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法制教学体系思索

医学生法制教学体系思索

构建医学院校、医院、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医学教育不同于其它教育,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大部分的教育培养任务,是在医院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各类临床实践和临床行医的过程中完成。基于此,应该把临床学习阶段作为培养医事法律素质的重要时期,若能在此过程中加以渗透,进而可从时机上保证教育的效果[3]。人离不开社会这个个体成长的大环境,每个个体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的历程,社会的整体法制化水平、法治程度对医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建立学校-医院-社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有利于法律观念的转变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对医学生的卫生法制教育绝不能停留在基础课的课堂教学阶段,而是要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以实习医院为抓手,把职业法律意识和岗前教育作为卫生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医学生从接触临床开始,营造依法行医、规范执业的法治环境。因此,强化医学生的卫生法制教育,提高执业法律意识,不仅需要加强基础阶段的启蒙教育,还需在实践阶段有所突破,真正建立起“学校、医院、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4]。

建设医法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医法结合的师资队伍、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医事法律教育的关键。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保证,医事法律教育就难收成效[5]。医学院校应加强医事法律师资队伍建设,对专门从事医事法学教育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鼓励法律教师学习医学知识,建立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同时,设置专门的医学法学研究和教育机构,成立医事法律教育中心,与司法、卫生行政机构合作,组建培养医事法律教学研究的人才基地,并尽快建立一支素质高、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以基础课为平台,找准医学法制教育的结合点:以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为例,职业与道德和法律就是很好的切入点,在该章节中,可充分灌输医学法制内容。医学生首先要了解在未来的职业过程中所涉及的自身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都明确提出了对医务工作者的保护性条款,医务工作者了解这些相关的法律规定,能够明晰自身的权利和义务,防止在医闹发生时,不知所措。医务工作者可以依照这些法律法规,从容应对[6]。其次,要强化证据意识,在行医的过程中及时保存诊疗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书证、物证等。同时,医务工作者应该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与《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相关规定,医疗文书的书写应规范、准确、及时、真实。医疗纠纷发生后,一旦进入医学鉴定程序或起诉至法院,病历和相关检查资料将是重要的证据,并且病历质量直接影响医疗纠纷的结果。

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意识培养:在教学实践中,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领会法治精神,培养现代法治观念,则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关键。想通过十几个学时的法制教育使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具有全面的法律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重点应该是法治观念的正确引导,尤其应重视培养他们对法律的信仰。医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结合他们具体的职业特征,通过思想指导行为的处事原则,利用基础课培养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再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重点突出地讲解,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上的“精”、讲解重点中的“准”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

多渠道、多形式地促进医学生法制教育:医学生接受法制教育仅仅依靠法律基础课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取多渠道和点、面结合的形式来共同营造学法氛围,在校园中加大医事法律的宣传力度,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同时,开展多样化的医学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如邀请人文科学造诣较深的专家、学者,有丰富医疗实践经验、德高望众的资深医学专家,以及具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法律工作者等来校讲学、做学术报告等;通过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有奖征文及“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开展主题鲜明的法制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律意识的陶冶。只有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地进行医事法律教育,才能有效地体现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从而真正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出努力。(本文作者:张婧 单位:皖南医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