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论文范例

危机管理论文

危机管理论文范文1

社会组织以一种看起来很正常的方式不断的运作着,当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关系由于环境的变化随之发生改变的时候,公共部门管理者与公众都认为现存解释模式、程序、规则等足以避免风险,于是对危机的到来严重估计不足。这些往往体现在管理者对风险警觉的微弱退化、对危机减缓与反应能力逐渐地衰退等方面。当有关迫临危机的大量信号被忽略时,触发事件就此发生。触发事件常常是因为对威胁信号的不重视,管理者没有提前介入研判分析而导致。从信息的角度分析,危机其实就是当条件发生改变时危机信号没能被有效接收,反馈信息没有得到及时变更所导致的组织系统整体应对失调的一种状态。可见,危机信号的预警监控与评估反馈对于有效避免危机的发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危机信号的不被接收有多种可能性存在:一些细微的威胁信号可能本身就不易被察觉或是侦查发现,可能他们常常包含一些新的、非常规的信息隐藏在大量常规的信息群中难以被发现;侦查也可能受到新环境的变化而遭中断;组织也会因为某种原因对危机信号的传递设置障碍,比如下属往往向上司“报喜不报忧”。由于这种失真可能性的存在大大限制了危机信号准确向上传递的能力。触发事件的到来加快促进了危机发展成严峻的局面。触发事件首先暗含了危机初始时期的很多信息,包括起因,规模,类型等。其次是触发事件一旦爆发,即会引起组织内外的强烈关注,包括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公开化的注意。其效果也具有两面性:要么对于触发事件束手无策,事态借着媒体的宣传愈加严重化;要么获得管理者的足够重视,立即采取了相关应对方案和减缓措施来降低其破坏性。可见,危机事前的沟通改善可以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危机信号的预警和信息数据库的建立。(2)信号传递中人为干扰的规避。(3)媒体干预。(4)“三大意识”(风险意识、法制意识、参与意识)的培养。(5)民意的早期收集。首先,危机信号的预警需要一个双向沟通的模式来进行。基层组织及时将一线的有倾向性的危机信号进行甄别与筛选,梳理出达到一定危机等级的情报上报给上级部门进行决策判断与支撑。上级部门在收到下级的情报后应及时的分析研判并及时反馈于下级部门,以便于作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预警工作部署。在此沟通期间积累的信号群应形成数据库,以供将来具体的分析、汇总和研判。其次,上级部门要通过积极主动的正面沟通,向基层灌输危机意识、法制意识和参与意识,来扼杀一些可能会出现在危机爆发初期时的因盲目自信而忽视微小危机信号的苗头性思想。要通过间接的侧面沟通,从群众的走访和舆论的报道中获悉危机信号的源头,来掌握那些可能已经被掩盖或是隐瞒了的触发事件,从而有机会作出及时的补救措施,来有效规避危机信号传递中的人为干扰。

二、危机事中阶段的沟通现状与改善建议

触发事件的爆发标志着危机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高度的不确定性,也正由于高度的不确定性,管理者与公众可能会感到困惑、惊讶、震惊、紧张甚至迷茫。随着利益关系的变化,公众心理也产生了极大的波动,激动、害怕、愤怒、悲伤、失落等情绪充斥其间,起伏不定。管理者面对着公众失控的情绪,即将瓦解的信任关系,必须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作出紧急决策,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回应公众。然而,毕竟是在信息极度缺乏的混乱情景下作出的判断,管理者面对着不为熟知的新环境常常会感到无可适从,呈现出反应迟缓,应对不及时的现状,进而失去了采取行动的黄金时间。有的管理者没有开拓思路,妄想用以往的常规思路来解决新出现的危机,实际上却很少能够奏效。因为危机本身就是对新的异化信号没有及时反馈而导致的现有应对系统失调的一种情境,常规方法早已失去了应有的协调能力与作用。公众情感波动的产生与利益关系失衡、信息不对称有一定的关联。尤其是后者,当公众对信息的急切需求随着触发事件的爆发而中断,原有的解释模式不再奏效,公众与政府等社会组织的信任关系就此一步步的瓦解。因此,优化信息传播渠道成为了重中之重。信息可以让参与的公众观察他人在危机中如何表现,听取他人作出合理的解释,来对危机的威胁程度的进行精确化判断。同时信息也可以通过增强管理者的信心来使其直面危机,相信局势还是在参与者的控制之下的,从而提高应对能力。由于不确定性,危机管理者通常不得不在缺乏信息的情况下作出反应和采取应对措施,这些反应的实施形式可能会加剧损害也可能会有利于后续的积极行动。但是不管何种效果,管理者只有在做了以后才能理解一项决策的效果到底怎样?而这些实施的形式通常体现为:管理者的公开承诺,具体的解决能力,公众对政府的期望这三个方面。触发事件以后,管理者最初的反应与解释可能成为公开承诺,通过媒体的传播不断得到固化。而这些公开承诺常常体现为一些不可更改的断言,一些有关技术、操作及能力公开的看法发表。承诺一旦做出往往就难以撤销、难以否认甚至难以修改。倘若因为履行承诺的能力不够或者公众的期望过高导致信任关系的变化,那么公共部门只能被迫地不遗余力地支持原先的承诺,并为这些承诺提供辩护和解释,但是却不能撤销、否认或是修改。经过上述分析,本人认为在危机事中阶段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改善危机沟通:(1)多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2)公共信息的披露与舆论的正向引导。(3)公众诉求渠道的拓新与利益的协调。(4)公众情绪的疏导与理性化处置。(5)职责的准确界定与执行力的有效提高。首先可以增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将引起危机的利益矛盾梳理清晰,形成一种多部门整体配合,协同处理的机制,集中“诊断”,联合治理,从而达到疏导民怨,化解矛盾的效果。对于民众传递合理诉求的渠道也要保证畅通和多样化,以免民怨因一时无法疏导而致日后的聚集爆发。其次,加强政府部门面向公众的沟通机制建设。面对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要有及时主动披露的习惯,要有一套完善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来正当的引导舆论的走向,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对于公众正当的情绪波澜要通过沟通及时的把控,并作出理性的处置。甚至要建立一支具有心理疏导专业资格的专家团队来服务群众,以及时消解不良情绪的蔓延。第三,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置过程也要加强上下沟通,和平行沟通。对指挥中心的指令要领会和恰当的执行,对处置中的突发情况要及时的分辨和上报。对于闹事群众的处置行为也要合情合理,疏导为主,暴力控制为辅,严格限定在法律的框架下执行。

三、危机事后阶段的沟通现状与改善建议

危机管理论文范文2

在危机事件中,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收集,对校园危机管理有着重要意义。首先,确定网络危机舆情收集的范围。网上舆情收集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各媒体新闻网页中关于危机新闻的报道;二是各主要网上论坛和BBS中关于危机讨论的信息,网上新闻报道和网上论坛共同构成了网络舆情。其次,借用各种网上舆情收集工具和方法。目前,一些研究机构和企业陆续推出了网上信息收集系统和软件。网上舆情收集工具可以自动搜索各相关网站的危机新闻,还可通过主题词定向收集关键主题的帖子,并记录回帖内容和数量,以及发帖人的IP地址。

2构建基于网络媒体的信息公开机制

学校通过网络媒体将权威信息及时传递给全体师生和社会公众,可有效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杜绝谣言产生。首先,构建以学校官方网站为主体的网上信息公开系统。面对危机,学校的官方网站应该以最快的速度抢先给出信息报道,这是网络媒体沟通应对措施中最重要的一点。学校在信息中应当克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报喜不报忧的信息,二是危机时刻的“失语”和信息延迟。其次,培养适应网络媒体要求的新闻发言人。应根据不同的校情,建立不同层级的新闻制度,培养符合网络媒体要求的新闻发言人。在危机发生后,让网络媒体成为学校管理者的有效工具,成为化解危机的“润滑剂”。

3重视基于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

在校园危机管理过程中,结合网络媒体的优势,通过有效的网络媒体舆论引导来还原事实危机的客观性,有利于重塑社会各界对学校的信任。首先,重视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理论的运用。在校园危机管理中,学校可以积极地运用新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塑造舆论,引导舆论。学校应当与网络媒体合作,共同设置危机新闻的内容和排序,来引导师生和社会公众对危机的看法。其次,危机中“权威意见”的运用。危机发生后,争取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出面为自己说话,是危机公关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第三方”,指各权威机构,如政府部门、主管部门等。可以是一些权威人士,如行业专家。也可以是权威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一旦这样的网络媒体刊登了某方面信息,往往很容易被其他媒体转载,成为“新闻通稿”,这样效果较好。

4注重基于网络媒体的恢复作用

危机处理阶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校园危机管理过程的终结,而是危机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危机的善后处理阶段。学校管理者应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后续报道,做到危机过程的“有始有终”。并通过便于查询的事件回顾,为师生和社会公众展示完整的危机事件过程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使公众冷静地产生理性思考,挖掘危机事件的原因,寻求今后避免此类危机和改进政策的方法。同时,通过网络媒体的正面宣传与公众有效沟通,实现形象的重塑,甚至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5总结

危机管理论文范文3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急诊抢救留观患者3978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法,该组抢救患者799例,普通留观患者3179例,其中男2247例,女1731例。选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收治的急诊抢救留观患者3457例为观察组,采用4R危机管理理论方法,该组抢救患者1179例,普通留观患者2278例,其中男2147例,女131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从4R危机管理理论的缩减、预备、反应、恢复4个阶段对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缩减阶段

重视护理安全评估的管理。对各类急诊患者实施特异性的安全评估,如对活动受限、体质瘦弱的患者使用Braden压疮危险评估表进行评估和监测,对危重患者进行早期预警评分,对易发生坠床、跌倒的患者采用相应的评估表对其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和监测,旨在评估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负面情况。完善护理安全的相关制度,加强护理安全环境建设,保证各种护理仪器设备尤其是急救仪器设备的性能正常,在护理实践中不断改善护理组织系统。鼓励几近失误事件上报,通过总结分析,改善组织系统,杜绝类似不良事件再次发生。

1.2.2预备阶段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成立风险控制和检查小组,运用逻辑推理和分析方法预测风险发生的系数,发出预警信号,以提示护理人员采取风险对策,做好风险处理的准备,以最大限度地防止风险的发生。加强对科室护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做好与护理人员职称、岗位相适应的管理与培训:加强对新入院的年轻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组织安全知识培训课程,提高其操作技能水平;重视高年资护理人员的榜样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积极引导和教育低年资护理人员。

1.2.3反应阶段

按照三级补救的流程处理各种护理风险事件。三级补救流程是根据风险事件的严重程度,分为现场自救、现场他救和事后补救。实施三级补救的管理办法能够对风险事件作出及时地反应,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对事件补救。

1.2.4恢复阶段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后尽量减少对护理人员的惩罚,以使其尽快地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护理系统的恢复,则通过根因分析法、鱼骨图等风险分析的方法对事件的起因进行深入发掘,找出组织管理内部的缺陷,并跟踪和监督后续的改进工作。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护理不良事件、护理投诉事件发生情况和护理服务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讨论

危机管理论文范文4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急诊外科收治的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26例,女34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34.5±5.6)岁。观察组男27例,女33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34.6±5.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过程中不实施危机管理。观察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实施危机管理。危机管理的内容包括环境管理、危机意识、危机预案、危机管理机制、危机处理、危机处理总结等。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危机事件发生情况、危机抢救成功情况、患者护理满意度、患者病历书写规范情况等。护理满意度评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为25项,每项0~4分不等,总分为100分,如果患者在抢救治疗中,出现抢救失败、死亡,则直接记为0分。总分≥95分为非常满意,80~94分为满意,<79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危机事件发生率为3.33%(2/60),对照组危机事件发生率为20.00%(12/6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6.67%(58/60),对照组为83.33%(50/6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病历书写正确率为100.00%(60/60),对照组为88.33%(50/6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33%(59/60),对照组为81.67%(49/6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临床护理中,危机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其主要是针对临床护理中各种多发的危险事件进行评估、预防等制定处理预案和措施,进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危险事件的发生。针对本文急诊外科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危机管理进行分析,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诊治环境。急诊科接收的患者病情一般属于危重症,针对这类患者,医院可以开展先诊疗再付费的服务模式,将服务流程优化,将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让患者在第一时间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诊治环境,提高抢救质量和抢救成功率。②提高护理人员危机意识。定期对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开展讲座等,加强护理人员护理过程中的危机意识,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③加强制度管理。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正确传达患者的医嘱,并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患者病历的书写,其中针对危重症患者,在抢救治疗后,需要补充病历。加强制度管理,保证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必须符合要求和护理标准。④制定危机管理机制。在护理过程中,制定危机管理小组,针对急诊外科以往遇到的危机因素和危机事件,制定危机预案,规范护理中危机事件的处理流程,对患者的危机管理、护理情况等进行安全检查。⑤制定危机事件处理预案。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提前对患者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进行预测,然后制定危机预案,保证在患者发生危机事件时候,可以及时、妥善的处理。⑥危机处理。在护理过程中,患者发生危机事件,立刻根据患者的危机类型,按照危机预案进行处理,如果患者发生的危机事件不在危机预案范围内,及时通知医生,并同时实施抢救处理。在患者危机处理之后,对相关工作进行总结,将危机管理、临床护理中存在的不足等进行总结,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再出现。在以上这些危机管理内容中,还需要建立危机公关,针对临床诊治、护理中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处理,将危机管理中的相关制度和体系进行完善,增强护理护理人员的危机预警意识,在临床护理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心理护理等。本文针对患者实施危机管理,危机事件发生率较低,抢救成功率非常高,患者的病历全部书写正确、规范、合格,而且护理满意度也非常的高。

4结语

危机管理论文范文5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问政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由于各研究学者的学科背景不同,对网络问政的研究角度就不同,从而在界定网络问政时的侧重点就不同。网络问政就是以网络为媒介,政府了解民情、收集民意、汇集民智,以达到科学决策,解决公共问题的一种民主执政方式;以网络为平台,民众向政府询问政务、评议决策、监督政府行为的一种民主参政议政方式。

二、网络问政的特点

1.本人认为网络问政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1.1互动性。

网络问政作为新型民主执政方式,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互动性。传统的问政形式受到体制的限制,信息不对称,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单向直线传播,造成政府与民众沟通不顺畅,政府相关政策得不到很好的传递,民众的民意又得不到及时的传达。网络问政的兴起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较于传统的问政形式,互联网平台所具有的特性使网络问政的方式更为多样化,不仅体现为政府与网民的互动、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互动、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互动,更体现为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双向互动。

1.2平等性。

互联网的虚拟性使网络问政的参与者地位相对平等。在网络不发达之前,政府和民众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政府官员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而民众处于金字塔底层,除了接收上层的信息,很难与领导有效的交流。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不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民众,在网络上都是统一的身份——网民,不受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限制,可以平等的交流、对话,传播信息。

1.3便捷性。

网络问政的便捷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网络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更加方便、即时。只要连接网络,无论是电脑用户还是手机用户,都可以随时随地的运用网络工具,即时传递信息,加速了信息传递和交流;另一方面,信息传播的加速,督促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问政更加快捷、高效。网络问政省去了中间环节,使民众和领导能直接沟通,将问题直接反映给领导,领导能针对问题直接作出决策。

1.4开放性。

相比传统的问政方式,开放性是网络问政的一大优势。互联网具有自由平等虚拟的特性,网络问政就成为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这表示任何人不受身份的限制,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个人意愿和观点,并且网络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控制,相对独立,提高了民众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此外网络问政的内容也是公开透明的,政府、公民、媒体都可以通过网络了解问政情况。

1.5无序性。

网络问政相较于传统问政方式有许多优势,但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独特的缺点。网络问政是基于网络建立起来的,受网络特性的影响,这种问政方式不如传统问政方式规范,它混乱无序,难以掌控。由于传统问政方式受到体制限制,公民表达意愿容易遇到障碍,网络这种开放式的问政一下子跳过了这些阻碍因素,使民众以这种方式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网络问政人数大大增加,这导致一些问题产生,例如相关的法律制度缺失、监督机制缺位、问政者素质良莠不齐、问政信息虚假难辨、缺少问政效果反馈评议机制等问题。

2.网络问政与政府危机管理的关系。

对于网络问政与政府危机管理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理解。网络问政可以简单理解为,政府与公民就某一社会问题通过网络媒体而进行的交流沟通过程。政府危机管理简单来说就是政府为预防公共危机发生及减轻公共危机产生的风险和损害所采取的措施和努力。网络问政是一种新型的公民参与政治的方式,而公民参与在政府危机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网络问政对政府危机管理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网络问政的构成要素有政府、公民、社会问题、网络、沟通。政府危机管理的构成要素有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因此我们可以将网络问政与政府危机管理的逻辑关系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2.1以政府为逻辑点。

在网络问政和政府危机管理这两个概念中,政府都是必不可少的参与主体。治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提出,使政府由“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由“划桨人”转变为“掌舵人”,又由“掌舵”转为以人为本的服务。政府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互联网的发展更加推动了政府的转变,同时网络问政的兴起也正是政府转变的直接体现。

2.2以网络为媒介。

虽然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是两个不同的空间,但是网络空间会体现出现实空间中的问题,相反网络舆情也会影响到现实社会的管理。随着网络在社会生活中的渗透,政府如何运用网络成为一个新议题。网络问政平台成为政府管理引导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的一个有利的工具,以网络为媒介,通过问政,政府引导网络空间中的网络舆情走向,从而影响现实中危机的发展,达到高效处理危机事件的效果。

2.3共同愿景。

互联网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空间——网络空间,虽然它具有虚拟的特性,但它的很多信息是现实空间的反映,二者信息共享,相互影响,并且同步发展。政府管理危机是为了解决矛盾,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网络问政是官民通过网络沟通解决社会问题,避免问题发展为危机。网民将现实问题搬到网上问政时,政府妥善运用网络问政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危机的爆发,在问题发展为危机之前就将它及时遏制住,避免危机发生带来的损失。

2.4公民参与的新形式。

治理理论、公民参与理论、博弈理论都强调公共政策趋于决策主体多样化,政府危机管理也越来越重视社会组织、私人机构、社会公民的参与,越来越多的学者探讨公民参与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网络问政中网民的问政行为就是一种公民参与的直接体现,网民为政府提出很多决策建议,政府依据网民表达的意愿,合理、科学决策,这对于危机的有效解决起到了积极有利的作用。

三、结语

危机管理论文范文6

(一)干扰经济秩序

一是削弱政府宏观调控。非法集资在国家宏观调控控制之外,使大量民间资金进入“体制外循环”,使得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受到干扰。二是扰乱金融市场。越来越多的群众和机构从金融部门贷款用于非法集资,当非法集资风险爆发时,就会给正规的金融机构带来风险和坏账。三是危害实体经济发展。非法集资的高息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财务成本,一旦经营不善,便面临破产的风险。

(二)破坏法治环境

一是破坏治安法治环境。非法集资造成了自杀、抢劫、械斗、非法拘禁、故意杀人等案件。二是破坏信用法治环境。非法集资危机爆发实际上是民间信用危机爆发,进而可能会波及金融机构信用危机。三是破坏金融法治环境。现实中,非法集资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多数是半公开或公开。加之泡沫破裂以后涉及人员多、危害大,部分地方政府出于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大局稳定的考虑,不敢全面依法治理,而是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适时适度依法处理,依法办事打了折扣,严重破坏了金融法治环境。

(三)影响社会稳定

非法集资泡沫破灭后,对许多参与非法集资的家庭造成了财产损失,极易引发集资群众集体上访,甚至堵门、堵路、打砸抢等,造成群体性事件。

二、非法集资的特点

(一)非法性

非法集资不是合法的民间借贷,它的非法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包括没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的集资以及有审批权限的部门超越权限批准的集资;二是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资人还本付息;三是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即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四是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性质。

(二)隐蔽性

非法集资发展到现在,多数都是披着合法外衣,利用合法公司的信用来赢得群众信任,公开进行布点。但是在组织资金和签订合同时,为了逃避监督和打击,往往是合同表面合法,实际规定的是非法利益。例如,通过贵金属买卖、汽车租赁、拍摄影视剧等等,进行非法集资。

(三)广泛性

近几年非法集资爆发地区发案数量、涉案金额、参与集资人数均超过以往常规年份的平均水平,一些非法集资严重地区参与非法集资的家庭可以达到1/2,甚至2/3以上。

(四)暴利性

非法集资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高效率的非法经济活动。据资料反映,某市2014年年初调查民间金融存款年化利率水平为19.2%,贷款年化利率水平为31.68%,与银行存贷款利率相比,利差分别高达16.5个、26.1个百分点,分别是基准利率的7倍和5.7倍。

三、非法集资的发展趋势

(一)胆子越来越大

一是对贷款高利率所带来的高风险无所顾忌。二是宣传越来越公开。一些非法集资企业通过手机、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宣传,诱使群众参与,对法律的神圣性毫无敬畏之心。三是非法集资危机爆发时,一些非法集资组织者转移资产,销毁证据,甚至恐吓、施暴集资者,公然对抗法律。

(二)领域越来越宽

近年来,非法集资开始在更多领域渗透。据调查,某市涉嫌非法集资领域包括担保、小额贷款、投资、咨询、贵金属、珠宝、典当、茶楼、文化传媒等近20个类别,这些企业甚至将非法集资作为主要业务来运作。

(三)规模越来越大

近年来,受经济下行、房地产市场调控和流动性趋紧等综合因素影响,各地非法集资吸储、民间借贷纠纷等案件大幅增加。参与非法集资的投资者不再限于高收入、闲置资金较多的小群体,有些地区已经开始扩散到中、低收入家庭,甚至扩散到经济收入较差的农民家庭。

(四)分化越来越快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非法集资企业主要分化为三类:第一类是“转型升级”的企业,开始向合法化实业转型。第二类依然主要从事非法集资业务,但是风险控制水平越来越高,管理状况越来越好。第三类是靠牌子招摇,通过注册一个投资公司等方式来骗取信任。

四、非法集资危机爆发的类型

(一)宏观经济形势导致型

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导致某地或某行业形势逆转。如2008年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出口,作为外贸依存度极高的温州企业,面临资金周转紧张,不得不接受高息非法集资,并导致非法集资危机爆发。

(二)外地连锁企业波及型

非法集资企业因其投入少、收益高、转移快,极易在区域甚至在全国发展连锁企业,一旦企业总部或分公司出现“经营”困难或资金链断裂,就会连累其他连锁公司,产生蝴蝶效应。

(三)媒体炒作爆发型

非法集资一旦出现问题,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都热衷追踪。媒体的炒作会造成该地区迅速形成恐慌,从而在某个地区导致非法集资危机爆发。

(四)企业内部资金断裂型

非法集资企业绝大多数是实力不雄厚、管理不规范的企业,因此抗风险能力不强,易于出现内部资金链断裂。内部资金链一旦断裂,就易造成挤兑,爆发危机。

(五)下游偿债危机拖累型

非法集资“贷款”利率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讲,要高于企业利润率,使用非法集资资金的企业风险很大。当使用非法集资资金的企业难以还本付息时,就会给非法集资“放贷”企业带来风险。

(六)企业老板离职型

非法集资企业因为风险大,集资群众对老板关注更高,如果出现老板死亡、被拘或跑路的情况,极易给群众带来恐慌情绪,继而引发危机。

五、非法集资危机的治理对策

对非法集资及其引发的危机治理是一个迫在眉睫且十分复杂的问题,笔者站在地方政府角度,对治理非法集资危机提出一些对策。

(一)预防之策

1.宣教先行。

采取社会宣传与媒体宣传相结合的办法,借助新闻媒体开展案例分析、专家讲座,联合金融机构组织标语宣传、文艺演出宣传等,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群众切实认识到非法集资的危害,自觉抵制非法集资行为。

2.疏堵结合。

边疏边堵,以疏为本。在规范治理期间,要加强审批监管,严把准入关口;疏通融资渠道,规范民间金融行为;加大对融资困难行业的支持力度,防止企业饥不择食、铤而走险,利用非法集资资金。

3.属地管理。

地方政府切实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针对各自非法集资风险点,认真组织开展排查治理活动,同时主管部门也要搞好指导协调,发挥好行业主管部门作用。

4.循序渐进。

对非法集资达到较大规模的地区,要分区域、分领域、有步骤地做好非法集资治理工作,对重点地区、重点地区中的重点地带、重点地区中的重点行业要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监管治理力度。

(二)处置之策

1.处置要义。

一是处置非法集资危机最重要的是控制恐慌情绪,二是处置非法集资危机最基本的是有序处置,三是处置非法集资危机最根本的是依法保护大多数群众的合法利益。

2.处置原则。

一是依法处置与灵活处置相结合原则。只有按照法律规定处置非法集资才能统一思想,坚强有力。但是仅仅机械地去依法处置,处置的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把依法处置与灵活处置相结合,拿捏好处置的火候、轻重、张弛、时序等,十分重要。二是内紧外松与信息公开相结合原则。内紧外松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言论、决策和行为上。不要过度反应,不能人为地给群众带来恐慌。信息公开主要是用及时正确的信息稳定人心,防止造谣和民间传谣成为舆论主流,造成更大的恐慌情绪。三是部门配合与上下联动相结合原则。处置非法集资涉及到宣传、政法、信访、维稳、工商、金融、行业主管等各部门,涉及地方各级政府,因此,出现危机不能就事论事,需要多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综合研判、综合施策、认真处置。四是稳妥推进与果断处置相结合原则。处置非法集资从战略上讲要稳妥推进,因为处置一旦失败,可能会对全局带来更大影响。但是从战术上讲,在处置一项非法集资的某个环节上,要果断处置,不可错失良机,避免造成更大危害。

3.处置方法。

一是大力宣传。首先,大力宣传法律对非法集资的有关规定,让群众明辨是非,依法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其次,大力宣传政府的应对之策,让企业、社会和群众相信政府、依靠政府、配合政府。最后,大力宣传典型案例,让企业、社会和群众始终在法律框架内有序争取自身利益。二是适时打击。非法集资触犯了法律,有些严重者构成了犯罪,要适时予以立案、侦办、打击,教育非法集资组织者依法办事。在处置非法集资过程中,一些集资者的过激行为也会触犯法律,要适时予以纠正和打击,以规范秩序、教育群众,为处置危机创造有序的环境。三是消除恐慌。为了控制恐慌情绪,非法集资企业必须做到不关门、不停息,老板不跑路,迅速制定翔实的、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并赢得群众信任。四是做好支撑。如果把非法集资危机中出现挤兑的企业比喻为塌陷,那么在处置非法集资危机过程中的对策,可分为三个支撑:第一,企业支撑,是指企业非法集资危机刚爆发,而企业自身实力雄厚,可以让企业自身支撑住塌陷,以企业自我纠错、自我解决为主,政府维护秩序,搞好服务。这个办法成本低、效果好,可以让政府腾出手去集中精力处置更复杂的问题,这应该成为处置非法集资的首选。第二,联合支撑,是指非法集资企业自我难以化解危机,企业继续塌陷,此时当地政府要及时派出工作组,协助企业共同化解危机。第三,政府支撑,是指非法集资企业和政府工作组难以处置好危机,企业继续塌陷,此时政府就要站在前面,主导危机处置,果断按照有关法律和政策处置到位。

4.处置关键。

危机管理论文范文7

1、政府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不够

如前文所述,危机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但做好危机的预防工作便可以减少危机的危害甚至防止危机的发生。如火灾、交通事故等,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来实现;对于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等,要使危害降到更低,也可以通过周密的准备工作作保障。因此首先就是加强对危机的意识,不仅对于政府应这样,公众也应该加强对危机的防范意识。

2、危机管理的指导理念需要革新

上海连续发生的“瘦肉精”食物中毒事故便暴露出我国在危机应急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执行危机监督的监管部门的职能问题。目前我国的城市危机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还是因袭旧有、重救轻防的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处理手段上,还多是采取行政手段,相关机构和组织依然是凭经验来进行应急管理。

二、危机应急预警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首先是没有建立与现代城市发展适应的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缺乏对城市潜在危机的分析判断和风险评估;再次是对于预案本身的研究不够,在对危机管理人才培养方面也较落后。

三、危机管理综合指挥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由前文所述可知,我国目前的城市危机管理在横向上是分散的,各部门各自处理分管领域的应急事务,管理体系是割裂的。这种分部门、分灾种的危机管理模式应对单项危机的能力较强,但对于复合型危机便较为无力。一旦危机爆发,各部门往往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缺乏一个将政府各个相关部门组织起来共同面对和解决突发事件的指挥协调机构。

1、中央和地方的政策不协调

不同层级间危机管理的不协调主要体现在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的不协调。如暴恐事件在开始处理时就暴露了这个问题。由于中国传统的高度集权的中央决策,使得地方政府在应对危机时不够灵活和合理,同时层级过多也使得危机管理缺乏效率。因此在危机决策的执行中,地方政府往往受自身利益的驱动而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使管理效果整体低下。

2、危机管理缺乏制度化的协调机构

危机管理论文范文8

1.1企业危机及企业危机管理的含义

企业危机是指企业在信息、资源缺乏等态势不确定的条件下快速处置对企业全局利益有严重威胁的紧急或突发的破坏事件.企业危机管理是企业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或已发生的危机根据自身特点而采取的一系列危机预警、危机对策和危机管理行为,以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在企业危机管理的概念中,主要包含了对危机的预防及对危机的处理,因此,企业要重视危机预防,采取措施将其防患于未然;在危机到来时,企业危机管理者则应该迅速的配置资源解决危机,将危机带来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1.2企业危机的成因与分类

造成企业危机的原因有多,主要包含产品滞销、环境勿污染、股市动荡、市场竞争加剧、法律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等外部环境因素以及企业制度缺乏、产品质量问题、服务质量差、劳资争议与罢工、内部组织管理失控等内部因素.由此而造成了企业出现的较多的品牌危机、事故危机、市场危机、财务危机、供应链危机及人力资源危机等.这些企业危机一旦出现会给企业带来内部和外部的不同危害,若不加以科学合理的管理,会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2我国民营企业危机管理的现状

我国民营企业在危机管理工作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企业的被动应付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国民营企业缺乏对危机的防范意识,缺乏应对危机的策略与方法,在危机出现后只能被动地处理危机.经验危机处理阶段是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国民营企业由于多次经历了企业危机,因此加强了对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视,并学会总结和学习发生过企业危机的方法经验,在应对本企业发生的危机时能模仿和借鉴其他企业危机管理的方法.最后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阶段,即目前民营企业危机管理所处的阶段.我国关于民营企业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与成绩,企业危机管理意识逐渐增强,危机管理措施也逐渐全面和科学.然而,由于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使得其危机管理能力较低.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2.1危机管理责任意识淡薄

当前民营企业管理者却普遍存在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危机管理能力低的问题.表现在,一些民营企业管理者对危机管理的认识不够,缺乏对系统的危机管理的学习,有的企业管理者认为危机管理就是对危机发生之后的危机处理,甚至认为企业危机不会发生在自己的企业.因此,不重视企业危机管理工作,对其他发生过危机的民营企业的危机管理策略不加以学习,更不会去制定适合于本企业的危机管理计划.当企业危机发生时,只能依靠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方法处理危机.与此同时,由于企业管理者危机管理责任意识淡薄,使得企业员工的危机以意识也大大减弱,大部分企业员工认为企业危机管理是企业领导人的责任,殊不知企业危机发生来自于企业内部多方面原因,并且危机的发生会不同程度影响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影响到其企业及自身的利益.因而一些养员工不正视企业危机管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频繁出现不负责任的工作行为,导致危机发生.

2.2企业与媒体及消费者的沟通少

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中,媒体已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民营企业与媒体之间成功的沟通可以减轻企业在管理中给消费者带来的消极影响,帮助企业度过危机.然而目前许多民营企业都不注重与媒体的沟通与交往,在应对企业危机问题时,不能积极的与媒体联系,还肆意掩盖事实.另外,部分企业还会因媒体报道的对其不利的新闻时,采取过激行为,导致企业与媒体的关系激化,更不利于化解企业危机.消费者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客户群体,企业危机的出现有大部分原因来自于消费者的不满,而有些民营企业在面对消费者投诉时,缺乏与其积极的矛盾化解与沟通,不能站在消费者的利益角度看问题.在此情况下,消费者与企业的矛盾将会升级,会加快企业危机的发生与利益的损失.

2.3企业过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

企业危机管理主要包含对危机的预防以及对危机的处理,这两项危机管理管理工作都需要消耗一定的企业资源,只有做好资源投入,才能保障企业的更多利益,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从现状看来,我国很多民营企业管理者目光短浅,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其经营重点在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品牌建设与社会信誉.因此对于企业危机管理工作中的危机预防与危机处理的投入过少,殊不知增加危机管理的投入是为了追求长期的经济效益,追求企业长足的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当企业遭受及袭击时,会举手无措,逐渐被激烈的竞争市场所淘汰.

2.4缺乏系统的危机防范措施与管理机制

造成我国民营企业危机管理能力低的一重大原因在于企业缺乏系统的危机防范措施与管理机制.首先在危机防范措施方面,由于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且管理者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因而在企业危机管理工作上缺乏科学的危机信息监测和危机预警系统等现代化技术,缺乏细致的前期危机处理计划.这样就不能及时的监测危机信息,不能进行危机的预防;在危机发生时也不能很好进行措施处理.在危机管理机制方面,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没有建立适合于本企业的危机管理制度,没有建立专门的企业危机管理小组,缺少相应的危机管理岗位责任制,使得多数企业危机管理工作处于相对混乱的局面,预防危机与处理危机没有原则、没有方向.

3加强我国民营企业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3.1强化企业危机责任意识

企业危机的产生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其大部分原因都来自于企业内部因素,企业的管理者及其员工的疏忽都能致使危机事件的发生.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及员工都应该加强对企业危机知识的学习,企业要积极加强文化建设,强化企业领导者与员工的危机责任意识,使其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身工作行为,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另外,在企业危机发生的问题上,企业的全体员工也应该强化责任意识,及时做好预警工作.当危机发生时,要积极承担责任,协调企业做好危机处理工作,减少危机对企业造成的损害,帮助企业共度危机难关.

3.2企业要重视信息沟通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媒体具有巨大的舆论导向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企业危机发生时,媒体对其信息的传播速度是较快的,危机不可能被隐瞒,媒体的负面新闻报道会给企业带来更为严重的损害.为此,民营企业应该加强与媒体的信息沟通,并与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本着对企业、消费者、社会负责的原则,把企业经营发展的真实信息通过媒体展示给公众.当发生企业危机时,也不能欺骗公众,更不能与媒体对立.与此同时,企业加强与消费者信息的沟通对于危机处理也至关重要.消费者作为企业危机的受害者同时又是维持企业发展的重要群体,企业在危机发生后要重塑良好形象就必须快速与消费者接触并真诚向其道歉,向受害者了解情况,履行相应的赔偿责任,并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防止危机的扩散.

3.3建立危机管理小组,制定危机管理计划

成立民营企业危机管理小组是企业顺利处理危机的组织保障,针对目前许多民营企业危机管理工作相对混乱的局面,民营企业应该积极建立危机管理小组,小组成员也应包含企业领导人、公关部、销售部等各部门人员,以保证危机处理的全面性.危机管理小组的职责在于对企业危机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预测调查,并为处理危机制定相应的策略和计划;在处理危机时,对工作进行高效的指导.在危机管理计划制定内容上,要包含危机控制和检查小组的任命、危机处理人员选定、将计划落实成文件制度以及危机管理计划的模拟训练等.通过前期的危机管理计划的制定,使危机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3.4加强危机事后管理,重塑企业形象

企业危机一旦发生,对企业的形象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尤其对于规模和实力都相对较弱的民营企业而言,企业形象与影响力很容易被削弱.因此,民营企业发生危机时,加强事后管理,重塑企业形象显得尤为重要.民营企业应该在发生危机事件后,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并采取诚恳的态度以及实际行动改正错误,逐渐恢复社会公众对其原有的信任,表现出一个优秀企业的整体素质与实力.企业要淡化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增强信心,举办相应的公关活动,提高企业的良好形象与品牌知名度.此外,民营企业要重视对危机处理的经验积累,并以此教育和警示全体员工,加强企业经营发展的科学性,以此获得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推动企业的再发展.

4结语