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系的差异与联系

教育体系的差异与联系

 

学科教育、人文教育及职业发展教育的定义学科教育、人文教育及职业发展教育作为三种不同内涵的教育,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及内在的联系,是我们从目前的现实情况出发,对学科教育、人文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的融合进行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三者各自的定义,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契合点。   学科教育。   学科教育是指根据学科的分类,就某一专业的学科对学生进行讲授的教育。学科教育强调的是一种专业性,是对一定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就是对计算机专业领域的相应知识的传授与学习。   人文教育。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1]职业发展教育。   职业发展教育发源于美国,至今已有一百年历史,最初被称为“职业指导”,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生涯辅导”阶段,七十年代开始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和推广。如今,加拿大、瑞士、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从中小学就开始学习系统的职业规划知识,大学和中等学校则拥有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队伍。影响职业发展教育的因素主要有职业测评工具、职业规划理论及辅导人员的素质与培训等。   职业发展教育正式传入我国并迅速引起热潮,也就是近几年之间的事情。[2]一般认为:职业发展教育是职业指导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心理测评与职业咨询、求职择业指导、创业教育等内容。也有人主张狭义的职业发展教育其实就是就业指导教育或职业指导教育,因此,就业指导(教育)、职业指导(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三者也被交互混合使用。[3]学科教育、人文教育及职业发展教育各自发展及融合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目前强调得比较多的两种教育模式,可以说,21世纪的高等教育,就是从人文教育与学科教育从分离与失衡向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继而协调发展转变的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普遍的共识是: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不仅仅在于人才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在于人才是否具有完善的个性、良好的伦理道德、现代观念意识、高度的人文修养等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上看,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普遍的发展趋势。   美国几所著名理工科大学,如伯克利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的研究认为:在21世纪的教学中,对学生要重点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国内高等教育的实践来看,其中选择理工科方向的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缺乏比较突出。他们进入大学后,一方面在高中即实行文理分科,更多注重的为理科专业的学习,另一方面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过多关注专业学习而忽略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亟待加强。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许多高校在专业课教学中将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   职业发展教育作为现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是贯穿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当中,比如,通过紧紧围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主线,通过一系列的培养和锻炼,使他们真正的认识自我,清楚自己喜欢干什么,能干什么,将来准备干什么,进而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该怎样度过大学四年。当前,通过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目标的调研发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诸多成长困惑,渴望今后有一个好的职业,但不知从何入手;渴望自己今后有大的作为,却信心不足,目标模糊;渴望别人理解自己,却不知道自己是谁;往往有大的抱负,却往往成为空中楼阁等等。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每年都有大量应届毕业生不能就业,这其中重要就是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得不到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因此,在就业市场上没有方向,缺乏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清晰的规划和认识,也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在求职、任职、职业转换等环节上都有很大的不足。因此,职业生涯教育应成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实施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教育的整体供给能力,也是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和必然选择。[5]就当前的情况而言,各大高校对于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经取得了共识并制定、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但对于职业发展教育而言,由于国内的职业发展教育相对还不成熟,学科教育、人文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融合的教育模式还未被大众所接受。事实上,关于职业发展教育,国外一般早在5岁左右就开始了。并非出于压力,而是培养兴趣。不断的开发潜能、发掘兴趣,学生才能不断地探索自己,有兴趣地学习。我们讲的素质教育,其实就是要以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始终来进行的。比如,把职业发展教育启始阶段工作与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相结合,能充分发挥职业发展教育对学生人生指导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实现高中到大学的顺利过渡,为大学四年学习生活、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上海,有许多高校已经将职业发展教育引伸到新生入学教育中了,并且反响热烈。   因此,促进学科教育、人文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的融合对于学生而言,能引发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在充分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彰显学生个性,在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对于高校而言,通过大学四年的教育,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并能更理性地评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给自己一个理性、正确及相对准确的定位,既避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又使社会更加稳定和有序。   促进学科教育、人文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融合的措施学科教育、人文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中三种不同的教育形式,其差异只是教育内部种属类别之间的差异,从整个教育领域来看,三者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可以说,学科教育、人文教育是职业发展教育高层次发展之路,大学教育,实际上就是学科化、人文化的职业发展教育。鉴于目前存在的国内的职业发展教育相对还不成熟,学科教育、人文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融合的教育模式还未被大众所接受的事实,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学科教育、人文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融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p#分页标题#e#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特点是由表及里,潜移默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引导大学生成才上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6]有鉴于此,高校应该注重营造学科教育、人文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相互融合的校园文化。首先,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如校报、学校网站、学校广播、广告栏、展板等,宣传、普及学科教育、人文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融合的理念,让学生从心理上意识到除了学好专业知识,人文素养的提升、职业发展知识的掌握对于个人的成长成才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根据高校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及发展的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融合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及职业发展需要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专业职业生涯设计比赛、主题研讨与论坛、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扮演、模拟招聘等多种活动形式,通过这些内容丰富、富有吸引力的课外活动,让高校学生们进一步意识到专业、人文及职业三者共同发展所带来的益处。再次,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组织各种侧重点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与企业实习,参与社区活动等,让学生有机会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并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自我调整、自我更新的学习观、职业发展观。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任何一门学科进行教学的核心,我们任何教育的开展也是离不开课程建设的。我们强调学科教育、人文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的融合,应当有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支撑。   目前针对三种教育中发展相对较弱的职业发展教育,各大高校基本有如下三种模式的课程体系存在:一是开发模块课程。按照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立课程,缺什么补什么;二是开设选修课程。   各年级学生均可以选修,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基本理论,素质培养、拓展训练及就业心态管理等等;三是开设必修课。目前国内较多高校结合社会需求和大学生成长阶段开设两门课,分别叫“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大学生求职技巧”。前者针对大一学生,后者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条件成熟时再针对研究生开设“职业生涯管理与开发”。[7]   从这些模式的课程体系我们可以看出所存在问题,即重理论教育,轻实践体验,况且理论信息可能会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脚步,这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会导致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失败。针对目前许多高校均针对在校大学生于假期开展短学期教育,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在短学期直接去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实践基地实习,参与企业的实际运作,进入企业实习之前,同样也要进行笔试、面试等的删选,让学生在实战中清除自身优势及劣势所在。因此,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应当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对于理论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人文素质选修课和成才讲座要以人生导航为目标,有意识、成系统地讲授职业发展教育内容,使课堂成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主渠道。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有学分、纳入教学计划的职业发展教育选修或必修课。根据不同阶段特点,构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系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职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8]同时要注重加强校企合作,开辟学生实践基地,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训练习,将职业发展教育的课堂放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以加强教育的效果。   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符合条件需要的师资队伍是促进学科教育、人文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的融合的重要保障。目前融合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对于融合职业发展的师资队伍教育的师资建设要成熟许多。因此,此处我们更多的是要加强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以及我国的港台地区,职业发展教育课教师通常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咨询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硕士学位,担任顾问、导师还需要具有博士学位。   此外,美国、加拿大对于就业指导从业人员建立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在咨询辅导能力方面要求较高,[9]我国目前高校的情况是,职业发展教育课教师多是由行政、管理等教师兼职,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因此,在时间、精力上的投入相比较专业的教师而言都不够。   有鉴于此,我们首先要加强对职业发展教育师资的选任,注重考察其专业背景、学历程度、实践经历,强调在教师任教的同时加强学科渗透,也即教师须尽可能地强调其所授课程具体内容的实际涵义与职业价值。任课老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传授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注意阐明这些知识与技能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这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解释各种学科的意义和适用性;二是提供更有效的工作技能,使学生认识到此课程内容对于将来从事的职业和生活的贡献和重要性。   [10]此外,要注重考察其是否热爱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教学,是否有较高的责任感、是否愿意帮助学生等个性特质;其次,要做好职业发展教育教师的培训。     通过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给专业教师充电,除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也注重教师个人魅力的培养。再次,为了加强教育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可以尝试邀请企业相关专业人员充实到职业发展教育的师资队伍当中来,针对课程的相关专题开办讲座、沙龙等,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