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发展

高校创业教育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发展

 

同志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对完善就业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搞好就业培训、支持自主创业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尤其要做好困难群众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显得尤为严峻。   一、创业教育内涵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这一新的教育概念。从本质上说,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他们从事创业时间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使其成为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才[1]。在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培养广大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也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延伸。   二、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我国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   由于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踏上社会寻求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人数迅猛增加。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11万人,比2008年多52万人,增幅为9.3%。加上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运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部分地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社会就业所面临的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大量农民工返乡等的“三峰叠加”局面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巨大的市场中蕴藏着无穷的机会,为毕业生进行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大学生创业,既是实现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又是发展经济、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要大力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能力和人格,使学生树立创业观念,掌握创业理论,学到创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高质量地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二)开展创业教育是高校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   创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综合技能培训及进行系统的创业训练,使其具有较高的创业素质。通过创业教育,学生们将全面理解创新的作用与价值,深刻领会创新对于创业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创新意识,自觉地开发创造能力。创业教育是创业的实习阶段,大学生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经受与创业相关的锻炼,逐渐提高创业能力。可以说创业教育是创业的预演,是逐步完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环节,可起到优化全面素质的效果。   (三)开展创业教育是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方式   大学生进行创业不但能够高质量地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而且还能创造出大量的企业和实体,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我国每年举办的大学生创业大赛的许多作品都被企业抢购,在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利润的同时,也使高校的科技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导致新兴工业、新兴行业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之间的有机结合,激活了科研技术市场,充分发挥了高校人才与企业资本双方的优势,实现人才与资本的完美结合。   (四)开展创业教育是实现高校资源优势转化的重要举措   高校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要把知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就需要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创业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技人员缺乏创业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制造业和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以及吸纳劳动力的降低,知识经济更加需要富于冒险和创新、掌握时代科技的高校毕业生来推动。   三、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创业型的师资队伍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前提是师资队伍建设,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要抓出成效,如果没有一支既有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创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学生就不能正确全面地接受到创业知识与理论的系统教育,创业实践肯定会失败。因此,要狠抓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选拔优秀的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并参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活动,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创业必备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的研究,加强对创业本领与技能的研究,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职业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掌握与创业有关的国家政策法规,并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2]。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投资专家、管理学方面的专家、优秀校友等,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学校讲课或作专题讲座,介绍创业经验与教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进行创业的欲望。   (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是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必须发挥教学主渠道———课堂教学的作用,才能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国外的一些大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开设系列课程,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美国至少有400个学院和大学提供一种或多种创业课程,许多顶尖大学现在提供创业方面的课程和学位。著名的哈佛商学院将必修的“一般管理学”改为“创业精神管理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创业相关课程高达24门,其他如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大学,目前都在倾力专注于这一领域。[3]而我国在开展创业教育方面起步较晚,尚未在高校中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因此,必须把创业教育融人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增设一些创业教育课程,并在原有的相关课程中增加创业教育内容。首先,改革课程体系,调整课程设置。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大多仍是传统的“三段式”,这显然无法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要改变这种模式,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以相关课程有机集成和整体优化的课群建设,将创新、创造、创业教育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教学之中。还可以单独开设创业课程,系统介绍创业理论、创业知识、创业心理、创业技能、创业风险、创业技巧、创业指导、创业案例、创业法制常识等,并以创业需要为切合点,结合创业教育介绍一些相关且必须掌握的市场经营和生产管理知识、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增加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为大学生成功创业奠定基础。其次,改革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要建立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特征的主体教学模式,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中挖掘、开发、增强创业教育的内容,提倡“文理互补’等多科协作方式,加强“通才”培养,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外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强调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发展后劲,为创业打下坚实基础。#p#分页标题#e#   (三)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积极建立稳固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特定课程模式,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高校只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才能使创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能力。如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学校对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应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保障。要扩大对创业实践基地的投入,从经费上给予保证;要给予重点扶持,从场地上给予保证;要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在人力上给予保证。   二是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在企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训练和演习的场地,并可将毕业设计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又可为社会及企事业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面向社会参与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或协助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也可以适当吸收学生直接参与学校产业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指导学生按程序体验创业过程的演练。   [4]同时在现有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增加创业经营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不仅掌握某些专业生产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在社会生产、市场营销、规划运筹、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接受锻炼,提高创业能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努力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