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改革实践思考

高职教育改革实践思考

 

一、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现状的分析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具有社会性、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特殊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我国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没能很好的与市场接轨,管理制度与机制不健全,缺乏责任追究与必要的监控措施。另外我们对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认识还存在偏差,重视不够认为高职教育只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简单延续,是次等高等教育,因此对高职教育存在这样那样的偏见。当然重科研,轻教学。为此,开展高等技术教育改革,剖析问题,提高认识,探索高职高专发展的道路,是教育工作者的大事。   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起步较晚,而且现在不切实际地扩大招生规模。由于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师资力量匮乏,这种发展思路以外在数量的增加掩盖了内在质量的下降,数量越多,质量没办法同步发展。要为21世界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还要求我们在办学目标、办学模式,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方法,并不断完善。   二、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分析   高职技术教育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最重要力量,高职技术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数以亿计的劳动者素质,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速度和质量。高职教育面向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培养人才,不同岗位(群)有不同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的要求。普通高等教育为学科型而职业教育为职业型,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年限可以实行学分制,允许一部分同学先走出。同时职业技术教育应建立“双师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教育工作者要根据特点,构建了“强能力”、“重应用”的课程体系,成功的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改革方案   1、课程体系改革。   1)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体系改革   首先是教学大纲的调整。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方案应按照“知识够用,证书多样”的目标体系来衡量。我们在进行培养方案的设置的时候就应该采用“精简、压缩、增加、综合”的方法,压缩一些过多的理论课程,这些课程可以辅修或选修的形式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业特点和自身个性发展的需要来选择,追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内涵。   2)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方法上,很多老师备课不充分,照本宣科,缺乏创新。只讲不练,沿用“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僵化。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在专业技术、技能课教学中,将课堂搬到模拟实验室,实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中锤炼,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得到较大的提升。还应大力普及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的场地可以多样化。另外,还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互动性。实行启发性、反思性教学,强调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摒弃“假、大、空”的浮躁教学风。在职业技术的教学中,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都是非常让学生接受和有兴趣的手段。   3)教学形式的改革。在形式上可以有个梯度。刚入学的新生主要进行基本知识掌握,让他们对所学基础理论知识有个系统的理解,并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中期可以进行相关的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专业技能。末期主要进行综合技能实训,采用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而且让学生参加各类的具有权威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完成岗位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2、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是高职教育事业的灵魂,因此,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是职教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师资队伍的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我国高职存在着教育观念仍然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生搬硬套,师资结构不尽合理等一些力弊端。不了解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仅仅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高学历人才,或是的都不是符合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的特点对教育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   3、校企合作建设。为了实现从学生很好的完成社会角色改变,毕业后能尽快顺利的适应社会工作,缩短磨合期。学校在采购基础建设实训基地时应考虑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所使用的产品,校内外实训基地条件的好坏将直接关系着学生实验实训的效果,有规模的切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成为一种可能。   高职教育的性质和类型、结构和层次调整、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质量等都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中必须正视的紧迫问题。要有效地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定要从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从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中解脱出来,培养复合型人才。改革和创新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才能发展我们的高等技术性职业教育。   作为职业教育者,要对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及培养目标方向三方面同时革新,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毕业生是我们的产品,而我们是制造师。以“社会化”、“市场化”的评价体系为标准,通过社会和市场的检验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