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素质培养思考

高校职业素质培养思考

 

当前,面对金融风暴的愈演愈烈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价值观以及就业形势的发展需要。金融危机迫使现代企业更讲究用人求“实”不求“高”。学历并非越高越好,企业看重的是个人的实战能力,因为对于企业来讲,既掌握专业技术理论,又有专业技术经验,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者就是人才。因此,高校教育如何结合就业市场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职业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是高校教育应该深刻反思和积极应对的问题。   一、加强高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素质是指个人从事某种职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职业者对社会职业认知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面对当前金融风暴的影响,高校教育应充分利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社会的优势,在学生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与培养,树立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这是当前转变教育观念,顺应经济形势需要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职业素质培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职业素质的培养能够帮助大学生拓宽知识面,提升职业素质,掌握岗位技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职业素质培养是社会经济职业发展的需要   金融危机下,行业竞争更为激烈,许多岗位职业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岗位的地域空间逐渐变小,行业特征也不像过去那么鲜明;专业完全对口的岗位越来越少,职业变动的可能越来越大;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周期加速,复合程度提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些特征将使高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根据当前市场经济职业发展的需要调整职业发展方向,以主动适应社会变革,谋求更大的人生发展。   (二)职业素质培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自从市场经济发展以来,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众多企业将按照国际化标准模式进行管理,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来全面,这样企业才能适应新的国际竞争形式发展。新时期企业对人才选用的职业标准也从单纯注意专业变化到注意综合素质,要求职业者不仅应有良好的文化基础,有过硬的岗位技能和能力,还应有良好的职业品质和继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将成为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职业对劳动者和人才的普遍要求。因此,要想赢得竞争,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高校、社会、大学生三者之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交汇点是“就业”,就业能力直接反映出高校办学效益、大学生竞争能力、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及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评价参数。   (三)职业素质培养是迎接知识经济创新挑战的需要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最根本还是要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其基础还在于教育。我国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中,采取的重要措施就是内需拉动,抓基础建设和民生问题。教育乃民生之首,就社会需求来看,百姓手中的钱最愿意投入的还是教育。因此,我们应当有理由相信,金融危机的冲击将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一次重要的历史性机遇。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精髓和核心,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更是以创新为基本动力。企业的兴衰成败、实力强弱首先在于知识的拥有和创新能力,取决于是否善于进行知识管理和积极推进知识创新。谁能拥有更多更高级的知识和科技,谁就会获得最高的经济回报和经济效益;谁能不断创新以满足社会需求的知识产品,谁就会掌握竞争优势,赢得发展和进步;因此,培养大批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现代化人才,是时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四)职业素质培养是高校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需要   高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渗透职业教育思想,着重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及职业能力的提高,真正落实大学生职业教育,使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职业素质培养是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部分,高等院校必须大力推进职业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创设职业素质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知识面宽广、人文修养较高、道德情操高尚、理论思维能力强、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构建的原则   由于各类职业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对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有着特殊的素质要求,即使是同一职业的不同岗位,对劳动者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时,必须围绕其所学专业的不同特征,在教育教学中构建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当然,有些职业或岗位所要求的某些具体职业素质是可以到毕业后在实践中才学习和培养的,但我们对全部职业的基本素质要求却是相同的,而且是在职业教育中就需要培养和加强的。因此,在进行培养内容的构建上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1.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加强高等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应用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深化应用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培养模式,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等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把教“书”转变为教“能”,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进行高等教育专业、课程和教材的调整与改革。#p#分页标题#e#   二是根据职业发展需要,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和就业导向的教学支持,全面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是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技能训练提供广阔的天地。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发展,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优势互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变化的能力。   2.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联系   坚持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双证制”的实行,实现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融合,培养符合未来劳动市场所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   (二)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对就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依据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及相关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高等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五个方面。学校可以在学生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比如,可以在大一阶段开设择业指导课,大二阶段开设创业指导课,大三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这样使职业指导渗透在职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便于把职业素质培养落实到实处。在安排职业指导课程中,还可以将职业素质培养分为科学的工作方法、如何完成您的工作、时间管理的技巧、商务礼仪与职业形象、沟通技巧、业内人际关系、团队协作训练等不同模块进行讲授,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职业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三、高等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注重课程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的紧密结合,创设实践环境,完善教育方法,在强化专业知识素质教育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一)注重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的结合   课程教学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高等院校应提高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重要性的认识,专业课程设置要与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不仅要教会学生有关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技能。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围绕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改进课堂教育,注意拓宽课程知识领域,充分调动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作为潜能的理论知识通过社会实践转化为现实才能,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职业技能。同时,提倡教学相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关注课程在学生品德、情操、价值观上的涵育与引导,扩展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素质的教育。授课教师还应加强言传身教,培养敬业精神,增强服务观念,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帮助学生摆正心态,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运用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大胆改革创新,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教学的尝试,把职业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能力,从而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增长学生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可采取模拟训练、案例教学、讲练结合等方式,充分利用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中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大量运用案例教学,将学生的思路,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引入课程案例教学的实践中,并针对案例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导出课程的一般原理,并揭示其带有普遍指导性意义的内在规律来。这样的教学安排既使学生容易理解,也可以促进课程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良好实践环境与职业技能的提高   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关键在于学以致用,在对学生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善于创设有利于拓展学生职业技能的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创设的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较充分地展示自身个性,口头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训练,通过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社会服务,职业技能、素质拓展和创业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的真实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社会第三课堂的作用。通过学校顶岗实习、社会调查、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和职业岗位应用技巧,缩短职业岗位的适应期。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科学安排、统筹规划,使学生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学校生存立命的基础就是培养人,培养人的首要问题就是就业,否则就难以谈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为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提高学生就业质量,高等院校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意识,以学生就业为切入点,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和职业素质教育,站在生命线的高度上来分析研究问题,探索新思路和新措施,制定和完善职业指导工作新措施,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指导,使大学生接受到最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确切地了解所选职业的特点、职业素质的要求,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为他们事业上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