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链群建设模式与路径

专业链群建设模式与路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战略要求。产业集群化发展承担着产业集聚和产业规模化经营的重任,也承担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使命,已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1],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生产要素趋动型向自主创新驱动型根本转变的重点领域。产业集群化发展需要大量专业化人才,也需要大量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支持,这对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适应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的高等学校专业链群建设规律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专业链群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载体是专业教育[2],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专业教育的水平。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专业建设中需要关注以下方面:   1.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要求对专业链群建设提出外在要求   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决定区域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衡量标准和发展动力[3]。而当今的技术创新需要多学科的技术支持和合作,这使得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要有立足区域的大量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型企业以及公共服务平台的全力支持,其中最迫切需要的就是人力资源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专业建设过于封闭,对产业集群发展关注不够,未能从产业集群发展的高度进行专业建设定位、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的优化。同时,企业、产业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未形成高校与企业、产业、科研院所联合进行专业建设的体制机制。   2.产业集群聚集效应对专业链群建设提出内在要求   产业集群是在低成本、低排放等方面的要求下形成的产业发展模式,它是由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企业及相应机构组成的,基于主业技术、价值链、同业交往在同一地理空间形成的联系紧密、运作灵活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4]。体系内的企业获得了明显的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劳动力成本等生产成本优势,并通过共享公共设施而大大减少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5]。然而,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很少从产业集群内产业链、价值链、企业链和空间链发展的高度进行专业链群建设。同一专业链群内相关专业的课程平台建设滞后,知识体系的交叉、融合不够,优质课程资源和实验室资源共享程度较低,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视野不够开阔,一定程度上造成高等学校专业建设中经费紧张和资源浪费并存。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提出了建设高等学校本科专业链群的概念,同时厘清了专业链群建设的内涵,即在新型工业化、生态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背景下,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依托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优势所构建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品牌专业(包括特色专业、名牌专业、重点专业)为核心,以相关专业为延伸,以具有内在联系的精品共享课程群为纽带,形成的若干专业的集合体。   二、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链群建设模式与路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培养适应产业集群需求的人才为目标,以学校现已形成的建造业专业链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建造业的产业集群特征及发展趋势的研究,重新构建相关专业链群和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基于建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高校专业链群建设的模式与路径。   1.调整和完善适应建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链群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已形成了适应现有建造业发展的专业链群,如以建筑学为核心专业的建造设计专业链群,以土木工程为核心专业的结构设计及施工的专业链群,以建筑环境设备与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为核心专业的市政类专业链群等。依托现有专业链群,学校运用新型建材技术、新型建造技术、新型设计理念及技术、现代化工程管理手段和资源循环科学与技术等新型建造业的理念与技术,增加了适应人们对居住环境美观和高舒适性要求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景观学、建筑美学的学科专业,完善了建造设计的专业链群;在土木工程设置了适应我国道路桥梁的建设需要的道桥方向,同时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节能、生态、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增设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专业,将传统建造业专业链群改造和提升为适应建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链群。   2.建立了以校企联合培养为特点的适应建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充分认识到培养多层次的以突出实践、创新能力为标志的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战略意义,积极响应并进入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结合学校与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土木、建筑及其相关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与企业共同制订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方案及专业培养标准。如我校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由中建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我校建筑学院共同制定,并随着技术的更新、学生的特点以及企业的发展调整。在企业学习阶段的所有内容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讨论制定,课程均由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部分课程可由学校教师参与协助。企业阶段的学生培养充分体现了“大课堂、小团队、多元化”的特征:大课堂(理论讲授)———针对企业学习实践中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安排集中授课;小团队(设计实践)———安排学生在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参与具体工程实践项目;多元化(视野拓展)———理论课程和设计实践之外,配合讲座、访谈、参观、调研、体验等多种学习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拓展专业视野。   3.健全和优化了适应建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知识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产业集群的理念,建造业发展必须从建材和设备生产、设计、施工、管理、最终产品使用等全寿命周期中充分体现节能、生态、环保、低成本、高舒适、可持续性的理念、方法及技术。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学校各专业重新优化专业知识,如土木工程在一年级的土木工程概论中增加了节能、环保、低成本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在专业教育中增加化学类和大材料类课程。建筑和城规的专业教育中除了传统的专业知识外,增加了建筑生态环境、生态可持续建筑、建筑与城市气候设计和建筑经济与施工等一系列课程。这些课程的增加,使我校建筑和规划教育除了注重形态的规划和功能的规划外,在学生知识体系中增加了和人的宜居,经济的实用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要继续加强建筑和规划教育知识的教授,不仅让学生懂得建筑艺术,还要结合西安悠久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注重和秦、汉、唐文化的有机结合;二是要让学生懂得城市经济,增加了一些经济类的课程,让学生学习掌握工程经济技术;三要让学生树立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p#分页标题#e#   4.建立健全了适应建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师资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了适应建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学校加强了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先后出台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关于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实施意见》(西建大(2008)15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工程(社会)实践管理与考核工作的意见》(西建大(2009)73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关于进一步规范教师工程实践工作的若干意见》(西建大〔2011〕158号)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师工程实践考核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实施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及企业盯工程、盯课程、盯课题的“三盯”制度,要求讲师及以下职称人员必须到校属建筑设计院、规划院、建材院、各类工程技术中心及公司等实践锻炼1年,讲师及以上职称人员到国内相关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的管理、技术岗位挂职锻炼或跟班工作、培训学习1年,将工程实践锻炼与教师聘用、绩效考核、职称晋升挂钩,将工程背景和企业经验作为教师从事工程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加强了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学校每年均选派中青年学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加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科学研究及工程技术水平。学校还积极聘请科研院所、企业界具有丰富理论及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给学生授课、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这些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相互融合,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理论水平及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实践探索初见成效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研究及实践成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初见成效。学校建立了适应建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链群,提高了我校专业建设的整体实力;初步搭建了校企联合培养的平台,改革和创新我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颁布了教师工程实践的考核标准,促进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