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公共修辞模式构建初探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公共修辞模式构建初探

摘  要:面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主体的特殊性、客体的复杂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不能只关注于限制与监管,而应该变堵为疏。本文借鉴了亚里士多德“修辞术”的理论观点,针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以及网络舆情形成发展过程提出了引导的公共修辞模式,为有效理性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提供了新的探索,即具有可行性,又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公共修辞;模式

    网络舆情如同迅猛发展的互联网一样呈现出两面性,大学生的心理、经验等限制,加上转型期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偶发性因素,社会各层面应认真对待大学生网络舆情可能引发的后果,采取相应措施,对网络舆情加强引导和监控。基于大学生的特殊性,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不能只关注于限制与监管,与大学生们对立起来,而是应该变堵为疏,说服就是最为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形式,而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中的修辞理论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这也正是提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公共修辞模式的重要来源。网络舆情如同迅猛发展的互联网一样呈现出两面性,大学生的心理、经验等限制,加上转型期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偶发性因素,社会各层面应认真对待大学生网络舆情可能引发的后果,采取相应措施,对网络舆情加强引导和监控。基于大学生的特殊性,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不能只关注于限制与监管,与大学生们对立起来,而是应该变堵为疏,说服就是最为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形式,而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中的修辞理论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这也正是提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公共修辞模式的重要来源。

    在《修辞术》中亚里士多德总结了演说者想要说服听众的三个关键要素,即三种说服论证:一是借助演说者的品格,即信誉证明;二是使听者处于某种心境,即情感证明;三是借助证明或表面论证本身,即逻辑证明。亚里士多德对说服的经典性总结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也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基于此权威理论提出的网络公共修辞模式无论从修辞主体、修辞方法还是修辞内容上,都更加符合大学生的特点,有利于大学生自主接受,促进网络舆情自觉向积极方向发展或遏制不良舆情的进一步扩散,达到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良好效果,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一、注重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公共修辞主体,充分发挥舆情领袖的作用,实施信誉证明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术》中提到的第一种说服听众的关键要素便是演说者的品格,即信誉证明。此种说服论证方式重视的是演说者的品格对听众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演说者的品格具有最重要的说服力量。“依靠演说者品格的演说,是指这样的演说能使听者觉得可信。因为在所有事情上我们都更多和更愿意信赖好人,在那些不精确和有疑义的地方也毫无保留地相信”[1]。亚里士多德更进一步阐述了演说者使人信服所要依靠的三大素质,他认为这三种素质无需证明就能使大家信服,那就是明智、德性与善意。所谓“明智”指的是演说者对所谈话题的判断能力,“品德”指的是演说者的道德品质,而“善意”则是指演说者对听众的态度。

    大学生这一群体无疑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体,但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公共修辞主体却并不这么单一,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社会人士,更可以是大学生自身,从修辞主体入手,是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重点。结合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中的相关论点,发挥网络舆情领袖作用,主动将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主体培养成网络舆情领袖,把握话语权,利用网络舆情领袖影响和感染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体,可以引导舆情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达到良好的引导目的。

    1.主动培养大学生网络舆情领袖,掌控话语权

    网络媒体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各种载体的力量对比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微博客发展迅速,改变了网络舆论载体格局,在此同时,网络社群的发展也很迅猛,中国的网络社群,以QQ群和SNS社交网站为主要形式。[2]据初步调查显示,这也正是大学生利用各种网络载体的趋势。因此,不仅要根据不同载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将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公共修辞主体培养成舆情领袖,而且要根据不断变化的载体格局培养所需的舆情领袖。

    虽然网络的不断发展伴生出各种载体力量的不断变化,但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载体仍然集中在微博客、网络社群以及论坛、博客三个方面。针对微博客、论坛、博客具有匿名性,每个ID对应着的真人并不明确,因此这样的交流会更为自由开放,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公共修辞主体主动介入高校网络舆情,并通过讨论、当任版主等增强自己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积极参与构建热点话题,引入正确思想,成为网络舆情领袖,发表积极言论的同时注重引发学生中理性声音的力量,而尽可能地规避偏激的观点。这就要求修辞主体思想理论水平比较高,价值观积极正确,网络技术能力强,方便接触多资源,了解大学生学生生活特性并且在网络讨论方面有一定的能力与技巧等,这些特征也正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到的演说者所需的品格的诸多方面,而高校老师、学生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较为符合,因此,让这些人成为修辞主体,主动介入,积极成为网络舆情领袖,把握话语权,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而针对网络社群,与开放式的网络舆情载体不同,它是由部分具有相关性的网民构建的相对封闭的交流空间,具备一定的保密性和真实性,因此,也比较容易实现实名制,大学生所关注的网络社群在这方面的特性更为明显,共性强,认识程度高,QQ群、SNS社交网站、人人网等都相互知道对应的个体身份。而高校老师、学生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实体延伸到虚拟网络,本身就带有人格权威性,只要主动加入就能顺利成为网络舆情领袖,引导网络舆情向积极、正面、理性的方向发展,因此,针对网络社群载体,应培养更多的高校老师、学生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成为舆情领袖。

    分析可得,要注重不同网络载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把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公共修辞主体培养为舆情领袖,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此外,也要时刻注意网络载体力量的变化,了解大学生普遍关注的载体形式,根据大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与时俱进。#p#分页标题#e#

    2.发挥大学生网络舆情领袖作用,维持掌控权

    亚里士多德不仅强调了演说者要具备的多方面优良品格,而且还强调了演说者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将这些品格展现出来。虽然信誉证明借助的是演说者的品格来进行说服论证的,前面也分析了如何培养大学生网络舆情领袖以及其所应具备的品格,但无论是微博客、论坛、博客这些匿名性的载体,还是QQ群、人人网这些真实性较强的载体,舆情领袖的建立和维系都是要通过“演说”本身引起。也就是说,在匿名性的网络载体上,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公共修辞主体主动介入到成为舆情领袖,需要修辞主体在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等过程中展现出良好品格,获取信任,这样也才能成为舆情领袖。而在网络社群这样较为封闭的载体上,成为舆情领袖较为容易,但如何维持掌控权,就需要修辞主体持续展现良好品格,从而不会失去公信力,否则不仅会失去舆情领袖地位,甚至会影响到现实实体中的权威形象。

    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大学生网络舆情领袖的作用,维持掌控权,就必须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介入中将所具备的良好品格展现出来,这过程中就要涉及到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公共修辞方法以及内容,主要体现在亚里士多德的情感证明和逻辑证明上,也就是说,作为舆情领袖的修辞主体在展现良好品格的同时,要进行换位思考,了解大学生心境,使其处于某种心境以及需要具备较强的论证技巧、表达技巧、广而专的知识或充足的资源等。

    二、借助大学生网络舆情主体的心境,辨别、把握、调动其情感,采取情感证明

    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中所提到的第二种说服论证的方式便是情感证明,即“使听者处于某种心境”。在他看来:“使评判者处于某种心情之中。这对增强说服力大有裨益” 。因为“人们在友爱之中与在仇恨之中、在愤怒与在温和的心情下的表现绝不相同,要么全然不同,要么有相当大的不同”[3]。亚里士多德不仅充分认识到情感对听众的作用,而且还开始研究各种情感,如愤怒、喜爱、善意、怜悯、恐惧、嫉妒等等。他把每一种情感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人在这种情感中的心理状态,即情感的定义;二是人们习惯于对什么人表现出该情感;三是人们对什么事情产生这种情感,即产生这种情感的条件是什么[4]。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公共修辞模式中,借助网络舆情主体的心境,通过辨别、把握、调动其情感,极大地有利于说服论证,即极大程度地促进将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向正确的方向。因此,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公共修辞主体应积极采取情感证明,同时这也就要求修辞主体关注大学生情感,系统掌握与情感相关的知识。

    1.辨别大学生网络舆情主体情感,学会观察与倾听

    采取情感证明,借助网络舆情主体的心境加以网络舆情引导的第一步必然是辨别其情感,这不仅要求网络舆情引导主体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系统掌握相关理论,还需要耐心的观察,从网络舆情主体的表达中准确洞悉其情感,需要较为敏感的洞察力。比如,在日本强震新闻覆盖全世界,成为焦点时期,时刻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主体的情感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日本、世界末日等字眼就需加强注意,耐心观察其情感变化,增强敏感性,注意其网络言辞、网络表情等,这些都将是其情感的表露。

    2.把握大学生网络舆情主体性情,了解大学生共性

    亚里士多德为了达到借助情感来说服听众的目的,他进一步研究了人们的各种性情。亚里士多德所指的性情相当于个人的性格特征,性情是个人情感形成的基础。不同性情的人更倾向于产生不同的情感。他研究了年龄、机运、财富、权力等对个人性情的影响。如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性情表现;出身高贵者的性情表现;富人和当权者的性情表现等[5]。其中亚里士多德关于年轻人的性情概述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借鉴意义最大,他认为年轻人欲望旺盛,随欲而行,极易变化,难以控制自己的生命激情,热爱名誉,热衷于胜利,易于相信别人,满怀希望,勇敢,无所畏惧,生活更主要依靠性情等等,这些虽然并不是完全符合网络舆情主体且每个个体都会在性情中表现出差异,但这些基本上总结出网络舆情主体性情的共性,不仅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更是促进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依据。

    3.调动大学生网络舆情主体情感,巧用网络“词媒体”

    辨别网络舆情主体情感,把握其性情,其最终目的必然是调动网络舆情主体的情感,营造积极向上氛围,借助于情感说服论证,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向正确方向发展。

    亚里士多德强调要善于借助“用语”来调动听众的情感。他指出了通过“用语”调动听众情感的秘密所在:“贴切的用语或措辞使人觉得事情是可信的”[6]。亚里士多德认为要调动听众的情感,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就是演说者要有激情,其次是用语要与事实载体或题材相协调,最后是用语还需与听众的特点相协调。针对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观点,将其与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相结合,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过程中,修辞主体首先要有激情,在表达观点,引发理性声音时要在言辞、网络表情上有所展现出激情,表现出应有的情绪,引发网络舆情主体的共鸣。再者,用语要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题相协调,比如谈论到现在利比亚的国际形势时,应在措辞上显出感伤或者愤怒,当然这些都要建立在理性的分析、理性的表达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引导网络舆情向正确方向发展,若引导者都过于情绪化的话,可能加速网络舆情的不良发展,起到反作用。

    最后,也是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大学生网络舆情主体的特点相协调,大学生接受着良好的教育,所以必须采取与其相适应的措辞与表达方式。基于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化以及大学生这一主体的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在注重与大学生网络舆情主体的特点相协调这一点上,需要修辞主体巧妙使用“词媒体”,学习使用网络“热词”、“锐词”,从而适应大学生,吸引其兴趣,促使其产生共鸣,充分调动其情感。“词媒体”是指将词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将特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超浓缩,到网上或传统媒体中,以便于口口相传。如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使用了锐词“给力”,引起网民极大兴趣。[7]由此可见,“词媒体”的力量越来越庞大,对意思的表达,情感的显示都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公共修辞主体必须重视网络“热词”、“锐词”的学习,了解其意思与其背后的深层次故事。如果在网络舆情的介入过程中不理解这些词的意思,就没有办法做更好的引导,在没有办法与网络舆情主体加强沟通的同时甚至没有办法取得或维系信服力,网络舆情主体会自动将引导者注明为“OUT”。 #p#分页标题#e#

    (三)掌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公共修辞方法,全面把握公共修辞内容,进行逻辑证明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术》中所讲到的第三种说服形式是“借助证明或表面证明的论证本身”,即逻辑证明。这种证明方式往往更有说服力,且可以运用在各类网络载体中,无论网络舆情主体之间是否相互熟知,只要正确使用就能起到说服论证效果,达到引导目的。借助论证本身进行引导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全面深入把握大学生网络舆情主题,关注公共修辞内容变化趋势

    亚里士多德认为,为了更好地把握说服论证本身,“演说者必须掌握有关方面的命题”。同样的道理,只有掌握好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题,才能在介入过程中发表正确的观点,避免偏激,所进行的说服论证才有说服力,网络舆情主体才会相信其言论、观点,主动接受其思想,受其引导。由此可见,进行逻辑证明的首要条件就是全面深入地把握大学生网络舆情主题,了解有关的信息素材,也就是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主体在引导,发表言论,引发观点之前必须进行相关知识的系统和深入学习,网络舆情引导主体自身都不了解就不用谈引导他人向正确方向思考了,而是很有可能起到反作用。

    此外,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主体应关注公共修辞内容变化趋势,即了解网络舆情主题变更的趋势,特别是当时的社会热点、网络焦点。面对修辞内容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主体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关注公共修辞内容发展趋势,这也就对公共修辞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掌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公共修辞手法,提升论证技巧能力

    公共修辞手法更多的是强调说服论证,因此掌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公共修辞手法,也必须提升论证的技巧与能力。相对应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演说者都通过使用例证或推理论证得到证明来进行说服论证”。并且认为“结论不应从很远的地方推出来”,更多的是关注于三段论。对论证也提出了两点要求,即推理论证时所用的命题要针对听众的特点,用“特定的意见和观点来论证”,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无论是从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公共修辞主体,还是修辞内容上,都要注重大学生网络舆情主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论证,掌握这样的论证技巧,将更有利于舆情的引导。第二点则是要用经常发生的,生活中的事情和语言来论证,表现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上就是经常使用一些符合大学生身份的词汇,比如网络“热词”、“锐词”。在辩论之中,都会很注重破题、用语技巧等,这样更能说服对方,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上也是如此,公共修辞主体应提升分析主题等能力,掌握用语用词等技巧。

    3.充分掌握引导内容,具备优良的表达技巧,说服引导清晰有逻辑

    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主题的基础之上,应明确所要表达的观点,充分掌握引导内容,选择性地将有效信息加以阐述,起到引导效果。

    但仅仅清楚所要表达的内容是不够,还需要懂得应当如何把它们说出来。这也就是一个关于表述技巧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术》中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把推理论证更好地表述出来的问题,即演说的用语、布局和朗诵。对应于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他对演说用语的要求以及演说布局方面的观点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演说用语要明晰、适体和正确,也就是说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主体在表达过程中要清晰,要词能达其意,不要犯一句话中包含多种意思这类语言表达方面的基础性错误,注意提升表述技巧。在布局方面,亚里士多德把其分为引言、陈述、论证和结尾。最直观反映于说服论证便是思路清晰,有逻辑性,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加以引导,必须要有严谨的思路,不能过于偏执,更不能论点混乱。

    总之,亚里士多德关于如何表达出推理论证,讲述了很多的技巧。这些表述技巧与论证本身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只有内容没有形式不行。因此,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要注视其主体、内容,也要重视其方法形式,对应的技巧与能力对引导起的必定是积极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