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电子教育教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一本+三线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
摘要:
为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迈上平稳、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文章在甘肃省民勤县东关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以“一本+三线”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关键词:
网络环境;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一本+三线”
为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甘肃省民勤县东关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以“深化教研,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为本,以着眼“愉快学习有效课堂”构建、学生成长、资源建设三个方面的发展为主线,力求综合提升,形成了属于学校自己的经验与特色,对周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起到了带动作用。以下笔者将对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进行简要阐述。
一、“一本”
近年来,学校把“以研促教科研兴校”提上了新高度,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在教研组内,以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以保证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二是在每个学期,学校都会争取机会外派教师到教育信息技术化水平较高的实验小学学习、取经。学习归来对全体教师进行二次培训,真正做到“一人出学,全体受益”。三是组织成立了“校长—教导处—教育信息化办公室—名师工作室—教研组”五级培训梯队,对全体教师进行专门、系统、有针对性的计算机技术通识培训。信息化领导小组利用甘肃省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和技术应用平台组织教师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与名师和专家零距离对话,共享优质资源,使广大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意识得到强化,能力得到提升,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更为具体化、常态化。
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规划及运用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信息技术正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各高校在培养服务于信息化社会的专业技术人才时,将计算机及其相关知识的学习列为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培养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使他们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同时也为后继的学习打下基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高校直接面临诸多问题:如何集成学校的活动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进行教与学,如何把资源融合交汇在学习课程内,如何建构教育学习资源开发的操作性框架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敦促各高校必须大力推进和加快学习资源的建设。而学习资源的建设,如学习策略、学习环境、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等要素对于解决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和地区教育的差异、教学资源对于学生实践的限制、教学内容更新周期较短以及考查方式的单一等暴露出的弊端显现了诸多优势,因此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的研究、组合和建构变得越来越紧迫。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建设的意义 首先,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建设过程中利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构建良好的、适宜的学习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均衡发展。高校的大一新生虽然通过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由于各个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习资源开展自学,使教学过程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交互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实践学习的时间,从而弥补了学生计算机能力之间的差异。其次,“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的建设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教学系统,也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的构建除了使教师拥有广泛的课程资源支持外,还可以实现师生教与学的交互,进而使教师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式和研究式学习,如把传统的个别化学习转变为协作学习,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等。最后,学习资源平台也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媒介,解决了新课程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达成为学生提供各类教育资源、资源共享以及获取教育教学信息的目的,最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在AECT1994定义中,学习资源是指支持学习的资源。我们对于现代学习资源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学习内容或者教学材料这个层面,还应具体包括支持系统、与学习系统相关联的环境等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软硬件设施和媒体手段。因此,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应包括可供任课教师课堂使用的多媒体演示系统、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新生使用的远程课外辅助学习系统和可提供教育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1]。学生利用学习资源开展的学习不是接受客观知识的被动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信息意义的主动行为;教学不是传递客观知识的单向活动,而是为学生创建建构主义环境,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学习工具、教学支持,通过合作交流形式,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建构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由此可看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资源的多少将变得非常重要。因此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宜性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效果。因此,我们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建设时,必须遵循课程教学的要求,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重要指导,使各种形式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更能体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理念。其基本目标就是: (一)试图通过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校学习新模式,充分挖掘信息资源教学的功能,开发、利用、再生教学资源,从而优化学校教学资源、优化学生学习方式,让开发的学习资源不仅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媒体工具,还应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认知工具,只有这样,才能又快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二)希望通过利用学习资源应用的优势,更好地解决学习资源与师生彼此间的利用与被利用以及信息的共享问题,解决学习整合性资源开发、信息收集和硬软环境整合等问题。有意识地围绕学科主题设计制作主题学习资源包,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而各种优秀学习资源库的整合运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交互、开放、易用且能共享教学资源的全新环境,进而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信息安全等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基于学习资源的学习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学习视野,也促进了学生传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达到了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一)学习资源建设的模式和标准 “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中心局限于校园网或者承担本门课程教学的单位网站中,因此校园网络建设是保证学习资源流畅使用的基础。在校园网中,将计算机实验室、图书馆、音像阅览室、多功能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等不同级别的站点利用光纤等传输介质联成一体,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形成一个城域网规模的教学与学习平台。资源中心不仅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和学习使用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还应有优秀教案、课件、虚拟实验软件等工具资源。这种学习资源模块的设计体现了“多元化”“综合化”“信息化”的特点,最大的优势是便于信息的组织和管理,促进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的多种教学学习形式的综合运用,完善教师的评价管理方式。课程学习资源的建设要依据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对于其中的媒体素材、网络课程、资源目录索引、文献资料、案例、课件和试卷试题等均要采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规范(教学资源相关部分)V1.0版》。课程学习资源的建设应采用通用标记语言格式,支持多种方式进行访问浏览,并能实现资源共享、同步异步学习与支持多种技术的嵌入[2]。#p#分页标题#e# (二)学习资源系统模块的设计开发 1.学习资源系统模块的设计 管理人员应参加学习资源建设的全过程,并负责资源的审核和,保证学习资源库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一般用户包括教学人员和学生,他们既可以检索和使用学习资源,也可以创造和资源。学习资源中要包含按照各学习阶段课程内容,结合教学与学习的需要,设计开发的不同模块,既用于教师课堂使用,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包括教学课件、教学案例设计、课堂教学文献、课程媒体素材和评价试卷等。资源管理系统也要完成所有类型资源的管理功能,包括索引编制、、审核和检索等。学习资源系统模块的设计如图1所示。 2.“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内容结构设计 “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内容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1)教师通过在线教学工具能直接进行授课,作为补充,学生课后可以通过资源平台的VOD系统进行学习,可以以下载课件的方式进行脱机学习,也可以利用移动学习工具进行泛在学习。(2)教师通过知识管理工具学习方法、技巧、重点考题等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检索和自主学习,避免学生在丰富的教学资源中迷失方向。学习资源平台内部的数据要随着课程主体内容的变化而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资源平台追踪学生学习情况。(3)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可以利用交互工具进行非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将作业和作品传到资源平台上进行点评。传统的工具有e-Mail、BBS等工具,还可以引入成为独立的网络传媒形态的博客以及符合Web2.0理论的其他工具。(4)课程目标决定了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机实验和实践活动,资源平台中的虚拟实验室可以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提供具体的实验环境,能够很大程度地辅助教学。(5)学习评价系统包括试题库、测试试卷的生成工具、过程控制系统和测试结果分析工具。评价后相关信息主要利用公告栏进行。另外,各高校应自行建立校本学习资源库,一方面用于对教师及科研人员的教学设计、教学叙事、教学课件、示范课、教学随笔、教学论文、骨干教师观摩课、配套课件作品、教学案例等过程性研究成果的记录和收集;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实际,用于对学习心得、纠错集、学习札记、学生原创题等方法类的问题研究成果的记录和收集,建成电子化的资源库,供学生与教师随时查阅。 四、“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的应用 (一)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教学需求,将“大学计算机基础”电子教案或资源库素材的教学信息展现给学生。学习资源模块应包括对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知识讲解、实例演示等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图、文、声并茂,通过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提升学生的认知效率。而在教学的实践模块,通过素材下载、问题解答、在线交流、练习测试、考试模拟等具体操作,强化学生动作技能方面的学习。如教师在教授“电子表格及Excel”这一章节时,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然后用一个学生易懂的案例“学生成绩表”引出Excel的许多概念及功能,并对其进行操作来演示“绝对引用”“相对引用”及“混合引用”的概念的区别。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模仿教师的操作步骤进行练习,课后也可以利用抓图工具及相应的图象处理软件,将具体的演示操作步骤截取下来,制作成模拟操作过程进行强化练习。教师在课堂对于单个教学模块的演示可在计算机网络教室或多媒体教室中进行,通过教学软件的虚拟和交互过程,可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在这种将抽象知识形象化的过程中,应对学习资源的建设采用积件思想,将可以单独演示的教学模块做成可以自由组合并直接应用于多媒体课件的标准化“积木”。教师利用“积木”可以根据讲解或演示的需要快速整合出多媒体课件,更好地优化教学与实践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理论和操作技能技巧[3]。 (二)学习资源在学生课外学习中的应用 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教师由原来的讲授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帮促者。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练习,通过在资源平台上的BBS或“问题讨论”模块向教师询问或对教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学习。教师利用控制设备适时干预,可以监视、个别辅导、组织讨论,比如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带着各自学习任务在学习资源库及互联网上搜索各种相关资料,并展开实践操作,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得出研究报告。学生在此类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搜索资料、参与讨论和攻克操作难点,不仅学会了如何检索、分析、组织各种信息进行问题研究的方式方法,提升了计算机水平,还促进了自学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展示“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平台集中的大量学生学习成果,可以使学生相互借鉴,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和探索,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做相应的调整与改进,努力使自身的水平逐步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平台使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成为可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教育打下基础[4]。 (三)学习资源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一般采用“上机+理论”的考试模式取代统一考试的方式,上机考试所布置的大作业量给予学生充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学生要高质量地完成大量作业,不仅需要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还需要依赖基于学习资源的题库系统的支持。题库系统能够完成一般的题目管理功能,支持图形、语音、公式等多种形式的媒体,还能对学生的测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学生在平时可以通过资源平台的作业批阅系统提交作业,获取作业批改结果,并根据教师建议来修改和编辑作业,因此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进行教学评价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教师和学生来筛选所需的学习资源,通过对学习资源的评价,资源的建设者能够不断自我发展,不断建设更高质量的学习资源。#p#分页标题#e# 五、结束语 在数字化学习蓬勃发展的今天,“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在教学和学习中的有效应用,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提供了适宜的情景和工具。只要善于设计、开发和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学习服务,就必将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大力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
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路径
[摘要]笔者在回顾分析我国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分析模型——“四多”模型,通过“多形式培训、多方法实践、多渠道竞赛、多途径探索”的路径来提升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希望对我国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一定启示作用。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路径
当今世界已进入到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文化传播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互联网平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背景下正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信息时代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信息技术已成为变革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门应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在此形势下,开展信息教育、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1]。作为培养人才主体之一的高校外语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1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现状
“互联网+”时代,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新型教学实践活动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近几年,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私播课(SPOC)、超级公播课(Meta-MOOC)、深度学习公播课(DLMOOC)、大众开放在线实验室(MOOL)、分布式开放协作课(DOCC)、个性化公播课(PMOOC)和大众开放在线研究课(MOOR)等在线学习新范式相继涌现,美国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已率先进入了“后MOOC时代”。在信息化教学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外语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与国外相比,大部分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强,课堂上信息化教学应用率极低。在教学实践中,信息化教学尚流于形式,只有少部分教师用之进行一些公开课活动或参加信息化教学比赛,未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更未形成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于教学实践的软环境。
2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影响因素
影响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外因主要包括国家或地方颁布的与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学校领导、同事、领域专家和学生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和看法,学校的设备条件及教师所参加培训的时间安排、师资配置和课程设置等。这些外在因素间接或直接影响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动机,进而影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迁移。影响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内因主要包括教师的个人动机和教师的自我完善及发展能力。动机因素指影响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相关的内部心理因素,它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迁移起到激励、维持和引导作用。动机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2]。内在动机指的是教师个人的意志和选择。如果一名教师认为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是能够胜任教师职业的必要充分条件或者认为通过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能够达到某种教学成就,那么他就会选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外在动机是教师在受到外界压力的情形下形成的。外界压力主要包括政策制度以及学校领导、同事、领域专家和学生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和看法等。因个体的差异,每位教师的信息化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也是不一样的。信息化时代下,教师的信息化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是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前提。它包括信息素养、数字化学习能力及信息化科研教研能力。三者关系相辅相成,前一种能力是后一种能力提升的基础,共同构成教师的信息化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
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共7篇)
第一篇
一、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方面的因素造成我国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学时分配不合理
高校为物理实验教学分配的课时一般为两个课时,教师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并介绍相关器材,学生需要撰写实验原理,两个课时的时间对实验教学来说捉襟见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非常少。学生在试验中遇到问题,大部分都是向教师请教,得到答案就万事大吉,虽然这样能够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但是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何谈思维发散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没有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
大学生认为学习物理只要背会定理和定律,能够在考试中得到好成绩就足够了,忽视了物理实验的重要作用。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现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学生认为只有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物理实验对自己的就业和未来没有什么帮助;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校缺乏完善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器材、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不愿投入人力和物力,造成教师和学生以应付的态度对待物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