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职业教育研究分析

复杂性职业教育研究分析

本文作者:高文杰 单位:天津职业大学

一、范式之辨:多元整合“范式”(paradigm)

是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Kuhn)于1962年在其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范式”系指对某一科学共同体在某一专业或学科领域具有的共同信念,这一共同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理论、观念、方法和技术,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框架,它规定着某项研究的发展方向与途径,并决定了共同体成员的形而上学信念和价值标准。通常,我们把范式理解为某一领域的研究者所遵守的具有凝聚力和组织力的,并取得了有历史意义的研究成就的科学研究规则、典型或模型[1]。库恩认为研究范式不同导致本体论、认识论、研究重点和方法论的不同,范式形成标志着一个学科的确立与成熟。职业教育的研究“范式”是职业教育研究共同体所共有的研究传统、研究规则、理论框架、理论和方法上的信念,以及对职业教育的根本看法或根本观点[2]。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育较晚,在相关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的时候,元认知的学科追问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职业教育研究范式讨论成为近几年焦点话题之一。

人们从不同的视角与语境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些人认为,职教研究难有自己的独立范式,可套用或移植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另一些人则认为职业教育的特有规律恰是其范式形成的基础,形成职教特色的研究范式是随着研究深入发展的实然趋势[3]。也有学者鉴于职业教育研究范式的现实不确定性,建议用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的“硬核”理论来规制,以求得研究成果的整体化、系统化以及对话性[4]。有人借鉴教育学研究范式的一般认知归纳出思辨范式、批判范式、实证范式、行动范式等四种基本范式。有学者提出“问题研究范式”,即以职教实践与理性问题为中心展开“小叙事”的研究[5]。有学者指出职教研究范式的“基本研究范式”,将问题域集中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概念和基本问题。有人针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提出职教研究要遵循工作过程的逻辑,采用任务分析法、功能分析法,即所谓“工作过程研究范式”。也有学者认为目前职教理论研究主要是“经济学范式”和“人才学范式”,并指出前者过于功利,后者有明显工具性痕迹,因此,职教研究需要“技术学范式”[6]。还有学者认为,职教研究范式应由“语言、结构、方法”等要素组成,据此可构建“要素范式”[7]。也有学者提出职业教育研究范式应超越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采用整合范式,即是综合调配或混合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技术、方法、概念或语言等的研究类别[8]。

综上所述,研究者基于不同视角与语境提出了许多研究范式,反映出当前学界对于职业教育研究的深入与自觉。尽管部分认知尚显褊狭或理想化,有些是国外职教研究范式的移植译介,或是教育学范式的引入,离真正有职教特色的研究范式还有距离,但多元化的研究取向及相互之间的碰撞,将为职业教育研究范式的形成提供广阔的基础与路径。按照库恩的范式理论,笔者以为,在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尚处于前科学阶段,或者是前科学向常规科学的转换时期。并且,就研究范式而言,不同学派、范式取向并存,碰撞激荡是这个时期的鲜明特征,旧范式、移植的范式与新生范式并存竞争,观点、理论迭出,争论不休,逐鹿中原。就职业教育而言,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创造物,具有多向度的属性与价值关照,一般它要满足人们多重的如教育的、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与文化的价值要求,因此,职业教育研究就是一个以类型、层级与视角为维度的主题场域。由此,就职业教育研究的“目标范式”而言,笔者以为重要的取向是多元整合,即不同子范式的组成的集合(范式族),不同的子范式更适合职业教育的不同侧面的问题域。依笔者看来,在职业教育研究范式的集合中,复杂性范式是一个亟待引起重视的研究范式,可以预见,复杂性范式的引入一定能开辟职业教育研究的新境界。本文论及的复杂性范式是建立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即职业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在不同层面与主题上显示出复杂性的特征,对此要采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技术手段与惯例来进行研究。这里拟在对职业教育引入复杂性范式必要性考察基础上,对复杂性范式框架做初步探讨。

二、复杂性范式的应然性考察

(一)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呼唤复杂性范式

关于复杂性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或从不同角度的表述不尽相同,但本质几乎是一致的。主要表现在:非线性,系统的某些或全部组分具有非线性特性;多样性,系统的整体行为或特性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系统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层级结构;涌现性,指系统整体具有而部分不具有的特性;不可逆性,系统在随时间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不可逆性;自适应性,系统的组分、规模、结构或功能等随时间的推移朝着有利于自身存在的方向自我调整、自主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自组织临界性,是指系统在远离平衡的临界态上,是以阵发的、混沌的、类似雪崩式的方式演化;自相似性;指系统中存在着层次不同的相似性;开放性,指系统本身与系统周围的环境有物质的变换、能量的交换、信息的交换;动力性,具有自组织、自调整的系统都具有某种动力的性质[9]。以复杂性的视角审视职业教育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其结构日益丰富,复杂性表现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这样一些方面[10]。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职业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主要证据表现在:其一,职业教育机构众多;其二,组分种类繁多,简单看就有教育部、省市教育厅(局)、相关部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产业、企业、职教集团、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职业高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二级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职学校等等,并且这些组分又呈一定的层次结构,组分之间的关联方式一般又是非线性、不确定性与动态性的等;其三,职业教育系统与经济系统、社会文化和政治系统等存在着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等;其四,职业教育系统的每个组分是一个复杂系统。职业教育系统的运行中复杂性表现突出。

概括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职业教育功能与办学模式的复杂性。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使系统整体的多功能性、办学模式的多样性,以及投资主体的多元性等特征日益突出。(1)职业教育功能可分为教育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培训、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功能(技术服务)、企业功能与其他社会功能,各功能之间具有相当复杂的联系与制约关系。(2)现行办学模式的格局是在主体办学模式外,同时存在几种新型办学模式,如现代远程教育、社会培训、自学考试与境外合作培养等各种模式。这在决策上提出了有效分配教育资源、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的复杂问题。(3)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已由国家拨款体制,转变为国家、社会、集体、个人共同分担教育经费的新体制。同时,伴随着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日益紧密,国办、地方、行业与民办职业教育,以及国际联合办学等多元投资模式势必带来管理上和收益分配上的复杂性。#p#分页标题#e#

第二,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复杂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具体实现模式,如:顶岗实习模式、订单式模式、工学交替模式、项目驱动模式等等。这些模式有共性也有各自特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复杂格局,这给决策与管理赢得了选择空间但也带来了困难与复杂性。另外,工学结合模式的实现一般都要涉及到有关行业企业、社会组织或政府部门等,这里的关联互动是多层面的、非线性的。

第三,职业学校内部结构的复杂性。职业学校内部的部门之间联系紧密而复杂,各部门之间互相影响与制约,实现自身功能和学校整体功能的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相互协同、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网络。

第四,职业教育的自适应性。随着依法自主办学的落实,职业学校其独立事业法人单位的身份,在社会系统中获得了自主性,它必须主动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社会需求作为职业教育与社会系统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职业教育存在和改革发展的直接动因。为适应与生存,职业教育必须调整、重组自身的结构与运行机制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与期待,这是职业教育的自适应性的集中表现。

第五,职业教育主体的复杂性。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和学生,显然都具有自适应性,能够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进行交互作用,具有自身的目的性与主动性。正是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以及与环境、知识载体与实训体系的反复相互的作用下,使得教育目标得以实现,使职业教育系统得以发展进化。审视传统的职业教育研究,其价值取向基本囿于决定论、还原论的藩篱,它常通过经验归纳、演绎推理等方法去发现与推演职业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确认职业教育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因果性的确然关系,是不变的并且是可复现的,人们一旦发现并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指导人们的教育实践,并可以对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施以控制,使得整个教育过程有序高效地运行。

这种研究思路,摒弃了职业教育复杂性的一面,是一种“简单性”范式。事实表明,“简单性”范式下的关于职业教育所谓原理、方法、标准等与现实的教育实践,特别是充满复杂性的教育实践相去甚远,缺乏对教育实践的解释性、指导性与预测性,更难对教育工作者以启迪和提高。综上得出,职业教育复杂性的一面使传统的“简单性”范式受到严重的挑战,与之相适应的研究范式成为一种期待,即对职业教育复杂性的问题或系统只能以复杂性范式来进行。

(二)范式转换的趋势将复杂性范式推向“显学”

根据库恩的观点,研究范式是一套信仰体系、价值观乃至技术方法规范的总称,大体上是指一种研究方法论或认识论。在漫长的教育发展历程中,教育研究范式经历了相应的转换。审视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变规律与现代指向,以为复杂性范式的介入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关于教育学研究范式,不同的学者依据不同视角有不同的概括分析,如瑞典教育学家胡森(Husen)的著名的“二范式说”,等等。但基于库恩范式的意旨与着眼历史转换视角,认为20世纪之前教育学主导范式的转换大抵经历了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与混合研究范式。19世纪,以社会学创始人孔德等人为代表的社会科学家将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和因果分析引入社会研究中,受其影响,教育研究走上实证主义道路。实证主义范式趋同于定量研究的方法论。解释主义来源于17世纪的释经学,后来逐渐发展进入到社会科学领域,被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接受而发展至今天的解释主义。解释主义是代表定性研究的经典范式。20世纪中期,以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主张以批判的、辩证的、历史的观点来研究现代社会,受其影响,20世纪60年代出现教育依附理论等,这是批判理论研究范式的体现。

在方法论上,批判理论研究范式吸纳经验方法,并以辩证法统合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目前使用较多的是行动研究方式。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在文学、艺术、思想领域出现的文化思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了教育研究的话语领域,学者们主要从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出发来反思比较教育。在方法论上,后现代主义主张教育研究采用解构主义、话语分析和叙事的方法,尤其倡导小叙事的研究方法。20世纪70至80年代,以量化研究为主的实证主义范式和以质性研究为主的解释主义范式展开了论争,形成“范式大战”。在实践层面,促使许多学者使用混合方法,并由此形成了混合研究范式的产生。这种研究的特点在于并不是简单地把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并列起来,而是根据研究问题确定量化方法和质性方法的相对地位和实施顺序[11]。纵观教育研究范式转换,不难看出,教育研究范式总是和当时的主流世界观、方法论,以及自然与社会科学相匹配、相适应,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哲学及科学发展息息相关,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当时的处于主宰地位的认识论、方法论和知识水平基础上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变革成为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复杂性理论的出现作为科学变革过程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必然产生重要影响。基于上述判断,教育研究范式中复杂性范式正逐渐成为重要角色,从潜学走向显学。

主要理由可概括为如下几点:其一,复杂性科学正在兴起并逐渐成为主导学科之一,成为当代科学变革过程的一个重要标志,正如霍金(Hawking)所说:“21世纪将是复杂性的世纪[12]”,复杂性科学对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必然产生重要影响。其二,复杂性科学发展迅速,其成果与研究范式广泛渗透到其他学科,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或跨学科研究,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果,例如计算经济学、计算地理学与社会计算等等,这些也为将复杂性范式运用于职业教育研究提供了范例。其三,运用复杂性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在教育研究中已见端倪。在国外已经有专门的学术组织研究教育复杂性问题,例如,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的下属有研究小组,专门研究教育中的复杂性问题,又如,美国新英格兰复杂系统研究所采用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方式,对教育复杂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将复杂性科学的原理与方法应用到教育研究中来,从复杂性理论视角来理解教育系统,转变学习观,重新设计适应复杂性的学习系统。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EdgarMorin)从哲学、社会学角度进行的复杂性研究颇具影响力。著名的《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著作是其运用“复杂思维范式”对教育问题进行思考的重要成果[13]。美国学者小威廉姆•多尔(WilliamEDollJr)在其所著《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也大量运用复杂性科学力图构建一种全新的“后现代范式”的课程模式[14]。我国教育学界运用复杂性科学思维研究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末也开始出现。基于职业教育作为教育范畴的一部分或者说与教育拥有最广泛交集的认知,认为教育学的主导研究范式在不同程度上规定或影响着职业教育的研究范式,在这个意义说,复杂性范式这个教育研究范式转变的指向之一也必将进入职业教育研究范式的家族中。#p#分页标题#e#

(三)职业教育研究复杂性范式的优越性简析

复杂性范式对比其他研究范式表现了其特有的优越性,这一般是其他研究范式所不具备的,这也构成复杂性范式被青睐的理由之一。简约地看其优越性主要有这样几点[15]:复杂性范式能提供新的更具活力的研究视角与新领域。如前所述,随着职业教育活动在宏观与微观的拓展、层次的丰富、功能的多元化,以及人们针对研究的实践解释、干预要求的提高,传统职业教育研究范式下的研究成果已经失去了对许多职业教育实践的解释力与预测力。例如,职业教育系统的涌现性、自适应性、自组织临界性与演化不可逆性等在经典的范式下都很难给出有效解释与预测。而涌现性、自组织、自相似等都排除在经典范式宫阙之外的,因此,可以预见,复杂性范式的引入将极大地推进职业教育研究对“教育事件”的有效解释、指导与预测力,对于以往束手无策的职业教育问题有所作为,而且随着新视角的打开将使职业教育研究开辟新的领域。复杂性范式可同时发挥人的智能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复杂性范式重要特征之一是将复杂性科学、数学与人工智能密切结合,并以计算机模型作为重要的技术手段,因此它从本质上体现了人的智能与计算机相得益彰的优势。人具有直觉、顿悟等,其思维方式是非常灵活的;而计算机则比较机械、死板,它要按一定的程式办事。如果复杂系统涉及方面繁多或决策程序较长,抑或处在变化过程中,那么人的智能很难同时顾及这个复杂系统的方方面面,也很难考虑和跟踪系统变化的每一个细节。计算机则有大的存储器,又有高速运算能力,所以它可以同时顾及系统的各方面结构或易于展现系统动态变化的具体情节等。复杂性范式可提供仿真与演化分析。随着复杂性科学的兴起,许多社会科学研究者开始用计算机仿真模拟复杂社会的系统动态过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CAS理论)提出,以及基于CAS理论的多主体仿真建模这门新学科的建立,社会科学界开展了复杂系统理论与计算机仿真建模相结合的广泛深入研究,并取得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成果。多主体仿真建模能够对复杂系统模拟仿真,对系统的演化进行分析,这对职业教育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职业教育作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与社会经济大系统存在多维复杂的关系,一项教育政策或策略所产生的效果与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以及随时间发展的态势是很难进行预测的,特别是具有量化意义的预测就更难,多主体计算机建模方法则提供了模拟仿真政策或策略影响与演化的可能。

三、复杂性范式的框架

(一)复杂性范式的界定

如前所述,复杂性范式作为一种职业教育的研究范式,是遵照复杂性科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以智能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科学及其综合为技术领域,展开职业教育研究的方法体系。后期的库恩建议用学科基质(disciplinarymatrix)来代替范式一词,并指出其包含的重要成分为符号概况、形而上学范式、价值与范例[16]。由此分析复杂性范式可能取得共识而明确的东西还不多,这是因为在职业教育的研究中运用复杂性范式的还属凤毛麟角。但有些东西似乎是明确的,就形而上学范式意义上,共有的信念包括:整个职业教育是开放的复杂系统,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复杂性,系统的长期演化其形态带有随机性,职业教育系统的存在需要与周围环境系统协同共生;就价值意义上,共有的观念包括:职业教育的研究不仅有质性研究,更要有量化研究,运用信息化技术、社会计算是值得期待的方法技术,职业教育的理论应是自洽的、与其他理论相容的、具有社会效益的、对教育实践具有解释力与一定的预测力等;就范例意义上而言,在职业教育研究中运用复杂性范式的范例模型尚显阙如,但开始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范例,如计算经济学等,研究规则可应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程式。从研究的形态看,复杂性范式下教育研究可以是定性的、思辨的,也可以是实证的、定量的,或是两者的结合。也即是说,在复杂性范式旗帜下的职业教育研究既可以“哲学范式”意义上的运用,也可以是“技术范式”意义上的运用。具体而言,职业教育研究领域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的应用,即直接用复杂性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如实践教学系统的建模、课程组织的非线性、工学结合机制的博弈分析、系统化的教学设计等;二是间接的应用,即提供思考问题的新视角、新范式,如整体性教育的人才要求、情境化教育(个人体验的教育)的关注、教育的复杂性研究范式转化等。这种复杂性的教育运用更多的是一种隐喻。

(二)复杂性范式的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复杂性范式的理论基础是复杂性科学。一般认为,复杂性科学是探究复杂系统的复杂性(来源、表现),研究构成复杂系统在众多组分(子系统)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下,系统演化产生整体涌现性(特性、特征、行为与功能)的机理和一般规律的科学。[17]复杂系统研究的先河是贝塔朗菲(Bertalanffy)1937年提出“一般系统论”,这被称为第一代系统观。第二代复杂系统观研究的高潮始于70年代产生的自组织理论,1969年普利高津(Prigogine)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Haken)构建的协同学,1979年艾根(Eigen)发表的超循环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对生物界的涌现、人的学习与认知、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等进行研究,由此形成第三代复杂系统观。其核心是强调个体的主动性,承认个体有其自身的目标、取向,能够在与环境的交流和互动作用中,有目的、有方向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结构,达到适应环境的合理状态。这代系统观重要学术代表是CAS理论,被认为复杂性科学最新成果。复杂性科学正处在飞速发展中,截至目前,较成熟的理论包括:①普利高津与哈肯创立的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自组织理论;②巴克(PerPak)与汤超等人创立的复杂自然系统的自组织临界理论;③霍兰创立的CAS理论;④钱学森等人提出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理论框架;⑤Carl-son和DoyleJohn提出的高度最优化容限(HOT)理论;⑥高确信高后果系统(HAHC)研究。[18]复杂性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复杂性产生机制的研究,CAS理论就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其核心思想是“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复杂适应系统中的主体,能够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进行交流,在这种交流过程中“学习”或“积累经验”,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整个系统的演变或进化,包括新层次的产生、分化和多样性的出现,新的聚合、更大的主体的出现等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派生出来的。霍兰将上述规律概括为这样几个基本点:具有适应能力的主体;主体和环境的互动作用;受限生成过程(ConstrainedGeneratingProcedure,CGP);从个体的演化到系统的演化———ECHO模型。并提出了基于主体建模的复杂自适应系统研究程式。#p#分页标题#e#

(三)复杂性范式研究的方法论

按照我国学者成思危的研究,复杂科学的基本方法是以下四个方面的结合:①定性推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②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③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④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19]。复杂科学研究中所用的主要技术工具有:①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技术。包括定性变量的量化(多维尺度、广义量化等),经验概率的确定(数据挖掘、数据库的知识发现、智能挖掘等),主观概率的改进,案例研究与经验信息的集成等。②综合集成技术。包括系统的结构化,系统与环境的集成,人的经验与数据的集成,通过模型的集成,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等。③整体优化技术。包括目标群及其优先顺序的确定,巨系统的优化策略(分隔断裂法、面向方程法、多层迭代法、并行搜索法等),优化算法(线性规划、目标规划等),离线优化与在线优化,最优解与满意解的取得等。④计算智能。包括演化计算(例如遗传算法、演化策略、演化规划、遗传程序设计等),人工神经网络,模糊系统等。⑤非线性科学。⑥数理逻辑。⑦计算机模拟。包括人工生命,元胞自动机,竞争与合作,大群体模拟工具(SwarmSimulationToolkit)等。[20]基于主体建模的复杂自适应系统研究程式是应用广泛较为成熟的复杂性分析方法。CAS建模把注意力集中于相关的个体行为,从底向上地观察和描述系统的行为,走向了一种由低到高、从微观到宏观的跨层次的研究思路,称之为基于主体(Agent)的建模方法。围绕主体这个最核心的概念,霍兰将适应性主体分解为4个特性(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和3个机制(标识、内部模型、积木块),尝试用“执行系统、信用分派算法、规则产生算法”等科学语言具体刻画主题的适应性行为及产生机制。并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对现实复杂适应系统主体的各种行为特性进行模拟,建立起回声模型,由此揭示出一般性的复杂适应性原理。[21]

(四)复杂性范式适宜的研究领域

复杂性范式研究职业教育的适宜领域实际是一个开放的疆域,它不仅是个理性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确信,凡是机械论、还原论失效的职业教育问题就是复杂性范式的用武之地。基于CAS理论多主体系统的计算机模型研究是复杂性范式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在职业教育研究中亟待开拓的空间。就此撷要列举几个方面如下:

1.个体学习机制的模拟

这一问题的核心思想是如何依照人类的思维方式建立Agent的学习机制。它涉及认知科学、人工智能以及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截至目前人类对于大脑的思维方式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这也制约了良好的Agent学习机制的设计。现在,Agent学习机制主要使用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的方法建立。

2.行为规范的演化

按照Axelrod(1997)的定义,行为规范是个体的行为所遵循的模式,如果个体偏离这一模式,将会受到某种“惩罚”。从个体的习惯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到社会政治和文化对职业教育系统的影响等都属于行为规范领域的研究范畴。Epstein(2001)使用基于Agent的系统研究了行为模式的稳定性以及家庭与文化习俗等因素对个体行为规范的影响,他的结论是:一旦一个行为规范成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习惯以后,单独的个体趋向于直接遵从这一行为规范,而不做仔细的考虑。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广泛存在于群体中的“从众心理”和“羊群效应”现象。行为规范的相关研究还揭示,在一个动态复杂性系统中,一种行为规范的确立是路径依赖的,而且路径的选择会受到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14]这些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成果与方式在职业教育研究中的意义无疑是广泛的。如校企合作过程中职业学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关系模式的形成机制与演化分析;实践教学中引入职场文化、职场行为规范的形成机制;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关系运作模式的分析;教育社会学中从众行为的仿真研究;职业教育的制度性规范的形成分析;教育“热衷事件”形成原因等等,都会在复杂性范式下获得有力地解释。

3.职业教育经济模拟分析

当前,计算经济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部分就是针对各类市场的演化过程及其相关制度影响的研究,涉及金融、电力、劳动力、零售和批发、娱乐等市场多个方面。在金融市场研究最有影响的工作是Arthu等人1997年在SFI建立的模拟证券市场,并验证了在模拟证券市场中同样会出现收益率厚尾分布和“追涨杀跌”的现象。2001年Chen成功地研究了个体的模仿和学习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2001年Bower使用计算经济学模型研究了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电力市场情况,得到与经验一致的结果。职业教育的经济行为或经济视角的行为分析与一般的经济行为比较可能共性多余特性,在职业教育领域运用上述成功的范例进行经济学意义的探索将是大有作为的。

4.职业教育系统的社会网络分析

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网络分析在社会学界发展起来,成为研究包括个人、家庭、小群体、组织、社区乃至阶层及其相互多重复杂关系的工具。社会网络分析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整合的行为科学,它涵盖了社会学理论、数学、统计、图论等学科内容。近年来,社会网络分析在包括人格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心理学在内的教育科学中取得许多成果。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机构之间都处在广泛关联的社会网络中,这种社会网络本质上都是复杂网络,职业教育的生态与这种社会网络不无关联。复杂性科学与社会网络分析技术提供了许多方法与手段来支持职业教育这种类型问题的研究,所以说以复杂网络视角展开职业教育研究是有待开发的金矿。

5.职业教育政策分析

基于复杂性范式对职业教育政策的研究是多方面的,依笔者看来,职业教育政策效率与政策的模拟演化分析是两个重要的问题。职业教育政策执行是一个复杂且具有高度权变性的现象,它包括相互依赖性,选择程度和行为改变等多种组成部分;政策执行系统结构一直处于不稳定的波动状态,凸显了一种复杂的立体网络状连接关系。[15]因此,“简单性范式”是难以把握的,必须运用复杂性思维,全面、深刻地理解。职业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复杂性问题,还表现在教育政策执行系统的多因素性、多层次性、多变性以及这些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行为和演化,这种整体行为和演化充满了涌现和自组织临界现象,具有不可预测的随机性。因此,常常会出现好的主观意旨的教育政策在执行中却背道而驰,或成为“机会主义”的利益摇篮。这种现象在很多情形下单凭简单的推理是很难预测的,而复杂性理论就可能有所作为,特别是通过定性、定量分析的整合,通过计算机模型仿真演化分析可能能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p#分页标题#e#

四、结语

如前所述,职业教育的研究范式应是多元整合,复杂性范式是其重要一翼。在充满复杂性的职业教育领域,尽管简单性范式正趋衰微,但并不会消失,这不仅是由于范式本身具有的历史韧性,更重要的是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许多侧面它仍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故而,必须要以一种共生辩证的视野看待“简单性范式”和“复杂性范式”,使其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为认知职业教育的真谛而服务。另外,还应看到,复杂性范式对研究者的学术禀赋也提出了挑战,研究者不仅具备教育科学的功底,还必须具备复杂性科学、信息科学等复合的知识结构,以及跨学科的研究能力等。因此,复杂性范式下的职业教育研究能否成功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