人口本身的问题更令人生畏,除了因所处的家庭条件和环境较差对子女的在校学习带来不利影响外,家庭教育也严重地存在着偏差。有的忽视家庭教育,有的教养方式不当,有的亲子关系差。就总体而言,贫困家庭的子女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以至身体素质较之普通家庭子女偏低,在人生的起点阶段就处于弱势。因此,搞好家庭教育对于贫困家庭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