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命教育探析

我国生命教育探析

摘  要:近年来,生命教育不仅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也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命教育思想谈起,剖析了我国儒道释三家思想自古就十分重视生命的态度。并通过介绍我国生命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当前生命教育存在的不足。最后本文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生命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现状 发展途径

    一、生命教育的历史追溯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的思想

    生命教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根植深厚。儒家《孝经•圣治章》里谈到“天地之性(生),人为贵”;荀子也曾为此解释“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所以人的地位在儒家思想中显得十分崇高。儒家强调以“入世”的思想来实现人生的意义——“杀生成仁”、“舍生取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和超越,体现了其“以人为贵”的思想核心。与儒家的“入世”精神相反,道家则强调“出世”,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反映了道家遵循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道家思想认为万物都有其本身发展的轨迹,人最为本真的存在形式是生命,人只要顺应自然即可,而道家对待生命的态度,应是“知足唯真“的,人应该珍惜现在的“真我”,摆脱世俗的名利,强调人性的自由和解放,这体现了其重己贵生的思想核心。释家的思想则是引领人们忘却现世的痛苦,其认为生命本身是痛苦的,所谓“苦海无涯”,但要用一颗宽容平静的心来修行,最终修道成佛、普度众生。释家看到了生命本身的“苦”,却要求人用一颗安静的心来体验生命的幸福和珍贵,正是“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二)生命教育的提出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吸毒、自杀、他杀等不良的社会现象,有关生与死的教育问题被美国的学者所关注,逐渐发展成为研究“生死教育”。60年代以后,生命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由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和实践,他在美国加州创办了“阿南达村”学校,创设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到了1974年,美国中学程度以上设置有关生死教育课程的学校已达1100所以上。1979年澳大利亚在悉尼成立“生命教育中心”(LEC),该组织后来成为国际组织之一。伴随其组织影响的逐渐扩大,这种教育理念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认同并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如,日本北海道的寒冷教育、北欧的孤独教育、德国的善良教育。

    二、我国生命教育的现状

    目前,生命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004年上海和辽宁颁布了有关施行生命教育的大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人格健全、个性鲜明、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成都锦西外国语小学秉着“珍爱生命,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教育理念办学十余年,2005年正式确立“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2007年在武汉举行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针对现在大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专家提议应把生命教育纳入高校教学体系。

    但是,全国大部分地区仍普遍缺乏此类教育,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实教育依然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培养的着眼点在于学生的智商。学生可能具有很高的学习能力和很强的记忆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遇到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都是脱离了课本,脱离了教材,脱离了原有的解决问题模式的,而学生的人格、道德、审美和心理承受能力在以往的受教育过程中都是严重缺乏的。这种极为不对称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位一只腿太粗,一只腿太细的残疾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当学生自身的情感、心灵和人格受到忽略时,他们自然也就会产生对生命的漠视,由于在精神上无所寄托,无法领悟到生命的珍贵和生活的意义,他们常常深刻的处在自身的问题的困顿之中,导致他们对生命产生了怀疑的态度,那么轻生自杀和伤害他人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随之大大的提高。

    我国生命教育的缺失,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病垢。在灾难面前,在事故面前,我们从新闻里得到了死亡人数,这个人数,在我们的脑海中仅仅是一个数字吗?难道生命的价值和生命背后的意义就能这么轻易的被遗忘?

    三、我国生命教育的发展途径

    1、按学段分层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

    按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不同,应分段设置生命教育课程。小学阶段的重点在于认识生命和生命态度的培养。生命教育的核心在于生命态度的培养,而这种对于生命的敬仰和热爱的态度理应从小抓起并始终贯彻。初高中阶段的重点在于对生命意义的探讨,陶冶健全的人格,升华对生命的尊敬和热爱。大学阶段的重点在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要用实际的行动去追求自己人生的目标,不再虚度光阴,这时候要从内逐渐转向外,也就是学生不仅仅要陶冶健全自己的人格,也要学会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努力完善自己。

    2、生命教育与其他心智教育的结合

    生命教育应该和挫折教育、责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勇敢的面对挫折,担负起本应承担的责任,培养健全的人格,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的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挫折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意识到挫折的不可避免性,挫折是生命中的不可逃避的一部分,更应该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理应的态度以及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对应的也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异化现象导致了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责任意识的缺乏,再加上我国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和多种价值观的涌入,导致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泛滥。现在我们谈生命教育,就避不开责任教育,因为对自己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对社会应有的贡献本身也就是一种理应存在的责任。现代社会学生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心里脆弱的学生出现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等心理问题,导致自杀、他杀等恶性事件屡见不鲜。因此,在实施生命教育的同时,必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p#分页标题#e#

    3、建构校园绿色网站

    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已经走进每个人的生活,网络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是怎么用网络,以及用网络干什么。我国上海地区已经建构了适合中小学生的绿色网站,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其他地区其实也应该借鉴。绿色网站里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关于男孩、女孩身体构造的生理知识。二是健康的性教育。三是关于生命中成长的故事。四是内容积极正面的励志类电影。绿色网站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尊重生命、关注成长,从而更有利于生命教育的展开。

    4、结合文化宣传,提高生命意识

    我国现代的舆论宣传基本上都是积极向上的、有益于学生的,但是不能否认,还存在很多灰色地带,比如充满了血腥暴力的电影和游戏的宣传。青少年由于自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确立的阶段,对错误的价值观缺乏抵抗力,就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杀一个人,就跟自己在玩电子游戏一样。这些不良的舆论宣传直接腐蚀了学生,毒害他们的心灵。这时候的文化宣传不仅仅是要宣扬那些善的东西,更要号召大家自觉抵制恶的东西。生命本身的“真、善、美”才是我们要大力宣扬和鼓励的,生命本身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应该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贺新华,胡凯.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思想探析[J].科技信息,2010(27):199

[2]顾启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体系[J].基础教育研究,2010(10):12-13

[3]周晏.加强高校生命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J].现代教育科学,2010(6):142-144

[4]刘慧.近十年我国生命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0(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